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感

栏目: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感,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感第1篇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词人时年65岁,久废后再起任镇江知府。词中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胸中压抑已久的一腔豪气。

这首词层次分明,上阙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可谓“悲”。下阙写对古代英雄孙权的追莫,可谓“壮”。用三问三答构成全篇,借用古人原句不见痕迹。作品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教学后,我有以下反思:

一、学诗词先“知人”

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不应该是单一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学习一首词从而了解一类词,而这其中就必须对词人的写作风格、生平经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通过资料搜集我找到了以下内容: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但是我认为仅仅把这段文字放在PPT上十分枯燥,学生难以记忆和理解,所以我认为不妨将初一学习过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呈现给学生,既能够让他们温故知新,又可以让他们借用这首词来唤起对辛弃疾形象的大致印象,学生结合诗词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辛弃疾是一个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心忧祖国的人,也可以把握他的词豪放的风格,提高了课堂的语文味。

不足:我在这一部分花的时间有些多,使得后面的教学过于紧凑。

二、学诗词巧“论世”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一篇古诗词必定要了解其写作背景,南宋当时被金人侵略,但是统治者整天歌舞升平,软弱无能,导致大片江山落入金人之手。我认为仅仅通过这类资料的呈现是不够的,一方面学生自己在预习时就能查到,一方面这样的课堂也毫无语文味。所以我找到了同时代诗人林升的.作品:

题临安邸

南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就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国都被迫南迁,统治者仍整天不思进取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让学生们读一读,品一品,达到“以诗解词”的作用。

不足:在这一部分,由于时间紧凑,我讲的有些多,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让他们自己讲。

三、学诗词扣“词眼”

这首词的题目中“怀”字最为重要,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提问:通过预习,你认为“怀”有哪些意思?在教学最后归纳主题时又与之呼应,让学生明白“怀”字是“词眼”。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析、结合词人形象、时代背景,了解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怀念故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伤怀国势,下阙则是怀念英雄,讽刺权贵。最后通过整体感知,领略到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浓浓的爱国情怀。使教学脉络清晰、明朗,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主旨。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但我这节课上,朗读显得有些走马观花,提出的朗读要求太过于笼统,不够细致,需要加强。

以上就是我就《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节课的反思:从一首词的教学思考至诗词教学。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感第2篇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能力目标: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课文研读

1、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找典故。(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2、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3、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4、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片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5、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6、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7、“扬州路”是什么意思?“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作者用了一个望字,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个望字,中使得整个词的意境豁然开朗了,而不是局限在这小小的亭子之上,作者可以联想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联想到古今的故事,一个望就使得这个作品有了一个远近的含义,它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点了,而成了一个面。

8、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四、表现手法

1、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

2、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五、全词总结: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六、知识延伸 思考: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何不同?

苏轼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作者赞美周瑜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古人的业绩无法企及,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

七、作业

鉴赏:《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感第3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

  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三、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生自由读)

  2、检查读词

  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品词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

  交流:

  1、“怀”英雄。(副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2、 学习下阕

  a、理解:万兜鍪。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

  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孙权?)咱们继续学习。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3、学习上阕

  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

  交流汇报:

  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

  理解:满目风光北固楼。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生叙述)

  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

  出示资料

  如果你是南宋的统治者,你应该怎么做?

  过渡:是啊!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有诗为证。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

  出示:(齐读)

  激情读词

  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

  A、激情读上阕

  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板书:伤)

  B、激情读下阕

  小结:这“怀”是“怀才不遇” 的感怀。(板书:感)

  C、激情读全词。

  五、课外拓展,巩固提升

  导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

  六、课堂练笔,实践运用

  如果你是辛弃疾,你还会想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试着写一写。

  七、拓展总结

  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板书: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附录:《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感第4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历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只设置了预习任务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背景以及讲解的渗透显然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时可能不会很深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渗透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发言,互动得出。

相关文章

《蒲柳人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的朗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评课反思》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