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月迹》教学设计

栏目: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月迹》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迹》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

一、 导课激趣

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在你的记忆中,最美的一处月景是怎样的呢?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他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二、 美文选读

请大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写月的文字,静心品读,努力将文章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里,你将会有奇妙的发现。

三、 美景循迹

刚才你选读的是哪一处月景呢?请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阅读体会。(结合学生的自主体会,启发集体研讨交流。)

【镜中之月】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溜”很容易让人想起什么人?这哪有美呢?加上前面的修饰词“款款”之后呢,你会把这“溜”和什么人联系起来?

“款款”不仅写出月光移动的缓慢,更有一种从容悠闲的姿态,所以后面的“溜”便有了一份调皮和可爱了。切合那时那景,这便是语言的情境感、情韵感。伴随着月亮的变化,儿童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通过这些动词和语气词的变化,将这月光的调皮可爱、动态变化之美,以及儿童们的惊喜、专注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院中之月】

指名朗读。你在读这段文字时,特别想读出怎样的感觉来?你认为文段中有哪些词句,帮助你读出了这样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要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院中的月光呢?月光真的是那样的吗?(这两个词不仅写出来白亮,而且还有了温润的质感,仿佛整个环境就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白玉,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也有类似的句子,“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但是老舍并没有用“蓝蓝的、晶晶的”这样结构的词语,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会选用叠音词,而且选用的还很多呢?请同学们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份童真童趣。

【杯中之月】

这处月景为什么会吸引你?

比较“浮起”“浮着”“映着”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酥酥地颤”结合词语义项选择,体会表达效果。酥:古代称酥油为酥;(食物)松而易碎;面粉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点心;酥软。同学们觉得在这里选用哪一种解释更切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酥酥地颤”――心里的怜爱。

院中其他地方的月,水中之月,瞳中之月。如果你去找,你还会在哪些地方看到月。

(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四、 童趣探源

这么多美丽的月景,真让人陶醉呀!哎,有些羡慕这些儿童了,我们也常常看到月亮,怎么就没有这样的体会呢?

儿童特有的心理:“羡慕、嫉妒起来”;“啊,啊!月亮是我的啦!”(读出三妹的口吻)

儿童特有的体验:“我们已在了月里。”

儿童特有的期盼:“什么都不满足”“大家都满足了。”(沿着月迹寻找美丽)

儿童特有的思想:“我所要的”“是个好”“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长天为纸月为印。天空是我们的作品,月亮是我们的印章。我们拥有了天空,我们拥有了宇宙!拥有所想要的一切。这就是什么都不满足的儿童!

小结:随着月景的变化,我们的感悟体验越来越具体丰富且深刻。这便是对美的理解和领悟呀!

五、 拓展深思

(1)大家的记忆宝库中收藏了哪些关于月亮的经典的诗词文赋呢?在这些月的意象中,你们读到了怎样的月景和情感?

(2)这些诗文中的“月”与今天寻找的“月迹”比起来

你更喜欢哪一处?

六、 作业超市

月亮独特的美,给予了人们很多的遐想,寄予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课后请从下列两项学习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读 (填人名)的月;(2)城里的月光(写一篇城里儿童眼中的月)。

【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要通过学生对作品个性的品读解析,让学生深入地走进作品,体会作品之美,感受作者之情。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本课教学引领学生经由语言的路径,登堂入室,探骊得珠,获得文学审美阅读的真切体验。

1.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调动审美的情感共鸣。

阅读文章的“初识感”,即阅读的第一印象,是我们深入文本的原发点,是我们沟通生活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桥梁。上课伊始的提问:“在你的记忆中,最美的一处月景是怎样的?”一方面调动了同学们的生活记忆,活跃思维,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预热表达。在记忆追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写月的文字,静心品读,努力将文章的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里。这里特别强调“静心品读”,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更是为了培养一种品质:文学作品阅读需要静心凝神,在个性思维的放飞中融情入境,静心,更多时候是一种生命思考的状态。

《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创设了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编者将《月迹》选进“童年趣事”专题,意在表现“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在阅读中,只有顺应着学生的阅读体验,“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感受探寻“月迹”的美妙的历程,观赏月夜美的画卷,才能真正体味到作品的原味。

2. 寻找词语的巧妙切入,走进美妙的文学意境。

阅读教学中,应该始终确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的意识。本课教学始终坚持通过具体词语的品味,感受文章所创设的月景之美。因此,在课堂中便有了关于“溜”的对话:“‘溜’很容易让人想起什么人?怎样才是‘款款’呢?‘款款地溜’又让你想到什么样的人了?”在这一步步的交流中,词语丰富传神的表现力,便逐步明晰起来了。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因此教学中需要我们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不断提供多元的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慢慢入境入情。在品味文中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满院子的白光时,学生大多只能体会到月光的白亮,却难以感受那种温润的质感。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地吟诵这句话,感受眼中所见的那满院子、满空中,把我们紧紧浸润的月光,通过再造想象,努力进入那样的情景中;再通过引入《济南的冬天》中的一段话,形成知识关联,帮助学生理解。

黄厚江先生曾说“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平台。阅读教学,就是带着学生享受文本,享受阅读,享受语文。……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撑一支长篙’,在文本的河流之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后结束我们的‘寻梦’之旅,‘满载一船星辉’归去。”在充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之美基础上,不断渗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细腻的情韵,从而走进了文章的深处,走进了人物的世界,走进了作者的内心,阅读便不断地引向了深入。

