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分钟教案
栏目: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分钟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分钟教案第1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副对联,猜猜歌颂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回答)对,是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不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时,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时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三、深入探究
1.诗歌第一段中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请说明理由。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明确: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怒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入蜀,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暂时落脚。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几根茅草也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什么他说自己已经“老无力”?真的是指年纪大了吗?
明确: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还有可能捡回来,重新盖在屋顶上,但是却被小孩子给抱走了,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几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关乎生计。所以,当时的杜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我们读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两句时,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拄着拐杖的干瘦老人那老态龙钟的模样,原来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要骂抱走几根茅草的顽童为“盗贼”呢?
明确:诗人忍不住要骂抱走茅草的小孩子为“盗贼”,实在是无奈之语、愤激之词,这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只是因为诗人太贫穷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样,“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孩子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据说杜甫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其中一个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在长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乱前才终于获得一个小官职。这时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县去探望。没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一进家门,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那么,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只能睡在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本不该经历的事情,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是多么羞愧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娇弱可怜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明确:是真情流露。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分钟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2)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1)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分钟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
2.了解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
3.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挂罥(juàn)塘(táng)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
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庇(bì)突兀(wù)
可参考【知识总汇】
(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参考: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三、重点探究
【精品课件】
(一)探究诗歌内容和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运用诵读法,逐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逐节理解步骤:①五个字概括诗节内容——②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心境——③哪些词语表达情感最形象——④应该怎样诵读——⑤尝试诵读——⑥师生点评。
思考探究,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第一节]
1.概括内容:秋风破茅屋。
2.情感:凄惨。
3.如何读出这种惨烈的境况,诗人悲痛的心情?
参考:抓住那些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怒号”“卷”“三重茅”重读。对于茅草的命运,诗人的心情是关切的,心随飘转的茅草而动。
4.背景点拨:草屋的来之不易(安史之乱中流亡颠沛,流落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完成,草屋的破败直接关系到全家的生活)。
5.找同学诵读,学生大声诵读,注意体会情感。
6.播放【影视课文】第一节,体会感悟。
[第二节]
1.概括内容:群童抱茅去(力求与第一节押韵)。
2.情感:无奈。
3.如何读出这种无奈的情绪?
参考:放缓语气;“自叹息”加重并延长。
4.此时的杜甫四十几岁,何以至此(老无力、倚杖)?
参考:生活的困顿,内心的悲伤。
5.诗人在叹息什么?
参考:一叹息天公无情毁屋;二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三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6.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体会情感。
7.播放【影视课文】第二节,体会感悟。
[第三节]
1.概括内容:丧乱长夜苦(长夜难眠苦)。
2.情感:哀伤、悲戚。
3.如何读出这种悲戚之感?
参考:重读“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重读并延长“长夜何由彻”。
4.自行诵读体会。
5.理解质疑:为何冷似铁,而非冷似冰?
参考:“铁”一是很凉、很硬(天寒冷),二是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6.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屋破漏雨所致么?
参考:不是,是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背景点拨: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倍还多,可谓民不聊生。
8.播放【影视课文】第三节,体会感悟。
[第四节]
1.概括内容:广厦庇寒士(受冻死亦足)。
2.情感:激昂(心潮澎湃,美好愿望)。
3.如何读出这种情感?
参考:语气:激昂、悲壮;重读“俱欢颜”“安如山”;重读加延长“受冻”“死”“亦足”。
4.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配乐)。
可参考【影视课文】(无声配乐版)、【微教案】《“安得广厦千万间”赏析》
5.播放【影视课文】第四节,体会感悟。
(二)探究诗人的形象。
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
可以用“在面前,杜甫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参考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
四、课堂总结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
可参考【微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点》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忧”,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传墙报。
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茅屋凄惨
群童抱茅去无奈
丧乱长夜苦哀伤忧国忧民
广厦庇寒士愿望
受冻死亦足胸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分钟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解题
1、“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2、写作背景:
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是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心情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不止一次遭遇暴风雨袭击。一次堂前临江一棵两百岁的楠木也被连根拔起,屋漏把诗人搞得十分狼狈。在那个狼狈的夜晚,诗人想得很多很多,留下了这一名篇。
三、学习新课
(一)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
(二)译
1、阅读课文提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2、讲清特殊词意
3、参考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三)析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2、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再如:“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四)总结迁移: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四、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