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园丁

展开

首页>新闻

“80后”打造“下一代社交”宝宝

栏目:新闻

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带着一份孤独和与父母的代沟长大。童年被反锁在家,趴在窗口眼巴巴看着其他孩子玩的场景,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如今,“独一代”长大成人,开始为人父母。因为自己当年的缺失,因为眼下社会的需要,他们不约而同认真谋划,早早为“独二代”发展“人际交往圈”。

 “独一代”常被关在家,“独二代”1岁踏入“社交圈”。这句话形象描述了中国两代独生子女的不同境况。与老一辈相比,“独一代”与孩子的代沟更小,主动为其营造的各种活动、机会也更多。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在长宁区新华公寓小区内,有几位家长业主自发成立了“米妮米奇俱乐部”,邀请本小区及周边小区的孩子白天前来活动和游戏。一起制作环保垃圾盒并在小区内派发、开办跳蚤市场等,为了“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下一代社交”,不简单是个育儿问题,也不仅仅是“下一代”的社交。这其中,包涵了社会大背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史,以及他们与父辈不同的“父母经”。

“求拼养”,求双赢

 “姐妹们,有没有愿意一起‘拼养’孩子的呀?”日前,育儿网站“丫丫网”上的这则贴子引起了论坛内年轻爸妈的关注和讨论。众人起初被“拼养”二字吓到,随后才弄清原委。

  “自从生了孩子一直没怎么专心工作,每天下了班就急冲冲的往家里赶。原来周末还可以和老公一起看看电影,和同学朋友K歌泡吧,现在全部泡汤了。……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上星期本来有一次提拔的机会,老板最终因为我现在周末无法加班而给了别人。虽然孩子很重要,但是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啊!所以想问,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困惑的?大家一起‘拼养’孩子。这样周末自己有急事也不怕,孩子还能发展自己的朋友,互相交流。”

   发帖者是“80后”新妈张晓琳。身为一名经常出差的公司销售人员,以及一个4岁小儿的母亲,她如今在这两种身份中奔波、转换,疲惫不堪。

  “工作很忙很忙,每周挤出来的一点点时间,都花在儿子身上,周末没空拜访客户。老公是IT,上班时间也不固定,我们是标准的‘孩奴’。”她的声音有点崩溃,“我已经没法再压榨自己的时间给他了。”

  因为家有小儿,直接导致职场三次受挫(错失加薪,错失升迁,跳槽失败)的张晓琳,起先试图在好友圈中寻找解决之道。“有朋友的孩子刚满3岁,原本周末可以送儿子去她那儿寄养。但我们两家离得太远,路上来回要4个多小时,劳神劳力。”所以,她最后想出了这个“拼养”的方案:几个家庭结对,周末把孩子放在某一家照顾,可以轮流做东。

  “我觉得这样能达到‘双赢’啊。一方面,周末我们暂时解放了,该聚会的聚会,该加班的加班,压力小很多;另一方面,这也是扩大宝宝社交面的一个方式,让他们脱离父母,自己认识新朋友,凭自己的能力交流。”

  作为一个母亲,她不想老是把孩子锁在家里,如同自己的童年那样孤独;作为一名销售人员,她明白一个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是多么重要。和老一辈父母的想法不同,她必须得为“独二代”小孩早早创造一个“社交环境”。

[NextPage]

  于是张晓琳初拟了四个“拼养”要求:1、有3岁以上孩子的家庭(她的儿子4岁,这样方便交流沟通);2、爹妈要有绝对耐心和责任心;3、家庭条件好坏无所谓,吃饱就行;4、距离近一些,平时孩子互相串门也方便。

  张晓琳的提议引发了两派讨论,一派认为这是年轻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支持。“‘拼养’的想法一直都有。不想宝宝在家独自玩玩具,两个人玩更开心。正准备发帖找附近差不多大的孩子来我家呢。”有网友说。

  建筑设计师“幽幽优游”是新上海人,3个多月前宝宝出生时,她曾动过辞职带孩子的念头,终因每月5000+的房贷压力和父母的反对作罢。“在论坛上看到‘拼养’,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生活方式啊,利人利己。年轻人社交多,这样玩得比较自由。只是没出责任细则,在安全性上不太放心。”

