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物理教案

位移与方向教案

栏目:物理教案

这是位移与方向教案,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位移与方向教案

位移与方向教案第 1 篇

矢量和标量

矢量性和标量性是这一节提出的关键性的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点的分水岭。以后再提到物理名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此概念是否具有矢量性的特点。矢量遵从的运算法则和标量遵从的法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直线运动与位移

通过一维坐标系,对直线运动的特点进行描述,深层次体会位移所具有的方向性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矢量性的理解。

总结

本节知识物理概念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与初中的区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基础概念的理解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其它物理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位移与方向教案第 2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能够区分时刻和时间间隔。

2、让学生掌握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能够知道位移和路程的不同点。

3、掌握矢量和标量的定义并能够区分二者。

4、知道直线运动的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概念,让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对时间、位移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培养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学情分析

由于城口学生多数是农村孩子,学生物理基础薄弱,课堂侧重讲练结合。

3重点难点

1、时间、位移的概念

2、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时刻与时间的区别。

3、让学生正确理解位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时间和时刻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在我校举行的第38届田径运动会中,高三(14)的张伟同学参加了1500m赛跑,上午10时30分50秒发令枪响,张伟同学从跑道上最内圈的起跑点出发,绕运动场跑了3圈多,10时35分28秒到达终点。

教师设疑:从起跑点到终点所花的时间是多少?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多少?

学生讨论并交流:该运动员从起跑到终点所花时间是4分38秒,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10时30分50秒和10时35分28秒。

教师点评、追问: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多少?他的位置变化怎么样?

今天我们就来正确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以及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

问题导入

给学生展示重庆市交通地图,某同学假期要从城口县城到重庆市去,请问可以选择哪些路线,这些路线中哪一条最短,选择不同的路线后,该学生最终的位置变动是否相同?

学生试着分析讨论。

推进新课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时间”一词,但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时间的含义又不尽相同,如何理解时间在不同场景下的含义呢?

案例一:我们每节课用多长时间?

案例二:同学们每天什么时间放学?

案例三:周末放假小张同学回家共用了2小时的时间。

案例四:城口汽车站开往重庆市龙头寺汽车站的班车早上7点10分从汽车站出发。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时间在以上四个案例中共表达了两个不同的含义:实例一、三表达的是一个过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实例二、四的是某个动作的起或始,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个瞬时。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

教师设疑: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那采用什么样的描述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可以参考数学的方法。

学生表述:可以利用时间坐标轴来描述。

总结: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表示某一瞬间,时刻与质点的位置相对应,即某时刻物体在某一位置上。

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两点间的一段,表示一段过程。时间间隔与质点运动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即在某段时间内,质点通过了一段路程或发生了一段位移。

课堂训练

1、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 )

A、天津开往德州的625次列车于13h35min从天津发车

B、某人用15s跑完100m

C、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19h开播

D、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E、某场足球赛15min时甲队攻入一球

解析:A、C、D、E中的数据都是指时刻,而B中的15s与跑完100m的这一过程相对应,是时间。

二、路程和位移

教师设疑:我们对上课开始时所讲的运动员的位置变动是多少?有的同学回答是300m,有的同学回答是100m,为什么?

学生小李:300m是从起点沿环绕方向到终点的路径长度。

学生小王:100m是从起点逆着环绕方向到终点的路径长度。

教师引导:位置变化究竟指什么?路径长度就是位置变化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小谢:不是,位置变化是指终点相对起点移动了多远。

学生小刘:位置变化是终点相对起点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教师点评:两位同学的陈述都不错,位置变化是由“起点”到“终点”的位置变化,表明位置变化是有方向的。既然这样,运动员的位置变化就是由起跑点和终点决定。那张伟同学的位置变化到底是多少/

结论:由于起跑的位置不确定,所以位置变化也就不确定。

教师点评:为了描述运动物体初末位置的变化情况,我们就引入了位移这一物理量。

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要点点拨: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1、质点的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叫路程,只有大小。

2、位移是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箭头的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3、路程与质点运动的轨迹有关,位移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初末时刻的位置变化。

三、矢量和标量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的物理量了,如力、速度、位移、路程、质量、长度等等,这些物理量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吗?

