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

促织中的悬念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

这是促织中的悬念,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促织中的悬念

公开课教案:第1篇

公开课教案:

《促织》教学设计

高润珍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2、学习作家用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3、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导语激兴:

作为词人,他得到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美誉,故而,有人说他“作个词人真绝代”;作为国君,他沦落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说他“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爱又恶的李煜。

其实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权,影响了中国的民俗,这就是裹脚。传说,李煜让自己的一个妃子“以帛绕脚,令纤小,……回旋有凌云之态”。女子缠足之习一时风行,就这样上行下效,这一摧残女子肉体与精神的恶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历史中,一双双畸形的“三寸金莲”演绎着女人被扭曲的身体,昭示着帝王扭曲心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因皇帝的爱好而导致民不聊生,这爱好就是:斗蛐蛐。

板书: 促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本文中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⑴食顷,帘动,片纸抛落:食顷,一顿饭功夫

⑵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⑶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过一会

⑸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⑹未几,成归:未几,不久,没多大功夫

⑺俄见小虫跃起:俄,忽然、片刻、一会儿

⑻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刹那

⑼成仓猝莫知所救:仓猝,很短的时间

⑽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猝然,忽然

⑾旬余:十多天

⑿每闻琴瑟之声:每,每逢

⒀既而:不久,随后

⒁既入宫中:以后

⒂翼日:第二天

⒃岁余:一年后

⒄不数岁:不多几年

2、列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年。

2)试使斗而才: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

4)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抬高,使……高

7)细疏其能:疏,名词作动词,陈述

8)益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9)成然之:然,意动用法,认为……对

10)高其直:高,形作动,抬高

3、难句翻译:

1)操童子业,久不售。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二、教学过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促织、小虫子、玩物)找线索、理情节、述故事。

开端 结局

征 评

捕 虫 献

发展 失 斗 高潮

又得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悬念、人物矛盾、环境等,请同学们分析本文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要素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引导:在哪里,你最紧张人物的命运,你最关切故事的发展。)

悬念一、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仅倾家荡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

悬念二、成名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

悬念三、蟋蟀死,儿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

悬念四、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

悬念五、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

这一连串的悬念,又称甩包袱,如果电视剧演到这里,我们肯定会充满期待等着下一段好戏。

3、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提示归纳:1)问卜;2)魂化蟋蟀;3)喜剧性的结尾

4、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① 问 卜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走投无路。

作用:既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② 魂化蟋蟀

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蛐蛐者也”。不仅如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怎么一种没有天理的社会!

作用: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③ 喜剧性的结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有诗为证: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官员的升迁是建立在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上的。

那么,既然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虚构的结局呢?这样的结局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先引进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的异同,分析他们各自的好处。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

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③鸡啄食促织;

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局比喻为“带笑的泪”。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荒淫无度的君主。

归纳总结:

1)、这些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2)、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由此可见,作者结尾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这样的手法我们以前其实也见过,如《孔雀东南飞》的结尾,还有《梁祝》化蝶的故事。

其实这样“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历史事件又岂止这一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起诸侯国君共怒,“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导致楚国最终衰灭,宋徽宗专心书画,导致蔡京、童贯等六贼专权,明武宗朱厚照好当皇帝,导致太监刘瑾、江彬专权,明世宗朱厚熜喜欢养猫,导致太监严嵩专权,明熹宗朱由校爱上了当木匠,大权旁落到了超级太监魏忠贤手中。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引起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时代也太漫长了。

三、鉴赏练习

1. 分析鉴赏:

不仅是整篇文章的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即使是行文中各个小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文章第六段成名时悲时喜的变化最为典型,请同学们欣赏: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感情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喜交加,成名的心理变化极其复杂,真可谓是肠一日而九断,阅读第六段找出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填入下边的括号: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明确:(怒、悲、愁、喜、惊、喜、劣、喜、恐)

西周时,三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杀死一个奴隶只需要赔偿一头牛。所以我们有了“牛马不如的生活”的说法。小说中这只既不能耕田,又不能运货的虫子却可以让一家人忧,一家人喜,让一家人生,让一家人死,这是一种多么荒诞的作法,这是一幕怎样的人间惨剧!

