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法

栏目: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法,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法第1篇

  自从做了中学语文教师以来,我最愿意讲的课文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散文。每次讲鲁迅的作品,都会令我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一种教者、听者与作品之间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有可能超越这个职业本身所决定的、也极难避免的琐碎和“匠气”,体会到它所蕴涵的精神的意义。

  这学期人教社新编初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是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曾经选作课外阅读的材料。不过,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篇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考虑之后,决定用讨论的方式来教。

  我先启发学生:“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里出现过?一个学生说,在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给鲁迅讲过美女蛇的故事,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你什么印象?”“她知道一些希奇古怪的事儿,还有点神秘兮兮的。”我笑着赞许。

  我告诉学生,在鲁迅一生中,阿长─—即长妈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而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我让学生自己认真读全文,边读边用铅笔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孩子们十分踊跃,抢着举手。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大致可归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常识性的,诸如“什么叫门房?”“为什么不说‘吓’死了,而说‘骇’死了?”“为什么长妈妈管鲁迅叫‘哥儿’?”“为什么晒裤子的竹竿底下不能钻过去?”“‘谋害隐鼠’是怎么回事?”“什么叫‘石印’?”“‘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过继’?”等等。我先让学生解答,实在答不上来的再由我来解答。比如“骇死了的‘骇’字”,我以为是绍兴方言的缘故;因为我是浙江人,略知道点绍兴话。但像“郝懿行疏”这样的.问题,说实话,我也不大清楚,课本后面只有关于“郝懿行”其人的解释。于是便让大家一起查字典(我平时要求他们每天带字典),我也查,结果查到“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至于“谋害隐鼠”事件,我告诉他们自己课外去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一文,其中便有关于“隐鼠事件”的解释。

  最有趣,也最能看出他们理解力、想象力特点的当属后一类问题,即对课文内的理解。比如一个学生问“题目为什么不叫《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尊敬些吗?因为文章中提到鲁迅只有憎恶她时才叫她‘阿长’。”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争着回答。有说“长妈妈”的称呼太普通,不如称“阿长”有趣;有说叫“阿长”更亲切;还有认为叫“阿长”是代表周家人对她的称呼等等。我一一予以肯定,称赞他们体会得很好,各有道理。不过,我补充说,称“阿长”更体现“长妈妈”的特点,也更能表达鲁迅对她的感情,而且富有幽默感。还有学生问文中那个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死尸’!”马上有学生回答说,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株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你们体会一下,这里是不是还有“讽刺这位太太的意味?”我启发道。还有一个学生读得很仔细,他问长妈妈怎么把洪秀全军和土匪强盗都混在一起叫做长毛。这跟他们历史课本上说的好像不太一样。我先夸他这个问题提得好,然后解释说,这是因为长妈妈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分不清;另外当时的太平天国军队确实也有滥杀无辜的现象,弄得百姓很害怕,在长妈妈眼里,自然就把他们混为一谈了。他们的问题虽然天真,但仔细一想,都自有其道理,像关于“长毛”的问题其实还牵涉到历史观──对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如果不是让他们自己来提,做老师的恐怕很难想到。

  这种方式的讨论使学生的兴致大涨,有些平日从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也主动举起手来。其中有一个学生提了一个关涉全文的问题──“为什么说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好几个学生纷纷举手。有学生说,因为前头已经说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并且还进一步解释道:这里的“伟大”是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神力”是指她能够做成功。还有学生说,因为鲁迅“渴慕”《山海经》,长妈妈替他买到了,所以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而有一个学生说得特别好。他说,小孩子很天真,说话本来就喜欢用一些很夸张的词。我夸奖他们领悟得好,对我也有启发,这就叫教学相长。不过,我还补充了一点:这是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大人。我启发他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一种体验?”全班只有两个学生举起手来。我定睛一看,不由得乐了──原来这两位都是班上的宝贝,一个几乎从来不好好听课,总是静悄悄地坐在教室后排,低着头,自顾自地不知忙些什么。他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站起来,很认真地说,他小时候认识一个疯子,是他家的邻居,那时一般人家还都没有电视机。每次那疯子说什么时候下雨,就果然什么时候下;说什么时候刮风,就什么时候刮,灵验极了。他觉得这个疯子很有“神力”。另一个孩子说的跟他差不多,只是那人是一个瞎子,却居然能够用手在空中那么一撩,就逮住一只蝴蝶。我表扬了他们两个,还建议他们可以拿这件事写一篇日记。可等到下了课,我再去细问他们的时候,第二个孩子却说他是编的。

