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
栏目: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第1篇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导语
我们听过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听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听过刘兰芝与焦仲卿,我们也听过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和杰克,我们会为他们海枯石烂的爱情热泪盈眶,为他们为爱殉情的勇气大加赞(zan)赏,然而,这毕竟都是小说,是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坚贞的爱情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吧。
二:介绍苏轼和王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a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文学上的三苏指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22岁中进士,入世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詹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时,与当时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她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见识的告诫和嘱咐。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王弗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长久。
三:介绍本词背景,词牌名,序言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四:让学生自渎,整体感知本词的情感基调:凄婉哀伤
五;引领学生从字,词,句上理解本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
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但又还不够。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第2篇
一、 导入
《江城子》的课文教案
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细节描写,“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
二、 解题
亡人 逸事
亡人:孙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全班四个大组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
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
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 文本分析
(一)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勤劳:
质朴:
礼教观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突出反差。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仅仅是一句虚言,而是成了带上神话色彩的一句论断。两人对那天的雨,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他在感谢妻子,对天的感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妻子的感念。(语言细节)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满怀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的是与当时还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
作者为什么对这件小事记忆到如今?
明确:作者对妻子的深情;这件小事很好地表现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动作细节)
2.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体现出妻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突出了妻子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第三部分:
1.从整个部分来看,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
主要通过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妻子的变化?
明确:妻子回家诉苦和后来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作对比;从小只会做针线活不会织布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作对比;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与自己卖线卖布粜米作对比;背不动北瓜与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对比。
2.写得最详细的是妻子随母亲去场院摘北瓜这一细节,详细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娇弱、力气小、为下文写妻子的变化作铺垫,也与下文的吃苦耐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细节是妻子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动作细节)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不在家,几个孩子,确实是妻子在战争年代里一手拉扯长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记得母亲的辛苦;更是作者对妻子的衷心感谢。
第四部分: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成就了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忘却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来请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1.作者对亡妻的怀念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吗?
明确:不是,是通过一位老朋友、老邻居的口来表达出来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A.在生活上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B.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是作者语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屡屡劝作者写一写“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配乐朗读“我唯唯”至文章最后。
作者为什么原来一直没有写,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动笔呢?
明确: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去回顾这些。而如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都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因此记叙这些“断片”,来遥记对妻子的思念。4.文章最后一个细节,在妻子临终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
明确:“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说寄到娘家才方便?
体现出丈夫的细心。
这或许是夫妻生涯中,作者为妻子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临终时,还牵挂在心。两句对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将夫妻的恩爱之情写到极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诗经》中最单纯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简单的一句话,一位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因为四十多年来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内心深处才会觉得愧疚与不安,才会有“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五、 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满怀愧疚与不安之情来怀念逝者,把思念倾诉于笔端,写下这些“不太令人伤感的断片”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时光,沉淀岁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难忘。”在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读文习作之时所要借鉴的。
六、 扩展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七、 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形象。
夫妻爱是高尚的,男女之间的爱应该是志同道合、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真挚情感。
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第3篇
一:导语
我们听过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听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听过刘兰芝与焦仲卿,我们也听过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和杰克,我们会为他们海枯石烂的爱情热泪盈眶,为他们为爱殉情的勇气大加赞(zan)赏,然而,这毕竟都是小说,是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坚贞的爱情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吧。
二:介绍苏轼和王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a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文学上的三苏指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22岁中进士,入世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詹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时,与当时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她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见识的告诫和嘱咐。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王弗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长久。
三:介绍本词背景,词牌名,序言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四:让学生自渎,整体感知本词的情感基调:凄婉哀伤
五;引领学生从字,词,句上理解本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
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但又还不够。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总结: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下篇即转入写梦。古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夜来幽梦忽还乡
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第4篇
一、诗词导入(初识苏轼)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个人,此人年少读书时——“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后却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但他面对不堪的命运,却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苏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板书课题、作者】,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二、读词以入境
1.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余光中)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这么说,一起读。 词是一定要读的。我们先一起来读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题目是“江城子”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师:谁在密州出猎?
师:你怎么知道?
师:哦,你们已主动地在读词的内容了。那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粗步感知课文内容。)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可以讨论一下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生评价。
4.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5.师:苏轼有知音在同学们中呀。的确,苏轼自己也说:一起读“②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①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知道“柳七郎”是谁吗?柳永,北宋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所说的“自是一家”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哪一家?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正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6.范读。听的时候仔细体味哪个字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三、品词以入味
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一起读:“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的确,在诗歌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狂”
为什么是“狂”字而不是别的字?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2.我们先从词的上阕中来研读。一起读,注意把握词的豪放风格。
为什么是“狂”字而不是别的字?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的理解。来,我们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再派代表在班内交流;当然也完全可以把你们的不同意见或困惑提出来,因为问题同样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思考。注意要作好记录。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积极,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狂在哪里”,当然也可以是疑难问题或不同意见。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这是从哪个方面来写太守出猎的?装备(齐全)。▲你用自己的话帮我们再现一下太守当时的装备: 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
右手擎猎鹰
头戴锦绣帽
身穿貂皮衣。
狂在装备齐全
何等威武!