这样形象生动的描绘、曲折离奇的波澜在第七段也十分典型,同学们下去欣赏。

2、拓展练习

期中考试前后,真可谓几家欢喜败家忧,甚至一家既是欢喜又是忧,一会欢喜一会忧,现在请同学们用干练的文字把这一心理曲线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当然选生活中某一典型事件加以刻画描绘也可以,例如,回家、过年)

作业:

一、成语积累

1.向隅而泣:面对着墙角哭泣。语出《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

2.东暖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古代传说,日神驾着六龙驾驭的车。

3.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庄子·达生》篇说,养斗鸡的,要把鸡训练得镇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

4.一人飞升,他及鸡犬:一个人飞升,连他的鸡犬也成仙。《神仙传》记载: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飞升上天。他服药留下的容器让鸡犬啄撒了,鸡犬也成了仙。这件事全属编造。后来用这个传说来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二、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P>

有华明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动词,进

进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P>

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责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动词,索取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责,动词,责罚

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P>

死何神益:名词,好处,利益

益 益奇之:副词,更加

/P>

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逼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异常

/P>

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然 俨然类画:副词词尾

成然之:动词,表肯定

/P>

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故 故天子一畦步:连词,所以

/P>

操童子业,久不售:动词,考取

售 亦无售者:动词,买

/P>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名词,年

岁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2.古今异义词

①因资常供:责,古义:责令 今义:责任

②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 今义:指十二、三到十五、大的青年期

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游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之人

⑤久不售: 售:古义:考取。 今义:出售。

展台之用打印格式:

/P>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刭焉。

(吕毖《明朝小史》)

练习: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公开课教案:第2篇

《促织》解题指导

一 本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故事情节,并注意全文在情节设计上曲折巧妙、出人意料之外的特点。

1.情节发展有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成名不能按时上缴一只合格的促织,结果接连遭到官府毒打,生不如死。忽然得到神巫的指点,捉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

第二次:成名的儿子不小心使促织死掉,畏惧之下,他自己也跳井身亡。

第三次: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促织,极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献上去。小促织逐层进献,到了皇帝那里,皇帝非常喜欢它。于是逐层赏赐下去,成名很快富贵起来。

曲折多变的情节发展既引人入胜,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现统治集团的荒谬、苛酷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

2.小说如果先交代勇猛善斗的小促织是成名的儿子所化,就有可能减少原文所具有的奇幻色彩,“两虫相斗”“虫鸡相斗”的场面也会没有了悬念,失去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 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精妙传神的语言。

1.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表现了成名乍闻“噩耗”时全身心遭到巨大打击时的惊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语非常形象。

2.表现了成名忧惧交加、一筹莫展的绝望心情。“目不交睫”“僵卧”刻画了他绝望到近于失去知觉的情形。

3.表现了处于极度绝望中的成名,忽然听到促织的叫声、看到促织时惊喜莫名、恍惚如在梦中的情形。“宛然”一词用得非常形象、贴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则成名因为一夜没合眼而眼睛发花,看不真切,一则因为他不敢相信促织又活了过来,一则这只促织本身就是“虚”的,其任务只是引起成名的兴趣而已。

三 本题意在加深和拓展学生对课文思想意义的理解。

这篇小说结尾处“异史氏”的评论,将悲剧的始作俑者“天子”轻轻一笔带过,而把责任全推在各级官吏身上,给人避重就轻之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讨论。

公开课教案:第3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2、学习作家用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3、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导语激兴:

作为词人,他得到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美誉,故而,有人说他“作个词人真绝代”;作为国君,他沦落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说他“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爱又恶的李煜。

其实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权,影响了中国的民俗,这就是裹脚。传说,李煜让自己的一个妃子“以帛绕脚,令纤小,……回旋有凌云之态”。女子缠足之习一时风行,就这样上行下效,这一摧残女子肉体与精神的恶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历史中,一双双畸形的“三寸金莲”演绎着女人被扭曲的身体,昭示着帝王扭曲心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因皇帝的爱好而导致民不聊生,这爱好就是:斗蛐蛐。

板书: 促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本文中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⑴食顷,帘动,片纸抛落:食顷,一顿饭功夫

⑵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⑶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过一会

⑸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⑹未几,成归:未几,不久,没多大功夫

⑺俄见小虫跃起:俄,忽然、片刻、一会儿

⑻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刹那

⑼成仓猝莫知所救:仓猝,很短的时间

⑽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猝然,忽然

⑾旬余:十多天

⑿每闻琴瑟之声:每,每逢

⒀既而:不久,随后

⒁既入宫中:以后

⒂翼日:第二天

⒃岁余:一年后

⒄不数岁:不多几年

2、列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年。

2)试使斗而才: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

4)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抬高,使……高

7)细疏其能:疏,名词作动词,陈述

8)益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9)成然之:然,意动用法,认为……对

10)高其直:高,形作动,抬高

3、难句翻译:

