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塞下曲 卢纶教学设计

栏目: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塞下曲 卢纶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塞下曲 卢纶教学设计

塞下曲 卢纶教学设计第1篇

一、解读题目

《塞下曲》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也叫边塞诗。

塞指的是边界险要的地方。

二、了解诗人

卢纶(749-799)是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非常高,他从军多年,所作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其《塞下曲》是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

三、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老师来给大家范读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听每一个字的读音。(读诗)有没有发现哪一个字的读音和你想的不一样?

诗中这个字读单。( chan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你还知道这个字有哪些读音?

这个字是多音字,有三个读音,除了读单于之外还读单表示单独单一的意思。还有第三个读音读Shan。常常用在人的姓上或者是地名 ,比如说在山东省西南部有个地方叫单县。

这里有一个生字我们需要学会写。就是大雁的雁。燕是半包围结构。注意中间是两个单人旁,像不像几只大雁并排飞行?还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有四个横。请你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描一个写两个吧。

现在你能把这首诗通顺,正确的读两遍吗?开始吧。(两遍时间)

四、懂诗意。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跑。月黑就是没有月光。单于刚刚已经介绍过了,是匈奴贵族首领。盾指的就是逃,盾跑就是逃走的意思。没有月光的夜晚,雁群飞得很高, 匈奴首领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跑。 可以看出这两局诗,介绍了环境和事件。环境就是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而事件就是匈奴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本应该休息的大雁被惊飞一直飞向高空。从这两句诗中不难看出残余的溃败与逃跑时的狼狈,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啦!现在请你脑中想着这画面,再读诗的前两句开始吧。(留时间)

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预示将要想要的意思。将是指率领。轻骑就是轻装快速的骑兵。满是指落满。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残余,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又是怎样的环境呢?

没有月光的夜晚,又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大雪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刀,你能体会到什么呢?一个满字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非常的严寒,塞外的环境很恶劣, 一个逐字可见战士们却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五、结构梳理,升华情感。

要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首诗的结构《塞下曲》向我们介绍了夜黑,雁飞高的环境。单于逃跑的事件。和将士们追赶逃兵的过程。体现了将士们爱国的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同学们可以根据这样的关键词和结构图来帮助自己做笔记,更简单有效。抄写下来吧!请你边抄写,边回顾这首诗的内容。(留抄写时间)

你看,刚刚的结构图,就表达的是这一整段的内容。《塞下曲》描写了一个月黑雁飞高的夜晚,将军率领轻骑兵追击逃敌的情景,充分表现了是守卫将士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

六、升华朗读。

整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让我们伴随着音乐,想象着不畏严寒追赶逃兵的的将士们,再来朗诵这首诗吧!(播音乐留时间)

七、拓展卢纶的塞下曲

同学们,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是一组诗还有很多首,老师又带来了其中的另一首《塞下曲》。《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飞,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门业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亮再去寻找昨夜射的白羽箭,才发现箭头深深地插入巨大的石块中。都写出了边塞军人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英勇无谓的军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可以称为伟大的人。人们永远敬佩他们。

八、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背诵两首塞下曲,并默写前一首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再见。

塞下曲 卢纶教学设计第2篇

教材分析:《塞下曲》这首古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所以,教学中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板书设计:塞下曲 卢纶

塞下曲 卢纶教学设计第3篇

  【教材简介】

  《塞下曲》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其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呈现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作者在塑造戍边战士的威武形象时,并没有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细腻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战前沙场的景物,利用“月黑”“雁飞高”“遁逃”“大雪”“弓刀”等景象,烘托出了一个大战将起,战场之上紧张的肃杀之气。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用意志力约束和管理自己,感性学习的要求远远大于理性学习的需求。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具体的内容调动其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其情感和情绪都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上教与学充满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继而形成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生词“单于”并理解其代表意义,会写“雁”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雁”字。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音乐唤醒

  1.听乐曲,想画面。

  2.解诗题,定风格。

  “塞下曲”是古代的一种军歌。

  3.知作者,明内容。

  作者是有着“大历十才子”之称的卢纶。曾经从军多年,《塞下曲》是他在军旅生活中写下的一组诗,一共有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二、初读,赏书法记忆

  1.自由读诗,正音。

  2.反复诵读,熟记。

  依次出现横版排列带注音课文、横版排列无注音课文、竖版排列楷体诗文、竖版排列隶书诗文、竖版排列行书诗文、竖版排列行草书法作品诗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三、再读,借音乐成像

  (一)听乐曲,在脑海中成像

  反复读后,此时请你闭上眼睛,再次听着音乐展开想象,你脑海中的画面一定会比之前更加鲜活。你可以仔细想想,诗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场景?

