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活动朋友朋友你是谁教案反思
栏目:大班音乐教案这是大班音乐活动朋友朋友你是谁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音乐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感知歌曲的快乐情绪,唱准高音部分。
2.尝试填入名字进行演唱,能自如接唱。
3.体验演唱自己名字时的自豪和愉快,感受与同伴互动演唱的快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课件2.音乐山洞,魔法棒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1.幼儿倾听歌曲旋律拍手欢迎两位外国小客人。
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欢迎吧!欢迎客人我们有哪些方法呀?
幼儿回答。
教师:那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请他们出来吧!
教师:咦?怎么只有一位小客人?另一个呢?看来她觉得我们小朋友不够热情,那次我们用哑铃欢迎他吧!(拿出哑铃,将哑铃放到篓子里)2教师演唱歌曲,引导幼儿认识两位客人。
提问:他们是谁?我们请他们介绍下自己吧!
教师:他们自我介绍的方式可真特别,是用唱。那你们听出了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幼儿回答。(如果幼儿回答不出来,就在听一遍,或者清唱。)提问:歌曲中唱得最多的是什么字?
幼儿回答。
小结:唱得最多的是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子。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教师:这次我们跟着琴声来读读看好吗?你能唱出来吗?
二.结合课件和图谱,分析理解歌词,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情绪特点。
1.教师完整范唱歌曲,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
小结:"歌曲中唱的汤米是两个字的,所以重复了一遍,而喀秋莎是三个字的,在名字后面添了个呀!
2.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唱准高音部分。
教师:下面听老师完整的唱一遍。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遍)3.完整演唱歌曲,引导幼儿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并自如接唱。
三.利用游戏,填名进行游戏,体验与同伴互动演唱的快乐。
1.教师:老师也想唱唱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我叫什么?杨老师是我的称呼,我叫杨晓玲,我叫什么?我的名字是几个字?那我该唱哪段?(第二段)教师演唱。
2.游戏"唱唱你和我",体验唱自己和朋友名字的乐趣。
教师:你们也想唱唱自己的名字吗?这么多小朋友想唱自己的名字,那这样吧,我们把选择权交给电脑,出现谁的照片,就谁唱好吗?
3.名字大连唱。引导幼儿两人合作唱出自己的名字,感受演唱的快乐与自豪。
教师:出现的是谁?他们谁唱第一段,谁唱第二段?我们先来帮帮他们好吗?
师幼合唱。两名幼儿上前表演,其他幼儿坐听。
教师:他们唱得真好,看这次又出现的是谁?
幼儿表演,拍手打节奏。
教师:小朋友真棒,这次电脑又选了谁?
幼儿表演,拍腿打节奏。
教师:这次是谁?男孩,哪些是男孩,请起立。女孩子帮他们用哑铃打节奏。小丫头起立,男孩用哑铃打节奏。
四.利用游戏,互唱姓名。
教师:唱唱自己的名字真有意思,下面呀我们要玩个音乐山洞的游戏。音乐山洞的密码是唱出对方的名字。唱别人的名字时还能用"我是"吗?应该用"你是"。那你们先唱唱杨老师吧!
教师:现在我是音乐仙子,我手上有根魔棒,点到个小朋友你就找个好朋友和他一起唱好吗?唱得好的小朋友可以钻过山洞拿礼物。(2组)教师:游戏好玩吗?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
设计背景:大班幼儿对于单纯的歌曲演唱已不那么投入,所以设计了本次活动。因为这节音乐活动不同于其他音乐活动的是,不是一首固定的歌曲,而是由幼儿自己创作,把自己的姓名添进去有一定的乐趣,让幼儿更愿意唱。并且循序渐进,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自我评析:本次活动在节奏上有些难度,通过图谱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在活动的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每位幼儿都过音乐山洞,有些可惜。
活动反思:
通过对一年级课程《好朋友》的授课来看,我的反思大致有一下几点:
一、活动准备
首先,从备课上,这节课的备课准备比较仓促,无论是从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从新授课的设计上都没有特别大的亮点,在教案的编写上调理略显清晰,但还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特别的自然,原本想借鉴一些网上优秀教案整合起来的,最后却弄得支离破碎,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显得很是吃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授童谣《找朋友》让孩子们拍手读童谣,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会选择表现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并成为大家的好朋友。这样设计不仅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励上课过程中表现好的孩子们,并对他们做出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们心中树立起榜样意识。这一环节在授课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在找朋友的时候浪费的时间有点多,所以导致后面的授课过程很仓促。
2、新授课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还是采用了原始的三听三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又在此环节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在初听部分首先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体印象,为进一步欣赏歌曲做好准备。复听环节紧接着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提高孩子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并能够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的不足是,应该让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运用身体语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脚的动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在学生的学唱环节上,不再采用以往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试着跟着录音一起演唱,进而提高学生的学唱能力,然而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们还是普遍不能接受,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还达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唱环节中,还是需要慢慢的一点点的渗入到孩子们的学习当中,因为采用了这种跳跃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后合唱的时候还是只能模仿演唱,不能独立演唱。从而导致这节课在学唱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略显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孩子们用肢体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入自己的动作大胆的表演。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律动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虽然这节课是一节唱歌课,但是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中还是要求孩子们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这堂课中有太多的不足与失误,自己在以后还应该多加努力,多听别的老师上课,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变得优秀。有了第一的失败,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让我在失败中更快的成长起来,更何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感知歌曲的快乐情绪,唱准高音部分。
2.尝试填入名字进行演唱,能自如接唱。
3.体验演唱自己名字时的自豪和愉快,感受与同伴互动演唱的快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课件2.音乐山洞,魔法棒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1.幼儿倾听歌曲旋律拍手欢迎两位外国小客人。
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欢迎吧!欢迎客人我们有哪些方法呀?
