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栏目: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是优秀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小六)》。)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理解字义,正确认读课文中“耘田”“绩麻”词语,掌握“供”这个多音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等活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昼,耘”两个生字。掌握“供”这个多音字,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语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发现古诗词的美。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小导游”导入,激发兴趣

1.趣味导入

师: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比如偷用妈妈的化妆品等等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那么你们猜猜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 生1:农作 生2:放风筝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就请我们的小导游——范成大来带领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2.了解作者

师:在小导游带领我们之前,我们先把小导游的身份揭示一下

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号: 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先请学生回答,后揭示)出生地: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地位: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分别是杨万里、陆游、尤袤(mào) 也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师:)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小导游”的信息了,我们的小导游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借助拼音学会

生字,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诵读,学生标记不认识生字的字音。

师:听到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不禁被你们感染了,现在老师朗读这首古诗,同学们就标识自己不会的字音。

注意读准“昼zhòu、耘yún、解jiě、耕gēng、傍bàng”的读音。

指导读准多音字

“供”([gòng]作动词时(四声)——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求、供需、提供、供不应求。[gōng]作名词时(一声)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自主探究

师:课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去浏览田园风光,同时去看看古代儿童的童年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和文中的图片。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在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2分钟)

抽生: 生1:农作 生2:当家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都理解得很棒,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一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读题解说:

①诗题讲解

教师范读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师: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里的四时是什么意思呢?

抽生

师:有同学答对了,四时——表示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民们一年四季都在勤劳的劳动着。

师:那杂兴呢?

抽生回答一下,也可以积极发言

杂兴——在四个季节当中会有不同的兴致。各种兴致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是其中的第几首啊?有人知道一共有多少首诗吗?

师:没错,一共有60首诗,而这首诗其中的第31首。

②逐字讲解

先读第一句诗

师:在第一句帮我找出两个字。这两个字呢是指示时间的关键字。——昼夜

(提醒学生做笔记。)记得把这个两个字圈出来

一一解释(可看注释) 昼:白昼。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搓麻绳)

③翻译句子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④出示填空题考学生。

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把麻搓成线)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哪位同学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答对了就有小星星奖励。

⑤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说的好的,便有星星。)

(四)小小总结家(赢星活动)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的一部分,那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下面我们进入我们小小总结家环节来说一下自己的收获。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注意读准“昼、耘、解、耕、傍”的读音。

生2:“供”([gòng](四声)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求、供需、提供、供不应求。[gōng](一声)做名词时——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会翻译了第一句的古诗意思。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生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诗人范成大的生活经历是比较艰苦的,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所以我要学习他那种刻苦的精神。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南宋四大诗人分别是,杨万里、陆游、尤袤(mào) 也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师小结:我们的同学们都总结的很棒,下面我把小星星送给我们这四位同学。特别是我们第一次为同学总结的很好,这一点我们其他同学都没有想到范成大他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

作业

1.将课文中的生字词抄写一遍

2.翻译后句诗

板书设计

昼耘田

农事繁忙

夜绩麻

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第3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第4篇

教学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祖

  国语言文字的美。

  2.通过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诵对理解和

  继承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今

  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

  1.读课文。

  2.学习生字。

  亭:上下结构,把“亮”字下面的“几”换成“丁”,就是“亭”。

  3.理解古诗。

  (1)“敬亭山”在哪儿?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宣城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风景优美。独自坐在敬亭山,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

  (2)读第一句诗,说说“众鸟”“孤云”“闲”的意思?(成群的鸟儿;仅有的一片云;云彩飘来飘去悠闲的样子。)

  (3)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空中成群的鸟儿高飞远去了,无影无踪;长空中仅有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去了。)

  (4)读第二句诗,说说“两不厌”的意思?(指人和山彼此相看不厌烦,把山人格化了。厌:满足。)

  (5)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只有敬亭山没有走开,我和它互相看望不觉得厌烦。)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和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敬亭山”“闲”“厌”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3.默写课文。注意标点,不写错别字。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首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

  2.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泊”的读音是bó,“德”的读音是dé,两字的读音要注意区分,尤其声母b、d,不要混淆。

  “移”的读音是yí,是整体认读音节。

  “愁”的读音是chóu,声母是ch,不是c。

  2.记忆字形。

  (1)利用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移:左边禾木旁,右边是“多”,合在一起是“移”。

  泊:左边三点水,右边是“白”,合在一起是“泊”。

  愁:上边是“秋”,下边是“心”,合在一起是“愁”。

  旷:左边日字旁,右边是“广”,合在一起是“旷”。

  (2)分析字形。

  德:左边双人旁,右边从上往下的顺序是“十四—心”,合在一起是“德”:注意不要丢掉心字上面的一横。

  3.理解词意。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边沙洲。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江清:清水很清澈。

  三、理解古诗内容。

  1.读第一句“移舟泊烟渚”,说说“移舟”、“泊”的意思?

  (划船靠岸;停船宿夜。)

  2.这句是讲什么?起什么作用?(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不仅点题,也为下句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3.读第二句“日暮客愁新”,说说“日暮”、“客”的意思?(日落;诗人自指。)

  4.这句是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夜暮时分,孤船小洲,不禁勾起“我”新的愁绪。大概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原因吧。)

  5.读第三句“野旷天低树”,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写日暮时候,天色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6.读第四句“江清月近人”,说说这句讲了什么? (夜幕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船中的人是那么近。)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羁旅的惘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读一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写的。清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诗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二、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萤”的读音是yíng,是整体认读的音节:“簇”的读音是cù,声母是c,不是ch。

  2.利用熟字和偏旁记忆生字:

  萤: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虫,合在一起是“萤”。

  簇:上下结构,上边是竹字头,下边是个“族”,合在一起是“簇”。

  3.理解词意。

  所见:看到的景物。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风簇浪: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讲讲“舟”“书”“所见”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舟:船。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读“月黑见渔灯”,说说它的意思?(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3.读“孤光一点萤”,这句是说什么?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4.读“微微风簇浪”,说说“簇”的意思?这句告诉我们什么?(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5.读“散作满河星”,这句是说什么?(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6.这首诗的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说明诗人什么?(前两行写: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天星”的神奇画面。说明诗人观察得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

  五、巩固练习。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作业设计:

  一、写出下面字的部首和笔画。 ·

  亭:(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德:( )部,共( )画,第十三笔是( )。

  萤:( )部,共( )画,第七笔是( )。

  旷:( )部,共( )画,最后一笔是(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秋( ) 族( ) 各( )

  愁( ) 簇( ) 客( )

  三、读一读,注意带线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相关文章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小虾教案》

《海底世界教案反思》

《蜜蜂备课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