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物理教案

物体的沉浮教学设计

栏目:物理教案

这是物体的沉浮教学设计,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物体的沉浮教学设计

物体的沉浮教学设计第 1 篇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机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并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内容上本节课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然后以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这个实验,并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多媒体技术在物体教学中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本节课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潜艇的浮沉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潜艇的浮沉原理,也能使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的STS的精神。在引入课题时,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分析潜艇、热气球、浮筒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体的沉浮教学设计第 2 篇

一、 课程设计思想:

  1、知识结构建构的思想。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具有丰富但有差异的实践经验了。即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他们也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物理教学,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知识中“生长”处新的知识经验。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具有大量的与物理浮沉有关的经验。因此,我利用三个乒乓球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们抽离出物理模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方法来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新问题、新情景;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浮沉条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回归生活,用实例来融会贯通本课所讲知识。在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然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自己的学习活动,用先主干、再枝叶的方式一步步地建构起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是高效充实而有趣的教学,是目的明确、易于达成的教学,是可能理想的教学。

  2、科学探究的思想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学的灵魂,“新课标”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便是“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本课也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在“物体的浮沉条件”中设置三个环节:“物体有浮沉状态由浮力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改变浮沉状态的实质就是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思维历程。

  这个探究设计其实也让学生经历了一般探究的6个步骤,对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达成了本课最重要的知识目标。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人类对浮力的应用长达数万年了,而我们对浮力的应用方式也不可计数,如

  何从中选取恰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呢?我觉得选取应用实例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典型性,即指所举的每一个实例都能代表一个类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②独特性,即指每一个实例都与其它实例有明显区别,方便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③简洁性,即每一个实例对规律的应用都易于理解,不应选取繁复冗杂的实例来干扰教学、影响效率。

  正因如此,我选取了轮船、潜水艇和热气球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我相信这三个实例能让学生们将实践与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可以达到深化理解相关规律的知识目标,又能达到“体验科学-技术-生活之美妙”的情感目标,方能使本课之价值最大化。

  4、另外,本课还渗透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面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的思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1、语言不够规范、简洁:

  缺乏教学语言艺术可能是理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比较于文科教师更易存在的问题。而我在本节课堂中特别反映出了这样的一些毛病:

  ① 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又或是太笼统,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或者容易与老师提问目的分道扬镳。

  ② 课程各个板块间的过渡不够自然,缺乏合适的承上启下的语言。

  ③ 语言有拖沓、不必要的重复、废话的情况。

  ④ 对任何科目的教师而言,教学的艺术也都包含了语言的艺术。一个语言优美、自然、简洁的教师更容易抓住学生们的心。如果我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及课堂中,时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自然性和简洁性,必然能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2、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还不够

  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重视了环节的数量,却忽视了环节的深度。即某些该深挖的环节却没有得到我的重视。在例题设置上除了可以用课件展示选择例题,也可以利用学案来完成一道典型的计算例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答题解题的能力。

  3、 实验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 不同浮沉状态的乒乓球可以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编号来区分。

  ② 在提出浮沉状态可能与密度有关的猜想前,我设计的实验是让两个同样体积的装有不同密度液体的气球浸入水中,希望学生们能猜想到:“两个气球的浮沉状态不同是因为它们内部的液体密度不同。”但实际上,学生们没有按我所设计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改进方案一:将两个外形相似的真石块和泡沫做的假石块置入盛水杯。 改进方案二:先让学生猜测,再将石块、木块、铁块等置入盛水杯。

  4、 对例题的利用不到位。讲解例题时,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已经是我所设想的那样错了,但我并没有注意到,在这个错误答案的基础上我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引导,正视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将其作为一次宝贵的教学或思维提升的契机,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

  5、忘了首尾呼应,在教学的最后解释乒乓球在水中浮沉状态不同的原因。

  6、在课件例题的答案中出现了错别字。

  三、学生反馈

  通过对导学案后面当天作业的批改及第二课时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收到以下反馈,并针对不良反馈采取了一些措施:

  1. 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正确理解了浮沉状态及其条件。

  2. 在某些浮力情景中不能主动从浮沉状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仍是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正常的,只需再多做几道类似的习题,进行熟悉,体会这种由状态反推条件的思维即可。