幼儿回答。
教师:那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请他们出来吧!
教师:咦?怎么只有一位小客人?另一个呢?看来她觉得我们小朋友不够热情,那次我们用哑铃欢迎他吧!(拿出哑铃,将哑铃放到篓子里)2教师演唱歌曲,引导幼儿认识两位客人。
提问:他们是谁?我们请他们介绍下自己吧!
教师:他们自我介绍的方式可真特别,是用唱。那你们听出了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幼儿回答。(如果幼儿回答不出来,就在听一遍,或者清唱。)提问:歌曲中唱得最多的是什么字?
幼儿回答。
小结:唱得最多的是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子。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教师:这次我们跟着琴声来读读看好吗?你能唱出来吗?
二.结合课件和图谱,分析理解歌词,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情绪特点。
1.教师完整范唱歌曲,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
小结:"歌曲中唱的汤米是两个字的,所以重复了一遍,而喀秋莎是三个字的,在名字后面添了个呀!
2.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唱准高音部分。
教师:下面听老师完整的唱一遍。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遍)3.完整演唱歌曲,引导幼儿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并自如接唱。
三.利用游戏,填名进行游戏,体验与同伴互动演唱的快乐。
1.教师:老师也想唱唱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我叫什么?杨老师是我的称呼,我叫杨晓玲,我叫什么?我的名字是几个字?那我该唱哪段?(第二段)教师演唱。
2.游戏"唱唱你和我",体验唱自己和朋友名字的乐趣。
教师:你们也想唱唱自己的名字吗?这么多小朋友想唱自己的名字,那这样吧,我们把选择权交给电脑,出现谁的照片,就谁唱好吗?
3.名字大连唱。引导幼儿两人合作唱出自己的名字,感受演唱的快乐与自豪。
教师:出现的是谁?他们谁唱第一段,谁唱第二段?我们先来帮帮他们好吗?
师幼合唱。两名幼儿上前表演,其他幼儿坐听。
教师:他们唱得真好,看这次又出现的是谁?
幼儿表演,拍手打节奏。
教师:小朋友真棒,这次电脑又选了谁?
幼儿表演,拍腿打节奏。
教师:这次是谁?男孩,哪些是男孩,请起立。女孩子帮他们用哑铃打节奏。小丫头起立,男孩用哑铃打节奏。
四.利用游戏,互唱姓名。
教师:唱唱自己的名字真有意思,下面呀我们要玩个音乐山洞的游戏。音乐山洞的密码是唱出对方的名字。唱别人的名字时还能用"我是"吗?应该用"你是"。那你们先唱唱杨老师吧!
教师:现在我是音乐仙子,我手上有根魔棒,点到个小朋友你就找个好朋友和他一起唱好吗?唱得好的小朋友可以钻过山洞拿礼物。(2组)教师:游戏好玩吗?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
设计背景:大班幼儿对于单纯的歌曲演唱已不那么投入,所以设计了本次活动。因为这节音乐活动不同于其他音乐活动的是,不是一首固定的歌曲,而是由幼儿自己创作,把自己的姓名添进去有一定的乐趣,让幼儿更愿意唱。并且循序渐进,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自我评析:本次活动在节奏上有些难度,通过图谱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在活动的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每位幼儿都过音乐山洞,有些可惜。
活动反思:
通过对一年级课程《好朋友》的授课来看,我的反思大致有一下几点:
一、活动准备
首先,从备课上,这节课的备课准备比较仓促,无论是从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从新授课的设计上都没有特别大的亮点,在教案的编写上调理略显清晰,但还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特别的自然,原本想借鉴一些网上优秀教案整合起来的,最后却弄得支离破碎,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显得很是吃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授童谣《找朋友》让孩子们拍手读童谣,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会选择表现好的孩子,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并成为大家的好朋友。这样设计不仅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励上课过程中表现好的孩子们,并对他们做出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们心中树立起榜样意识。这一环节在授课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在找朋友的时候浪费的时间有点多,所以导致后面的授课过程很仓促。
2、新授课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还是采用了原始的三听三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又在此环节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在初听部分首先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心中形成歌曲的整体印象,为进一步欣赏歌曲做好准备。复听环节紧接着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提高孩子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并能够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的不足是,应该让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运用身体语言感受歌曲,比如加上拍手跺脚的动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在学生的学唱环节上,不再采用以往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试着跟着录音一起演唱,进而提高学生的学唱能力,然而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们还是普遍不能接受,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还达不到跟唱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唱环节中,还是需要慢慢的一点点的渗入到孩子们的学习当中,因为采用了这种跳跃式的教唱方法,所以很多孩子在最后合唱的时候还是只能模仿演唱,不能独立演唱。从而导致这节课在学唱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略显得吃力。
三、拓展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孩子们用肢体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入自己的动作大胆的表演。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律动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虽然这节课是一节唱歌课,但是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中还是要求孩子们做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这堂课中有太多的不足与失误,自己在以后还应该多加努力,多听别的老师上课,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变得优秀。有了第一的失败,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让我在失败中更快的成长起来,更何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