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研数学主题30篇
栏目:幼儿园文章这是幼儿园教研数学主题3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文章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幼教小班数学摘苹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能给苹果手口一致点数,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2、能用语言表达出苹果的特征,用身体语言表达出大和小。
3、在游戏中能礼貌待人,学会分享。
活动准备:
1、大的红苹果15个 ,小的红苹果15个; 大的绿苹果15个,小的绿苹果15个大的红箩筐1个,小的红箩筐1个。
2、大的绿箩筐1个;小的绿箩筐1个。
3、小刺猬的头饰1个。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T: 我是程老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我来跟你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啊。但是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想跟你们一起玩,好不好啊?我请你猜猜他是谁?他的身体小小的,背上都是刺。是谁啊?(小刺猬)。我们鼓鼓掌欢迎欢迎。
2、摘苹果
T: 马上就要过冬了,小刺猬要准备过冬的食物了。我们前面有个苹果园,我们一起帮小刺猬摘苹果,你们愿意吗?”
3、数苹果
T: 我摘了很多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先数我摘的苹果。看看我是怎么数的(一个一个放在椅子上数,示范手口一致点数)一共摘了4个苹果。
你们也来数数看。待会小刺猬会来问你的。(老师个别指导)
T: 请你告诉别的小朋友,你摘了几个苹果。(请几位幼儿上来数数看。)
T: 现在再来数数我摘的苹果。数的时候我们要用到我们的手指宝宝,我们把我们摘的苹果放在椅子下面。(把苹果贴在黑板上)
4、 区分苹果的种类并分类摆放
T:那你们看看这四个苹果长的哪里不一样吗?(引导幼儿说颜色和形状不一样)原来这两个是红苹果。这两个是绿苹果。那这两个红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吗?一个是大大的,一个是小小的。(拿出大大的红苹果)那这个苹果的名字叫“大大的红苹果”(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大大的。)(同样出示另外三个苹果,把四个苹果放在手上。)
T: 我们把摘到的苹果放在箩筐里送给小刺猬吧。我们来看看这些箩筐是什么样子的。(有大大的红箩筐,小小的红箩筐,大大的绿箩筐,小小的绿箩筐)
T: (出示大大的红苹果)那这个苹果该放在哪里呢?(请幼儿上来放苹果,同样出示另外三个苹果,让幼儿来放放看。)你们真聪明!那我请小朋友把你们的苹果来放一放。(先请一个小朋友来放,然后再请小朋友来放)
T: 我请四个小朋友来检查一下,小朋友放的对不对?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
第2篇、小班数学图形娃娃找家教案反思
一、目的要求: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能按图形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耐心作业的习惯。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意助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
教具:图形娃娃,三只口袋,儿童乐园一幅,教室内布置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学具:图形娃娃每人一套。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师:我们小四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呢?(出示图形妈妈)问:“这是什么?(图形妈妈),图形妈妈怎么啦?(哭)我们一起来问:”图形妈妈你为什么要哭?
2、原来它们的宝宝不见了,我们帮它们找一找,然后把宝宝们送回妈妈身边去。
二、请幼儿把图形娃娃送回家。
1、师:这些娃娃都在儿童乐园玩呢,我们找到它们后,对他们说一句话: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2、教师示范,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把找到的娃娃送到对应的妈妈身边去。
3、幼儿找娃娃并送回家。
师:我们先帮圆形妈妈找娃娃,找到后对它说: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现在帮谁找娃娃?怎么说呢?
还有谁没有回家,送它回家时说什么?
4、师:这些宝宝都回家了,图形妈妈应该很开心!可是怎么还在哭呢?
原来图形妈妈还有好多宝宝没回家,原来它们还有许多宝宝躲在小朋友的桌子上呢。快把它们送到新房子里去吧,边送边说一句话。XX娃娃,我送你回家。
三、幼儿再次操作,把自己桌子上的图形娃娃送到新房子里。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游戏:到图形娃娃家做客。
1、现在图形妈妈怎么样了?(笑了)图形妈妈说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为感谢大家,要请我们去它们家做客,看是哪个妈妈出来我们就去它们家去。
2、幼儿看出示的图形,到相应的图形娃娃家做客。
3、师:我们到图形妈妈家玩得开心吗?好,现在我们回家吧!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3篇、小班数学快乐的水果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使幼儿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2.让幼儿学会按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
(1)红、黄、绿门票若干,红、黄、绿拱形门各1个。
(2)在活动室内设置红苹果树、黄苹果树、绿苹果树各1棵,上面挂满苹果(卡片)。
(3)绿西瓜、红草莓、黄香蕉或梨的图片若干,挂在神奇的果树上。
(4)红、黄、绿筐各1个;红、黄、绿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一、通过入场游戏,感知颜色的对应
1.幼儿自由选择门票一张,凭门票通过拱形门进入水果园。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门票是什么颜色的,自己应该从哪种颜色的门进入水果园。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式——凭票进入导人,而且门票形状单一、外形一致,只是颜色不同,因此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颜色上,再通过门票颜色与拱形门颜色的对应,使幼儿初步感知红、黄、绿三种颜色)。
二、组织幼儿操作,尝试颜色的分类活动
1.进入苹果园,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认真看,树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由于小班幼儿普遍感知觉不灵敏,思维主要以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表象的概括性很小,观察的目的性差,判断问题往往只依据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等年龄特点,因此,小班的操作材料要单一,材料的外部特征也要单一,不能有过多的于扰因素。因此,按颜色分类,形状、大小应相同,以免干扰幼儿的注意力,进而突出颜色的不同,以利于幼儿观察)。
2.通过游戏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1)师:我们来当小蜜蜂,请飞到红苹果树那里,请飞到黄苹果树那里,请飞到绿苹果树那里。
(2)在做游戏时,组织每位幼儿分别摘红、黄、绿苹果各1个。
(通过游戏让幼儿认识三种颜色,并学会听指令做动作,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点)。
3.教师出示红、黄、绿色筐子各1个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都有什么颜色的筐子?然后把苹果放在和苹果颜色相同的筐子里。
(在游戏中,让幼儿对红、黄、绿三种颜色加深了解,从而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项活动中,孩子依据筐子的颜色进行分类摆放,对颜色又加强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当小朋友放错时,老师及时引导,启发幼儿自己发现并解决错误,这就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活动室内哪些是红颜色的物品,哪些是黄颜色的物品,哪些是绿颜色的物品。
2.启发幼儿从活动室布置、幼儿服装,引申到幼儿看不见但想得到、较熟悉的场所,如家里、公园、大街上、商店里等。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说出眼前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更发展了扩散思维的能力)。
四、再次进行分类,感知颜色守恒
1.出示神奇的果树
师:有一棵神奇的树,上面结满了不同的果子,看一看都有什么?分别是什么颜色?
2.摘水果,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水果放进和水果颜色相同的筐子里。
(树上都是幼儿较熟悉的水果:草莓、香蕉、西瓜、梨、苹果,通过辨认物体及颜色,进一步巩固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而不受形状的干扰)。
五、为水果娃娃搭房子(延伸活动)
出示红、黄、绿各色积木
师:请小朋友为水果娃娃搭和水果颜色相同的房子。
(此环节完全由孩子自己操作,进一步验证幼儿是否完全掌握分类,是否已形成颜色守恒的概念)。
教学反思:
优点:1、 幼儿参与活动性较高,照顾到每位幼儿的个体差异。
2、 教具准备精美,操作性较强。
3、 家长比较满意。
不足:幼儿听课常规不太好。
第4篇、小班数学小鱼游啊游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在自我探索中区分单双数.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身上印有数字的鱼卡片
活动过程:
一.小鱼游
1.老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做鱼宝宝,一起边游边念找朋友.
2.每条鱼都找到了就把自己身上的数字贴在红色圆点上,没有找到朋友的就站在兰色圆点上.(出现单双数)
二.小鱼找朋友
1.每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到十条鱼和1-10的数字卡片.
2.请小朋友给他们找好朋友分类.
3.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2468的能找到好朋友,是双数,13579没有好朋友的是单数.
三.游戏:小鱼听指挥
老师说到单数,小鱼睡觉;老师说双数小鱼游啊游(游戏进行若干次)
四.送鱼宝宝回家
1.是单数鱼的送到兰色家,是双数鱼的送到红的家.
2.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
第5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数星星教案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愿意和老师合作上一节课吗?
2、愿意认汉字吗?前一段的学习中认过汉字吗?都认了那些汉字?
3、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过去认过的汉字(出示字卡)。
4、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些汉字好不好?
5、让我们共同学习汉语拼音部分的《认一认4》(出示板书)
二、出示课文情景图:
1、每幅图都找个学生说说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16的汉字.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开火车读。
三、解释每组词语的相对意义:
1、先提问,让学生试着说说一对或一组词语的意思。
2、教师进一步讲解,如:卧——躺、立——站、入——进。
3、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4、“前后、左右”是相对的。(可让学生上台表演)
四、反复认读16个汉字:
1、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组开火车读。
2、集体齐读。
3、指名认读。
4、集体看图拍巴掌有节奏的诵读。
5、自己随意朗读。
6、联想情景图画面,集体背诵16个汉字或抽查个人背诵。
第6篇、小班数学小兔分萝卜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1、用重叠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找出一组物体多出的部分。
3、从左至右摆放物体。
准备:
1、每位幼儿大圆片4个,小圆片3个。
2、贴绒卡片:小兔4个,萝卜 3个,老鼠、猫头饰若干。地上圆圈4个,每个圆圈能容纳幼儿7人。
活动与指导:
l、出示贴绒图片小兔和萝卜,说:我们给小兔分萝卜吃,1只小兔只能分1个萝卜,小朋友看看,是小兔多,还是萝卜多?待幼儿回答后,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贴绒板上示范:将兔子卡片逐个放在贴绒板上,让幼儿注意老师是怎样摆放兔子卡片的,(手的动作从左至右)然后将萝卜逐个放在兔子上面,每放—个,说一声:“给你一个萝卜。”并让幼儿注意教师手动作的方向,问幼儿,兔子和萝卜哪个多,哪个少?请把多余的拿出来。
2、幼儿操作。让幼儿两手各拿大小圆片,看一看,大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然后逐—将大圆片摆在桌子上,将小圆片逐一放在大圆片上,(注意手的摆放方向)说出大圆片和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将多的拿出来给大家看。
3,游戏:猫抓老鼠。
给幼儿戴上头饰,音乐响,每4只猫、3只老鼠围着圆圈跳舞。音乐一停,每只猫迅速抓住一只老鼠,然后说出猫与老鼠,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让多的站出来。
注意:猫和老鼠只能在各自的圈内活动;重新玩游戏时老鼠比猫多一只。
活动反思:
活动之前,对教学具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活动的开始用变魔术的方法引出小兔和萝卜,孩子比较感兴趣,比直接出示小兔和萝卜生动点,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在第一环节中,比较小兔和萝卜的多少,教师应该直接把小兔逐个放在黑板上,让幼儿能清晰地看到,而不是拿在手上让幼儿来比较它们的多少,相对来说幼儿会难比较区分,也不够清楚明了。环节二中,请幼儿操作阶段前,分大圆片和小圆片的时间有点浪费。绝大多数幼儿能依次摆放大小圆片,也能将多出来的拿出来,重难点达成。在整个活动中,还是有些环节没能很好地落实。
在游戏环节,也是为了服务于活动的目标,在时间和方法上,没有做到位,特别是孩子在选择角色时,应该由他们自主选择。
第7篇、小班数学认识数字6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如图) 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
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三、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6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6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第8篇、小班数学比比谁夹得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感知5以内的数量及5以内数的形成。
2、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3、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骰子一个,磁带伴奏乐。
2、各色夹子若干,1-5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帮刺猬妈妈数刺》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身上夹子数量的变化。
(1)我是刺猬妈妈,请宝宝们帮我数一数身上的刺。
(2)刺猬妈妈的腰上长了几根刺,一起来数一数。(一起点数)一共有几根?3根刺用数字宝宝3表示。(在腰上贴数字3)
(3)刺猬妈妈的手臂上长了几根刺,一起来数一数。(一起点数)4根刺用数字宝宝4表示。(在手臂上贴数字4)
(4)刺猬妈妈的屁股旁边长了几根刺,再来数一数。(一起点数)5根刺用数字宝宝5表示。(在屁股旁贴数字5)
(5)刺猬妈妈想手臂上的刺也变成5根,该怎么变?(请一个幼儿回答并上来夹夹子)你的办法真好,4根刺添上1根就变成5根刺,谢谢你。
(6)刺猬妈妈想屁股上的刺变成4根,该怎么变?(请一个幼儿回答并上来拿掉一个夹子)5根刺拿掉1根就变成4根刺,你真能干。
二、游戏:《小刺猬》
1、介绍游戏玩法,幼儿游戏。
你们想不想变成刺猬宝宝?请你听着音乐声找到离你最近的刺,把它夹在自己的身上。音乐声一停,你就要赶紧回家,妈妈在家里等你们呢。(音乐声起,将筐子移到幼儿跟前,教师观察动作比较快的幼儿,掌握好时间。)
2、幼儿分组操作后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
(1)请刺猬宝宝帮助旁边的刺猬宝宝数一数他身上有几根刺。(教师巡视一圈)
(2)请身上有4根刺的宝宝到前面来,其他宝宝帮他们数一数。对了,你们都是数字宝宝4的好朋友,手拉手,真开心。如幼儿有错误,教师:你也想和数字4做好朋友,现在你身上有几根刺,那怎么办呢?