学生讨论: 像力、速度、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像质量、路程、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位移与方向教案第 3 篇

 一、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和“理解位移、…”等。由于质点是高中物理的入门知识,因此不仅要求学生认识质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质点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是后续学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为此,在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质点这一物理模型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质点及其研究方法。要通过问题阐述引入位移的必要性、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位移与位置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位移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知道位移的公式表示法;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的意义。

  (3)通过经历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质点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通过对位移和位移——时间图象的学习,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5)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对新知识的研究,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质点的概念、理想化模型的方法、位移的概念和表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

  (一)位移的教学

  1、位移概念的引入

  教师在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置概念之后指出,要研究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就必须来研究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简单起见,要先研究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变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路程概念之后,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说明路程不能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路程与位置变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叫做位移,位移即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

  2、位移的表述

  (1)文字表述

  教师:(用PPT幻灯片打出)有一点P在水平面上沿直线先向东后向西运动,在该直线上建有由西向东的一维坐标系,若测得在各个时刻点P的位置坐标如下表所示,你能求出点P在3秒内、第3秒内、6秒内和第6秒内的位移和路程吗,若能求,请求出其结果;若不能求,请说明理由。把你思考的结果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之后,教师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该问题的正确结果是:点P在3秒内的位移是15m向东、路程无法确定,因为点P在2—4秒之间的某时刻返回,开始返回的时刻和位置我们不知道;第3秒内的位移是4m向东、路程无法确定;6秒内的位移是2m向西、路程无法确定;第6秒内的位移是11m向西、路程是11m。

  预测: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最可能出现的错误是:A.对运动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想当然的以为是第3秒末返回,从而导致对路程的判断错误;B.对位移、路程是与具体的时间段对应的认识模糊,把3秒内和第3秒内的位移或6秒内和第6秒内的位移混为一谈;C.没有指出位移的方向。

  因此,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所给出的信息,在坐标轴上画出点P的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对点P的运动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强调位移的方向性和位移、路程与所给时间段的对应性,强调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2)公式表述

  教师引导学生从位移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和位置可以用坐标表示出发,启发学生写出当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时,它的位移s的表达式s= x2-x1,并用上述所讨论的例子来验证该式的正确性,强调s的计算结果中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加深对位移的理解。

  3、矢量和标量

  教师向学生简介标量、矢量的概念

  4、位移——时间图象

  教师向学生说明:可以把位置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位移,即物体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移,它的起点在坐标原点,终点在该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在具体情境中要注意区分。

  教师向学生指出:我们可以有多种方法来表述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如上述问题中我们用列表的方法表述了点P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上述问题中,如果我们以时间t为横坐标,以位置s为纵坐标,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作图(教师用PPT打出S—t图),我们可以得到表述点P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我们把这个图象称为位移——时间图象,显然这里的位移——即纵坐标s是指点P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移,从图中可以形象的看出,在点P各时间段内的位移,如……;用图象法描述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形象直观,它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接触到更多的图象知识。

  (二)、质点的教学

  1、质点概念的抽象过程

  教师: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变化,而实际物体都是有一定的大小、形状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研究一个实际物体的运动问题呢?通过对下面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师用PPT打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按学习小组讨论:

  问题1、一列长度为L1的火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求(1)它在时间t内所发生的位移;(2)它经过一长为L2的桥时所需要的时间。

  问题2、如图1所示,一半径为r的园盘,其圆心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运动,AB为园盘上的一条直径,在运动过程中方向保持不变,在从t1时刻到t2时刻这段时间内,园盘的圆心绕O点运动了1/4圆周,求在这段时间内,A、B和园盘心三点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问题3、在上题中,如果在园盘的圆心绕O点运动了1/4圆周的同时,园盘自转了90°(如图2所示),求在这段时间内,A、B和园盘心三点的位移大小,已知r=1m,R=2m。

  问题4、在第3题中,若已知r=1m,R=2000m,其他条件相同,再求在这段时间内,A、B 和园盘心三点的位移大小。)

  教师让学生汇报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并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把正确的结果写在各个问题后面用PPT打出。

  预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研究实际物体的运动时,有时需要考虑其大小和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描述一个实际物体的运动往往比描述一个点的运动要复杂得多;有时尽管物体的大小形状给物体上不同的点的运动带来差异,但这种差异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上述第4题的情况)

  教师:如果把在上述第4题的题目改为:园盘的圆心绕O点运动了1/6圆周的同时,园盘自转了90°(如图3所示),其他条件不变,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A点的位移呢?