  另一位全职太太则表态:“当初辞职时,就想着以后要邀些小区邻居的宝宝来我家一起呆,这样小孩有伴了,其他mm也不必纠结于辞职啦。虽然一下子带好几个真的会很忙。”

  不过截至目前,张晓琳发起的“拼养”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搁置着。“我已经完成了拟写合同的步骤,确定了如果出现事故如何承担责任,这是根据一份月嫂合同加入自己的要求改的,迫切需要法律人士的帮助。”她希望这项活动早日开展起来,解套自己,“社交”孩子。

“独一代”的童年记忆

  “拼养”小孩的讨论让网上不少“80后”家长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寒托班”、“暑托班”:每次放长假,若干年龄不同的大小孩子便被集中在某一个地方(通常是父母所在的国企单位),做作业、看小人书、看电视、玩游戏、吃午饭,并由固定的一两个阿姨看着,避免小朋友之间的摩擦、打闹,等父母下班了一起回家。“还蛮开心的。这种小集体式的生活也愿意让宝宝尝试一下。”有白领说。

  “现在的小孩不比老早的小孩。我小时候,什么都缺,就不缺玩伴。一打开门,周围都是可以一起玩的小孩。现在什么都不缺,就缺玩伴。”在葡萄酒公司工作的何敏说。在那个年代,何敏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可以自由“野”在外的童年。但她的老公冯先生则不然,大多数时间,这个当时调皮的男生处处受限,只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不能看小人书,不能看电视,每天写日记不得报流水账……比较压抑。

  “恰恰因为我们有不一样的童年,现在的理念倒是一样的。”何敏说,“我的童年很开心,所以也要女儿和我一样开心。冯先生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开心,所以决定不能像他妈妈那样管教孩子。”

  与何敏相比,Rey拥有一段在这个城市更为典型的“80后”童年记忆:“小时候,我们家住在老公房的四楼。每次放寒暑假,爸妈和奶奶都不允许我下楼玩,怕不安全,便把我反锁在家。我只能每天扒在窗口,看着楼下的小伙伴跑来跑去,心痒难耐。”

  作为“独一代”,放假身边缺少玩伴,父母是双职工白天没空照顾自己,但又怕小孩溜出去或坏人进屋,因而将其反锁在家的滋味,很多人都尝过。

  “当时父母很忙,早上上班前就把饭菜做好放在那儿,让我按时吃掉。但长期落单导致我缺少朋友,交流沟通能力很差,长大后,这种性格大大阻碍了工作,在初期我很难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和产品,觉得晦涩、别扭。”身为销售的张晓琳说,自己后来花了很长时间调整性格,她不想下一代重复这样的老路。

  “现在,儿子和我的个人成长模式是一样的:周一到周五放幼儿园,周末我们要加班的话,就一早把儿子的衣服、玩具和饭准备好——通常是让他自己吃一点面包,然后晚上赶回来给他做饭。这种成长环境下,宝宝容易变得暴躁、自私、内向,一群孩子在一起,他不会主动去拉小朋友的手。这都是缺乏良好‘社交圈’的关系。”

  一位研究中国独生子女现象十余年的美国学者埃格曾这样分析“独一代”:“他们是被放置在一个超常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城市和社会因为发展的需要,反复强调的就是铁面无情的市场经济法则。所以在幼年,这些孩子通常被一个人关在家里,反复地练习钢琴或做功课,以便将来可以成为强者。”

  不过,相比与父辈当年的代沟、互不理解,“独一代”年轻爸妈如今从自身经历出发,对那种被“压迫”以及无兄弟姐妹的孤独深有体会,因而更能理解宝宝的心情,并意识到“有玩伴”、“有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21世纪,人脉最重要。”一位“奶爸”打趣道。

[NextPage]

打造“下一代社交”

  在胖嘟嘟的李夏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以每周至少一次的频率,被Rey和老公抱去田子坊、或上海科技馆后门的张家浜创意街“泡”咖啡馆。

  尿片、奶粉、消过毒的碗筷奶瓶、玩具、毛巾、备用衣物、婴儿车、还有装着1升开水的保温瓶……带个小家伙出门,就像搬家一样隆重和“沉重”,这还没算上小夫妻俩自己要看的书或笔记本电脑。但Rey和老公坚持不懈。