3. 重视文章的多样诵读,体会情感的真实细腻。

要更好地实现对语言的深入体会,由词语而情景,由情景而审美,则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来深化。在课堂上,有静心于境,凝神于文的阅读,它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阅读感悟,融情入境;有寻章摘句,重点语句的诵读,这是建立在同学们对具体词句的品析基础上的朗读,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有换位入境,情景再造的仿读,让学生体会人物在那时那境中的特殊心境,通过模仿人物的语气语调来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但凡能认认真真全心投入文章阅读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深入且愉悦的。

4. 关联课外的阅读积累,丰富意象的内涵外延。

在深入品读《月迹》中的纯美意境后,师生就“月亮的经典的诗词文赋”这一话题展开交流,激活了他们的阅读积累,促进思维比较,形成语文素养。也是在这样的比较思维中,学生对贾平凹的《月迹》中更具生动性、思想性和正能量的单纯美,有了更真切深入地感悟。

课后的作业设计了两项选做题。这样设计,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的重点,既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巩固,更是延展,既是对同学的尊重,也是激励。善品读者,从本文出发,再读古往今来的写月文字,深入体会,读有所悟;乐写作者,结合阅读本文获得的启示和体会,用心观察审视身边的月,表达个性的体验与思考,写有所思。

《月迹》教学设计第2篇

  一、单元感知,明确学法

  1. 《月迹》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写了竹林、枫树,描绘了春日的彩霞、秋天的归雁,又或是写榕树在一天不同的时间中不同的情景,谁愿意读读前几课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感受?

  2. 动静之间各有其趣,所以编者说“四时景物皆成趣”。月亮也是有动有静颇具情趣的。如果请你在课题前加一个词概括课文写了什么,你会加什么词?(板书:找寻)

  3. 童年的贾平凹小名叫平娃,中秋的夜晚,他和伙伴们一起寻找月亮的足迹,欣赏到许多美好動人的画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课题上有个星号。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课题下有学习指导,哪位同学可以大声地读一读?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做好几件事?(找—体会—读)

  二、一找——了解月之迹

  1. 迅速默读课文,找月亮的足迹,找有趣的动态、静态描述,必要时可以勾画。

  2. 平娃找到月亮的足迹了吗?按顺序说说。(板书:屋里、院里、水中、眼中)

  3. 月亮竟有这么多,平娃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呀。是谁带着他找月亮的?(奶奶)奶奶都是怎么说的呀?

  4. 这是一位很睿智的奶奶,每到平娃他们的寻找发生了困顿,奶奶总能三言两语引导他们,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找月亮。

  三、二找——体会月之趣

  1. 月亮是美的,动静相宜,哪一段描述给你印象比较深?(按顺序交流)

  2. 穿衣镜上的那个月亮很有趣,这是动态还是静态的描述?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趣在何处?

  出场有趣:月亮怎么进来的呢?你有“溜”进什么地方的时候吗?既然是溜进来一定要动作轻盈,避免打扰人。“悄没声儿”这个词怎么读?款款地悄没声儿溜进来,写出了月亮的动态。(指导朗读)

  变化有趣: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叫“满盈” “亏了”?月亮的盈亏变化写得多细腻啊,月亮就像一个调皮而羞涩的孩子。谁愿意读?(生读)

  这段话在朗读的时候,也与众不同,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哪些儿化音?

  儿化音在北方话中比较常见,读到最后一个字时舌头很自然地打个卷就能读出这个词的韵味。(指导朗读“悄没声儿” “竹帘格儿” “尘影儿” “慢慢儿”等词语。)

  贾平凹是北方人,说话多有儿化,这些儿化音给他的描述带来了许多生趣,比较着读,体会儿化音的妙处。

  小结:儿化音能流露出孩子对月亮的喜爱、亲近。这就是作者对月亮动态变化的细腻动人的描写。

  3. 全文还有哪段细腻生动的描述给你印象也比较深?继续交流。

  (1)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这是静态还是动态描写?如玉的月色,婆娑的树影,相映成趣。

  (2)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桂树下看月亮,平娃有很有意思的感受,谁找到了读一读?“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头发梢上真的有袅袅的气息吗?一个“好像”、一个“似乎”写出了平娃陶醉在这安静祥和的月色中了。

  (3)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净沙上的月光使人沉醉。读一读。

  四、三找——感悟月之理

  1.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着那光辉,耳畔回响着奶奶说的话:“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2. 月亮还会是谁的?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上找到了它,他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欧阳修在婀娜的柳树梢边找到了它,他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有谁找到了月亮呢?

  3.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只要你愿意,怎么做,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月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月亮。(板书:发现)

  把月亮珍藏在心中,心中有情,用心感悟,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月亮,以及和月亮一样美好的东西。(板书:心中 感悟)

  4. “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这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去吧,去追寻、去发现、去用心体会,你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月亮,还会找到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把它珍藏在心中。

《月迹》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作者。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

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

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

多么优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B.“哦,一个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听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着,月宫应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应是美丽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为喜欢月亮,所以才会有争执,这正体现了孩子们对美的热爱与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装进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个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发现美。

F.“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月亮姐妹:拥有了月亮还不够,还想拥有天空,拥有美还不够,

还要去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教师小结:说得太好了!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拥有了美丽的心灵,就可以去发现美,创造美。原来,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寻月的过程就是寻美的过程啊!

孩子们心灵美好,所有可以发现美,这不正是纯真的童心童趣的体现吗?作者就是用这样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来表现儿童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四.争探月喻,竞抒月怀。

1.“月亮是个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个什么呢?如果问我,我会这样回答:······

你也来说说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2.让我们共同欣赏月空,也用我们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对她的热爱吧。

教师展示范例。

请写下你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共同欣赏你们的佳作。

相关文章

《军神名师教学》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