  预测:学生将从上述第4题的结果中受到启发,去计算园盘心的位移,以此做为A点位移的估计值,从而避开了繁难的计算,感受到了把园盘当作一个有质量的点来研究的这种方法的简洁。

  教师在学生汇报出正确的做法和结果后,指出把实际物体当作一个有质量的'点来研究,这是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再引导学生定性评估出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很小,从而使学生理解这种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特点:它抓住了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了一些无关的或者次要的因素,不仅使研究的问题简化,而且所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真实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质点概念,让学生理解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和理想化的模型以及这种理想化模型的特点。

  2、对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研究

  教师进一步提问:既然把物体看成质点能简化对问题的研究,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呢?让学生通过反思上述问题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如下结论:

  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如第1题中第(1)小题、第2题的情况)或影响很小(如第4题的情况)时,完全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质点。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强调指出:一个物体能不能看做质点,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定。判断的基本思路是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

  为了促进学生对质点及其研究方法的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1、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地球能否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地球能否看成质点?(已知地球直径约为1.3×104km,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1.5×108km)

  问题2、在研究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的运动时间时,能否把火车看成质点?

  问题3、自行车能否看成质点?

  (三)、本节课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从知识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知识:1、质点概念和运用2、位移概念和表述。方法:1、理想化模型2、图象法)

  三、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首先,在复习位置概念的基础上,从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变化这个问题出发,引入位移的概念,阐述位移的矢量性、过程性、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位移的文字表述和公式表述,介绍位移——时间图象;其次,再从如何研究一个实际物体的运动问题出发,通过对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讨论,经历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质点概念的过程,体验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反思研究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从而真正理解质点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

  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位移的教学后进行质点的教学,从而把位置概念作为学习位移概念的基础,又把位移概念作为学习质点概念的基础,这样安排教学前后连贯,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不论是对位移的教学还是对质点的教学,教师都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在进行质点概念教学中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位移的知识,启下就是引发学生对质点的思考,使学生在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感悟物理知识及其研究方法,避免了机械灌输现象,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位移与方向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6.初步了解矢量与标量不同的运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课前准备:

时间和位移——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间到校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体运动情况,仅仅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

(二)新课内容

一、时间和时间间隔

在一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两个时刻之差。

如果建立一个表示时间的一维直线系,则在这个坐标系中,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差,用线段表示。

学生讨论

如图所示,物体沿直线从O点开始运动,如果各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一秒,则下列各说法中分别表示哪一点或线段。

前3s内:

第2s内:

(第)2s末:

第3s初:

第二个2s内:

二、路程和位移

重新讨论提问学生的问题,问学生为什么不从另外一条路走?学生会很快回答另外一条路远,那么从不同的路径走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当然有,那就是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是相同的,所以为了准确描述这两种运动,就需要引入两个不同的概念。

1、位移

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质点在这次运动中发生的位移,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如:物体从A点沿曲线运动到B点,这次运动对应的位移用有向线段AB表示.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是矢量,通常用字母s表示位移.

2、路程:路程是指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上面的例子中曲线AB的长度表示路程.

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讨论: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是什么?

小结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问题:物体的位移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情况?

答: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三、矢量和标量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

位移是矢量,只与始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讨论:一辆汽车从A 点出发,向东行驶了40km,到达C点后,又向南行驶了30km到达B点,此过程中它通过的路多大?它的位移大小、方向如何?通过计算,你会有什么发现?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在同一直线中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出物体的位移,如何进行计算?

