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吟教案板书设计
栏目: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风雨吟教案板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风雨吟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
作者简介: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同学思考:
1.《风雨吟》一诗中的动与静是怎样结合的?
【交流点拨】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节两行是动,是“卷”“奔”;第二节是静,是两个“如”。
2.试着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点拨】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风雨吟教案板书设计第2篇
教材分析:
《风雨》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写景散文,作者没有写一风一雨,却通过描述风雨中一组组景象来表现风之猛烈、雨之狂暴。细细读来,作者对于万物生灵的敬畏与慨叹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文本分析与解读,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进学生对风雨的认知。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本结构,感悟“风雨”。
2.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品析“风雨”。
3.掌握写景散文语言赏析的方法,学会描绘“风雨”。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具: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翻开一部文学史,你会发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愁。品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领略到文人们细腻的内心。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时,曾发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千古感叹。诗人只不过写出了一楼的风雨,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风雨》一文,来感受这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
字词检查
看课文的“读一读 写一写”,请某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有没有读错的音?并帮助纠错。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字词。
老规矩,请同学说一下这篇课文的多音字,PPT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关于作者(让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整体感知,感悟“风雨”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
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红笔圈出来,并且归纳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要点。
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1)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2)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3)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4)鸟巢落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5)废纸乱飞,猫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6)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7)小屋木架响,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孩子们叠纸船。
2.大家想一想,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这道题比较难,在学生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引出写作顺序。)
按照“由远及近、由室外到室内”的写作顺序。
文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风?表现了风的什么特点?
风雨吟教案板书设计第3篇
风雨吟——芦 荻
一.作者简介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内涵。
2. 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3.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