  (二)说想象,交流中明诗意

  1.月黑雁飞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这里有两个描写这样夜的句子,如果让你选,你认为哪一句更符合你脑海中“夜”的画面?句1更適合用在什么样的文章中呢?

  句1:夜,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响,只有风还在调皮地嬉戏。月亮怕羞似的躲进了云层,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大地显得格外静谧。

  句2:夜,像奇大无比的黑布,悄悄地伸开,罩住了整个大地。天地之间空旷而广阔,月亮在迷雾一般的云层里,朦胧地泛出诡异的光晕。

  (3)小结:在这样的夜里,发生了什么呢?

  (4)出示“雁”和“燕”的图片、字形

  ①识记字形,从字源的角度强调中间的“亻”不能丢掉,右边的“隹”不能写成三横。

  ②指导观察左上包围字的书写要点,并拓展联系厅、床、病、尾、房、斤等字归纳书写共性。

  ③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④从“雁”和“燕”的不同意象方面区分两个字的差异。

  雁 燕

  秋景 春景

  肃杀壮阔 轻快活泼

  思念之情 物是人非

  ⑤你觉得在这首诗中,作者想要借用“雁”的哪一种意象?能把“雁”写成“燕”吗?

  (5)小结,指导朗读本句。

  2.单于夜遁逃

  (1)理解“遁逃”。

  ①怎么样的逃跑才会称之为“遁逃”?

  ②用合适的成语形容一下。

  (2)指导朗读本句。

  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出示对比图:哪一种是“轻骑”?为什么是“轻骑”?

  (2)指导理解“将”

  (3)相机指导朗读

  (4)追了没有?从哪里看出来?此时的我军在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战士翻身上马,长刀在握,人喊马嘶,战鼓隆隆,马蹄声声,甲片撞击,寒光闪闪……尽可能生动地渲染战前的紧张氛围。

  (5)卢纶的诗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我军最后到底出击没有?结果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予以引申,渲染。

  四、品读,感诗歌余韵

  1.语言渲染、引导理解“诗无达诂”,并补充一些描写战斗场面的边塞诗句。

  2.点明诗人的写作手法,小结: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场景描写,胜过千言万语。

  3.配乐诵读全诗。

  五、拓展,同类诗欣赏

  在中国古代,关于战争题材的边塞诗歌数不胜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抓住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播放古代战争视频,补充关于战争题材的边塞诗歌名句。

  六、作业,巧分层自选

  层次一:搜集一些边塞诗,找一找,哪些诗只是抓住了一个片段进行描写,就深深地打动了你?

  层次二:分析一下本课中的另外两首诗,想一想他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层次三:写一个场景,写出自己对读书的喜爱。

  你愿意挑战哪一种难度呢?

  【教学反思】

  (一)《学记》云:“教然后知困。”执教《塞下曲》之初,发现最难的不是理解诗意,而是把简单的字面意思,转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起初,我努力用生动的语言烘托气氛,夸张的动作调动学生的情绪,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直到在二小“走课”的课堂上,一名学生在交流时一句“将军纵马上前,一伸手就将单于抓了过来”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说评书!于是,我努力回想儿子在听评书时关于两军对垒、大将厮杀场面的表述,即兴将板擦一拍:“说得好!只见我军将领头顶亮银盔、身披亮银甲、纵马疾驰,飞身上前,伸手向前这么一抓——”

  学生在底下激动地说:“把单于抓了回来。”

