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栏目: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优秀的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1篇
《端午粽》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2篇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秀屿区笏石大丘小学 林秀晖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让文本与生活对对碰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二、切身体验,学会表达
教学中,在学习课文对端午粽的做法、味道的描述之后,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后,引导孩子通过尝端午粽,介绍端午粽,让学生对端午粽的外形、味道、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三、读中悟,悟中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四、让课堂缭绕乡土馨香
在教学文本时,紧紧围绕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每年是怎么过端午节,再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或亲身体验走进文本,最后引入有关端午节的儿歌及方言童谣.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感悟文本时尽量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理解.
教学目标:
1.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故事.
4.能正确读写“真、分”两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故事.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等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演示孩子们包粽子,编蛋网的场景,引导说说看到了什么?出示五彩的蛋网并告诉孩子们这些将是本节课的奖品,看看“花”落谁家?)
一、激趣复习巩固词语
师(出示粽子):同学们,这是什么?
师:粽子好吃吗?想不想吃?我们来场抢粽子比赛,看谁先抢到?
(师演示课件生抢读词语)
二、品读课文,走“近”生活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教师再次出示粽子:这样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味道怎么样呢?
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写粽子是怎么做的句子,用“~~”画出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2)学生带着任务轻声朗读课文.
(3)自荐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名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赛读,齐读)
(4)词语训练.
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②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5)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
各自介绍课前准备的粽子的包法、馅儿、味道等.
2.图文结合学习第3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尝的是什么粽子?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粽子?你们平时还吃过什么粽子?
相机理解“美滋滋”并说出类似的词语并用“美滋滋”说一句话.
3.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朗读长句,简介屈原.
三、课外拓展,引入有关端午节的本地儿歌和童谣
四、指导书写生字“真、分”,要求组词并用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五、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十分好吃 花样也多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附链接阅读:
(一) 端午儿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二) 端午童谣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插艾草,
初五吃一天.
◆读读说说儿歌和童谣里讲了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东城教研( {$sysdomain )网友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
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3篇
教学内容:《端午粽》
教学目标:
l.认识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7 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外婆粽子里所蕴含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l.认识13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7 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外婆粽子里所蕴含的情感。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构想: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的散文集《哪哪糖和小雪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粽子,盼我们回去。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粽子的色、形、香、味。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外婆的粽子花样多。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吃粽子的由来。全文以儿童的口吻叙述,语言浅显,描述生动,字里行间蕴含了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端午的文化情怀。文中词语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昧十足。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词语搭配的准确形象,积累此类词语,可以丰富表达。
课文的插图是一幅粽子图,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子,与文中的描绘一致,配合课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形象记忆。本文长句子较多,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读好长句子的方法。积累富有特色的含叠词的偏正短语、数量短语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导入,回顾前文
1.还记得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引读:粽子是用……
2.师小结:竹叶香,糯米黏,红枣甜,难怪说外婆包的粽子——出示词语“十分好吃”。
“十分好吃”还可以怎么说? (很好吃、特别好吃、非常好吃)
过渡: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别的?
板块二 深入文本,品味特点
l.出示第一句: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指名读,师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师评价:粽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没有听出来,有人会读吗?
师评价:这回我听出来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你们听出来了吗? 看来他哪个词读得好?会像他那样读吗? 齐读句子。
师评价:我还听出了你们赞扬、自豪的语气,夸什么? (好吃、花样多)
2.谁来奇夸外婆包的粽子?
第一、二句一起出示: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借助红豆粽图:
你肯定很喜欢吃吧? 它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豆子。
还有谁也喜欢红豆粽? 也像这样说说:它是用 ,里面裹着 。
②出示“豆”字和有关图片:你们认识这些和豆有关的东西吗?
师边说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3.外婆包了这么多的粽子,只给我们吃吗? 还会给谁吃呢?
出示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 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读好长句子。
(2) 小组内合作检查朗读的停顿。
(3) 邻居吃了外婆包的粽子,他们会说些什么? 他们心里也会——(出示词,美滋滋)
引导学生体会外婆与邻居之间的乡情。
4. 让我们捧起书,美滋滋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板块三 再读课文,深入传统
1.自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
出示句子: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读读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预设:为什么要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呢? 屈原到底是什么人?
师: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指名说,师点评和适当补充)
3.学习词语“纪念、据说”。
(1) 现在我们知道,屈原是——(指名说)是的,他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那么久那么久,但我们的心里还想着他,用一个词来说——出示词语“纪念”。
你看“念”的字形, 上面是个“今”,下面有个“心”,直到今天我们心里还想念着。
(2) 我们知道屈原的这些事情都是听别人说的,听大家说的,这就叫——出示词语“据说”。
板块四 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学习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2.了解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你知道还有哪些习俗?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3.你还了解我国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
板块五 指导书写,连写生字
1.“豆”课堂上已经写过了,还记得书写诀窍吗?
师提示:上横短,口字扁,点撇藏,下横长。
2.“米”和“分”结构不同,共同的笔画撇捺,都要写舒展。
“分”的撇捺像把伞,遮住“刀”字别外伸。
3.学生练写。
4.展示评价,再修改,练写。
课案设计与执行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