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教案
栏目:物理教案这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教案,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磁场的性质,会画磁感线。了解地磁场。
过程与方法:恰当的运用类比来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用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化无形为有形,化空泛为具体,把知识落实到点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拥有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信心和决心,产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行动,拥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磁现象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但对于磁场具有什么性质和作用:常见的磁现象和地磁场还了解不多,要继续学习,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都为展开教学提供了条件。
3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磁场的性质,会画磁感线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1.观看自制磁悬列车视频;
2.观看小幽默魔术;
3.介绍古代人对磁的认识。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二)磁现象
1.磁性:物体能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各种磁体
3.磁极: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
(1)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南极或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北极或N极。
(2)那磁性最弱的部分在那儿呢?
(3) 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N极和S极?
4.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现有一钢棒,如何判定它是否具有磁性?
(2)那现有两钢棒,一有磁性,一无磁性如何分辨?不加任何东西。
5.磁化:一些物理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过程。
(1)被磁化的物体如果像铁棒类,获得的磁性会立即消失,这类物体称为软磁性材料。
被磁化的物体如果像钢棒类,获得的磁性就会保持较长的时间,这类物体称为硬磁性材料。
(2)课外思考:如何让一根钢针变成一个指南针?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这种物质就称为磁场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方向的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
(1)定义: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排列情况,用一根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2)对磁感线的认识:
①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②磁感线是描述磁场的方法,并不存在,是假想的线(作图时用实线)。
③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④磁感线分布在磁体四周空间中,并非只在一个平面内。
⑤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⑥磁感线永不相交。是一个闭合的曲线
(三).地磁场
1.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2.研究表明地磁场的形状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3.地磁场特点
(1)地磁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
地磁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2)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相反,且并不完全重合。(磁偏角)
七.板书
第一节磁现象 磁场
八.小结
九.作业:教材:P123页的234题
十.反思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教案第 2 篇【设计理念】
磁场教学设计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入学科教学,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民主性、生成性。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井以“随堂探究卷”为桥,架师生互动平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质性评价手段。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磁文明,激发学习热情;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磁体特性、感知磁场;
3.知道磁感线,初建模型思想;
4.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教学器材】
磁体、铁屑、立体磁感线模型、透明薄玻璃板、多媒体、探究卷等。
【教学过程】
导语:传承文明,才能发扬文明。
子课题一:“磁”文明(6分钟)
课题内容:追古抚今,以“罗盘的辉煌”映射我国近代“磁文明的衰落”。
(师语)南宋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曾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赤子之心溢于言表,除此之外诗中还蕴涵何意?
(生)发表见解,并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第46页第一自然段,了解我国的磁文明。
(播放)内容一:战国时期的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
内容二:鉴真东渡(动画),画面最终定格“鉴真”手中罗盘;
内容三:“鸭片战争”电影片段。
(低沉的话外音)中国的磁文明源远流长,但众所周知,在近代,“磁”文明与华厦文明一起走向了衰落,西方人利用“罗盘”漂洋过海,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华夏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同学们,“文明的衰落”是残酷的,今天的我们应该……