  3. 少部分同学在某些复杂情景中不能正确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知识来解决浮力问题。因此要在以后的练习中注重培养他们受力分析的能力。

物体的沉浮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2学情分析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浮力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并已学会了系统的力学知识,对学过的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白板图片、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及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随着白板图片以及实验活动的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追求自然科学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验证了自己的推理和猜想,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极大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接着通过多媒体视频和搜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本节课是一个完美的补充。

3重点难点及流程图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难点: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策略:

1、实验策略: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2、白板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方案、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教学资源:

1、浓盐水、鸡蛋、自制柱形容器(缺少大容量烧杯时)、清水、橡皮泥、三个乒乓球(装有不同质量的细沙)、塑料高筒两个、自制潜水艇模型、小石子、水槽、轻质塑料袋、酒精灯、火柴、气球、铁架台、饮料瓶、盐、自制镊子等

2、白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情景引入

用白板展示情景:介绍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死海。并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出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活动】感知实验一

1、【演示实验】把体积相同的3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观察现象

一只浮出水面 -- ---上浮; 一只停留在水中---------悬浮; 一只沉到水底 --------下沉

2、取出三个乒乓球擦干, 放在已经调好的天平上比较三个乒乓球的重力,学生区分出了下沉的最重,上浮的最轻,中间是悬浮的乒乓球。

思考:同样的乒乓球为什么重力不同呢?原来是里面装了质量不同的细沙。

引导学生对三种状态的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悬浮:浮力等于重力;下沉:浮力小于重力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上浮、悬浮和下沉的现象,从而理解了物体三种状态下的受力大小

媒体使用情况:用白板展示实验图及现象,强调了实验重点,便于学生的分析作图

此环节教师应关注: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会受力分析

活动3【练习】作图

通过刚才的实验分析,学生完成上浮、悬浮、下沉的作图。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上浮、悬浮、下沉的作图

媒体使用情况:几名学生用白板作图,其他学生下面完成,并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图,接着观察白板:上浮、悬浮、下沉的动态图,加强学生记忆 。

此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会三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活动4【活动】感知实验二

1、【学生实验】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观察鸡蛋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判断ρ液和ρ物的关系。

2、接着进行理论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跟物体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师生小结: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1、比较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2、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再次体会通过比密度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媒体使用情况:用白板展示实验意图及现象,并通过理论推导,再次验证了三种情况下物体的受力

此环节教师应关注:1、认真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2、会用比密度的方法判断浮沉

活动5【活动】感知实验三

1、【学生实验】1) 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它在水中会下沉。试一试,怎样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2)你的作品能承载货物吗?比一比,试说明原因。3)你的作品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由实验引导学生小结出采用“空心”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并引出轮船,接着用白板介绍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宝船和现代轮船都采用了“空心”的办法,进入第二部分浮力应用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亲身体会和感悟“空心”法,为轮船的学习做好铺垫

媒体使用情况:利用白板展示实验要求,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关注:1、学生实验中的合作精神 2、领会“空心”法

活动6【讲授】浮力的应用---轮船

(1)原理: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V排,从而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漂浮在水面。

观察视频

小结得出:(2)轮船的大小常用排水量来表示

排水量:把轮船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叫做排水量。单位是吨

它等于轮船质量和货物质量之和,即:m排= m船+m货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视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媒体使用情况 :通过白板展示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关注:轮船的排水量的理解

活动7【活动】浮力的应用--潜水艇

物体的沉浮教学设计第 4 篇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反思 专家对这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做出了肯定而充分的评价,以下是我对本节课评课反思。

  一、教材反思: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二、学生反思:

  学习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教学中安排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思维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课堂教学实施结果分析:

  按教学的设计,师生双向活动进行了课本内容的讲授和学习,由于利用实验作为依托,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领悟力也较好,实验演示充分,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与准备,课堂中的实验达到了良好的预期的效果,起到了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平衡的三个状态有很大的帮助。

  五、设计改进:

  这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但是课前题目量稍多,在时间预计上应该再减少五分钟,在密度判定浮沉的问题对学生再加以扩展和强调,使时间适当的后移,更加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分配,有利于学生对于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仔细研究后还可以发现,学生的动笔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六、理论学习中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本转变。但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重教法转为重学法、由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这就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相关文章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简短》

《透镜教学设计优质课》

《大灯改透镜教程》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