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物理教案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

栏目:物理教案

这是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第 1 篇

 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本课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准确测量水温

  2、发现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

  教学准备:

  温度计、热水、钟表、纪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好!你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看,桌上有三杯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左边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右边水中,感觉怎么样?

  2、学生回答。(板书:冷热)

  3、谈话: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中间水中,再将右手食指也放进中间水中,感觉怎么样呢?

  4、学生回答。(板书:温度)

  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

  【设计意图: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1、谈话: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2、谈话: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设计意图: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3、学生测量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一两组测量的数据)

  三、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1、谈话: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可以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

  2、学生猜测。(板书:快—慢,慢—快,均匀)

  3、谈话: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测)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1、2、3、4、5……)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

  4、提问: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5、学生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6、提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7、学生交流汇报

  8、谈话: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9、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10、谈话: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设计意图:用商量的口吻,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11、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12、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巩固应用:

  1、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冷热与温度

  猜测: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均匀的

  结论:

  先快后慢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第 2 篇

活动目标:对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本课时活动内容较多,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当增加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每组4只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线绳、天平或自制小秤。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今天你们感觉到教室外边是冷还是热?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摸摸冷热两杯水,说说触摸的感觉。

·冷和热时刻伴随着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认识一下冷水和热水。

2.用触摸方法感受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怎样倒更合理?

·描述触摸四杯水的感受,联系教材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怎样避免烫伤?

3.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研究吗?

·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把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4.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放到冷水中,又发现什么?

·交流观察结果并进行解释。

·小结:我们发现了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增加但体积增加了。根据我们在“沉和浮”单元里所学的知识,这应该是热水上浮的原因。

第二课时热胀冷缩(一)

教材说明

教材共2页,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这部分内容分为3层。

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会是怎样的?问题的提出是对上节课实验观察的回顾,教材上方的插图和对话是提示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中碰到的问题。怎样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后的体积变化呢?这是活动展开的第二层次。

活动的第三层次是,教材下方以文字提示和插图对学生们的想法施加了影响。

观察活动之一是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之二是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之三则换了一个角度,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

这部分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玻璃管内水面的升降,说明烧瓶内水的体积大小有了变化,而不是水的多少有了变化。因为烧瓶是密封的,外面的水进不去,里面的水也出不来。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推测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对“膨胀”、“收缩”两个词要加以解释。

教材64页热胀冷缩的概念表述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结果的一种提炼。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同时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要充分让学生们用己掌握的方法去实践,这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教材64页以3个问题对学生们的研究施加影响。教师可多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研究,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小烧瓶、细玻璃管、胶塞、小水槽、滴瓶或小药瓶(中间插细塑料管)、水、酒精、饮料、食油、醋等容易嗅到气味的液体、暖瓶(内装热水)。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水的体积变化进行观察。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用包气球皮的试管实验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怎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呢?有办法吗?

2.观察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自己动手组装一个能清楚看到水体积变化的装置。

·分组观察。

水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水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根据水在细管里的上升、下降判断一盆水的冷热。

·交流观察结果。

小组讨论分析,烧瓶中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归纳概括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谈话:水能热胀冷缩,饮料、酒精能热胀冷缩吗?其他液体呢?引出第二个活动。

·出示实验材料,小组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自己选择材料,合作研究。

·汇报、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实验用的这些液体都能热胀冷缩。

·质疑:还有没有问题需要去探究?

第三课时热胀冷缩(二)

教材说明

教材共有2页,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教材用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们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用红墨水封口的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烧瓶受热或受冷时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合理可行,都要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二: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四节课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教学准备

乒乓球2个(瘪破)、烧杯、热水、液体热胀冷缩装置、气球、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固体热胀冷缩装置。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液体在冷热变化时体积有什么变化?空气能热胀冷缩吗?固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能热胀冷缩。

2.讨论。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空气是会流动的,必须把它装在一个容器里,用什么容器呢?怎样保证容器里的空气多少不变?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把容器密封?

·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了变化?

3.分组做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固体热胀冷缩的观察。

·强调观察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归纳。

·小结:我们通过两节课的活动,发现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许多物体都是哪些物体呢?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第四课时温度和温度计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第 3 篇

 教材分析

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的优秀教案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三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水在降温的过程中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杯热水的温度将会与室内温度一致。

  学情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第 4 篇

 第一,科学书中的活动一,“先将左、右手食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水中。”编者是想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从而引入使用温度计。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三杯水的`温差,要调整好,温差小了,根本感觉不到其中的微妙处。(常温下的水在20度左右。)温差大了,热水的温度就会相对高一些,但又不能太高,不然会烫伤学生。如果有条件,我想让冷水温度再冷一些,甚至可以先把冷水冷藏一下,这样三杯水的温差比较大,学生会更容易感觉到冷热不同。其次,课本安排将两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课前,我进行了多次实验,感觉到分先后放入温水,其效果更加明显。

  第二,在预测一杯热水降温的规律时,需要学生讨论,猜测可能是哪种情况,并要求说出理由。由于学生小的原因说不出理由,这一环节并没有让学生汇报说出理由,只是给学生的预测做了统计。

  第三,在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时间是由各小组自己掌控的,我觉得既然是让学生去做实验,就应该完全放手。实验前说我提出要求,当液柱到达一定高度,不再升高时,开始计时,同时要把当时的温度记在“0”分钟表格下。当然学生可能把握不稳,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但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如果由教师统一把握,各小组领热水有先后,即使是同一热水瓶中倒出来的,也不会完全一致。课本上安排拿到热水后,立刻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就意味着记时开始,各小组液柱上升的快慢都不一样,那怎么统一计时呢?

  在教学中,我遇到过许许多多这样的难题,有的通过精心设计,可以解决;有的至今还未找到解决的方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难题,才使得我们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究,从而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

相关文章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后记》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简短》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