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栏目: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数块。 2.课文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迷人的胜地,今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到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去游玩,好吗?

2.介绍叶圣陶;文章选自《小记十篇》。

3.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词语。

zh ch唍g t抧 sh乷 w乶 y俷 yu俷

浙 江 呈 现 臀 部 稍 微 蜿 蜒 源 头

(注意提醒:“浙 呈 稍”是翘舌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⑴读后适当评议,着重纠正读音。

⑵出示思考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双龙洞?(游览)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给课文分段。(六段)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用教师口述学生齐答的办法学完这一段。

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时间是在(四月十四日);游览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 )稍( )蜒( )蜿( )

臂( )梢( )蜓( )婉( )

端( )甸( )缓( )抑( )

瑞( )句( )援( )仰( )

3.多音字。

系 j ( ) x ( ) 调 di刼 ( ) ti俹 ( )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的顺序)

2.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导入 新课。

1.哪几小节是写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计课文2-3节,思考:

⑴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3.逐题讲解,讨论:

⑴提问:①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山 花 树 水)

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山 盘曲而上

花 多 有精神 ㈠看到这种画面,作者心中的情绪怎样?(兴奋、愉快)

㈡指导用兴奋的语调读课文,特别要读好第二节最后一句。

水 宽 窄 流连 声音 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随着山势)

⑵小结:在满山树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艳中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并不时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幅画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板书: 美)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⑶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途中美丽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接着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⑴课文哪几句分别写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与外洞分别有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词句反映这个特点?

2.逐一思考并讨论:洞口 (板书 宽) 外洞 (板书 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从外洞到内洞的唯一通道是什么?(孔隙)

2.指名读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分层:四层)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

3.读后讨论: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

第一层 发现孔隙 第一句

第二层 孔隙大小 2一4

第三层 进出孔隙 5

第四层 经过感受 6一10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窄)课文是怎样写这个特点?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缝说明“窄小”。

②“小船”这个“小”字突出“窄小”。

③进洞方法正因为窄小才采用的。

④第四层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贴)“贴”能不能换“躺”?为什么?(“贴”说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挤压、稍微、准会”是写什么?(感受)孔隙如此“窄小”,进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见,所以作者感到怎样?(好奇)

3.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四层。

4.指导背诵。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

( )的映山红 ( )的石钟乳( )地流( )地移动

3.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说出去金华双龙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么特点?

2.背诵课文第四段,并说说孔隙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五段。

进了内洞,作者看到内洞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

2.提问:

内洞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词语。

①暗(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提着汽油灯只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还有双龙)

③深(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里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点?(奇)课文怎样写内洞的奇?(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作者为什么写双龙?(点出了双龙的由来)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变化多端”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无穷。)

3.小结。

三、学习第六段。

最后讲乘船出洞。作者为什么略写出洞呢?(重复)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见闻,生动地描绘了洞中奇丽的景色。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研究写作方法:

①课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明线)

②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板书:泉水)

(从深黑的石洞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③小结:这两条线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试着给课文列提纲。

①讨论。

②练习。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回答书后的问题。

板书设计 :

8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 设计

一、抄写词语。

二、多义词:

端正 进步

端上来 十来进

两端 进货

开端进 工厂

三、造句。

无论……都……

时而……时而……时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结构上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 ,一条是 。

2.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 听到 。

3.双龙洞的景物各有特点:外洞 ,孔隙 ,内洞 。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2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3篇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相关文章

《轻叩诗歌大门教学反思简短》

《轻叩诗歌大门教学后记》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材分析》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