从上面图中我们看出,物体沿直线运动由B运动到A时其位移即为XA-XB=4m,由A运动到O点时的位移即为XO-XA=-2m。

五、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位置、路程与位移的概念

(1)位置:位置就是质点在某时刻时所在的空间的一点,其位置可由坐标确定,如图所示为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A、B.

(2)路程: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时的径迹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根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它与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在直线坐标系中,常用表示。求位移时必须回答方向。

注意: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六、课堂例题

例1 请在如图1-9所示的时间轴上指出下列时刻或时间(填相应的字母):

(1)第1s末,第3s初,第2个两秒的中间时刻;

(2)第2s内,第5s内,第8s内;

(3)2s内,头5s内,前9s内;

提示 在时间轴上,时刻用一个点表示,时间用一段线段表示。

解析 与题中相对应的时刻或时间分别是:

(1)A,B,C;

(2)AB,DE,GH;

(3)OB,OE,OI。

点悟 在物理学中,时刻与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要根据上下文认清它的含义。

例2 物体沿半径分别为r和R的半圆弧由A点经B点到达C点,如图1-10所示,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

A. 2 (R + r) , π(R + r)

B. 2 (R + r) 向东,2πR向东

C. 2π(R + r) 向东,2π(R + r)

D. 2 (R + r) 向东,π(R + r)

提示 从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出发进行分析。

解析 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其大小等于A、C间的距离,即s=2r + 2R = 2 (R + r);方向由A指向B,即向东。路程是标量,其大小等于两半圆弧长度之和,即 s′=πr+πR=π(R + r),没有方向。选项D正确。

点悟 弄清位移和路程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是正确做出判断的关键。物理概念是研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要正确理解,切不可掉以轻心。

例3 一个皮球从5m高的地方落下,若碰到地面后又反弹起1m高,则皮球通过的路程是多少?皮球的位移又是如何?若皮球经过一系列碰撞后,最终停在地面上,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皮球的位移又是多少?

提示 计算位移时,只需关注物体的初、末两位置;而计算路程时必须关注物体的运动过程。

解析 如图1-11所示,皮球从5m高的地方落下,碰到地面后又反弹起1m高,则皮球通过的路程是5m+1m=6m;皮球运动到了初始位置下方5m-1m=4m处,故皮球位移的大小等于4m,方向竖直向下。若皮球经过一系列碰撞后,最终停在地面上,则皮球运动到了初始位置下方5m处,故皮球位移的大小等于5m,方向仍是竖直向下。

点悟 分析物理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必要时可画草图帮助思考。

例4 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

t/s0 1 234 5

x/m 0 5 -4 -1 -7 1

则此质点开始运动后,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几秒内路程最大?

提示 注意初始时刻质点位于坐标原点,质点位移的起点在坐标原点。

解析 位移最大时,质点距离原点的距离最大。由表中提供的数据可知,此质点开始运动后4s内位移最大,是7m。质点的位置坐标在不断变化,说明它在不断运动,所以此质点开始运动后5s内路程最大。

点悟 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该质点在开始运动后1s内位移最大,而7s内位移却是最小,因为1s内位移为5m,4s内位移为-7m,5>-7。其实,位移的大小要看其绝对值,正负号只能表示它的方向。-7m表示位移大小为7m,负号表示位移方向沿x轴的负方向。

七、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

C.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2.关于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线代表质点运动的轨迹。

B.图线的长度代表质点的路程。

C.图象是一条直线,其长度表示质点的位移大小,每一点代表质点的位置

D.利用s-t图象可知质点任意时间内的位移,发生任意位移所用的时间。

3.如图示,是A、B两质点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由图可知( )

A.质点A前2s内的位移是1m 。

B.质点B第1s内的位移是2m。

C.质点A、B在8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

D.质点A、B在4s末相遇。

八、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

C.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作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质点在1s末时相遇。

B.甲、乙两质点在1s末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C.甲、乙两质点在第1s内反方向运动。

D.在第1s内甲质点的速率比乙质点的速率要大。

相关文章

《电源和电流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