(3)请身上有5根刺的宝宝也到前面来,其他宝宝点数验证。对了,你们都是数字宝宝5的好朋友,手拉手,真开心。
(4)4根刺的宝宝想变成5根刺,怎么变?好,赶快变一变吧。
请刺猬宝宝把身上的刺轻轻放回到筐里,赶快回家。
三、游戏《比比谁夹得快》
1、出示大骰子,介绍游戏玩法:“比比谁夹得快”。
哇,骰子宝宝来了,它要和我们玩个游戏“比比谁夹得快”。妈妈抛骰子,上面就有一个数字宝宝出来了,看看它是谁?是数字3,妈妈就夹3根刺在身上,你们想玩吗?先看清楚数字,再去找刺夹在身上,每次身上的刺要和骰子上的数字一样多,比比谁又对又快。
2、幼儿游戏3-4次,教师观察动作最快的幼儿,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并进行奖励。这个宝宝动作真快,你是怎么做的?刚才3根刺你怎样变成4根的?你的办法真好,奖励你来抛骰子。如幼儿夹错,教师:我们看看这个宝宝身上夹了几根刺,怎么办?
3、游戏结束,随音乐出场。
刺猬宝宝真棒,现在跟妈妈回家喽!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第9篇、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1、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巩固对黄、绿两种颜色的认识。
2、初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难点:初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材料一份,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图形宝宝的家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a) 今天老师带来了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图形宝
宝?它穿什么衣服啊?出示其他三角形,请幼儿说一说。
b) 出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宝宝?它又是穿着什么衣服 啊?再出示其他图形,请幼儿们说一说。
二、教师讲解、示范
1、老师想把这些图形宝宝来分一分,我们一起把黄颜色的图形宝宝放在一起,把绿颜色的图形宝宝也放在一起,那你们知 道老师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吗?现在老师要把它们形状一样的也放在一起,有谁可以说说老师是怎么分的吗?
2、老师跟图形宝宝们做了一个家|。你们看它们出来玩、忘记自己的在哪里了,怎么办啊?你们想想帮助它们啊?
三、幼儿操作
图形宝宝们为了谢谢小朋友们,它们想和我们交朋友,想试试我们小朋友是不是每一个都认识它们。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而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学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辨别红、黄、绿三种颜色,并进行分类,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第10篇、小班数学按图形排队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复习巩固圆、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识。
准备:
塑料圆、三角形、正方形片各占1/3、作业卡。
活动与指导:
1、每3个幼儿一组,每组发圆、三角形、正方形塑料片各一片。3个幼儿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胜利者随意挑一片塑料片拿在手里。
2、拿同一种塑料片的幼儿围成一圈,大家同时举起手中的塑料片,齐声说:“我们都有X(X X)形,我们都是好朋友。”
3、指导幼儿做练习:
(1)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分类计数,并在空格里画上相应数量的圆点。
(2)让幼儿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在缺口处画一个圆。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同时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我特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三种图形比作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交朋友,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作为导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第11篇、小班数学小狗开花店教案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2、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图片、自制各种小花、篮子若干、抹布、糨糊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我们宝宝都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宝宝,对吗?
幼儿:对。
师:小狗也喜欢美丽的春天,所以它打算开一家花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幼儿:好。
师出示图片1——
师:好漂亮的花呀!怎么没有人去买呀?怎么办?
幼儿:谁要买花呀?
师出示图片2——
师:你们说的办法真好,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的顾客,这下可把小狗忙坏了,我得去帮帮小狗。小狗小狗我怎么帮你呀?
二、装花
1、 引出操作要求:
(1)看看篮子上的数字是多少?
(2)在花篮里放上一样多的小花。
2、 师示范,请幼儿一起帮忙。
师:“才一个花篮,只能卖给一只小动物,可是还有那么多小动物怎么办?引发幼儿去帮忙。
3、 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 检验操作情况。
(1)你的篮子要装几朵花?
(2)全体幼儿一起帮忙检验。
(3)小结:一边贴一边数,数到和数字一样你就装好花了。
三、活动结束
师:“小狗说谢谢我们宝宝,为了谢谢你们帮它装花,他准备给我们每个宝宝一朵漂亮的小花,你们喜欢吗?想对小狗说什么?(谢谢小狗)
师:“我们下次再来找小狗玩,好吗?”
第12篇、小班数学铃鼓响了几下教案
有益的学习经验:1、能很快辨别数量为1、2、3 的物体。
2、理解1、2、3之间的等差关系。
3、知道1、2、3的基本排列顺序。
准备:
1、每个幼儿1、2、3的点卡各1张,小圆片6片。
2、贴绒图片:小鸡6只。
活动与指导:
1、山示1、2、3的点卡,让幼儿在桌子上分别摆出相应的数量的小圆片,井大声点数,检查摆出的圆片是否正确。
2、将小鸡的图片按第1行1个,第2行2个,第3行3个,并放对应比较,让幼儿再次感知1、2、3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
3、教师敲铃鼓一下,让幼儿举起相应的点卡,教师说:“我敲比一下还多一下的铃鼓数。”或“我敲比两下还多1下的铃鼓数。”幼儿应分析教师的话.举起相应的点卡,然后让幼儿大声点数每张卡上的圆点数,并说出这些点卡哪张排在最前面,哪张排在后面,哪张排在最后面,让幼儿将点卡由小到大在桌子上摆成一行。
4、指导幼儿练习。
(1)让幼儿目测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明确它们之间多1或少l的关系。
(2)点数并说出苹果的个数,在空白处画出3个气球和1个西瓜。
第13篇、幼教小班数学有趣的图形娃娃教案反思
一、 活动目标:1、 通过拼摆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相互合作的意识。
3、 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 活动准备:
场地准备:用塑料绳在地面上围一个大圆、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大正方形。
物质准备:
1、半圆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
2、各种不同的大型组合积木若干。
3、几何图形拼组成的一幅画。
三、活动过程:
1、 游戏:找朋友。[讲一讲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用几何图形拼组的画,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找一找画面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娃娃?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逐一观察、比较、讲述,加深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2、 游戏:作客。
教师以图形娃娃的身份与幼儿做游戏。邀请幼儿去各个图形娃娃家作客。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图形娃娃家去作客吧!来,先让我们一起学袋鼠跳到圆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跳到已划好的圆形中去)再让我们一起学小狗爬爬到三角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爬到已划好的三角形中去)最后我们一起跑到正方形娃娃家去,看一看是谁先到正方形娃娃家。(幼儿一起跑到正方形)
3、 游戏:娃娃请客[培养幼儿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创设游戏情节:图形娃娃邀请小朋友吃饭,把幼儿带到有半圆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的地方。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图形娃娃家吃饭的桌子有哪些形状呀?(幼儿回答)对。图形娃娃说,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朋友,小桌子已经坐不下了,它们要把小桌子变成大桌子,你们有办法吗?(幼儿分组合作拼摆桌子,培养幼儿互助的能力。)[两个半圆形的桌子可拼组成一个大圆形的桌子、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和两张正方形的桌子拼组成一张大正方形的桌子、4张小正方形的桌子可拼组成一张大正方形桌子]
教师:“桌子有了,椅子还没有,我们就用积木来拼做椅子吧!不过,圆形的桌子旁要放圆形的椅子。三角形的桌子旁放三角形的椅子,正方形的桌子旁放正方形的椅子。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吧!(幼儿动手来摆放积木,把它们进行拼组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放在所对应的桌子四周。)
4、 游戏:送礼物
教师:“图形娃娃邀请我们来做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先送一个大蛋糕给它们,不过,圆形娃娃喜欢吃圆形的蛋糕,正方形娃娃喜欢吃正方形的蛋糕,三角形娃娃喜欢吃三角形的蛋糕,如果送错了,娃娃会不高兴的。 [用两个半圆形的积木拼成一个圆形、用两块三角形的积木拼成一个正方形,用两个小三角形积木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幼儿在“生日快乐”的乐曲中将积木一层层的进行拼搭,体验欢快的情绪。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导幼儿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体验成功快乐。
第14篇、小班数学活动苹果全家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水果是幼儿最熟悉和喜欢的。当我们关注它时,发现孩子们对苹果很感兴趣,它不但是点数和建构的材料,而且是幼儿扮演“苹果一家”迁移情感的媒介。因而在以苹果全家福为情景脉络的活动编排中,我们不是让幼儿去学习关于苹果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摘苹果的过程中,学习分类;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一家成员是多少。从而促使幼儿获得与真实情景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目标:
1、能区分颜色和大小,有初步的大小概念。
2、知道家有几口,感受家的快乐。
活动准备:大苹果胸饰一个(正面红色,背面绿色);小苹果胸饰一个;人手一份苹果脸谱;苹果树(挂着与幼儿人数相同的大小,红、绿苹果。);苹果全家福一张;眼镜、头发、小圆片等若干。鼓、录音机、像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1、观看教师大苹果胸饰,区分颜色。分别观看两教师胸饰,学习区分大小。
2、摘苹果活动:比一比、讲一讲,初步分清大小、颜色。
二、观察苹果,感知颜色与大小,发散幼儿思维
1、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苹果?还能找到哪些红色的东西和绿色的东西吗?(先说红的,再说绿的。)
2、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大的和小的吗?(先说大的,再说小的。)
三、听指令:找朋友
1、放《抱一抱》的音乐,幼儿边唱边自由走动寻找自己同色的朋友,音乐停后,朋友互相抱一抱。
2、采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找同色大小朋友或不分颜色找大小朋友。
四、活动:苹果全家福
1、出示苹果宝宝一家的图片,让幼儿知道一家有3口。
2、听鼓声模仿爸爸、妈妈或宝宝走路。
3、幼儿三人一组,自选眼镜、头发或小圆片(眼镜为爸爸,头发为妈妈,小圆片为宝宝眼睛)贴在苹果脸谱上,带上脸谱组成一家。
4、教师鼓励幼儿做出不同姿势展示自我,并给一家3口拍照。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第15篇、小班数学活动修路教案反思
目标:能辨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形。
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2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2个长方形。
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识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建议:
在智力区提供一些图形的模板与几何图形,供幼儿继续练习用2个相同图形拼摆出另一图形,继续感知图形的拼组和转换的关系。
评价:
1.能正确辨别图形。
2.体验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乐趣。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16篇、小班数学什么是正方形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1、复习三角形。
2、建立正方形的概念,学习正方形的基本性质。
准备:
黑板上画一个一般的三角形,一个正方形。
活动与指导:
1、复习三角形。
2、教师边指正方形边引导幼儿数出正方形角的个数和边数,启发幼儿说出:它是一个四边形,它有四个角。
3、让幼儿进一步观察正方形的特点: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一样长。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正方形。
4、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它的边一样长;正方形有4个角,它的角一样大,都是直角。
5、边讲述边在黑板上再画几个边长不同的正方形,使幼儿知道:所有正方形除大小不同外,其它性质都相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用多种形式达到了一个目标,逐层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集中状态。教师还注重了低年龄幼儿的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若在最后环节添上一些让幼儿的情绪得到高涨的游戏活动会更贴切小班幼儿的心理。
第17篇、小班数学方方王国(综合)教案反思
目标:1.能感知正方形。
2.感知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准备:
1.正方形图标,记录用的大张白纸、彩色笔。
2.大方巾、大小不同的彩色几何图形片,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数量供幼儿每人一份。
过程:
1.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图标,引导幼儿正确地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教师将幼儿的答案记录在白纸上。
