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案板书
栏目: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虽有嘉肴教案板书,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虽有嘉肴教案板书第1篇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一、 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
(2)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 (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案板书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 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 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 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 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 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 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 ,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 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 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 名句。
虽有嘉肴教案板书第3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化知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的韵律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言文词句的意思,积累重点词句。
4、能厘清文章的层次,获得学习的启发和经验。
一、导入
开学初和大家展示了我们教学愿景,其中理想的课堂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也就是师生能相互合作,正面积极地(正能量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其中“教学相长”这一理念,最早出于《礼记·学记》。《礼记》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请看投影——
二、文学常识积累
1、《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四书五经”它至少占有三席(《大学》《中庸》《礼记》),虽然并列失当,但最起码看出后世读书人对其尊崇。
2、《礼记·学记》在教育史的重要地位。“教学相长”就是古人关于教与学阐发的一个重要智慧提炼。
三、解题
节选的文字只是全书一个章节中一个片段但相对完整,可单独成篇。题目为编者所加,遵循取首句的原则。“虽有嘉肴”“虽”为何意?
“虽”,可以解释为“虽然”,也可以解释为“即使”。“虽然”表转折,指佳肴真实存在;“即使”表假设,指佳肴仅为一个比喻。此处哪一种解释更符合文意?(即使)这一词义与今天的含义不同,请归纳于关键字积累中。
作者从“佳肴”怎么谈到“教学相长”呢?让我们一起读准、读懂课文。
怎样读准、读懂?一读、二译、三析,此三者融通而不割裂,只是为了方便教学以三个环节述之。
四、读——读出课文之韵律
1、指名试读,存在的问题。——读准字音。
通假字、多音字读音。存疑:文中的“教”到底读第几声?
教,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指这个过程,接近于动词。
教jiào教导;教育。接近于名词
“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读第一声为好。所以“读”其实和“意”是分不开的。
2、范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出韵律
五、译——积累关键词,句式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译读句子。
2、同桌合作翻译。质疑。
3、“裸”译全文(不借助注释和参考书,直译全文)
六、析——理思路,谈启示
1、全文六句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开篇类比,强调实践(无论“学”还是“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道之善,己不足,己之“困”。
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既然不足不通,就要“自反”“自强”,因而不论是自己的学习还是去教别人都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第三层引用《兌命》中的话加以论证。
2、在层次的把握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以致用。
班级组织互助学习小组,你要担任某位后进生的小老师,在课余时间帮助他学习。妈妈怕这些活动耽误学习。试着用本文学到的道理去说服妈妈。
七、小结,布置作业。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同学们,让我们在致远课堂一起教学相长吧!
【教学后记】
第一次教这篇课文。第一次读,还把“学学半”,第一个“学”读错了。
读了两三遍之后,才略微了解了一点意思。
N遍之后,差不多能接受作者的观点了。
N+N遍之后,读出了文章中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未必都要讲授给学生,但确实是“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于己也算是教学相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