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打击乐活动大桥上的蓝脚印教案反思
栏目:大班主题教案这是大班打击乐活动大桥上的蓝脚印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主题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的声音,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并学习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
2、通过对动作的体验,了解不同的声音效果。
3、分享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巨人、小狗、蓝老鼠的脚印PPT动画。
2、脸盆、茶杯、响瓶各五个。
3、幼儿对各种脚印的识别常识。
活动过程:
1、展示PPT,故事导入。
T:PPT上展示的是什么?(大桥)T:桥下住着一只灰老鼠,他在等他的好伙伴蓝老鼠,这时……--播放PPT,出现巨人的脚印。
T:谁来了,你知道吗?
S:蓝老鼠。
T:是蓝老鼠吗?(是人)T:你怎么知道是人的?(那个是人的脚印)T:是一个大巨人呢还是一个小矮人?
S1:小矮人 S2:大巨人。(你的理由是什么?)(巨人用了四步就走过了这座桥)2、感受声音与动作的关系。
T:大巨人走路是怎么样的,谁来试一试?(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模仿大巨人走路,按照四分音符的节奏。(嘴巴里发出"咚""咚"的声音。)--继续讲述故事。
T:课时灰老鼠不开心,他的好伙伴还没有来。咦!又有人过来了!--操作PPT,出现小狗的脚印。
T:巨人用了四步就走过了桥,小狗却用了八步,这是怎么回事?
S:……(巨人走路是"咚""咚",那小狗走路呢?)--引导幼儿表现小狗走路的动作。(用手拍腿,以八分音符的节奏表现。)T:现在大桥上有巨人和小狗的脚印,如果他们俩一起出来,会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表现巨人,幼儿表现小狗,陆续走过大桥。
--最后蓝老鼠终于出现了,灰老鼠高兴的拍起手来,用拍手的动作表现蓝老鼠的声音(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幼儿分三组表现巨人、小狗、蓝老鼠的声音,陆续过桥,然后三组小朋友交换角色再进行表演。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物体给动画伴奏。
T:刚才动画播放的时候有没有声音?(没有)T:我们来给它配音怎么样?(配音需要工具,用什么呢?)--出示:脸盆、水杯、响瓶。
T:巨人的声音用哪样东西表现比较好?(脸盆)--最小的响瓶表现蓝老鼠的声音。
T:我们的工具准备好了,在配音之前呢,我们先来练习一下。
--物体分发到幼儿手中,进行指导练习。
--教师指导,幼儿分组表现巨人、小狗、蓝老鼠陆续过桥,给他们配音。(进行三次)4、表演三重奏。
T:刚才我们配音的时候,是一个一个表现的,如果他们一起过桥,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播放PPT第二页。
T:我们给这一段动画配音,看看效果怎么样!我们来尝试一下!
--三组小朋友同时表演。
5、活动延伸:寻找不同的配音工具。
T:如果我们不用今天我带来的东西配音,还可以用什么来配音?
--幼儿想象回答。一起去寻找其他配音工具并且尝试配音。
活动反思:
应该来说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对于节奏乐还是有一定基础,所以在前面识记图谱的环节,孩子们基本能通过模仿声音,过渡到掌握节奏型,并能徒手打出节奏。之后确定什么角色该用什么乐器,孩子的思路也很清晰,如塑料箩筐的声音粗粗的,适合用在巨人这个角色。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最大的缺点是我本身没有把握好节奏点,忽快忽慢,没有掌握好时值。导致幼儿在配乐打节奏时,也是节奏忽快忽慢。
还有在操作前提的要求不明确,孩子就是孩子,要求不讲清楚,现场就开始混乱了,当孩子拿到新鲜的操作材料前,我应该在孩子没拿材料前就讲清操作方法,而不是让他们把操作材料拿在手里讲,这是一个我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的地方。
当孩子在打节奏,还不整齐的时候,我应该停下来,对照节奏谱,让幼儿清楚知道节奏,而在活动中,我没有做到,只是一带而过。
活动已经结束,通过老师们的评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有次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体态语应该严谨一些,平时的一些小动作、口头禅应该减少,因为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你在跟他游戏,而不是上课,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以后的活动这是我该注意的地方。
1、尝试用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的声音,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并学习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
2、通过对动作的体验,了解不同的声音效果。
3、分享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巨人、小狗、蓝老鼠的脚印PPT动画。
2、脸盆、茶杯、响瓶各五个。
3、幼儿对各种脚印的识别常识。
活动过程:
1、展示PPT,故事导入。
T:PPT上展示的是什么?(大桥)T:桥下住着一只灰老鼠,他在等他的好伙伴蓝老鼠,这时……--播放PPT,出现巨人的脚印。
T:谁来了,你知道吗?