2.游戏:“给大方巾找朋友”。
·玩法:教师将大方巾铺在桌上,向幼儿展示各种色彩、大小的几何图形片,
请幼儿把各种正方形都放到大方巾上面,鼓励幼儿边做边说:“大方巾我给你找到了正方形的朋友。”
3.找班上的正方形。
·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形。
4.激发回家找正方形的兴趣。
·向幼儿介绍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画一画、记一记,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第二天带到班上与大家分享。
建议:利用户外活动散步时间继续在园内寻找正方形的物体,巩固对正方形的认识。
评价:能指认正方形的物品。
[附)
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
小朋友家长:您好!请您和孩子一起找一找家中哪里有正方形,找到了把它记录在纸的空白处(或让孩子画下来),与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第18篇、小班数学活动设计鞋子对对碰教案反思
目标: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过程:
1.请幼儿帮猫妈妈(老师)收拾鞋子,初步学习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幼儿分散收拾。
·讨论:你是怎样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是好朋友。
2.游戏:对对乐。
·幼儿一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3.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柜中。
·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建议:
1.活动分组进行,鞋子数量稍多一些。
2.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子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
3.请幼儿操作幼儿用书中的“鞋子对对碰”练习,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的活动。
评价:
1.根据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并能说出配对的理由。
2.在“对对碰”游戏中能寻找与自己手中鞋子一样的另一只。
课后反思:
在“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是孩子们愉快学习的方式,这节《鞋子对对碰》真正反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自由收拾中初步感受配对的含义,虽然有些孩子第一次整理时配错了鞋子,但他们也有一种尝试的愉悦心情。在讨论中,孩子们初步懂得了什么是一对,怎么样才是一对。在比较中认识了对,游戏也是孩子练习配对的方法,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游戏中,孩子们对鞋子的配对也正确了,能够找出一只鞋子的另一个,同时也检测了孩子们对鞋子配对的掌握情况。
第19篇、小班数学活动一和许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识区分“1”和“许多”。
3.知道“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准备
钢琴、一位老师、一幅大挂图、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一位老师弹歌曲〈〈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面包)?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拿出一个苹果)?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老师分4次拿苹果,每次只拿一个,每拿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老师再拿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有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挂着大挂图,上面插着花)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草地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草地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刚才小朋友手里一朵一朵的花现在变成了篮子里的许多花了,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我们继续走吧!
4.延伸活动
(到了外婆家,一位老师扮外婆,开门。)外婆见来了这么多小朋友,可高兴了,于是给小朋友出了一个问题。她问:“小朋友,在你们家里见过什么是一个的东西,什么是许多个的东西?”(请幼儿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外婆听到小朋友找到这么多一个的东西和许多个的东西,夸奖小朋友真聪明!她又说:“小朋友,在外婆家的周围还有许多东西是一个的和许多个的,我们一起出去找找吧!(看挂图,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第20篇、小班数学活动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案反思
目标:1、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迁移整理已有经验的能力,逐步促进幼儿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重点: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初步理解组成的意义。
难点:概括5以内各数组成情况,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准备:教具(大房子图一间2层、数卡“1”3张,“2”2张、“3”一张,表示分合意思的符号四个)学具(操作分合学具出现不同结果的记录纸、房子图10张,人手2套1-5的数字卡、宝贴)
过程:重点讨论-->幼儿迁移运用-->集体交流-->结束活动
1、重点讨论A、目标: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理解组成的意义。B、指导:a、出示房子图,引导幼儿将相应数字布置上去,如屋顶上是2,下面2个房间里分别是1和1;b、将房子拿掉,请幼儿讲讲2、1、1是什么关系,该怎么念,引出“”:分开、合起来的意思。c、同法学习“3”的组成。重点是体会3有2种分法。
2、幼儿迁移运用目标:在前一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整理5以内各数的组成的经验,并用数字表示。指导:a、教师介绍玩法b、幼儿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房子图里有数字表示
3、集体交流:目标:整理有关5以内各数的组成经验指导:
(1)幼儿介绍,教师有序排放5以内各数的组成卡片。重点指导幼儿体会把一个数分成2份,这2份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数。
(2)在结果出来后,引导幼儿观察,列出每一个数字分的方法记录情况,问:记录每个数字分的方法从2-5有些什么变化?(体验:记录越来越多-->分的方法越来越多)
4、结束活动
(1)小结有关数的组成的一些经验,激发幼儿下次活动的兴趣;
(2)肯定活动中有进步的幼儿。
课后反思:
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5的组成,教学4、3、2、1的组成,巩固练习。其中以教学5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4的教学在学习5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5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提出困惑---再次操作 ---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第21篇、小班数学图形食品品尝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认识,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进行分类。
2、在此基础上对半圆形和椭圆形有初步的了解。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品,体验共同品尝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形片片各一、插有标记图的盘子四个、各种图形食品等幼儿已有生活中图形物品的知识
活动过程:
1、认识图形宝宝,谈谈说说我知道的各种图形的物体。
“今天有许多的图形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谁啊?”
(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图形,幼儿跟它们打招呼)
“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讲述)
2、感知食品形状的多种多样。
a.“图形宝宝除了喜欢藏在xx地方,还喜欢藏在哪里?”(启发幼儿说出藏在食品里)
b.出示一个桔子
提问:“桔子里藏有哪些图形宝宝呢?”
“还有哪些食品里藏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去看看”(幼儿边看边讲述)
2、给图形食品找家
a.出示贴有标记的盘子
b.请小朋友看着标记帮图形食品来分分家,并说说你把什么食品放在什么标记的家里了。
c.共同检查幼儿分类情况,并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3、分享食品,通过提问让幼儿讨论如何与同伴分享食品。
a.你最喜欢吃什么食品?
b.碰上自己爱吃的东西能不能一个人拿它?食品的果皮和包装纸应该放在哪里?
c.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食品。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了,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数学游戏的乐趣,初步感知了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不同特征,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各种图形。小班的幼儿活泼好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更注重游戏化、情景化。在活动中,我布置了各种形状的食品自助餐,让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食品,体验和同伴分享的快乐。这样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孩子们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其中,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角色。
第22篇、小班数学小猫咪咪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掌握,能正确讲述其名称、特征。二、重点及难点: 通过触摸觉来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三、活动准备:大盘子三个(贴有几何图形);小猫六只(头上有几何图形);小鱼若干(幼儿人数的3倍);饼干盒人手一份(里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大正方形两个,反面分别是4个小正方形、2个三角形。
四、活动过程:
( 一)、老师带领幼儿进入场地,围坐于小鱼周围。
(二)、抓小鱼
1、幼儿根据小鱼身上的图形分别放入对应的盘子里。要求:图形一样。
2、师生共同检查。
(三)、喂小猫吃鱼
1、幼儿根据小鱼身上图形的形状、颜色分别喂给对应的小鱼吃。要求:图形、颜色都一样。
2、师生共同检查。
(四)、摸饼干
1、幼儿自由摸饼干。
2、根据要求摸饼干。规则:眼睛闭好,通过触摸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五)、延伸活动出示两个大正方形(两块魔术饼干),告诉幼儿它会变的,可以变成什么形状的饼干,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去探索。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23篇、小班数学活动个案打扮树宝宝教案反思
一、活动背景“串木珠”、“填空格”是小班幼儿学习将物体有规律排列的基本主题活动,但由于“规律”一词,是一种较难用语言概括讲述明白的理性概念,只能意会。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间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有的幼儿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就能独立操作,有的幼儿经过老师个别辅导后,操作也能按规则进行,而有的幼儿经过老师个别辅导后,仍然不能理解操作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打扮树宝宝”的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夹夹玩玩的过程中,体验物体的不同排列模式,认识数概念。
二、活动实例
老师:春天到了,外面的树都穿上了新衣裳,可是这些树宝宝(指用雪比碧做成的树)还是光秃秃的,怎么办呢?
幼儿:给它穿新衣服。
老师: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些花发卡、叶子和花朵来打扮树宝宝(出示几张物体排列模式图式)你们可以照着图上面的样子把花和叶子夹在树枝上,也可以自己想出不同样式来夹。看谁把树宝宝打扮得最漂亮。
幼儿:两人一组开始自由地操作。师参与游戏。幼儿兴趣盎然,十分投入。12个幼儿中主要不同表现形式有:
1、按夹子的大小间隔夹(1个幼儿)
2、一把夹子一片叶子(2个幼儿)
3、3把夹子一朵花(1个幼儿)
4、一片叶子一朵花<BR><P></P>(3个幼儿)
5、两片叶子一朵花(2个幼儿)
6、两片叶子两朵花(1个幼儿)
7、没有规律随意夹(两个幼儿)
最后,幼儿分别讲述自己是怎样打扮树宝宝的。
三、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游戏中融贯着“物体排列、认数”的教学任务,活动内容中包含着幼儿需掌握的游戏规则,幼儿在夹夹玩玩的过程中,既发展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又增强了运用图示的能力,习得了有关数学知识。每个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能力进行操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操作效果比较理想。从材料使用的情况来看,不同性别的幼儿有不同喜好。女孩用花的较多,男孩用叶的较多,年龄小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容易受材料的吸引而忘了操作目的。因此,在以游戏作为幼儿作业教学途径的活动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度,把幼儿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教学结构形式有机结合。教师既是游戏伙伴,又是特殊的“语言”载体,保证幼儿在游戏自由愉快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而不是自由学习。
第24篇、小班数学公开课玩筷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辨别筷子颜色、图案的不同,找相应,并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尝试用筷子夹食物,体验美味食物带来的乐趣,并会分享食物。
3、激发幼儿使用筷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粉四种颜色图案的筷子。
2、四种颜色的插筷筒,三种图案的插筷筒。
3、各种水果切成块。
4、人手一个碟子,一双筷,四个插筷筒。
5、录音机、磁带。
重点:配对、分类及使用筷子。
难点:使用筷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
1、(出示小熊)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想邀请你们去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
2、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帮帮我,好吗?
