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活动不怕困难的小猴王教案反思
栏目:大班音乐教案这是大班音乐活动不怕困难的小猴王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音乐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 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强弱。
2. 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3. 体验旅行中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
4. 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 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重难点:
重点: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强弱。
难点: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道具棒槌 3.若干音乐片段活动过程:
一、声音强弱游戏,引导幼儿初次感受强弱二、倾听音乐,引出猴王以及小猴王旅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三、猴王旅行,引导幼儿分段感受音乐的强弱1.气球障碍路,引导幼儿感受A段音乐强弱。
(1)幼儿说一说过气球障碍路的方法。
(2)倾听A段音乐,感受音乐强弱,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用力戳气球。
师:我们听一听音乐,音乐什么样的时候需要用力去戳破气球?
(3)幼儿尝试听音乐戳气球。
(4) 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克服气球障碍路。
师:气球戳破了,我们是不怕困难的小猴王。
2. 魔法湖障碍,引导幼儿感受B段音乐强弱。
(1)幼儿想办法过魔法湖。
(2)倾听B段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跳过荷叶。
师:再听听音乐,想想音乐什么样的时候你准备跳过荷叶?
(3)幼儿多次尝试听音乐过魔法湖。
(4)教师小结师:小小困难我不怕,我们是不怕困难的小猴王。
3.魔法锤障碍,引导幼儿感受C段音乐强弱。
(1)说一说躲过魔法锤的方法。
(2)倾听C段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躲过魔法锤。
师:请你听一听,魔法锤是什么时候出来的?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蹲下躲过魔法锤?
(3)幼儿多次尝试听音乐躲过魔法锤。
(4)教师小结四、幼儿完整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强弱,完成旅行师:小猴王不怕困难,完成了旅行。你们想不想也来一次不怕困难的旅行?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来旅行吧。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而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中,我从情景“过桥”导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过高桥还是矮桥,接着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你选择高桥(矮桥)?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困难。虽然并我没有解释困难的意思,但紧接着我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了解到困难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所遇到的阻碍,它可以是一种心情,一种疲惫,一种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说的“因为害怕不敢走高桥”,赵子涵说的“爬轮子时腿很累了”,吕子腾说的“做数学我不会”,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战胜。如:尝试挑战、休息后的坚持、请教后的努力。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我又借鉴《爸爸去哪儿》中的任务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区发现困难、战胜困难。在设计任务卡时,我运用了图文的形式出现,上面部分是图示,下面部分是文字。当幼儿拿到任务卡后,由于对图的认知理解还是不够而且又不认识文字,拿第一道困难就摆在了眼前,如何来解决?所有的幼儿一个劲读图,甚至有幼儿在说:“我们不认识字呀?”我只一句话就点醒了:“你们不认识字,可有人认识呀!”于是大方询问教师就成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不用直接教幼儿去问后面的老师,他们会主动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不亦乐乎,因为他们并不是把这些当成任务,而是当成一种游戏,一种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幼儿获得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在任务过程中,一位幼儿拿错了东西,当她遇到我是还会主动询问“老师,我拿的对不对?”我只是说:“在看看你的任务卡。”经过比较,他立刻就发现他拿的并不是任务卡上需要的。幼儿询问、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也是解决困难的方式之一。整个活动,我设置了三种情景:挑战情景、生活情景(隐性的)、任务情景(游戏性的)。在这些情景中,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了对“我不怕困难”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品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会永远陪伴幼儿的成长。
但是,我设计的任务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终是能力强的幼儿在指挥,能力稍弱小的幼儿只是跟随能力强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去发现困难解决困难,不利于能力弱的幼儿的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 “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在设计任务卡时最好更具针对性的,如能力强的可以两到三个人一组,能力弱的单独完成稍简单的。
1. 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强弱。
2. 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3. 体验旅行中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
4. 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 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重难点:
重点: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强弱。
难点: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道具棒槌 3.若干音乐片段活动过程:
一、声音强弱游戏,引导幼儿初次感受强弱二、倾听音乐,引出猴王以及小猴王旅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三、猴王旅行,引导幼儿分段感受音乐的强弱1.气球障碍路,引导幼儿感受A段音乐强弱。
(1)幼儿说一说过气球障碍路的方法。
(2)倾听A段音乐,感受音乐强弱,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用力戳气球。
师:我们听一听音乐,音乐什么样的时候需要用力去戳破气球?
(3)幼儿尝试听音乐戳气球。
(4) 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克服气球障碍路。
师:气球戳破了,我们是不怕困难的小猴王。
2. 魔法湖障碍,引导幼儿感受B段音乐强弱。
(1)幼儿想办法过魔法湖。
(2)倾听B段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跳过荷叶。
师:再听听音乐,想想音乐什么样的时候你准备跳过荷叶?
(3)幼儿多次尝试听音乐过魔法湖。
(4)教师小结师:小小困难我不怕,我们是不怕困难的小猴王。
3.魔法锤障碍,引导幼儿感受C段音乐强弱。
(1)说一说躲过魔法锤的方法。
(2)倾听C段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强的时候躲过魔法锤。
师:请你听一听,魔法锤是什么时候出来的?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蹲下躲过魔法锤?
(3)幼儿多次尝试听音乐躲过魔法锤。
(4)教师小结四、幼儿完整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强弱,完成旅行师:小猴王不怕困难,完成了旅行。你们想不想也来一次不怕困难的旅行?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来旅行吧。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而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中,我从情景“过桥”导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过高桥还是矮桥,接着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你选择高桥(矮桥)?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困难。虽然并我没有解释困难的意思,但紧接着我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了解到困难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所遇到的阻碍,它可以是一种心情,一种疲惫,一种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说的“因为害怕不敢走高桥”,赵子涵说的“爬轮子时腿很累了”,吕子腾说的“做数学我不会”,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战胜。如:尝试挑战、休息后的坚持、请教后的努力。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我又借鉴《爸爸去哪儿》中的任务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区发现困难、战胜困难。在设计任务卡时,我运用了图文的形式出现,上面部分是图示,下面部分是文字。当幼儿拿到任务卡后,由于对图的认知理解还是不够而且又不认识文字,拿第一道困难就摆在了眼前,如何来解决?所有的幼儿一个劲读图,甚至有幼儿在说:“我们不认识字呀?”我只一句话就点醒了:“你们不认识字,可有人认识呀!”于是大方询问教师就成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不用直接教幼儿去问后面的老师,他们会主动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不亦乐乎,因为他们并不是把这些当成任务,而是当成一种游戏,一种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幼儿获得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在任务过程中,一位幼儿拿错了东西,当她遇到我是还会主动询问“老师,我拿的对不对?”我只是说:“在看看你的任务卡。”经过比较,他立刻就发现他拿的并不是任务卡上需要的。幼儿询问、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也是解决困难的方式之一。整个活动,我设置了三种情景:挑战情景、生活情景(隐性的)、任务情景(游戏性的)。在这些情景中,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了对“我不怕困难”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品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会永远陪伴幼儿的成长。
但是,我设计的任务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终是能力强的幼儿在指挥,能力稍弱小的幼儿只是跟随能力强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去发现困难解决困难,不利于能力弱的幼儿的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 “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在设计任务卡时最好更具针对性的,如能力强的可以两到三个人一组,能力弱的单独完成稍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