  “是呀,伸手如探囊取物一般,一把将对方抓过来按于马上……”学生亮亮的眼睛告诉我,此时,他们脑海中的画面一定是鲜活的。

  后来,“走课”北里王时,我想沿用这种“说评书”的方式调动学生,却发现这里的学生似乎对评书很陌生,反而提到了古装电影。于是,我又在学生的启发下,想到了“设计电影片段脚本”这样的形式,学生的兴趣点得到了激发,在不断修正“脚本”的过程中,画面用另一种形式得以生动。

  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没有路的地方,不要急,不妨静下来,坐下来,等一等。

  这次课堂上的这些小插曲,让我有了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思考。万物有灵,花开亦有时。永远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留出那么一点点时间,能够俯下身子去听一听,能够静静地等一等,或许他们会给你巨大的惊喜。其实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更多探索、感受、发现的机会,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帮助就够了。

  (二)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是源自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文字则是这种需要更高阶的表现。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应该仅表现在构造出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应该能够恰当的运用。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辨析同样是描写“月黑”的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更适用于这首诗?为什么?在“走课”过程中,学生的回答让你不得不惊叹真的是“假如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生1:我认为应该选择第二句,因为里面提到“诡异”,战争应该是诡计多端,而第一句中写的是“静谧”,感觉不光静悄悄,还应该是现代的、和平的。

  生2:我也从“诡异”谈一下。我觉得这个“诡异”不单指战争,还应该能体现出战场的残酷。

  生3:我觉得第二句里面“罩住”感觉像战场,就是那种……(师提示:氛围)很压抑,喘不过气来。

  生4:第二句感觉是打仗时候用的,第一句感觉比较调皮可爱。

  生5: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你看第一句,里面有“调皮地嬉戏”“怕羞”什么的,看起来很有趣的样子。

  生6:就是,第一句要是放在童话故事里就非常合适了。

  ……

  七所学校,虽然学生的表述不盡相同,然而在静静地品味后,都能够发现表达的奥秘。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应力求讲通讲透,而是要留给学生品味的空间、感悟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内化的空间,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真正使学生成为主体,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次“走课”最大的“遗憾”就在黄河国际的那一次。

  课堂上按照我的预设,学生跟随着不断变化的字体,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古诗,直到最后看着一幅草书作品读诗文。其实,当学生看着这幅字迹难辨的书法作品“读”出全诗时,我的教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而这时,我叫起来的那个男孩子正在反驳我对他的点评:“老师,你说的不对,这是一幅书法作品,它的题目、作者应该在诗文的后面。应该放在后面来读。”

  我怎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孩子说得太好了,既然已经呈现出的是书法作品,我们就应该遵循书法作品的书写规则啊!

  课堂上我先对该生大加赞赏,然后请他重新“读”了一遍诗文。学生得意洋洋、摇头晃脑地读完之后,郑重强调“塞下曲,唐,卢纶”。在课后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指出,既然这个学生已经谈到了书法作品,教师在课堂上为什么不能顺势引导,让全班同学跟着一起这样读一读?

  其实,这个想法课堂上我也有过,但当时我的内心是“怯怯的”,真的底气不足。因为我的脑海中还有一点点疑惑:古诗文书法作品的落款真的如这个学生说的那样先写诗题再写朝代作者吗?备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如果我现在让全体学生照着读,万一错了,给学生留下一个永久的错误印象,该怎么办呢?

  愧疚,自责!连续好几天我都觉得耿耿于怀。备课时,我为什么就没有在这一点上下下功夫呢?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就这样白白地从我的课堂上溜走了。如果我能够在备课前就准确地查找出书法作品落款的形式,知道到底应该先写作者还是先写诗题,我在课堂上的底气不就有了吗?在学生诵读最后一幅书法作品时,我顺势点拨一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就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了吗?

  曾经有一份经典的教育契机出现在我的课堂,我没有抓住,等下课以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学生说三个字:“你真棒!”并且,我会指正他回答问题中的一点点疏漏,让传统文化的渗透贯穿整节课的学习,让经典的种子根扎得更深,叶长得更茂。

相关文章

《塞下曲教案人教版》

《十万个为什么交流课教案》

《轻叩诗歌大门教学反思简短》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