二、学习配对
1、(出示筷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啊?
2、小熊想请我们小朋友给筷子找好朋友,请你们帮他找找好朋友,好吗?
3、请你从后面的桌子上找到一支一模一样的筷子做他的好朋友,好吗?
4、现在请你们从小椅子下面找到筷子,然后去后面找到他的好朋友!
5、幼儿活动――配对。
6、“xxx,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找他做好朋友?”(请2-3名幼儿)
7、原来你们是因为他们的颜色和图案一样,才找他们做好朋友的,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
三、学习分类
1、那你找到筷子的家在哪里吗?
2、(出示插筷筒)你们看,这就是筷子的家,它叫插筷筒。它们有什么不同啊?(颜色)这个是什么颜色啊?那这个呢?那就请你把你的筷子送回家,好吗?待会请你们轻轻地把筷子送回家,要有秩序,一个一个放,千万不要把他们送错家了。
3、幼儿活动――分类。
4、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5、哇,我们小朋友可真棒啊!把红筷子送到了红色的插筷筒里,把黄筷子送到了黄色的插筷筒里,把蓝筷子送到了蓝色的插筷筒里,把粉色的筷子送到了粉色的插筷筒里,真厉害!
6、但是,筷子想找新家了。瞧!这就是他们的新家,他们有什么不同啊?(图案)这个是什么图案?这个呢?对了,一个上面是花花的,一个有蝴蝶,还有一个上面有绿色的图案。
7、现在请你给这些筷子找新家。你喜欢什么样的筷子,你就轻轻地把他从老家拿出来,然后再把他送到新家,好吗?要一个一个有秩序,不然你把筷子弄疼了,他就不理你了。
8、幼儿活动――再次分类。
9、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10、哇!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比孙悟空还厉害啊!
四、学习使用筷子
1、刚才,我们帮筷子找了好朋友,还把他送回了家,那你们知道筷子还有什么用吗?
2、对了,筷子还可以夹东西吃。那你知道筷子怎么用吗?(请幼儿说说)
3、们数数筷子有几根?——小小筷子两根棒。
然后小手怎么拿?——手握中间对对齐。
再怎么用?我们请中指帮帮忙,把嘴巴张开来。——张开嘴巴夹夹紧。
最后怎么样?——阿呜阿呜吃个饱。
4、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再念一遍儿歌)
五、水果大餐
1、(出示小熊)小二班小朋友真棒啊!你们帮我解决了这么多的困难,为了谢谢你们,我就请你们吃水果大餐,好不好?
2、今天我要请你们吃的是筷子水果大餐,所以你们一定要用筷子夹,千万不能用小手抓,因为我们的小手刚才玩过了,很脏,知道吗?这里的筷子也脏了,我一你们准备了干净的筷子放在后面的桌子上,等一下小朋友去拿的时候也要有秩序,一个跟着一个,好吗?然后把食物夹到盘子里吃。
3、好,我们开吃了!
4、你也可以把水果夹给客人老师吃。
5、托班的小弟弟小妹妹也想吃,我们也请他们一起吃,好吗?
课后反思: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而且到中班幼儿就要尝试用筷子吃饭了。因此,我选择筷子作为活动的载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使用筷子,体验其中的乐趣,激发以后对用筷子吃饭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辨别筷子颜色、图案的不同,找相应,并进行分类。
2、 在游戏中,尝试用筷子夹食物,体验美味食物带来的乐趣,并会分享食物。
3、 激发幼儿使用筷子的乐趣。
第25篇、小班数学表情娃娃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8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及难点: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通过触摸感知数量。
三、活动准备:
屏风一个,纸箱制操作人手一个,上有魔法书(红、黄、绿、黑)4本及圆点卡片(2-8)一套,内藏一串珠子(4颗)、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 语言引导、激发兴趣 表情娃娃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动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
(二)、 感官练习、感知数量
1、运用视觉感知数量。
(1)、打开红色魔法书:6只苹果,找出6号房间的娃娃:鬼脸娃娃。
(2)、打开绿灯魔法书:8条鱼,找出8号房间的娃娃:惊讶娃娃。 说明:注意幼儿点数习惯的培养,巩固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2、运用听觉感知数量。
打开黄色魔法书,请小耳朵帮忙一起找娃娃。
(1)5下鼓声,举起5点卡片,找出5号房间的娃娃:开心娃娃。
(2)7下鼓声,举起7点卡片,找出7号房间的娃娃:生气娃娃。 说明:听、默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尚有困难,老师予以适当指导并提醒幼儿数在心里。
3、运用触摸觉感知数量。
打开黑色魔法书,请小手帮忙一起找娃娃,摸出箱子内的珠子数(4颗),举起4点卡片,找出4号房间的娃娃:伤心娃娃。
说明:通过触摸感知数量是幼儿从来未尝试过的形式,教师可提醒幼儿摸一颗、数一颗,使幼儿能获得成功体验并了解方法。
4、请宝宝们学做各种表情,随着音乐欢快起舞。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变魔术的形式,能让幼儿在神奇、魔幻的快乐体验中,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首先让幼儿打开魔法之书,谁也不知道魔法之书里藏着什么,当出现物体时,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有了足够的动力去开展剩下的游戏,本次活动重点是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7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点一点等多种形式,能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第26篇、小班数学公开课感知4以内的数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能按同一数量归类,匹配数量相应的同类实物。
2.通过尝试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场地上画有1-4个点的小动物家4个。
2.教具一套:投影机、录音机、磁带、投影片4张。
3.学具人手一套、动物印章、印泥、食物、卡片、点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尝试欲望,引导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 :
1.听音乐《骑小车》去参观动物村(音乐附后),依次出现投影小猫、小狗、小鸡、小免的家,让幼儿说说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可以用几的点卡表示?动物家的标记是几个点?
2.尝试按动物的数量模仿动物叫几声。
3.幼儿按点卡数找相应数量的小动物,并拿相应数量动物爱吃的食物。能力弱的幼儿,教师作适当的暗示,如4只小兔就拿4个萝卜。
二、幼儿玩“找小动物回家”的游戏
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教师注意幼儿是否按照自己戴在脖子上的点卡找相应数量动物的家,并送相应数量的食物给动物。观察幼儿的尝试活动,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
三、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脖子上戴着1-4点卡的幼儿在音乐声中,自由组合玩“小猫小狗小刺猬”游戏,结束课题。
附 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当念到“谁”时圈上的孩子站好不动,让圈中央的孩子摸一摸,说出被摸着的是几个点的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把数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
第27篇、小班数学公开课宝宝饼干屋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一、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在亲身参与有趣的情景活动中提高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速度。
三、体验劳动和工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电视机、录放机、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实物图形饼干;拱形门、货架、货筐;大嘴动物头;围裙。
活动过程:
一、做个饼干屋小员工。谈话引入情景,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开心分饼干。
1、按形状分类。
(1)观看采购员到饼干批发市场上货的录像。
(2)明确第一项工作任务---请小员工将饼干按形状进行分类。感受分类的乐趣。
(3)师生共同检查按形状分类的结果,体验初获成功的喜悦。
2、按颜色及形状分类。
(1)接到订购电话,明确第二项工作任务。
(2)看实物投影,再次明确顾客的要求,开始分类工作。
大班—红色包装的圆形饼干
中班—黄色包装的正方形饼干
小班—绿色包装的长方形饼干
托班—蓝色包装的三角形饼干
(3)师生共同检查按饼干的形状及颜色进行分类的结果。
3、游戏《我喂动物吃饼干》。请小员工根据动物嘴巴的不同形状喂相应的 饼干。
三、神秘礼物。
请小员工们摸一摸神秘袋里的礼物,并说出它的形状。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第28篇、小班数学公开课感知8以内的数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8以内的数量,能按同一数量归类,匹配数量相应的同类实物。
2、通过尝试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具一套,电脑屏幕,软件、录音机、磁带。
2、学具人手一份:作业纸、点卡、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3、隧道口三个,每个隧道口上有不同数量的点卡和数字卡;点卡标志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尝试欲望、引导幼儿感知8以内的数量。
1、听音乐、让幼儿自由开汽车去探望小动物。
2、屏幕依次出现小猫、蜜蜂和大象,让幼儿通过听、看、点数说出每一种动物的数量模仿其动作或叫声。
二、教师示范、幼儿操作练习
1、教师操作示范、巩固幼儿对8以内数量的认识。
①教师示范点数动物、匹配相对应数量的食物。
②教师示范,看点卡标记,匹配相应数量的动物。
2、让个别幼儿看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动物和食物。
3、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学具操作分三种水平)
①按纸上的点数找相应数量的小动物。
②按纸上的小动物数量找出相应数量的食物。
③让幼儿按数字找出相应数量的小动物和食物。
4、教师小结幼儿操作情况。
三、游戏《乘车》
玩法及规则:让幼儿数一数自己选择的爱心点卡(车票)上的点数,
然后根据点卡乘上相应的车,并让幼儿相互检查。接着听音乐做游
戏,并提醒“司机叔叔”在穿隧道时,必须选择相对应的点卡隧道。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利用环境中的物品巩固幼儿对8以内数量的认识。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第29篇、幼儿小班数学学习7的组成教案反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7的组成
2、初步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活动准备:教具:每名幼儿人手一份数量为7的棋子,记录纸,数字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设计情景:“有一只小猪做事不专心,有一天妈妈确定考考小猪,让小猪分一分7能分成几种小猪低下头难为情的说妈妈我不会”请幼儿来帮助
二、幼儿动手操作:分棋子
边分边记录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请幼儿来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记录时要找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有规律的,一种是无规律的)请幼儿对比一下,哪种方法更容易记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四、幼和相互检查并改正记录纸上的错误,改过后自已奖力自已数字粘贴,贴于胸前
游戏:找朋友。
玩法:跟椐胸前的数字粘贴进游戏,要求两个好朋友胸前的数字合起来是7
活动反思:
经过之前对数学数字的练习,我班的幼儿对数字组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的开始,我们对5、6的组成进行了复习,这样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先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对幼儿接下来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让幼儿在学习新知识会更容易更轻松。
本课活动完成后,幼儿对7之内数字组合还是有了一定的掌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第30篇、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教小班幼儿认识的平面图形,主要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到了小班第二学期,幼儿已经能初步看到图形说出名称,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这些图形,发展幼儿的形状知觉、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就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以及让幼儿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图形。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巩固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
2.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图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材料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卡片,饼干、鲜奶、筐、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跟图形宝宝做游戏
(二)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1.逐一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特征 这是什么图形宝宝?"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这个图形宝宝长得怎么样?
2.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小朋友吃过、玩过、看到过的东西中,有没有像圆形宝宝、正方形宝宝、长方形宝宝的?
