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
栏目: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第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2、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
3、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教学重点:
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 学生展示,师补充)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环节。(学生就不明白的语句翻译互相交流直至解决,师引导)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本环节就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进行整理,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进行班内展示)
师明确(学生展示完毕可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完善知识点):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 1
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3)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引导思考并讲解: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7)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检查内容:本课实词、虚词用法(上一节课的总结)及特殊句式
二、品读赏析。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答: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4、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 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7、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9、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
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0、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A邹忌:(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1、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1)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2)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12、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1)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2)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三、总结全文
1、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师指出:历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请同学们思考,是否学过“直谏“的文章,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同学们学过《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这种办法语言委婉,说理深刻,听者乐于接受。
对比一下,若本文直截了当地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
2、文章“三三”结构
本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官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孰视……,窥镜自视,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一层,齐王纳谏一层,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结构层次很别致:
3、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语言生动幽默
四、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美
邹忌比美 思美
妻私我——官妇左右私王
邹忌讽谏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其矣
客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上、中、下赏
齐王纳谏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四国朝齐
(注:第一课时内容的整理部分让学生课前时间尽量完成,课上讨论补充,否则一节课完不成本课的教学。第二课时的内容较多,教学时可根据学情进行删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第2篇
教学准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 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2. 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第3篇
1.相关基础知识
生字
昳(yì)丽 间(jiàn)迸 窥(kuī)镜 期(qī)年 朝(zhāo)服衣冠 入朝(cháo) 朝(cháo)于齐
通假字
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孰,同熟,仔细,周详。 例句:徐公来,孰视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面:当面 例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今异义
明日 古义:这以后的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例句:明日,徐公来。
私 古义:偏爱 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地,土地、地域;方,纵横、方圆
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本地、当地
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左右 古义:侍从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例句:宫妇左右
一词多义
修 修长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冠 guān 帽子 朝服衣冠
guàn 戴帽子 诸客冠儒冠来者 (来的人戴着儒生的帽子)
朝 zhāo 早晨 朝服衣冠
cháo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见 皆朝于齐(市朝:公共场所)
孰 疑问代词,用作比较,哪一个,哪一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仔细,周详 孰视之
之 的 齐国之美丽者也 臣之妻私臣
代词,指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徐公 孰视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暮寝而思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燕、赵、韩、魏闻之
美 漂亮,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赞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
于 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齐
比 皆以美于徐公
间 jiān 夹缝、间隙、空隙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御:赶车的人)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时时而间进
以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用 以钳搏之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疑问代词提前
例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代词“孰”提前
正常语序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2)宾语前置
例句: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状语后置
例句:皆朝于齐。 介词结构“于齐”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译文:都到齐国来朝见。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结构“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的国家。
判断句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句:朝服衣冠 承前省略主语
译文:他穿戴好衣帽
(2)省略主语、宾语
例句: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宾语“客”
译文: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3)省略宾语部分
例句:自以为不如 省略宾语部分“徐公美”
译文: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2.内容理解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很激烈。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的策略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
《战国策》一书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指邹忌用自身的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理下,齐国很强盛)。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作者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也就是战国游士)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全书共33篇。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且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一般史书中的比重,使得它不像史书,反而接近诸子散文。
《战国策》作为史书,它的重点不在于历史事件,真实性大可怀疑。它的重点在于记载那些纵横家的活动及策谋。可信度较低,史学价值有限。所以,可以说《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古书。
从写法上来看,《战国策》表现出由历史向文学的大幅度倾斜。入选中学教材的《触龙说赵大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核心是触龙说服赵大后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这一事件。后者的核心是邹忌说服齐威王纳谏这—事件。按照史书的写法,只要将两者的道理概括地说清楚就行了。而《战国策》则不惜笔墨,从很远处的闲话说起,说了将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闲话,然后才转到正题。这种以很大的篇幅写中心事件外围的陪衬,以较少的篇幅写中心事件的写法,如果以史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但这恰恰体现出《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又名《国策》、《短长》、《国事》、《事语》,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人物介绍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后与田忌不和,迫使奔楚。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拜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大的诸侯国,“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课文分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这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八尺有余,形貌昳丽”)的男子,再通过他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印证了他的美丽,而且三者的回答都说他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认真思考这件事,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偏爱自己,畏惧自己,或者有求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进言。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将治国安邦之道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折服。这一段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段,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进谏,以行赏激励全国上下的人进谏。本段虽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
第四段,写由于齐王纳谏,齐国出现了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局面。也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本段写到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时期燕、赵、韩、魏是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而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只提到了燕、赵、韩、魏,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使内政修明,就能“战胜于朝廷”。
上述四段在结构上可以分三部分:
(1)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2)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3.形式把握
A.文章的结构层次别致
文章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至此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层次的安排应适应文章主体的需要,层次数量适中。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到对称美,一般而言是排比、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
B.刻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
文章中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邹忌的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有才有谋的形象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首先,刻画人物具体形象。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其次,文章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第一、二段,在妻、妾、客的赞美中,邹忌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将其和治国之道相比,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在朝廷上用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的语言,向齐王进谏。这是对邹忌的正面描写。第三、四段,通过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在政治上取得的威望,对邹忌的形象进行了侧面描写。
4.语言揣摩
本篇语言简练生动,本文篇幅不长,语言简洁生动,包含的内容丰富。
语言的简洁:如齐王听了邹忌的进谏以后,只说了一个“善”字,但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又如,写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
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使用设喻讽谏的方法。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人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2010-12-13 人教网
《邹忌讽齐王纳谏》案例展示
个旧一中 龚彦丹编写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学习合理安排顺序,学习生动的叙述。
B.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分角色朗读领会分析文言文的方法,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劝谏方法。
C.情感价值观
了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培养谦逊、知错就改的品格。
2.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述了邹忌另一个故事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感受他高超的说话技巧。(板书课题)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四个小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
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
(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归纳见板书二)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
同学们:(齐喊)好!
师: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两个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我认为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的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了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
同学们:(回答)差不多了!不过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5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二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 ——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看我们的归纳(展示小黑板,板书一)。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板书:
3.教学反思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词汇后,在日常古文教学中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首先,让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第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
4.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教学以“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六个环节串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积极,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新颖的教学设计,跳出了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翻译的老套子,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走进课文,在“演一演”中熟悉了课文,在“比一比”中思考与品味课文,在“练一练”和“辩一辩”环节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最后的“查一查”使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中的主体,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原则。另外,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巨大的诱惑力牵引下自主完成的,学得愉快,学有实效,打消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心理,符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文理的新课标要求。同时,学生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有关为人行事的品性和方法的启发,此设计可谓一石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