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园丁

展开

首页>心理

怎样了解和掌握宝宝的心理健康

栏目:心理

如今,宝宝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哪些行为属于个性的范畴、哪些行为属于心理问题,不少家长对这其中的界限并不清楚。这就需要听听专家的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个“尺度”。

  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竞争的压力、父母的紧张心理和教养方式的不尽科学,容易导致宝宝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面对宝宝的“与众不同”,不少父母往往感到困惑,他们不清楚宝宝的某些行为是不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甄中科,他建议如果宝宝有以下表现,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最好求助于心理医生。

睡眠障碍

  宝宝每天晚上上床后很难入睡,不停地辗转反侧、翻动折腾,缠着父母反复讲故事。入睡后长时间处于浅睡状态,经常不明原因地突然惊醒,表现出非常恐惧的样子,表情痛苦,常伴有大呼小叫或哭闹、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甄医生介绍,也有的宝宝常做噩梦,惊醒后能讲述梦中的内容,并被紧张焦虑的情绪困扰影响继续入睡;或睡觉时不让关灯,即便是睡着了再熄灯也能引起他的反应,并执意灯火通明到天亮。

选择性缄默症及失语症

  少数已经有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宝宝,突然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家里讲话,而在幼儿园里或遇到比较熟悉的人不说话。这有可能是宝宝生活在复杂的语言氛围中造成的,如父母有意让四五岁的宝宝学习多种语言———爸爸教英语、妈妈教日语、爷爷奶奶教普通话,宝宝一时很难适应,精神紧张,以致失语。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宝宝越着急、紧张,口吃的现象越严重,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病,有些宝宝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减轻症状,有的则会延续到成年。甄医生说,口吃与性子急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让宝宝慢慢讲话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期是纠正宝宝口吃的最佳时期。

吃手

  吃手,包括吸吮手指和咬指甲。前者是婴儿期一种常见的现象,通常2~3岁以后宝宝的注意力就逐渐从自己的手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了。甄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四五岁的宝宝还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头放进嘴里,则是一种行为偏差。咬指甲也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不良行为。

恋物

  在一定的时期内,宝宝喜欢一件或某几件玩具、物品是正常的,但如果幼儿对它们的喜爱达到了依赖的程度,如不抱着心爱的毛绒玩具不能入睡、拒绝玩其他新鲜的玩具或终日沉浸在自己与某件物品的接触、“交流”中,独往独来,宝宝就有了很明显的恋物情结。

焦虑

  甄医生介绍,宝宝持续一段时间情绪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和同龄的宝宝比明显胆小,在很多场合容易害怕、甚至惊恐;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在幼儿园里总是心悬不定,不愿当众讲话,不得以当众讲话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结巴、表达不完整;六七岁的学龄宝宝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也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这些宝宝通常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过于敏感、多虑、缺乏自信。

怪异行为

  甄医生说,怪异行为主要指某个宝宝与多数同龄正常宝宝明显不同的特殊表现,如———

  拔毛癖:即随时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汗毛,以此为嗜好。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异食癖:有的宝宝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吃不该吃的东西,如吃土、抠墙皮吃、捡小石头子儿吃。

  反复洗手:宝宝不停地用香皂反复洗手,直到洗得手指缝都发白了还不停止,随后稍稍干点事又来大洗特洗。

攻击行为

  甄医生透露,如今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宝宝比以前有所增加,他们因欲望得不到满足、不能接受别的小朋友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好的事实等,采取过激方式伤害他人、毁坏别人的物品,有明显的攻击性倾向。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性角色畸形

  宝宝大约到3岁以后,就能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了。但如果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性别相反,即男孩具有女孩的行为特征,在穿衣打扮、表情、举止上刻意模仿女孩,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成为男性化女孩。

神经性尿频

  宝宝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或在特殊的场合、情境中总想排尿,一刻也不能等,四五岁的宝宝不自觉地因此尿湿了裤子,但尿量很少。这些症状通常在上幼儿园前、刚刚开始上学、看到凶猛的动物、遭到训斥打骂或出现紧急情况时加重,入睡后和正常的宝宝没什么区别。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儿童。

遗尿症

  如果四五岁的宝宝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床,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学校恐怖症

  有些刚刚上学的宝宝对学校表现出极大的排斥情绪,拒绝上学,或在上学前和上学时,出现心慌、头痛、呕吐等现象;而在离开学校或不想上学的事时,症状解除,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

多动症

  五六岁的宝宝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无目的性的活动过多,动作花样频繁,有始无终,甚至铤而走险;常招惹周围的小朋友、给老师和父母带来麻烦,对批评置若罔闻、屡教不改;或任性、内心脆弱、容易冲动、常破坏东西;做事显得笨手笨脚,精细度和协调性差,而且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些宝宝很少能安安静静地坐着上几分钟。

孤独症

  甄医生介绍,患有孤独症的宝宝通常有这些表现:说话晚、反应迟钝、不合群;有的伴有智力发育落后、存在认知感知缺陷;有怪癖、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长时间游戏方式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像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意力涣散。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一般在二三岁就有明显的症状,治疗关键期在2岁至7岁,经过早期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大部分患儿的状况会有好转,但彻底治愈,目前还有相当的难度。

  也有一些患孤独症的宝宝智力发展不平衡,对某一方面很敏感,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在音乐、绘画、机械上;而在其他方面就很差,尤其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与年龄很不相衬。需要说明的是,越是这些“局部”聪明的宝宝,他们的精神问题越是容易被父母忽略,从而会延误对其精神上的早期干预。否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一些其他的不良症状。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