(三)图形宝宝找家
引导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按形状进行归类
(四)制作夹心饼干
第1篇、幼教小班数学摘苹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能给苹果手口一致点数,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2、能用语言表达出苹果的特征,用身体语言表达出大和小。
3、在游戏中能礼貌待人,学会分享。
活动准备:
1、大的红苹果15个 ,小的红苹果15个; 大的绿苹果15个,小的绿苹果15个大的红箩筐1个,小的红箩筐1个。
2、大的绿箩筐1个;小的绿箩筐1个。
3、小刺猬的头饰1个。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T: 我是程老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我来跟你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啊。但是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想跟你们一起玩,好不好啊?我请你猜猜他是谁?他的身体小小的,背上都是刺。是谁啊?(小刺猬)。我们鼓鼓掌欢迎欢迎。
2、摘苹果
T: 马上就要过冬了,小刺猬要准备过冬的食物了。我们前面有个苹果园,我们一起帮小刺猬摘苹果,你们愿意吗?”
3、数苹果
T: 我摘了很多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先数我摘的苹果。看看我是怎么数的(一个一个放在椅子上数,示范手口一致点数)一共摘了4个苹果。
你们也来数数看。待会小刺猬会来问你的。(老师个别指导)
T: 请你告诉别的小朋友,你摘了几个苹果。(请几位幼儿上来数数看。)
T: 现在再来数数我摘的苹果。数的时候我们要用到我们的手指宝宝,我们把我们摘的苹果放在椅子下面。(把苹果贴在黑板上)
4、 区分苹果的种类并分类摆放
T:那你们看看这四个苹果长的哪里不一样吗?(引导幼儿说颜色和形状不一样)原来这两个是红苹果。这两个是绿苹果。那这两个红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吗?一个是大大的,一个是小小的。(拿出大大的红苹果)那这个苹果的名字叫“大大的红苹果”(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大大的。)(同样出示另外三个苹果,把四个苹果放在手上。)
T: 我们把摘到的苹果放在箩筐里送给小刺猬吧。我们来看看这些箩筐是什么样子的。(有大大的红箩筐,小小的红箩筐,大大的绿箩筐,小小的绿箩筐)
T: (出示大大的红苹果)那这个苹果该放在哪里呢?(请幼儿上来放苹果,同样出示另外三个苹果,让幼儿来放放看。)你们真聪明!那我请小朋友把你们的苹果来放一放。(先请一个小朋友来放,然后再请小朋友来放)
T: 我请四个小朋友来检查一下,小朋友放的对不对?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
第2篇、小班数学图形娃娃找家教案反思
一、目的要求: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能按图形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耐心作业的习惯。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意助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
教具:图形娃娃,三只口袋,儿童乐园一幅,教室内布置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学具:图形娃娃每人一套。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师:我们小四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呢?(出示图形妈妈)问:“这是什么?(图形妈妈),图形妈妈怎么啦?(哭)我们一起来问:”图形妈妈你为什么要哭?
2、原来它们的宝宝不见了,我们帮它们找一找,然后把宝宝们送回妈妈身边去。
二、请幼儿把图形娃娃送回家。
1、师:这些娃娃都在儿童乐园玩呢,我们找到它们后,对他们说一句话: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2、教师示范,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把找到的娃娃送到对应的妈妈身边去。
3、幼儿找娃娃并送回家。
师:我们先帮圆形妈妈找娃娃,找到后对它说:XX娃娃,我把你送回家。
现在帮谁找娃娃?怎么说呢?
还有谁没有回家,送它回家时说什么?
4、师:这些宝宝都回家了,图形妈妈应该很开心!可是怎么还在哭呢?
原来图形妈妈还有好多宝宝没回家,原来它们还有许多宝宝躲在小朋友的桌子上呢。快把它们送到新房子里去吧,边送边说一句话。XX娃娃,我送你回家。
三、幼儿再次操作,把自己桌子上的图形娃娃送到新房子里。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游戏:到图形娃娃家做客。
1、现在图形妈妈怎么样了?(笑了)图形妈妈说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为感谢大家,要请我们去它们家做客,看是哪个妈妈出来我们就去它们家去。
2、幼儿看出示的图形,到相应的图形娃娃家做客。
3、师:我们到图形妈妈家玩得开心吗?好,现在我们回家吧!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3篇、小班数学快乐的水果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使幼儿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2.让幼儿学会按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
(1)红、黄、绿门票若干,红、黄、绿拱形门各1个。
(2)在活动室内设置红苹果树、黄苹果树、绿苹果树各1棵,上面挂满苹果(卡片)。
(3)绿西瓜、红草莓、黄香蕉或梨的图片若干,挂在神奇的果树上。
(4)红、黄、绿筐各1个;红、黄、绿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一、通过入场游戏,感知颜色的对应
1.幼儿自由选择门票一张,凭门票通过拱形门进入水果园。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门票是什么颜色的,自己应该从哪种颜色的门进入水果园。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式——凭票进入导人,而且门票形状单一、外形一致,只是颜色不同,因此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颜色上,再通过门票颜色与拱形门颜色的对应,使幼儿初步感知红、黄、绿三种颜色)。
二、组织幼儿操作,尝试颜色的分类活动
1.进入苹果园,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认真看,树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由于小班幼儿普遍感知觉不灵敏,思维主要以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表象的概括性很小,观察的目的性差,判断问题往往只依据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等年龄特点,因此,小班的操作材料要单一,材料的外部特征也要单一,不能有过多的于扰因素。因此,按颜色分类,形状、大小应相同,以免干扰幼儿的注意力,进而突出颜色的不同,以利于幼儿观察)。
2.通过游戏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1)师:我们来当小蜜蜂,请飞到红苹果树那里,请飞到黄苹果树那里,请飞到绿苹果树那里。
(2)在做游戏时,组织每位幼儿分别摘红、黄、绿苹果各1个。
(通过游戏让幼儿认识三种颜色,并学会听指令做动作,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点)。
3.教师出示红、黄、绿色筐子各1个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都有什么颜色的筐子?然后把苹果放在和苹果颜色相同的筐子里。
(在游戏中,让幼儿对红、黄、绿三种颜色加深了解,从而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项活动中,孩子依据筐子的颜色进行分类摆放,对颜色又加强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当小朋友放错时,老师及时引导,启发幼儿自己发现并解决错误,这就发展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活动室内哪些是红颜色的物品,哪些是黄颜色的物品,哪些是绿颜色的物品。
2.启发幼儿从活动室布置、幼儿服装,引申到幼儿看不见但想得到、较熟悉的场所,如家里、公园、大街上、商店里等。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说出眼前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更发展了扩散思维的能力)。
四、再次进行分类,感知颜色守恒
1.出示神奇的果树
师:有一棵神奇的树,上面结满了不同的果子,看一看都有什么?分别是什么颜色?
2.摘水果,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水果放进和水果颜色相同的筐子里。
(树上都是幼儿较熟悉的水果:草莓、香蕉、西瓜、梨、苹果,通过辨认物体及颜色,进一步巩固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而不受形状的干扰)。
五、为水果娃娃搭房子(延伸活动)
出示红、黄、绿各色积木
师:请小朋友为水果娃娃搭和水果颜色相同的房子。
(此环节完全由孩子自己操作,进一步验证幼儿是否完全掌握分类,是否已形成颜色守恒的概念)。
教学反思:
优点:1、 幼儿参与活动性较高,照顾到每位幼儿的个体差异。
2、 教具准备精美,操作性较强。
3、 家长比较满意。
不足:幼儿听课常规不太好。
第4篇、小班数学小鱼游啊游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在自我探索中区分单双数.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身上印有数字的鱼卡片
活动过程:
一.小鱼游
1.老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做鱼宝宝,一起边游边念找朋友.
2.每条鱼都找到了就把自己身上的数字贴在红色圆点上,没有找到朋友的就站在兰色圆点上.(出现单双数)
二.小鱼找朋友
1.每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到十条鱼和1-10的数字卡片.
2.请小朋友给他们找好朋友分类.
3.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2468的能找到好朋友,是双数,13579没有好朋友的是单数.
三.游戏:小鱼听指挥
老师说到单数,小鱼睡觉;老师说双数小鱼游啊游(游戏进行若干次)
四.送鱼宝宝回家
1.是单数鱼的送到兰色家,是双数鱼的送到红的家.
2.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
第5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数星星教案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愿意和老师合作上一节课吗?
2、愿意认汉字吗?前一段的学习中认过汉字吗?都认了那些汉字?
3、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过去认过的汉字(出示字卡)。
4、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些汉字好不好?
5、让我们共同学习汉语拼音部分的《认一认4》(出示板书)
二、出示课文情景图:
1、每幅图都找个学生说说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16的汉字.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开火车读。
三、解释每组词语的相对意义:
1、先提问,让学生试着说说一对或一组词语的意思。
2、教师进一步讲解,如:卧——躺、立——站、入——进。
3、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4、“前后、左右”是相对的。(可让学生上台表演)
四、反复认读16个汉字:
1、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组开火车读。
2、集体齐读。
3、指名认读。
4、集体看图拍巴掌有节奏的诵读。
5、自己随意朗读。
6、联想情景图画面,集体背诵16个汉字或抽查个人背诵。
第6篇、小班数学小兔分萝卜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1、用重叠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找出一组物体多出的部分。
3、从左至右摆放物体。
准备:
1、每位幼儿大圆片4个,小圆片3个。
2、贴绒卡片:小兔4个,萝卜 3个,老鼠、猫头饰若干。地上圆圈4个,每个圆圈能容纳幼儿7人。
活动与指导:
l、出示贴绒图片小兔和萝卜,说:我们给小兔分萝卜吃,1只小兔只能分1个萝卜,小朋友看看,是小兔多,还是萝卜多?待幼儿回答后,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贴绒板上示范:将兔子卡片逐个放在贴绒板上,让幼儿注意老师是怎样摆放兔子卡片的,(手的动作从左至右)然后将萝卜逐个放在兔子上面,每放—个,说一声:“给你一个萝卜。”并让幼儿注意教师手动作的方向,问幼儿,兔子和萝卜哪个多,哪个少?请把多余的拿出来。
2、幼儿操作。让幼儿两手各拿大小圆片,看一看,大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然后逐—将大圆片摆在桌子上,将小圆片逐一放在大圆片上,(注意手的摆放方向)说出大圆片和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将多的拿出来给大家看。
3,游戏:猫抓老鼠。
给幼儿戴上头饰,音乐响,每4只猫、3只老鼠围着圆圈跳舞。音乐一停,每只猫迅速抓住一只老鼠,然后说出猫与老鼠,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让多的站出来。
注意:猫和老鼠只能在各自的圈内活动;重新玩游戏时老鼠比猫多一只。
活动反思:
活动之前,对教学具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活动的开始用变魔术的方法引出小兔和萝卜,孩子比较感兴趣,比直接出示小兔和萝卜生动点,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在第一环节中,比较小兔和萝卜的多少,教师应该直接把小兔逐个放在黑板上,让幼儿能清晰地看到,而不是拿在手上让幼儿来比较它们的多少,相对来说幼儿会难比较区分,也不够清楚明了。环节二中,请幼儿操作阶段前,分大圆片和小圆片的时间有点浪费。绝大多数幼儿能依次摆放大小圆片,也能将多出来的拿出来,重难点达成。在整个活动中,还是有些环节没能很好地落实。
在游戏环节,也是为了服务于活动的目标,在时间和方法上,没有做到位,特别是孩子在选择角色时,应该由他们自主选择。
第7篇、小班数学认识数字6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如图) 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
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三、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6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6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第8篇、小班数学比比谁夹得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感知5以内的数量及5以内数的形成。
2、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3、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骰子一个,磁带伴奏乐。
2、各色夹子若干,1-5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帮刺猬妈妈数刺》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身上夹子数量的变化。
(1)我是刺猬妈妈,请宝宝们帮我数一数身上的刺。
(2)刺猬妈妈的腰上长了几根刺,一起来数一数。(一起点数)一共有几根?3根刺用数字宝宝3表示。(在腰上贴数字3)
(3)刺猬妈妈的手臂上长了几根刺,一起来数一数。(一起点数)4根刺用数字宝宝4表示。(在手臂上贴数字4)
(4)刺猬妈妈的屁股旁边长了几根刺,再来数一数。(一起点数)5根刺用数字宝宝5表示。(在屁股旁贴数字5)
(5)刺猬妈妈想手臂上的刺也变成5根,该怎么变?(请一个幼儿回答并上来夹夹子)你的办法真好,4根刺添上1根就变成5根刺,谢谢你。
(6)刺猬妈妈想屁股上的刺变成4根,该怎么变?(请一个幼儿回答并上来拿掉一个夹子)5根刺拿掉1根就变成4根刺,你真能干。
二、游戏:《小刺猬》
1、介绍游戏玩法,幼儿游戏。
你们想不想变成刺猬宝宝?请你听着音乐声找到离你最近的刺,把它夹在自己的身上。音乐声一停,你就要赶紧回家,妈妈在家里等你们呢。(音乐声起,将筐子移到幼儿跟前,教师观察动作比较快的幼儿,掌握好时间。)
2、幼儿分组操作后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
(1)请刺猬宝宝帮助旁边的刺猬宝宝数一数他身上有几根刺。(教师巡视一圈)
(2)请身上有4根刺的宝宝到前面来,其他宝宝帮他们数一数。对了,你们都是数字宝宝4的好朋友,手拉手,真开心。如幼儿有错误,教师:你也想和数字4做好朋友,现在你身上有几根刺,那怎么办呢?