1)操童子业,久不售。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二、教学过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促织、小虫子、玩物)找线索、理情节、述故事。

开端 结局

征 评

捕 虫 献

发展 失 斗 高潮

又得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悬念、人物矛盾、环境等,请同学们分析本文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要素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引导:在哪里,你最紧张人物的命运,你最关切故事的发展。)

悬念一、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仅倾家荡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

悬念二、成名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

悬念三、蟋蟀死,儿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

悬念四、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

悬念五、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

这一连串的悬念,又称甩包袱,如果电视剧演到这里,我们肯定会充满期待等着下一段好戏。

3、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提示归纳:1)问卜;2)魂化蟋蟀;3)喜剧性的结尾

4、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① 问 卜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走投无路。

作用:既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② 魂化蟋蟀

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蛐蛐者也”。不仅如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怎么一种没有天理的社会!

作用: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③ 喜剧性的结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有诗为证: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官员的升迁是建立在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上的。

那么,既然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虚构的结局呢?这样的结局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先引进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的异同,分析他们各自的好处。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

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③鸡啄食促织;

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局比喻为“带笑的泪”。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荒淫无度的君主。

归纳总结:

1)、这些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2)、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由此可见,作者结尾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这样的手法我们以前其实也见过,如《孔雀东南飞》的结尾,还有《梁祝》化蝶的故事。

其实这样“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历史事件又岂止这一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起诸侯国君共怒,“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导致楚国最终衰灭,宋徽宗专心书画,导致蔡京、童贯等六贼专权,明武宗朱厚照好当皇帝,导致太监刘瑾、江彬专权,明世宗朱厚熜喜欢养猫,导致太监严嵩专权,明熹宗朱由校爱上了当木匠,大权旁落到了超级太监魏忠贤手中。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引起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时代也太漫长了。

三、鉴赏练习

1. 分析鉴赏:

不仅是整篇文章的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即使是行文中各个小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文章第六段成名时悲时喜的变化最为典型,请同学们欣赏: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感情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喜交加,成名的心理变化极其复杂,真可谓是肠一日而九断,阅读第六段找出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填入下边的括号: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明确:(怒、悲、愁、喜、惊、喜、劣、喜、恐)

西周时,三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杀死一个奴隶只需要赔偿一头牛。所以我们有了“牛马不如的生活”的说法。小说中这只既不能耕田,又不能运货的虫子却可以让一家人忧,一家人喜,让一家人生,让一家人死,这是一种多么荒诞的作法,这是一幕怎样的人间惨剧!

这样形象生动的描绘、曲折离奇的波澜在第七段也十分典型,同学们下去欣赏。

2、拓展练习

期中考试前后,真可谓几家欢喜败家忧,甚至一家既是欢喜又是忧,一会欢喜一会忧,现在请同学们用干练的文字把这一心理曲线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当然选生活中某一典型事件加以刻画描绘也可以,例如,回家、过年)

作业:

一、成语积累

1.向隅而泣:面对着墙角哭泣。语出《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

2.东暖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古代传说,日神驾着六龙驾驭的车。

3.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庄子·达生》篇说,养斗鸡的,要把鸡训练得镇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

4.一人飞升,他及鸡犬:一个人飞升,连他的鸡犬也成仙。《神仙传》记载: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飞升上天。他服药留下的容器让鸡犬啄撒了,鸡犬也成了仙。这件事全属编造。后来用这个传说来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二、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P>

有华明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动词,进

进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P>

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责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动词,索取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责,动词,责罚

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P>

死何神益:名词,好处,利益

益 益奇之:副词,更加

/P>

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逼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异常

/P>

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然 俨然类画:副词词尾

成然之:动词,表肯定

/P>

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故 故天子一畦步:连词,所以

/P>

操童子业,久不售:动词,考取

售 亦无售者:动词,买

/P>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名词,年

岁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2.古今异义词

①因资常供:责,古义:责令 今义:责任

②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 今义:指十二、三到十五、大的青年期

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游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之人

⑤久不售: 售:古义:考取。 今义:出售。

展台之用打印格式:

/P>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刭焉。

(吕毖《明朝小史》)

练习: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相关文章

《谏逐客书详细教案》

《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鸿门宴教案优秀》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