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干骑卷平冈”。 ▲请你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
浩浩荡荡
纵马奔驰
疾风一般
腾空越野
马下是尘土飞扬。
▲ “卷”能不能换成“过”或者“扫”?不能,体现不出人马之多、速度之快,无法体现出恢弘的气势。 朗读指导:“卷”字重读,我们给“卷”字画上着重符号。
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
何等雄壮!
③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人们倾城而来
万人空巷
只为观看太守出猎。
▲我不解的是,这样的出猎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怎么竟然能够吸引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呢?让百姓倾城相随的会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
受百姓衷心爱戴的太守。很对。有了解苏轼政绩的同学吗?苏轼一生勤政爱民
每到一处
皆为百姓拥护爱戴。在任杭州通判时,疏浚运河,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苏堤。
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
④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暗示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暗示了自己也和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表达了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意气奋发。 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 ▲朗读指导:所以这里要读出满满的自豪和自信。和上句连起来叫同学们齐读。
⑤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 有认为不狂的吗?或者认为有语句不能完全体现出“狂”的吗? ▲“聊”是什么意思?
有点无奈和落寞,因为苏轼年纪已大,而且只能姑且、暂且发一回少年般的狂气。
这英雄少年只能暂时做一回。 其实当时苏轼年纪不老,三十九岁,人生正当年,他却自称“老夫”,你体味到了什么? 苏轼勤政爱民,在外在形象上确实已是两鬓斑白;更重要的是,由于身陷北宋当时的新旧党争之中,长期不受重用,让苏轼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老了。
▲有没有补充意见? 朗读指导:这一句的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少年狂”。并且要读得激扬一点。而“老夫聊发”语速和音量读呢?缓慢、低沉。读这一句的时候情感应是丰富的:前四个字是缓慢、低沉的,要包含淡淡的无奈和不受重用的积郁;后三个字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张狂,要读得铿锵有力。 集体朗读这一句
4. 总结上阕:
师:集体有感情地朗读上阕。
师:在上阕中,词人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是一幅什么图?
那能在这幅出猎图的前面用点修饰语吗?这是怎样一幅出猎图?意气风发 气势磅礴
【确实是气势磅礴。那下阕又是一幅什么图呢?
加上适当的想象,用现代文将你认为最有特色的画面描摹出来。】
四、论词以识人
因何而狂?
但老夫为何会放浪形骸(意气风发、气势磅礴)地在这次出猎中作一回少年英雄呢?让他有这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我们来看下阕。
1. 一起把下阕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让老夫有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有哪些么?请你结合词句谈谈。
【让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怀?】【从哪里体现出来】
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因老当益壮而狂!这句话要读出老当益壮的气概来,重音要落在哪几个词上?我请同学来读。【“开张”何意 又何妨 重读,作下记号】
这种老当益壮的豪情是苏轼人生态度的主基调之一,我们在课堂的开始也提到过,还记得吗?一起背一背。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会”是什么意思?是定将的意思。▲那要读得坚定有力。 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句中的“挽”、“望”、“射”这三个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词人因雄心壮志而狂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我们的朗读在这里也到达最高亢。一起读。
③但这是实际已经发生事的吗?不是,是想象。如果要实现得有一个什么前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难道他们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我们一起看206页的注解⑤,有一个字你若留意了,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自比为魏尚。 “迁”字。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读出什么样的意味来?这句要读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哀。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壮志难酬的无奈。
但这句话中更多的情感是什么?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2. 知识链接:
苏轼这位天纵大才,一生凄凉,历典八州,颠沛流离于大半个中国。可我们很难把这种命系江湖的流浪汉式的生活看做是一种惩处,我们可从从他给朋友李常信中见得一斑。
(集体读)“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于笑生死之际。”
且不论贬谪,在“生死之际”苏轼都能“笑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这个英雄的豪放和洒脱?
“道理”“忠义”的信念。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燃烧于苏轼慷慨激昂的诗词中的,正是他那颗豪迈旷达的心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
这一句的整体情感和上阕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在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句时,应用向下的低沉而又不失希望的语调来读。范读,跟读。
3.总结下阕
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的话,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4.我们一起完整地朗读全词,再次感受苏轼的狂举豪情。注意词的风格,把握词人在情感上细微变化。
五、悟词以入心
1.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说说你对他的理解。先写一写【视时间机动安排】。
2. 苏轼毫无疑问是阳春白雪,但他却在下里巴人中也能找到知音。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将全词吟诵出来,个别句子记不住的,可以看一下书本。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4.全体起立,并背诵。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文字可以有限,但精神是无限的。只要赤壁下的长江永远地奔流,苏轼的文章,连同他的品格、气度、精神就将永远存留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最后我们用一小段文字来结束我们师生的这次观苏轼密州出猎之旅。
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