(3)请身上有5根刺的宝宝也到前面来,其他宝宝点数验证。对了,你们都是数字宝宝5的好朋友,手拉手,真开心。
(4)4根刺的宝宝想变成5根刺,怎么变?好,赶快变一变吧。
请刺猬宝宝把身上的刺轻轻放回到筐里,赶快回家。
三、游戏《比比谁夹得快》
1、出示大骰子,介绍游戏玩法:“比比谁夹得快”。
哇,骰子宝宝来了,它要和我们玩个游戏“比比谁夹得快”。妈妈抛骰子,上面就有一个数字宝宝出来了,看看它是谁?是数字3,妈妈就夹3根刺在身上,你们想玩吗?先看清楚数字,再去找刺夹在身上,每次身上的刺要和骰子上的数字一样多,比比谁又对又快。
2、幼儿游戏3-4次,教师观察动作最快的幼儿,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并进行奖励。这个宝宝动作真快,你是怎么做的?刚才3根刺你怎样变成4根的?你的办法真好,奖励你来抛骰子。如幼儿夹错,教师:我们看看这个宝宝身上夹了几根刺,怎么办?
3、游戏结束,随音乐出场。
刺猬宝宝真棒,现在跟妈妈回家喽!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第9篇、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1、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巩固对黄、绿两种颜色的认识。
2、初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难点:初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材料一份,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图形宝宝的家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a) 今天老师带来了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图形宝
宝?它穿什么衣服啊?出示其他三角形,请幼儿说一说。
b) 出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宝宝?它又是穿着什么衣服 啊?再出示其他图形,请幼儿们说一说。
二、教师讲解、示范
1、老师想把这些图形宝宝来分一分,我们一起把黄颜色的图形宝宝放在一起,把绿颜色的图形宝宝也放在一起,那你们知 道老师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吗?现在老师要把它们形状一样的也放在一起,有谁可以说说老师是怎么分的吗?
2、老师跟图形宝宝们做了一个家|。你们看它们出来玩、忘记自己的在哪里了,怎么办啊?你们想想帮助它们啊?
三、幼儿操作
图形宝宝们为了谢谢小朋友们,它们想和我们交朋友,想试试我们小朋友是不是每一个都认识它们。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而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学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辨别红、黄、绿三种颜色,并进行分类,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第10篇、小班数学按图形排队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复习巩固圆、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识。
准备:
塑料圆、三角形、正方形片各占1/3、作业卡。
活动与指导:
1、每3个幼儿一组,每组发圆、三角形、正方形塑料片各一片。3个幼儿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胜利者随意挑一片塑料片拿在手里。
2、拿同一种塑料片的幼儿围成一圈,大家同时举起手中的塑料片,齐声说:“我们都有X(X X)形,我们都是好朋友。”
3、指导幼儿做练习:
(1)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分类计数,并在空格里画上相应数量的圆点。
(2)让幼儿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在缺口处画一个圆。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同时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我特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三种图形比作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交朋友,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作为导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第11篇、小班数学小狗开花店教案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2、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图片、自制各种小花、篮子若干、抹布、糨糊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我们宝宝都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宝宝,对吗?
幼儿:对。
师:小狗也喜欢美丽的春天,所以它打算开一家花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幼儿:好。
师出示图片1——
师:好漂亮的花呀!怎么没有人去买呀?怎么办?
幼儿:谁要买花呀?
师出示图片2——
师:你们说的办法真好,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的顾客,这下可把小狗忙坏了,我得去帮帮小狗。小狗小狗我怎么帮你呀?
二、装花
1、 引出操作要求:
(1)看看篮子上的数字是多少?
(2)在花篮里放上一样多的小花。
2、 师示范,请幼儿一起帮忙。
师:“才一个花篮,只能卖给一只小动物,可是还有那么多小动物怎么办?引发幼儿去帮忙。
3、 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 检验操作情况。
(1)你的篮子要装几朵花?
(2)全体幼儿一起帮忙检验。
(3)小结:一边贴一边数,数到和数字一样你就装好花了。
三、活动结束
师:“小狗说谢谢我们宝宝,为了谢谢你们帮它装花,他准备给我们每个宝宝一朵漂亮的小花,你们喜欢吗?想对小狗说什么?(谢谢小狗)
师:“我们下次再来找小狗玩,好吗?”
第12篇、小班数学铃鼓响了几下教案
有益的学习经验:1、能很快辨别数量为1、2、3 的物体。
2、理解1、2、3之间的等差关系。
3、知道1、2、3的基本排列顺序。
准备:
1、每个幼儿1、2、3的点卡各1张,小圆片6片。
2、贴绒图片:小鸡6只。
活动与指导:
1、山示1、2、3的点卡,让幼儿在桌子上分别摆出相应的数量的小圆片,井大声点数,检查摆出的圆片是否正确。
2、将小鸡的图片按第1行1个,第2行2个,第3行3个,并放对应比较,让幼儿再次感知1、2、3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
3、教师敲铃鼓一下,让幼儿举起相应的点卡,教师说:“我敲比一下还多一下的铃鼓数。”或“我敲比两下还多1下的铃鼓数。”幼儿应分析教师的话.举起相应的点卡,然后让幼儿大声点数每张卡上的圆点数,并说出这些点卡哪张排在最前面,哪张排在后面,哪张排在最后面,让幼儿将点卡由小到大在桌子上摆成一行。
4、指导幼儿练习。
(1)让幼儿目测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明确它们之间多1或少l的关系。
(2)点数并说出苹果的个数,在空白处画出3个气球和1个西瓜。
第13篇、幼教小班数学有趣的图形娃娃教案反思
一、 活动目标:1、 通过拼摆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相互合作的意识。
3、 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 活动准备:
场地准备:用塑料绳在地面上围一个大圆、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大正方形。
物质准备:
1、半圆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
2、各种不同的大型组合积木若干。
3、几何图形拼组成的一幅画。
三、活动过程:
1、 游戏:找朋友。[讲一讲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用几何图形拼组的画,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找一找画面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娃娃?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逐一观察、比较、讲述,加深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2、 游戏:作客。
教师以图形娃娃的身份与幼儿做游戏。邀请幼儿去各个图形娃娃家作客。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图形娃娃家去作客吧!来,先让我们一起学袋鼠跳到圆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跳到已划好的圆形中去)再让我们一起学小狗爬爬到三角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爬到已划好的三角形中去)最后我们一起跑到正方形娃娃家去,看一看是谁先到正方形娃娃家。(幼儿一起跑到正方形)
3、 游戏:娃娃请客[培养幼儿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创设游戏情节:图形娃娃邀请小朋友吃饭,把幼儿带到有半圆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的地方。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图形娃娃家吃饭的桌子有哪些形状呀?(幼儿回答)对。图形娃娃说,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朋友,小桌子已经坐不下了,它们要把小桌子变成大桌子,你们有办法吗?(幼儿分组合作拼摆桌子,培养幼儿互助的能力。)[两个半圆形的桌子可拼组成一个大圆形的桌子、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和两张正方形的桌子拼组成一张大正方形的桌子、4张小正方形的桌子可拼组成一张大正方形桌子]
教师:“桌子有了,椅子还没有,我们就用积木来拼做椅子吧!不过,圆形的桌子旁要放圆形的椅子。三角形的桌子旁放三角形的椅子,正方形的桌子旁放正方形的椅子。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吧!(幼儿动手来摆放积木,把它们进行拼组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放在所对应的桌子四周。)
4、 游戏:送礼物
教师:“图形娃娃邀请我们来做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先送一个大蛋糕给它们,不过,圆形娃娃喜欢吃圆形的蛋糕,正方形娃娃喜欢吃正方形的蛋糕,三角形娃娃喜欢吃三角形的蛋糕,如果送错了,娃娃会不高兴的。 [用两个半圆形的积木拼成一个圆形、用两块三角形的积木拼成一个正方形,用两个小三角形积木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幼儿在“生日快乐”的乐曲中将积木一层层的进行拼搭,体验欢快的情绪。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导幼儿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体验成功快乐。
第14篇、小班数学活动苹果全家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水果是幼儿最熟悉和喜欢的。当我们关注它时,发现孩子们对苹果很感兴趣,它不但是点数和建构的材料,而且是幼儿扮演“苹果一家”迁移情感的媒介。因而在以苹果全家福为情景脉络的活动编排中,我们不是让幼儿去学习关于苹果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摘苹果的过程中,学习分类;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一家成员是多少。从而促使幼儿获得与真实情景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目标:
1、能区分颜色和大小,有初步的大小概念。
2、知道家有几口,感受家的快乐。
活动准备:大苹果胸饰一个(正面红色,背面绿色);小苹果胸饰一个;人手一份苹果脸谱;苹果树(挂着与幼儿人数相同的大小,红、绿苹果。);苹果全家福一张;眼镜、头发、小圆片等若干。鼓、录音机、像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1、观看教师大苹果胸饰,区分颜色。分别观看两教师胸饰,学习区分大小。
2、摘苹果活动:比一比、讲一讲,初步分清大小、颜色。
二、观察苹果,感知颜色与大小,发散幼儿思维
1、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苹果?还能找到哪些红色的东西和绿色的东西吗?(先说红的,再说绿的。)
2、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大的和小的吗?(先说大的,再说小的。)
三、听指令:找朋友
1、放《抱一抱》的音乐,幼儿边唱边自由走动寻找自己同色的朋友,音乐停后,朋友互相抱一抱。
2、采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找同色大小朋友或不分颜色找大小朋友。
四、活动:苹果全家福
1、出示苹果宝宝一家的图片,让幼儿知道一家有3口。
2、听鼓声模仿爸爸、妈妈或宝宝走路。
3、幼儿三人一组,自选眼镜、头发或小圆片(眼镜为爸爸,头发为妈妈,小圆片为宝宝眼睛)贴在苹果脸谱上,带上脸谱组成一家。
4、教师鼓励幼儿做出不同姿势展示自我,并给一家3口拍照。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第15篇、小班数学活动修路教案反思
目标:能辨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形。
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2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2个长方形。
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识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建议:
在智力区提供一些图形的模板与几何图形,供幼儿继续练习用2个相同图形拼摆出另一图形,继续感知图形的拼组和转换的关系。
评价:
1.能正确辨别图形。
2.体验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乐趣。
活动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教师抓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个关键点,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路上有坑怎么办?”“走在有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等,幼儿都能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本次活动进行了两次探索,旨在通过这两次探索引导幼儿掌握图形匹配方法,既: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师只提供了两个匹配因素:形状、大小,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匹配。因为难度较小,所以幼儿都能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形状、大小、颜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经验,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对应的进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升华,幼儿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暂时的倒退行为,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识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课的经验,孩子们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16篇、小班数学什么是正方形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1、复习三角形。
2、建立正方形的概念,学习正方形的基本性质。
准备:
黑板上画一个一般的三角形,一个正方形。
活动与指导:
1、复习三角形。
2、教师边指正方形边引导幼儿数出正方形角的个数和边数,启发幼儿说出:它是一个四边形,它有四个角。
3、让幼儿进一步观察正方形的特点: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一样长。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正方形。
4、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它的边一样长;正方形有4个角,它的角一样大,都是直角。
5、边讲述边在黑板上再画几个边长不同的正方形,使幼儿知道:所有正方形除大小不同外,其它性质都相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用多种形式达到了一个目标,逐层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集中状态。教师还注重了低年龄幼儿的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若在最后环节添上一些让幼儿的情绪得到高涨的游戏活动会更贴切小班幼儿的心理。