  还有一些纯属孩子式的问题,一派天真烂漫。比如有一个学生不解地问,阿长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她不是不识字吗?我灵机一动,反问说──“你们来想象一下,阿长是怎样才买到《山海经》的?”我让他们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一起来想象这个过程:阿长怎样向别人打听,又怎样一次次地碰壁,遭人奚落,她又是怎样地不甘休,最后终于大功告成……。于是乎教室里人声鼎沸,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只听见整个教室里一片“阿长阿长……”的声音。忽然有一个小组吵吵了起来,还听见他们喊:“问老师去!”我过去一问,原来他们在争论买《山海经》的钱是谁出的。──这可是个大难题!我一下子懵了。想了想,说应该是阿长出的吧,因为鲁迅事先并不知道阿长会去买书的。

  当然,其中也有问得比较深的,或者说带有那么一点学术气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说‘仁厚黑暗’的地母,‘黑暗’是什么意思?‘地母’又是什么?”他的问题还真把我考住了。因为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说人死了要到阴间的阎罗王那里去报到,那里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去处。可这里的“黑暗”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我想了想解释道,这里的“地母”可能是借用了西方神话中的大地母亲的说法,而“黑暗”是指地底下是黑暗的。不过,我又对他们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再向鲁迅研究专家去请教,也许他会有更满意的解释。

  那天中午,我打电话给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钱理群先生。他听了先是一愣──大概从来没有人向他问过这个问题吧,然后他说,有可能是采用了西方神话中关于大地母亲的说法──“你稍等一下,我去找一点资料。”他一会儿便找出来了,说:这是一首流传在湖北神农架地“区的古代民歌,题目叫《黑暗传》,我念一段给你听──

  先天只有气一团,黑里咕咚漫无边,有位老祖名黑暗,无影无踪无脸面。

  那时没有天和地,那时不分高和低,那时没有日月星,

  人和万物不见影,汪洋大海水一片,到处都是黑沉沉。

  ……

  他接着说:可见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也有类似于地“母的这样的人物。”至于文中的“黑暗”,他建议,你可以“让孩子们回忆一下,小时候跟母亲一起睡觉,睡在母亲身边时是不是有一种黑暗的感觉。”我脑海中一闪,接口道:人在出生之前,在母亲的子宫里的时候,也是处在“一片黑暗中的。”“对,只有当他发出第一声哭声时,才冲破黑暗,来到人间。实际上,人是生于黑暗,又归于黑暗的。”“那么,这里的‘黑暗’并不像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象征着邪恶、恐怖,而是意味着安宁和归依。”“可以这么说吧。”他赞同道。

  第二天,我把与钱先生的讨论告诉学生。他们用惊奇、兴奋的目光望着我。我知道,在他们中间,有些孩子听懂了,有所领悟了;有些半明半昧的;而还有些仍是茫然。但这都不要紧──只要他们的心灵曾被这样一种充满人性之光、人情之美的文字沐浴过,他们就不会一无所获。将来在某一个时候,碰到某一个机缘,再与这篇文章相遇时,他们也许会恍然领悟的。──人生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机缘,一个人的读书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第二节课上,我让学生再一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对长妈妈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动自己的地方,体会其感情的变化流动。为了帮助学生领悟,我还在黑板上画出展示其变化轨迹的板书。之后,我带着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重要段落,尤其是课文最后一段──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最后一句犹如裂帛似的令人颤栗的呼告,既是发自赤子心灵的对母亲的深情祝祷,也是人性的升华。当我用凝重的语调为学生朗读这一段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读罢,片刻,突然响起一阵掌声。

  下课之前,我布置了作业: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象短文。接着,我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给学生们传看。他们兴致勃勃地寻找着“人面的兽、九头的鸟……”,还问我哪儿能买到这本书,他们也想买一本。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法第2篇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 、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 、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 、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 、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 、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 、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 、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 、朗读指导

  e 、师小结:

  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法第3篇

  一、导入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抄写并记会本课的生字词,按小组检查验收。

相关文章

《文从字顺作文600字初一》

《逢入京使教学过程设计》

《陋室铭教案导入》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