(生)表决心。(师语)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有关“磁”的研究。
(用发“民族情”引“探究激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子课题二:“磁”现象(7分钟)
课题内容:探究有关的磁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些磁现象的本质原因。
所用器材:
(学生)条形磁体两只、蹄形磁体一只、铁屑、小磁针、细线、铜片。
(教师)环形磁体、圆柱形磁体、镍币、相同的小车两辆。
(师语)磁体的形状有很多,如条形、蹄形、针形等,但不同形状的磁体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请利用你手边的器材,结合课本第47页的有关内容探究磁体特性。当然,你还可以就你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生)探究并归纳。(师)补充探究:磁体对镍币的吸引;将条形磁体置于小车上,再探磁体间相互作用。
(小结)磁体可以吸引铁、镍;磁体两极磁性最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引思)磁体间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生)猜想。
(生生、师生合作开展科学探究。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猜想意识。)
子课题三:“磁”本质(12分钟)
课题内容:感知磁场及磁场特性。
(生)鉴于元认知的缺陷,真正认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显有困难。
(师语)既然问题太难,那我们就将它暂时放一放,让我们先做一组小游戏。
游戏一:让小磁针动起来。
(生)可能采用的方式: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
(引思)用手拨──是(看得见的)手使小磁针动,且手与小磁针接触。
用嘴吹──是(可感知的)空气使小磁针动,且空气与小磁针接触。
(小结)1.要有物质(物体)直接接触小磁针并产生作用时,小磁针才会动起来;
2.磁体靠近小磁针时,能使小磁针动,说明磁体与磁针间存在着某种物质。
(师语)这种物质叫“磁场”,它是由磁体产生。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去感知它,包括感知它的某些特性。
游戏二:让小磁针排队。
1.让几只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感知磁体周围的磁场具有方向性(磁场方向的规定让学生自己从书中寻找)。
2.让很多的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投影)。让学生用曲线画出小磁针排队路线。
(师语)同学们,你们在无意之中已经找到了一种形象化地描述磁场的'方法,你所画的曲线在物理学中叫做“磁感线”。不过,老师要提醒你:磁感线只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利用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空间排队,让学生了解磁场空间性。
(师)补充探究:将透明薄玻璃板置于条形、蹄形磁体之上,在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轻敲击玻璃板,直至铁屑形成条纹状。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磁场特性。
(用游戏打开学生主动探究心向,在探究中领悟磁的本质,并寻找到一种描述磁场的方式,此步很好地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化难为易,突破本课重难点。)
子课题四:“磁”模型(9分钟)
课题内容:再认“磁感线”这一重要的物理模型价值。
(阅读探究)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第49页图8.1-7,找出磁感线的分布规律。领悟磁感线可形象具体地描述磁场分布特征。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利用实验确定图8.l-8中同名、异名磁极间磁感线的方向,了解磁感线应从磁体N极出发,回到S极。
(模型探究):地磁场模型(将第49页图8.1-9设计成立体动画)。
(生)利用磁感线分析地磁场的特征,再认“磁感线”模型的价值。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生方式多样化,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价值。)
子课题五:“磁”应用(6分钟)
1.探究如何磁化钢针;2.思考磁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从知识走向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小结与延展】(5分钟)
(生)反思探究中的收获和缺陷,提出自己的感悟并作评估、交流。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为下一步探究方向作出设想,如地磁产生原因;除磁体外,有无其他方式产生磁场等。
(反思是督查、检测、调整的重要举措,感悟是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内化必由之路,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结语:沈括遗风应犹在,敢教华夏换新颜!
(导语、结语遥相呼应,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爱国理念,再激探究激情。)
【板书设计】
(构筑立体知识树,融“认知、探究、方法”于一体,便于学生进行信息的再加工)
附:探究卷主要栏目及内容简介
一、磁场
(一)从历史到今天,内容见子课题一。
(二)从现象到“本质”。内容见子课题二、三。
(三)从抽象到“具体”,内容见子课题四。
(四)从 知识到应用,内容见子课题五。
在课后………
1.完善你的探究卷,继续“动手动脑”学物理。2.写一点:“老师,我想对你说……”
评价栏:含“自评”“他评”“师评”。
探究卷编制注意点:注重过程,用语贴近学生,知识体系明朗,辅以适当的激励语。
(探究卷的作用:课堂上架师生互动平台,课后提供一种有效的信息再处理方式,并给教师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质性评价手段。)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教案第 3 篇一.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磁现象的广泛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难点:磁现象的应用
三、教具:多媒体、条形磁铁、直导线、小磁针若干、投影仪
四、过程:
(一)引入: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磁现象及本所要研究的内容。在本,我们要学习磁现象、磁场的描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知识主线十分清晰。本共二个单元。第一、二、三节为第一单元;第四~第六节为第二单元。
复习提问,引入新
[问题]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答]磁体有两个磁极:南极、北极.