第17篇、小班数学方方王国(综合)教案反思
目标:1.能感知正方形。
2.感知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准备:
1.正方形图标,记录用的大张白纸、彩色笔。
2.大方巾、大小不同的彩色几何图形片,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数量供幼儿每人一份。
过程:
1.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图标,引导幼儿正确地说出正方形的名称。
·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教师将幼儿的答案记录在白纸上。
2.游戏:“给大方巾找朋友”。
·玩法:教师将大方巾铺在桌上,向幼儿展示各种色彩、大小的几何图形片,
请幼儿把各种正方形都放到大方巾上面,鼓励幼儿边做边说:“大方巾我给你找到了正方形的朋友。”
3.找班上的正方形。
·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形。
4.激发回家找正方形的兴趣。
·向幼儿介绍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画一画、记一记,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第二天带到班上与大家分享。
建议:利用户外活动散步时间继续在园内寻找正方形的物体,巩固对正方形的认识。
评价:能指认正方形的物品。
[附)
亲子调查单:我家的正方形
小朋友家长:您好!请您和孩子一起找一找家中哪里有正方形,找到了把它记录在纸的空白处(或让孩子画下来),与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第18篇、小班数学活动设计鞋子对对碰教案反思
目标: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过程:
1.请幼儿帮猫妈妈(老师)收拾鞋子,初步学习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幼儿分散收拾。
·讨论:你是怎样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是好朋友。
2.游戏:对对乐。
·幼儿一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3.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柜中。
·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建议:
1.活动分组进行,鞋子数量稍多一些。
2.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子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
3.请幼儿操作幼儿用书中的“鞋子对对碰”练习,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的活动。
评价:
1.根据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并能说出配对的理由。
2.在“对对碰”游戏中能寻找与自己手中鞋子一样的另一只。
课后反思:
在“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是孩子们愉快学习的方式,这节《鞋子对对碰》真正反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自由收拾中初步感受配对的含义,虽然有些孩子第一次整理时配错了鞋子,但他们也有一种尝试的愉悦心情。在讨论中,孩子们初步懂得了什么是一对,怎么样才是一对。在比较中认识了对,游戏也是孩子练习配对的方法,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游戏中,孩子们对鞋子的配对也正确了,能够找出一只鞋子的另一个,同时也检测了孩子们对鞋子配对的掌握情况。
第19篇、小班数学活动一和许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识区分“1”和“许多”。
3.知道“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准备
钢琴、一位老师、一幅大挂图、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一位老师弹歌曲〈〈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面包)?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拿出一个苹果)?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老师分4次拿苹果,每次只拿一个,每拿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老师再拿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有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挂着大挂图,上面插着花)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草地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草地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刚才小朋友手里一朵一朵的花现在变成了篮子里的许多花了,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我们继续走吧!
4.延伸活动
(到了外婆家,一位老师扮外婆,开门。)外婆见来了这么多小朋友,可高兴了,于是给小朋友出了一个问题。她问:“小朋友,在你们家里见过什么是一个的东西,什么是许多个的东西?”(请幼儿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外婆听到小朋友找到这么多一个的东西和许多个的东西,夸奖小朋友真聪明!她又说:“小朋友,在外婆家的周围还有许多东西是一个的和许多个的,我们一起出去找找吧!(看挂图,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第20篇、小班数学活动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案反思
目标:1、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迁移整理已有经验的能力,逐步促进幼儿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重点: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初步理解组成的意义。
难点:概括5以内各数组成情况,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准备:教具(大房子图一间2层、数卡“1”3张,“2”2张、“3”一张,表示分合意思的符号四个)学具(操作分合学具出现不同结果的记录纸、房子图10张,人手2套1-5的数字卡、宝贴)
过程:重点讨论-->幼儿迁移运用-->集体交流-->结束活动
1、重点讨论A、目标: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理解组成的意义。B、指导:a、出示房子图,引导幼儿将相应数字布置上去,如屋顶上是2,下面2个房间里分别是1和1;b、将房子拿掉,请幼儿讲讲2、1、1是什么关系,该怎么念,引出“”:分开、合起来的意思。c、同法学习“3”的组成。重点是体会3有2种分法。
2、幼儿迁移运用目标:在前一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整理5以内各数的组成的经验,并用数字表示。指导:a、教师介绍玩法b、幼儿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房子图里有数字表示
3、集体交流:目标:整理有关5以内各数的组成经验指导:
(1)幼儿介绍,教师有序排放5以内各数的组成卡片。重点指导幼儿体会把一个数分成2份,这2份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数。
(2)在结果出来后,引导幼儿观察,列出每一个数字分的方法记录情况,问:记录每个数字分的方法从2-5有些什么变化?(体验:记录越来越多-->分的方法越来越多)
4、结束活动
(1)小结有关数的组成的一些经验,激发幼儿下次活动的兴趣;
(2)肯定活动中有进步的幼儿。
课后反思:
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5的组成,教学4、3、2、1的组成,巩固练习。其中以教学5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4的教学在学习5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5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提出困惑---再次操作 ---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第21篇、小班数学图形食品品尝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认识,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进行分类。
2、在此基础上对半圆形和椭圆形有初步的了解。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品,体验共同品尝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形片片各一、插有标记图的盘子四个、各种图形食品等幼儿已有生活中图形物品的知识
活动过程:
1、认识图形宝宝,谈谈说说我知道的各种图形的物体。
“今天有许多的图形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谁啊?”
(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图形,幼儿跟它们打招呼)
“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讲述)
2、感知食品形状的多种多样。
a.“图形宝宝除了喜欢藏在xx地方,还喜欢藏在哪里?”(启发幼儿说出藏在食品里)
b.出示一个桔子
提问:“桔子里藏有哪些图形宝宝呢?”
“还有哪些食品里藏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去看看”(幼儿边看边讲述)
2、给图形食品找家
a.出示贴有标记的盘子
b.请小朋友看着标记帮图形食品来分分家,并说说你把什么食品放在什么标记的家里了。
c.共同检查幼儿分类情况,并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3、分享食品,通过提问让幼儿讨论如何与同伴分享食品。
a.你最喜欢吃什么食品?
b.碰上自己爱吃的东西能不能一个人拿它?食品的果皮和包装纸应该放在哪里?
c.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食品。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了,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数学游戏的乐趣,初步感知了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不同特征,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各种图形。小班的幼儿活泼好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更注重游戏化、情景化。在活动中,我布置了各种形状的食品自助餐,让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食品,体验和同伴分享的快乐。这样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孩子们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其中,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角色。
第22篇、小班数学小猫咪咪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掌握,能正确讲述其名称、特征。二、重点及难点: 通过触摸觉来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三、活动准备:大盘子三个(贴有几何图形);小猫六只(头上有几何图形);小鱼若干(幼儿人数的3倍);饼干盒人手一份(里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大正方形两个,反面分别是4个小正方形、2个三角形。
四、活动过程:
( 一)、老师带领幼儿进入场地,围坐于小鱼周围。
(二)、抓小鱼
1、幼儿根据小鱼身上的图形分别放入对应的盘子里。要求:图形一样。
2、师生共同检查。
(三)、喂小猫吃鱼
1、幼儿根据小鱼身上图形的形状、颜色分别喂给对应的小鱼吃。要求:图形、颜色都一样。
2、师生共同检查。
(四)、摸饼干
1、幼儿自由摸饼干。
2、根据要求摸饼干。规则:眼睛闭好,通过触摸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五)、延伸活动出示两个大正方形(两块魔术饼干),告诉幼儿它会变的,可以变成什么形状的饼干,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去探索。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第23篇、小班数学活动个案打扮树宝宝教案反思
一、活动背景“串木珠”、“填空格”是小班幼儿学习将物体有规律排列的基本主题活动,但由于“规律”一词,是一种较难用语言概括讲述明白的理性概念,只能意会。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间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有的幼儿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就能独立操作,有的幼儿经过老师个别辅导后,操作也能按规则进行,而有的幼儿经过老师个别辅导后,仍然不能理解操作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打扮树宝宝”的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夹夹玩玩的过程中,体验物体的不同排列模式,认识数概念。
二、活动实例
老师:春天到了,外面的树都穿上了新衣裳,可是这些树宝宝(指用雪比碧做成的树)还是光秃秃的,怎么办呢?
幼儿:给它穿新衣服。
老师: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些花发卡、叶子和花朵来打扮树宝宝(出示几张物体排列模式图式)你们可以照着图上面的样子把花和叶子夹在树枝上,也可以自己想出不同样式来夹。看谁把树宝宝打扮得最漂亮。
幼儿:两人一组开始自由地操作。师参与游戏。幼儿兴趣盎然,十分投入。12个幼儿中主要不同表现形式有:
1、按夹子的大小间隔夹(1个幼儿)
2、一把夹子一片叶子(2个幼儿)
3、3把夹子一朵花(1个幼儿)
4、一片叶子一朵花<BR><P></P>(3个幼儿)
5、两片叶子一朵花(2个幼儿)
6、两片叶子两朵花(1个幼儿)
7、没有规律随意夹(两个幼儿)
最后,幼儿分别讲述自己是怎样打扮树宝宝的。
三、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游戏中融贯着“物体排列、认数”的教学任务,活动内容中包含着幼儿需掌握的游戏规则,幼儿在夹夹玩玩的过程中,既发展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又增强了运用图示的能力,习得了有关数学知识。每个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能力进行操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操作效果比较理想。从材料使用的情况来看,不同性别的幼儿有不同喜好。女孩用花的较多,男孩用叶的较多,年龄小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容易受材料的吸引而忘了操作目的。因此,在以游戏作为幼儿作业教学途径的活动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度,把幼儿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教学结构形式有机结合。教师既是游戏伙伴,又是特殊的“语言”载体,保证幼儿在游戏自由愉快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而不是自由学习。
第24篇、小班数学公开课玩筷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辨别筷子颜色、图案的不同,找相应,并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尝试用筷子夹食物,体验美味食物带来的乐趣,并会分享食物。
3、激发幼儿使用筷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粉四种颜色图案的筷子。
2、四种颜色的插筷筒,三种图案的插筷筒。
3、各种水果切成块。
4、人手一个碟子,一双筷,四个插筷筒。
5、录音机、磁带。
重点:配对、分类及使用筷子。
难点:使用筷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
1、(出示小熊)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想邀请你们去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
2、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帮帮我,好吗?