  “一方面,我们都是喜欢泡咖啡馆看书的人;另一方面,科技馆附近有不少国际化的社区,很多年轻的家长休息厅会带着他们的小孩过来玩,这些小孩都被教得很好,会来和李夏一起玩,培养他的交际能力。我们是有意识地在培养小家伙的‘宝宝社交’。”

  Rey欢快地描述,一次,有个2、3岁大的小姐姐看到李夏在学走路,乐得笑弯了腰,“因为相比之下,她觉得自己走得很好”。这种互动性,是平时一天闷在家、只有祖辈相伴的小孩缺乏的。

  在她的计划里,“宝宝社交”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像在科技馆、田子坊附近玩碰到的小朋友,每次遇到的人都不一样,就是‘短期社交’。像有个好朋友住在我们小区楼盘的二期,她家有个7、8月大的宝宝,我们专门带儿子上门‘认亲’,结为今后的长期玩伴,这是‘长期社交’。”但总的而言,Rey身边的朋友大多没小孩,缺乏“长期社交”的对象。相比1岁多的李夏,何敏2岁半的女儿冯芊涵已经拥有了好几个“社交圈子”:亲戚家人及其小孩、爸爸妈妈生活中的好朋友及其小孩、育儿论坛上的叔叔阿姨及其小孩;早教班或亲子班上的同学、小区里的其他小朋友。

  “她现在一天要出家门两趟,周末基本上天天出去。平时在小区附近兜,周末去远一点的地方,茶餐厅啦、爱乐游啦、大宁绿地啦、星期八小镇、儿童博物馆……还会约上其他小朋友一起。”

  郊区野餐、去有孩子的朋友家玩、或约个有儿童乐园的商场吃喝玩乐,都是时下典型的亲子交友活动。“这两个周末,大宁商业广场那里有个‘成人少年宫’活动,准备带宝宝去看看。现在的小孩,对少年宫彻底没概念,以前我每个星期天都要去玩呢。”一位“80后”妈妈在“围脖”里这样写。

  较之自己的父母,眼下的年轻爸妈一则物质条件好了,二则自己深有感触,所以周末的family day常常会主动提前问孩子:“要不要找某某小朋友一起去?”或在论坛上召集几家人一同短途自驾游。而从前的家长,则较少刻意帮孩子规划、维系“社交圈”。

  “现今社会上物质诱惑是非常多的,尤其对女孩子,要从小帮她创造一些环境和条件,多见识,适当引导。比如参加各种活动,吃啊玩啊。”何敏说。虽然早教班一次要付一百多元,而且孩子爸反对,但她仍旧坚持。“让女儿提早体会集体生活,也让家长学习一些育儿理念。来参加的小朋友,总归层次也不会很低的。”

  新时代的家长从职场出发,既认识到了人脉的重要性,也明白环境的影响力。所以,对下一代交往的对象,心里都有自己的准则。

  Rey不太支持让儿子“驻扎”小区乐园,虽然那样比较省力。“其实挑小孩就是挑家长,和我们差别太多也不行。”所以她挑选了国际社区、有人文气息的地方作为交友场所。她指的差别,不是家庭背景和物质条件,而是家长人品和教育理念。“我们打算‘放养’,让李夏自由成长,但如果对方的孩子很小就去上‘金宝贝’之类的早教班,会令小家伙感到压力。所以挑选他的玩伴时,家长的教育理念要高度一致。”

  不过现阶段,“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果李夏和他们玩得好,即使自己不接受某些家长的举止,Rey也不会去破坏孩子们的友谊。

  何敏和冯先生的想法更简单些:孩子间的玩耍交往,没必要把对方的家庭环境背景了解那么清楚,表面和谐就行了。

  “家长的好坏不代表孩子一定受影响,这是成人的想法,我们干嘛干涉孩子天真的生活呢?只要开心就好。”冯先生说。

  “但作为母亲,看到脏兮兮的小孩,或素质比较差的家长,总是有所抗拒的。这种有第一次没第二次。”何敏补充。

“社交”背后的成人世界

  “下一代社交”,不仅是孩子的事,更是大人间的交际。

  “小孩子在一旁玩的时候,家长们就会聊天。工作、家庭,困惑、抱怨,什么内容都有。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社交吧。如果不是因为小孩,我们彼此不会认识。”张晓琳说。