[问题]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问题]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学生答]磁场.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它。
(二)新讲解-----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
1.磁现象
(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认识磁现象
(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流表)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板书】磁性、磁体、磁极: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2.电流的磁效应
(1)介绍人类认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过程。
(2)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做实验时可以分为四种情形观察并记录现象: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上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流和由北向南流;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下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流。在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的同时,也为地磁场和通电直导线的磁场的教学埋下伏笔,也可以留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过程,体现物理思想(电与磁有联系)和研究方法(奥斯特实
验),认识到奥斯特实验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意义(打开了电磁学的大门),为后法拉第的研究工作(电能生磁、磁也可以生电)奠定了基础。
【板书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与电荷类比)
【板书2】电流的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奥斯特实验)。
3.磁场
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流与电流的作用,类比于库仑力和电场,形成磁场的概念,应说明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和电场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磁体或电流的作用而认识磁场。
【板书1】磁场的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板书2】.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处于其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用.
【板书3】磁场是媒介物:磁极间、电流间、磁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4.磁性的地球
明白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的南北极的区别,了解磁偏角,介绍沈括对磁偏角的研究。用一个条形磁铁模拟地磁场,说明小磁针静止时为什么会指向地理的南北极。
【板书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不重合(地磁的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其间存在磁偏角。
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和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相似。
宇宙中的许多天体都有磁场。月球也有磁场。
(三)对本节知识做简要的小结
(四)巩固新:1。让学生复习本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STS
3。完成问题与练习(作练习)
第二节 、 磁感应强度(1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单位。
2.能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与电场强度的定义的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仍至本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与电场强度的定义的类比和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三、教具:蹄形磁铁,低压电,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时知识后引入
要点:磁场的概念。 提问、引入新:
磁场不仅具有方向,而且也具有强弱,为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怎样的物理量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紧接着教师提问以下问题.)
1.哪个物理量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学生答]用电场强度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2.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式是什么?
[学生答]电场强度是通过将一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分析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检验电荷量的比值定义的,其定义式为E=F/q
过渡语:今天我们用相类似的方法学习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二)新讲解-----第二节 、 磁感应强度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让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和竖直方向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中的各个点时,小磁针的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认识磁场具有方向性,明确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规定。
【板书】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
过渡语:能不能用很小一段通电导体检验磁场的强弱呢?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演示1】用不同的条形磁铁所能吸起的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说明磁场有强弱。
【演示2】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如图)
先介绍匀强磁场: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匀强磁场。
后定性演示(控制变量法)①保持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②保持电流不变,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导线受力情况。
【板书1】精确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场方向垂直时,通电导线受力(磁场力)大小
写成等式为:F = BIL ①
式中B为比例系数。
注意:①B与导线的长度和电流的大小无关②在不同的磁场中B的值不同(即使同样的电流导线的受力也不样)
再用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从而得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板书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表征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1)定义: 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力(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符号:B
说明:如果导线很短很短,B就是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其中,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称电流元。
(2)定义式: ②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特斯特,简称特,符号T. 1T=N/Am
(4)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对B的定义式的理解:
①要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换句话说,在非匀强磁场中比值F/IL是因点而异的,也就是在磁场中某一确定位置处,无论怎样改变I和L,F都与IL的乘积大小成比例地变化,比值F/IL跟IL的乘积大小无关。因此,比值F/IL的大小反映了各不同位置处磁场的强弱程度,所以人们用它定义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还应说明F是指通电导线电流方向跟所在处磁场方向垂直时的磁场力,此时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最大。
②有的学生往往单纯从数学角度出发,曲公式B= F/IL得出磁场中某点的B与F成正比,与IL成反比的错误结论。
③应强调说明对于确定的磁场中某一位置说,B并不因探测电流和线段长短(电流元)的改变而改变,而是由磁场自身决定的;比值F/IL不变这一事实正反映了所量度位置的磁场强弱程度是一定的。
【例】磁场中放一根与磁场方向垂直的通电导线,它的电流强度是2.5 A,导线长1 cm,它受到的安培力为5×10-2 N,则这个位置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
解答:
介绍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值。(P89表3。2-1)
(三)小结:可继续类比磁场与静电场,小结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电场力与磁场力在方向上是有差异的。电场力的方向总是与电场强度E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而磁场力的方向恒与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垂直。
二是E和B在引入方法上也是有差异的。在电场强度E的引入中,考虑到的是电场中检验电荷所受的力F与检验电荷所带电量q之比;而在磁感应强度B的引入中,考虑的是磁场中检验电流元所受的力F与乘积IL之比。
(四)巩固新:(1)指导学生阅读“科学漫步”。
(2)指导学生完成P90“问题与练习”1-3题
(3)后复习本节内容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教案第 4 篇一、教学设计思想
“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到,十分抽象,难于理解。初中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场”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宗旨是要充分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促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中认识“风”的方法、手段“迁移”到物理课堂上,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探究磁场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在亲身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磁场的概念
难点:磁场和磁感线
四、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风力演示仪(自制)、条形磁体、磁针、铁屑、实物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手端着磁针,站在远离讲台的位置,磁针指向南北。
【问题导引】: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磁体具有指南北的性质,现在请你们判断:教室的哪个方向是南?