二、学习配对
1、(出示筷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啊?
2、小熊想请我们小朋友给筷子找好朋友,请你们帮他找找好朋友,好吗?
3、请你从后面的桌子上找到一支一模一样的筷子做他的好朋友,好吗?
4、现在请你们从小椅子下面找到筷子,然后去后面找到他的好朋友!
5、幼儿活动――配对。
6、“xxx,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找他做好朋友?”(请2-3名幼儿)
7、原来你们是因为他们的颜色和图案一样,才找他们做好朋友的,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
三、学习分类
1、那你找到筷子的家在哪里吗?
2、(出示插筷筒)你们看,这就是筷子的家,它叫插筷筒。它们有什么不同啊?(颜色)这个是什么颜色啊?那这个呢?那就请你把你的筷子送回家,好吗?待会请你们轻轻地把筷子送回家,要有秩序,一个一个放,千万不要把他们送错家了。
3、幼儿活动――分类。
4、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5、哇,我们小朋友可真棒啊!把红筷子送到了红色的插筷筒里,把黄筷子送到了黄色的插筷筒里,把蓝筷子送到了蓝色的插筷筒里,把粉色的筷子送到了粉色的插筷筒里,真厉害!
6、但是,筷子想找新家了。瞧!这就是他们的新家,他们有什么不同啊?(图案)这个是什么图案?这个呢?对了,一个上面是花花的,一个有蝴蝶,还有一个上面有绿色的图案。
7、现在请你给这些筷子找新家。你喜欢什么样的筷子,你就轻轻地把他从老家拿出来,然后再把他送到新家,好吗?要一个一个有秩序,不然你把筷子弄疼了,他就不理你了。
8、幼儿活动――再次分类。
9、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10、哇!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比孙悟空还厉害啊!
四、学习使用筷子
1、刚才,我们帮筷子找了好朋友,还把他送回了家,那你们知道筷子还有什么用吗?
2、对了,筷子还可以夹东西吃。那你知道筷子怎么用吗?(请幼儿说说)
3、们数数筷子有几根?——小小筷子两根棒。
然后小手怎么拿?——手握中间对对齐。
再怎么用?我们请中指帮帮忙,把嘴巴张开来。——张开嘴巴夹夹紧。
最后怎么样?——阿呜阿呜吃个饱。
4、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再念一遍儿歌)
五、水果大餐
1、(出示小熊)小二班小朋友真棒啊!你们帮我解决了这么多的困难,为了谢谢你们,我就请你们吃水果大餐,好不好?
2、今天我要请你们吃的是筷子水果大餐,所以你们一定要用筷子夹,千万不能用小手抓,因为我们的小手刚才玩过了,很脏,知道吗?这里的筷子也脏了,我一你们准备了干净的筷子放在后面的桌子上,等一下小朋友去拿的时候也要有秩序,一个跟着一个,好吗?然后把食物夹到盘子里吃。
3、好,我们开吃了!
4、你也可以把水果夹给客人老师吃。
5、托班的小弟弟小妹妹也想吃,我们也请他们一起吃,好吗?
课后反思: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而且到中班幼儿就要尝试用筷子吃饭了。因此,我选择筷子作为活动的载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使用筷子,体验其中的乐趣,激发以后对用筷子吃饭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辨别筷子颜色、图案的不同,找相应,并进行分类。
2、 在游戏中,尝试用筷子夹食物,体验美味食物带来的乐趣,并会分享食物。
3、 激发幼儿使用筷子的乐趣。
第25篇、小班数学表情娃娃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8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及难点: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通过触摸感知数量。
三、活动准备:
屏风一个,纸箱制操作人手一个,上有魔法书(红、黄、绿、黑)4本及圆点卡片(2-8)一套,内藏一串珠子(4颗)、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 语言引导、激发兴趣 表情娃娃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动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
(二)、 感官练习、感知数量
1、运用视觉感知数量。
(1)、打开红色魔法书:6只苹果,找出6号房间的娃娃:鬼脸娃娃。
(2)、打开绿灯魔法书:8条鱼,找出8号房间的娃娃:惊讶娃娃。 说明:注意幼儿点数习惯的培养,巩固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2、运用听觉感知数量。
打开黄色魔法书,请小耳朵帮忙一起找娃娃。
(1)5下鼓声,举起5点卡片,找出5号房间的娃娃:开心娃娃。
(2)7下鼓声,举起7点卡片,找出7号房间的娃娃:生气娃娃。 说明:听、默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尚有困难,老师予以适当指导并提醒幼儿数在心里。
3、运用触摸觉感知数量。
打开黑色魔法书,请小手帮忙一起找娃娃,摸出箱子内的珠子数(4颗),举起4点卡片,找出4号房间的娃娃:伤心娃娃。
说明:通过触摸感知数量是幼儿从来未尝试过的形式,教师可提醒幼儿摸一颗、数一颗,使幼儿能获得成功体验并了解方法。
4、请宝宝们学做各种表情,随着音乐欢快起舞。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变魔术的形式,能让幼儿在神奇、魔幻的快乐体验中,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首先让幼儿打开魔法之书,谁也不知道魔法之书里藏着什么,当出现物体时,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有了足够的动力去开展剩下的游戏,本次活动重点是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7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点一点等多种形式,能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第26篇、小班数学公开课感知4以内的数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能按同一数量归类,匹配数量相应的同类实物。
2.通过尝试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场地上画有1-4个点的小动物家4个。
2.教具一套:投影机、录音机、磁带、投影片4张。
3.学具人手一套、动物印章、印泥、食物、卡片、点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尝试欲望,引导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 :
1.听音乐《骑小车》去参观动物村(音乐附后),依次出现投影小猫、小狗、小鸡、小免的家,让幼儿说说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可以用几的点卡表示?动物家的标记是几个点?
2.尝试按动物的数量模仿动物叫几声。
3.幼儿按点卡数找相应数量的小动物,并拿相应数量动物爱吃的食物。能力弱的幼儿,教师作适当的暗示,如4只小兔就拿4个萝卜。
二、幼儿玩“找小动物回家”的游戏
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教师注意幼儿是否按照自己戴在脖子上的点卡找相应数量动物的家,并送相应数量的食物给动物。观察幼儿的尝试活动,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
三、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脖子上戴着1-4点卡的幼儿在音乐声中,自由组合玩“小猫小狗小刺猬”游戏,结束课题。
附 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当念到“谁”时圈上的孩子站好不动,让圈中央的孩子摸一摸,说出被摸着的是几个点的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把数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
第27篇、小班数学公开课宝宝饼干屋教案反思
有益的学习经验:一、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在亲身参与有趣的情景活动中提高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速度。
三、体验劳动和工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电视机、录放机、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实物图形饼干;拱形门、货架、货筐;大嘴动物头;围裙。
活动过程:
一、做个饼干屋小员工。谈话引入情景,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开心分饼干。
1、按形状分类。
(1)观看采购员到饼干批发市场上货的录像。
(2)明确第一项工作任务---请小员工将饼干按形状进行分类。感受分类的乐趣。
(3)师生共同检查按形状分类的结果,体验初获成功的喜悦。
2、按颜色及形状分类。
(1)接到订购电话,明确第二项工作任务。
(2)看实物投影,再次明确顾客的要求,开始分类工作。
大班—红色包装的圆形饼干
中班—黄色包装的正方形饼干
小班—绿色包装的长方形饼干
托班—蓝色包装的三角形饼干
(3)师生共同检查按饼干的形状及颜色进行分类的结果。
3、游戏《我喂动物吃饼干》。请小员工根据动物嘴巴的不同形状喂相应的 饼干。
三、神秘礼物。
请小员工们摸一摸神秘袋里的礼物,并说出它的形状。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第28篇、小班数学公开课感知8以内的数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8以内的数量,能按同一数量归类,匹配数量相应的同类实物。
2、通过尝试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具一套,电脑屏幕,软件、录音机、磁带。
2、学具人手一份:作业纸、点卡、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3、隧道口三个,每个隧道口上有不同数量的点卡和数字卡;点卡标志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尝试欲望、引导幼儿感知8以内的数量。
1、听音乐、让幼儿自由开汽车去探望小动物。
2、屏幕依次出现小猫、蜜蜂和大象,让幼儿通过听、看、点数说出每一种动物的数量模仿其动作或叫声。
二、教师示范、幼儿操作练习
1、教师操作示范、巩固幼儿对8以内数量的认识。
①教师示范点数动物、匹配相对应数量的食物。
②教师示范,看点卡标记,匹配相应数量的动物。
2、让个别幼儿看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动物和食物。
3、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学具操作分三种水平)
①按纸上的点数找相应数量的小动物。
②按纸上的小动物数量找出相应数量的食物。
③让幼儿按数字找出相应数量的小动物和食物。
4、教师小结幼儿操作情况。
三、游戏《乘车》
玩法及规则:让幼儿数一数自己选择的爱心点卡(车票)上的点数,
然后根据点卡乘上相应的车,并让幼儿相互检查。接着听音乐做游
戏,并提醒“司机叔叔”在穿隧道时,必须选择相对应的点卡隧道。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利用环境中的物品巩固幼儿对8以内数量的认识。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第29篇、幼儿小班数学学习7的组成教案反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7的组成
2、初步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活动准备:教具:每名幼儿人手一份数量为7的棋子,记录纸,数字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设计情景:“有一只小猪做事不专心,有一天妈妈确定考考小猪,让小猪分一分7能分成几种小猪低下头难为情的说妈妈我不会”请幼儿来帮助
二、幼儿动手操作:分棋子
边分边记录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请幼儿来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记录时要找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有规律的,一种是无规律的)请幼儿对比一下,哪种方法更容易记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感知数的分合有序性
四、幼和相互检查并改正记录纸上的错误,改过后自已奖力自已数字粘贴,贴于胸前
游戏:找朋友。
玩法:跟椐胸前的数字粘贴进游戏,要求两个好朋友胸前的数字合起来是7
活动反思:
经过之前对数学数字的练习,我班的幼儿对数字组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的开始,我们对5、6的组成进行了复习,这样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先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对幼儿接下来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让幼儿在学习新知识会更容易更轻松。
本课活动完成后,幼儿对7之内数字组合还是有了一定的掌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第30篇、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有趣的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教小班幼儿认识的平面图形,主要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到了小班第二学期,幼儿已经能初步看到图形说出名称,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这些图形,发展幼儿的形状知觉、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就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以及让幼儿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图形。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巩固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
2.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图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材料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卡片,饼干、鲜奶、筐、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跟图形宝宝做游戏
(二)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1.逐一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特征 这是什么图形宝宝?"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这个图形宝宝长得怎么样?
2.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小朋友吃过、玩过、看到过的东西中,有没有像圆形宝宝、正方形宝宝、长方形宝宝的?
(三)图形宝宝找家
引导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按形状进行归类
(四)制作夹心饼干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2.幼儿自由制作夹心饼干,教师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饼干中的图形。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导幼儿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体验成功快乐。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2.幼儿自由制作夹心饼干,教师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饼干中的图形。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导幼儿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体验成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