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难进民办太贵,全国普遍存在“入园难”
栏目:入园
编者按:今年的入托难,既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长期存在的既有原因,也是生育高峰来临、非户籍人口不断增加等新因素叠加的结果。记者走进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地的幼儿园,对各地幼儿园办园现状进行调查,试图为如何破解“入托难”及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现象篇:今秋想入园,年前名额已报满
近段时间,北京市的各幼儿园都进入了秋季入园的招生报名阶段,“入园难”问题开始凸显。
6月14日,记者来到北京朝阳区一家私立幼儿园,了解入园报名情况。该园园长介绍说:“我们只能容纳180个孩子,名额早已经报满了,现在我们只能给前来报名的家长登记排号。”在登记册上,2007年出生的“金猪宝宝”已报了200多名,2008年出生的“奥运宝宝”有100多名,就连2009年出生的也登记了30多名。
从3月到6月中旬,李女士为孩子入园之事,咨询了七八家幼儿园,其中公立幼儿园秋季入园的名额早在年前就满了;自己家附近的民办幼儿园相对比较好进,但每个月的费用2000多元,不大上得起;“第三家就是高校附属幼儿园了,这里教学质量不错,不过人家优先考虑本校教职工子女,如果有余额才对社会生源限量录取。这只能碰运气。”
上海市教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的‘金猪宝宝’们也有入园难现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入园难”问题在全国不少省市都普遍存在。
[NextPage]
原因篇:制度不健全 数量有限建设难
“说到底,入园难,反映的就是供需关系。公立幼儿园质量高,在百姓中的需求量大,但数量相对少,民办幼儿园按市场运作,可是又太贵,在普通百姓中需求少。”北京市教委学前教育处处长张小红介绍,目前,全市各类幼儿园共1253所。公办性质幼儿园(包括政府办园、单位部门办园等)占到70%,其中民办园409所。“按照户籍规划,目前1253所幼儿园能够提供学位25万个。”而据统计,2007年—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新生儿有41.575万人,而2009年在园幼儿有24.8万人。
上海市教委一位负责人认为,上海幼儿园资源最稀缺的是两类:一类是以公办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和民办高端幼儿园为代表的优质幼儿园,另一类是由于外来人口和新建小区急速增加,在浦东新区、闵行区、松江区等人口导入区域出现的配套幼儿园。
生育高峰扎堆入托,成为学前教育需要面对的重要难题。
2007年,上海市教委宣布,上海正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在园人数比2001年多出8万多名。高峰年份,上海大约有50万名适龄幼儿需要入园。而由于不少招生不足、办得较差的幼儿园都在生育低谷期被淘汰关闭,上海当时有幼儿园约1000所左右,缺口达500所。
与人口出生高峰几乎一样“汹涌”的是,非户籍的适龄儿童的增长,造成巨大入园压力。
统计显示,近3年北京市新生儿中,户籍人口占49%,非户籍人口占51%。北京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显示,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原则上是可以满足户籍出生人口的入园需求。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流入而且难以预测,使本来就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出现短缺。目前,各部门对外来人口的统计口径各不相同,客观上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造成了一定困难,现有幼儿园学位无法满足所有在京儿童的入园需求。在北京,朝阳、海淀、丰台、昌平、顺义、大兴、通州等区的压力特别突出。
而2009年,上海在园幼儿中,非上海户籍的已占28%,有近10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集中的居住小区,由于公办幼儿园招生趋于饱和,民办幼儿园收费高,原本在上海已极少看到的私人利用民宅开办、存在安全隐患、无法规范办学的低价托幼班,重新有了萌芽。
幼儿园数量有限、建设难等问题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也是“入托难”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分析说,目前存在着指导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尚不健全,投入体制不明确,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匮乏等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以公办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因此北京市各区县近十年来公办园建设数量十分有限。另外虽然北京早在2001年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学前教育条例》,但有些区县和部门及在京中央单位办园主体在贯彻《条例》中仍然存在缺位或不到位的情况。
学前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前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在北京中心城老旧居民区,幼儿园规划建设数量严重不足;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产权不明晰,出现少建、不建、挪作他用等现象;受企事业单位分离社会职能的影响,原有社会办园的规模严重萎缩等。
此外,近年来,随着适龄入园儿童数量的迅速上升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家长从学前教育开始就追求“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也像“小升初”一般出现了择校现象,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社会对“入托难”反映强烈。
[NextPage]
对策篇:提前作规划 各方合力“蛋糕”大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数量。各级政府应当探索各种形式,挖掘潜力,加大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表示。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正在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公办园为基础,以其他各类社会力量办园为基本形式的学前教育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3─6岁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
近期,北京重点启动学前教育四项工程,包括公办幼儿园新建工程、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办园条件改善工程、师资培养培训工程等。通过新建公办幼儿园、接收小区配建幼儿园、增建小学附属幼儿园、新建街道幼儿园等方式,提高公办幼儿园接收能力。努力改善单位办园条件,引导奖励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加快幼儿师资培养,尽快缓解入园紧张状况。
“为进一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未来几年本市将新建118所公办幼儿园,各区县也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增加公办园数量,提高幼儿园接收能力。”张小红说。与此同时,还将在城八区新增小学附属幼儿园。将小学闲置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建设成幼儿园,拟在3年内建成80所。
上海则从2007年起,开始为缓解入园难进行了尝试。2007年,上海市决定,在郊区、大型居住区等教育资源不足地区,新建400所幼儿园。从那时起至今,上海以每年新建50所以上的速度增加着幼儿园资源的供应,这些新增幼儿园,几乎全部建设在浦东新区、闵行和宝山等人口导入和增幅较大的区域。
严格落实公建配套规划,是增加幼儿园的首要方式。比如上海市杨浦区,在有大量年轻人入住的新江湾城小区,就规划了可以容纳10个班的幼儿园。浦东新区今年就新建了20所公办幼儿园,到9月1日就能迎接“金猪宝宝”们入园。松江区今年新建5所幼儿园,其中一所要到明年2月开始招生,区教育局早早通知报名该幼儿园的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继续“散养”在家,或者由教育局出面暂时到附近幼儿园借读。
而针对老城区人口密集,难于新建幼儿园的情况,上海采用调剂、改建的方式改善入园难。比如闸北区近3年来,已将8所至10所中小学搬迁腾出的校舍改建成了幼儿园,对中小学来说不够宽敞的旧校舍,却能让一所幼儿园达到每班拥有专用卧室、活动室、卫生间的运行指标。
针对非上海户籍的适龄儿童的增长,上海则尝试采取政府向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和鼓励、规范兴办收费较低廉的三级民办园或“看护点”的办法,补足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
不论是新建园舍还是培养师资,学前教育难题得以缓解的前提,在于政府投入加大。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透露,2009年,上海学前教育生均经费中,政府财政性投入已达到68.04%,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政府还将加大投入,提高成本分担中的比重。
而北京市也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2009年投入3000万元,在幼儿园扩班300个,增加了近9000个学位;2010年继续投入3000万元,再扩班300个,同时投入6000万元改扩建30所幼儿园,这两项措施增加学位近2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有入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