【实验演示】:教师把磁针放在讲台上,磁针立即发生了偏转,不再指南北了,在学生惊诧目光的注视下,教师把讲台上的报纸揭开,发现讲台上有一个大磁铁。
【问题导引】:磁针在刚才的那个空间里能够指南北,到了磁铁周围的空间就不再指南北了,那么磁铁周围的空间与其它空间有什么不同呢?
在磁铁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叫做磁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场
(二)新课教学
【问题导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磁体周围的磁场是什么样子的?
结论:磁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法直接观察
【问题导引】:看不见摸不到的现象怎样研究呢?
【实验演示】:拿出风力演示仪,引导学生研究怎样确定是否有风、各点风的方向。
【问题导引】:你能否把风力演示仪中的风的状况描述出来?能利用图表示更好。
结论:我们可以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风的状况,每一根曲线的方向都代表风吹动的方向,在一些漫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方法启迪】:如果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能够对某些对象施加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对象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事物。在物理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这种方法。磁场能够对磁针发生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磁针来认识磁场。
【实验演示】:把磁针放在磁场中的A点,观察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A点放置不同的磁针,观察磁针的指向。
【问题导引】:观察实验现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结论:我们发现:磁场很有“个性”,它把放在A点所有磁针的N极都“吹”向同一方向(见图1)。
【方法启迪】:如果风把纸片吹向东方,我们就说风是向东吹的,同样,放在A点的磁针N极都被磁场“吹”向图示方向,在物理学中就把这个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问题导引】:我们利用磁针确定了A点的磁场方向,那么磁体周围B点、C点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呢?
【实验演示】:在磁场的B、C点都放置磁针,观察磁针N极所指方向,每个磁针都显示了该点的磁场方向,
【问题导引】:怎样让磁针更小,显示的点更多呢?
【实验演示】: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观察铁屑形成的图案。
【方法启迪】: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被磁化成一个个细小的磁针,磁场“吹”动每个铁屑的N极,形成了奇妙的图案,这和风吹落叶的景象多么相似呀!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把铁屑排列的图案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表达出来,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各种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条形、碲形、同名、异名)
【问题导引】:观察各种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结论:从N极出发回到S极等。
【问题导引】: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
你能说出地球的南磁极在哪里吗?
介绍地磁场、磁偏角、沈括的贡献。
【问题导引】:你认为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
(三)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略)
2、方法概述(略)
(四)巩固练习 (略)
(五)作业
思考题:在物理学中,把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规定为磁场方向,如果我们把S极所指方向规定为磁场方向,本课中的哪些说法会有所改变?你能否按着新说法把这节课重新讲述?
(六)板书设计 (略)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是展现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展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如对生活中“风”的研究。另一条主线是物理场景的展现,对磁场进行研究。两条主线并行,前一条主线是后一条主线“迁移”的素材,为后一条主线打基础,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课堂情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