  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丫丫网”上的“小樱桃”遇到了麻烦,老公转移了财产跑了,很多妈妈会员知道后帮忙出谋划策,有人让自己的警察老公去查、有人安慰她、有人提供法律援助等等。还有一次,大家相约一起买了蛋糕,去看得了自闭症的孩子,很温馨。“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工作之外,不会有这样的圈子。”

  何敏也点点头,对这个说法表示同意。“以前,小区里的人几乎都不认识,可能住了十多年都不知道对门姓什么。现在每天带冯芊涵遛弯,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都认识了。女儿拓展了我们的社交圈。”

  有时候,一些刻意安排的“社交”,其实反映的是“独一代”们自己的人际需求和欲望。

  比如大学毕业后,同学好友陆续结婚生子,有些为家庭所绊,渐渐退出了聚会名单。为了避免如此,常有两三个结了婚的要好闺蜜商量着:“我们约个时间一起怀孕吧。”除了希望漫漫十月有人做伴不会太孤单,她们也为了小孩以后能一起长大、玩在一起。这样,这几个家庭的大人之间,依旧能时常来往,或许会更亲密,而不会“退隐江湖”。

  还有白领,觉得生孩子太贵,就刻意等周围的同事、朋友先怀孕,一方面自己的孩子有大孩子做伴,另一方面可以免费用别人多余的衣服、尿片等。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彼此关系够好,互买人情。

[NextPage]

 

 另一种现象是将“下一代社交”转型为“下一代外交”,即父母以孩子间的交往为媒介,帮助自己营造职场人际关系。

  “比如有个秘书怀孕后,经常找有小孩的领导或领导的老婆聊天,谈育儿经啦、孕妇该注意什么啦之类,一下子走得很近。”“幽幽优游”说,周围有些下属周末也会带着孩子去上级家走走,让两个小孩做伴。

  而某些市场、销售人员,为了打开客户的局面,常常会安排两家的孩子一起玩。“有些礼物,给大人不方便,给小孩的就自然多了。”又或者,“我家的孩子4岁去上贵族早教班,觉得很好,推荐给客户一起参加,甚至帮他付了学费”。而在这些顶着“私立”“国际”“贵族”头衔的地方,没准还能结识更多“有质量”的家庭。

  这种将成人世界的利益、经济带入简单纯净的孩子世界的“社交”,为Rey、冯先生、何敏等人所弃。

  曾经写过《独生子女宣言》一书的作家陈丹燕,在谈及“独二代”的生存环境时说:他们的父母(第一代独生子女)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对孩子会宽松些,使其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但他们也有处境更紧迫的地方。”比如激烈的社会竞争、教育压力,这都促使他们变得更加现实,“更多想着竞争,想着有更好的挣钱机会”。

 “有时候几个小朋友间并不友好,但无奈必须得经常碰面。他们过早进入了大人的‘社交规划’,成了‘被社交’群体。”Rey皱皱眉说,“发展‘下一代社交’时,请不要把太多‘利益’的东西扯进来。”

LINKS链接

“80后”父母新名词

育霸——

  专指从婴儿期就为孩子进行高消费、高投入的父母,吃穿用都专挑最贵的,有很多消费品甚至大大超出了成人消费品的价格,使育儿成为奢侈消费的现象,并且形成了家长间的攀比之风。

  宝宝的吃、喝、衣、玩统统都要进口的名牌;奶嘴分宽口径、标准口径,安抚奶嘴分鸭舌形、拇指形,一应俱全;洗完澡要抹护臀霜,出门要擦防晒乳……再长大些,就是单次收费120~400元不等的早教课程中文标是还是打着“双语”招牌的“贵”族学校。

孩奴——

  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眼下年轻父母的生活全部就是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要生育还是要生存”当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

孩农——

  略带矫情的说法。有人认为:当“孩奴”不如当“孩农”,把抚养孩子比作种植农作物。要知道何时浇灌,何时放养,防止滋生孩子的惰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

  和“孩奴”父母不一样,“孩农”家长可以继续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身价值,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正面引导。

独二代——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了30年,“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亦是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并构成新的“421”式家庭结构。

天赋教育论——

  指让孩子自由、无拘束地成长,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天赋特长,并一直有机会运用和发挥自己的天赋特长。

  还有的家长追求“自然”:“不攀比,不羡慕,不计较,最大愿望是孩子能平淡地自得其乐,属于‘散养’、‘放养’。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