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高教版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这是促织教案高教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促织教案高教版第1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语设计: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
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促织教案高教版第2篇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促织”串联整个故事情节。
2 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虚实结合,主题深刻。
3 心理描写,细腻合理,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五 课后准备
1 本文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精读品味其妙。
2 发现整理文言字词句知识
促织教案高教版第3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2、学习作家用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3、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导语激兴:
作为词人,他得到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美誉,故而,有人说他“作个词人真绝代”;作为国君,他沦落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说他“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爱又恶的李煜。
其实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权,影响了中国的民俗,这就是裹脚。传说,李煜让自己的一个妃子“以帛绕脚,令纤小,……回旋有凌云之态”。女子缠足之习一时风行,就这样上行下效,这一摧残女子肉体与精神的恶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历史中,一双双畸形的“三寸金莲”演绎着女人被扭曲的身体,昭示着帝王扭曲心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因皇帝的爱好而导致民不聊生,这爱好就是:斗蛐蛐。
板书: 促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本文中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⑴食顷,帘动,片纸抛落:食顷,一顿饭功夫
⑵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⑶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过一会
⑸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⑹未几,成归:未几,不久,没多大功夫
⑺俄见小虫跃起:俄,忽然、片刻、一会儿
⑻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刹那
⑼成仓猝莫知所救:仓猝,很短的时间
⑽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猝然,忽然
⑾旬余:十多天
⑿每闻琴瑟之声:每,每逢
⒀既而:不久,随后
⒁既入宫中:以后
⒂翼日:第二天
⒃岁余:一年后
⒄不数岁:不多几年
2、列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年。
2)试使斗而才: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
4)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抬高,使……高
7)细疏其能:疏,名词作动词,陈述
8)益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9)成然之:然,意动用法,认为……对
10)高其直:高,形作动,抬高
3、难句翻译:
1)操童子业,久不售。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二、教学过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促织、小虫子、玩物)找线索、理情节、述故事。
尚
开端 结局
征 评
捕 虫 献
发展 失 斗 高潮
又得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悬念、人物矛盾、环境等,请同学们分析本文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要素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引导:在哪里,你最紧张人物的命运,你最关切故事的发展。)
悬念一、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仅倾家荡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
悬念二、成名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
悬念三、蟋蟀死,儿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
悬念四、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
悬念五、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
这一连串的悬念,又称甩包袱,如果电视剧演到这里,我们肯定会充满期待等着下一段好戏。
3、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提示归纳:1)问卜;2)魂化蟋蟀;3)喜剧性的结尾
4、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① 问 卜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走投无路。
作用:既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② 魂化蟋蟀
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蛐蛐者也”。不仅如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怎么一种没有天理的社会!
作用: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③ 喜剧性的结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促织教案高教版第4篇
品味语言精妙,交流课前整理的文言基础知识
一 品味语言精妙
(一)品读第4-7节。
(二)《聊斋志异》有几种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比比优劣。
1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课本)
寻之多时,绝无踪响。(《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2 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课本)
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二 师生互动,修订补充文言基础知识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
4 动词的特殊用法
5 其他词类活用现象
6 倒装句
7 省略句
8 疑难词句解读
三 最后归纳
明天学习《促织》。但愿互动生动活泼,教学相长。新增Word批注,新颖,且一定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