S:蓝老鼠。
T:是蓝老鼠吗?(是人)T:你怎么知道是人的?(那个是人的脚印)T:是一个大巨人呢还是一个小矮人?
S1:小矮人 S2:大巨人。(你的理由是什么?)(巨人用了四步就走过了这座桥)2、感受声音与动作的关系。
T:大巨人走路是怎么样的,谁来试一试?(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模仿大巨人走路,按照四分音符的节奏。(嘴巴里发出"咚""咚"的声音。)--继续讲述故事。
T:课时灰老鼠不开心,他的好伙伴还没有来。咦!又有人过来了!--操作PPT,出现小狗的脚印。
T:巨人用了四步就走过了桥,小狗却用了八步,这是怎么回事?
S:……(巨人走路是"咚""咚",那小狗走路呢?)--引导幼儿表现小狗走路的动作。(用手拍腿,以八分音符的节奏表现。)T:现在大桥上有巨人和小狗的脚印,如果他们俩一起出来,会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表现巨人,幼儿表现小狗,陆续走过大桥。
--最后蓝老鼠终于出现了,灰老鼠高兴的拍起手来,用拍手的动作表现蓝老鼠的声音(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幼儿分三组表现巨人、小狗、蓝老鼠的声音,陆续过桥,然后三组小朋友交换角色再进行表演。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物体给动画伴奏。
T:刚才动画播放的时候有没有声音?(没有)T:我们来给它配音怎么样?(配音需要工具,用什么呢?)--出示:脸盆、水杯、响瓶。
T:巨人的声音用哪样东西表现比较好?(脸盆)--最小的响瓶表现蓝老鼠的声音。
T:我们的工具准备好了,在配音之前呢,我们先来练习一下。
--物体分发到幼儿手中,进行指导练习。
--教师指导,幼儿分组表现巨人、小狗、蓝老鼠陆续过桥,给他们配音。(进行三次)4、表演三重奏。
T:刚才我们配音的时候,是一个一个表现的,如果他们一起过桥,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播放PPT第二页。
T:我们给这一段动画配音,看看效果怎么样!我们来尝试一下!
--三组小朋友同时表演。
5、活动延伸:寻找不同的配音工具。
T:如果我们不用今天我带来的东西配音,还可以用什么来配音?
--幼儿想象回答。一起去寻找其他配音工具并且尝试配音。
活动反思:
应该来说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对于节奏乐还是有一定基础,所以在前面识记图谱的环节,孩子们基本能通过模仿声音,过渡到掌握节奏型,并能徒手打出节奏。之后确定什么角色该用什么乐器,孩子的思路也很清晰,如塑料箩筐的声音粗粗的,适合用在巨人这个角色。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最大的缺点是我本身没有把握好节奏点,忽快忽慢,没有掌握好时值。导致幼儿在配乐打节奏时,也是节奏忽快忽慢。
还有在操作前提的要求不明确,孩子就是孩子,要求不讲清楚,现场就开始混乱了,当孩子拿到新鲜的操作材料前,我应该在孩子没拿材料前就讲清操作方法,而不是让他们把操作材料拿在手里讲,这是一个我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的地方。
当孩子在打节奏,还不整齐的时候,我应该停下来,对照节奏谱,让幼儿清楚知道节奏,而在活动中,我没有做到,只是一带而过。
活动已经结束,通过老师们的评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有次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体态语应该严谨一些,平时的一些小动作、口头禅应该减少,因为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你在跟他游戏,而不是上课,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以后的活动这是我该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