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40篇

栏目:幼儿园教案

这是大班数学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教案40篇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的加减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结合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孩子们互留电话的主题背景进行活动预设,通过活动中孩子集体编出的密码,自然地引导他们学会关注同样答案下式题与式题间的关系,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 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二、学习部分: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译。
  (一)根据式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译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式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 10、119、120)o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 19竹编成一组密码:4 - 3,7 - 6,2+7.厨样还可以编成:7- 5+2 - 3,5 -2- 2,1+5+3 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式题。
  2.小组相互交换式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译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作了深深的思考,真诚的感谢实验教材的编委,教材本身与安排上都注意了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问题呈现的多样化,例本案例的教学中,由学生创设情境后自主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问、生答,更能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平时课堂上“你难不倒我”“我来考考你”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解决后,也注意人际化的情感教育。“对同学们的解答你满意吗?”“谢谢大家”,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平时结合课本的实际情景,常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二、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低年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一根拐杖扶持。在低年级教学中,这根拐杖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才会更清晰地了解算式的计算过程,依次运算、条理清晰。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数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教学中渗透实际问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
  解决问题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教材的精心编排我深深认识到虽只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教学,然而每一课的计算教学无一不渗透着应用教学,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宽窄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继续比较宽和窄,能正确地表达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物体宽窄的相对关系。
  2.除了目测比较外,引导幼儿尝试用物品作自然测量比较。
  3.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作宽窄比较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宽窄不一的毛巾、围巾、手绢、纸板若干。
  2.幼儿挂书第16页。

  活动过程:
  1.使用幼儿用书第16页。
  (1)请幼儿看一看:图中有哪两个动物?它们长得怎样?
  (2)请幼儿观察比较:哪张床最宽?哪张床最窄?它们分别是谁的?请把动物与相应的床连线。
  2.使用准备好的物品作宽窄比较。
  (1)教师两两拿出物品,请幼儿说一说:这两个物品哪个宽?哪个窄?你怎么知道的呢?
  (2)教师提问:"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能够用其他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宽和窄吗?"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思考。
  (3)请幼儿尝试用书本、积木等物品来对对别的物品作宽窄的测量。

  教学反思:
  继续引导幼儿关注教室里面、幼儿园里面、家里面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请幼儿用绳子或者其他东西量一量家里面自己的小床和爸爸妈妈的大床,餐桌、书桌和茶几。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学习用跨步、脚印、竹竿、绳子等在户外进行自然测量,比较路的宽窄、墙的宽窄等。

小百科:宽是三维空间里相对较短的某一维尺寸。其他含义有广阔面积大、度量宽宏、舒缓、富裕等。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单双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音乐律动表演活动中,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我让幼儿排成一排,从一开始报数,然后我请单数的小朋友上前一步,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所措,最后他们问我:“老师,什么事单数啊”?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还没有单数这个概念。
  《刚要》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到事物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构思了本次认识单双数的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游戏化的教学,幼儿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的思考归纳及探索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游戏活动。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理解并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理解单双数的含义,幼儿自己根据规律,归纳出2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1.黑猫警长头饰,歌曲《黑猫警长》。
  2.纸盒做的房子,房里装有若干“鸡蛋”
  3.1—10的数字卡片,幼儿人手一套1—20的数字卡片。骰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小老鼠偷走了鸡妈妈的蛋宝宝,被黑猫警长调查出来了。请小朋友来当黑猫警长,去小老鼠的家把蛋宝宝救出来。

  二,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 老师把小朋友救出的蛋宝宝一排排粘贴在黑板上,在后面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2.请小朋友给鸡蛋宝宝找朋友,两个两个的圈起来。
  3.请幼儿观察思考,是不是每个鸡蛋宝宝都有朋友呢?引导幼儿说出:
  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的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是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两个两个的叫双数。
  4.师小结:
  A,10以内有五个单数,五个双数。
  B,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是好朋友。

  三,在游戏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扔骰子,幼儿说出自己扔的是单数还是双数。
  3.集体游戏:找朋友。单数—抱抱自己,双数—找一个朋友抱抱。

  四,拓展练习。
  要求幼儿能根据自己总结归纳的规律,找出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1—20的数字卡片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五,延伸活动。
  集体游戏:钻山洞。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自然测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类教案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学会如何分类。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不同颜色的伞图片各2张,小动物图片各一张,各种水果图片若干、大小不同的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说呀!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森林动物超市开业了,营业员小熊把一堆乱乱的伞放好,可突然听见这些伞说话了,“喂喂喂,你可别把我们这么放,我们不这样住,我们要一样得住一家”。听伞们这么吵,小熊可急坏了,“呀!这,这可怎么办呀?”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小熊,好吗?
  1、出示图片——红、黄、蓝不同样色的伞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擦亮你们的小眼睛,仔细观察下我们该把伞怎么放更合适呢?(要求幼儿分成三份,到黑板上粘贴)
  3、让幼儿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

  二、森林超市开业,许多动物都来逛超市了,逛累了,小动物们就找了三间小洋房休息,小动物们都想去休息。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小动物?
  1、出示图片——小白兔、小花猫、啄木鸟、小喜鹊、小山羊、大老虎、大狮子、小麻雀、小蜻蜓、大象、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
  2、师:只有三间房,这么多动物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小动物们满意呢?小动物们都为难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请你讲一下这样分的理由。
  3、幼儿小组讨论分法。
  4、找幼儿试着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小动物的颜色、活动的范围: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按身体的大小,按凶猛程度或者其它特征来分。
  有的小朋友说“老虎和狮子最厉害,他们分一间屋”
  “小喜鹊、小麻雀、百灵鸟、啄木鸟、猫头鹰、小蜻蜓一间屋,他们都会飞”
  “小青蛙、小海豚、小乌龟一间屋,他们都会游泳”……
  小朋友们替小动物分好房子,小动物们都休息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下吧!

  三、游戏——分球
  游戏要求:找三组幼儿进行比赛,把放在一起的球按大、中、小不同分类,那组分的又快又对获胜,可以获得小红花。

  四、幼儿动手操作自主分类:
  1、师:小朋友们分的本领着么大,来帮老师一个忙好吗?
  让幼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各种水果、文具、球类图片让幼儿按自己所想动手分类。
  2、让幼儿说出分类理由。
  3、师总结:我们应该按照水果类、文具类和球类,也可以说是吃的、玩的、用的分类。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表现可真好啊!老师决定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操场做游戏,小朋友们听老师的口令,男孩站一队、女孩站一队,我们一起排着队去做游戏。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顺数与倒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顺数与倒数,学会顺接数、倒接数。     
  2、在游戏中感知倒数与顺数的规律,开拓幼儿的思维发展。     
  3、情感上: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顺数与倒数的内在规律。  
  活动难点:学习倒数、倒接数  

  活动准备
  1、1—10磁性数字卡2套、方向箭头1个  
  2、青蛙10个,荷叶若干个  
  3、相同火车头图片2个(区别:车牌号不同)  
  4、高楼模型1栋、1—10粘贴数字1套  
  5、《开火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教师自我介绍,表达认识新朋友的愉悦心情。  

  (二)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青蛙,及要去参观青蛙的新楼房的主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行知识铺垫。  
  1.通过拍手游戏感知数量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  
  2.数字感知多1与少1的关系:如:比2多1的数是几?比9少1的数是几?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报数的方法,使幼儿初步感知顺数与倒数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小结:我们把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顺数。从大数到小数排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l,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倒数。  

  (二)教师引导幼儿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观察、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
 
  (三)复习巩固:  
  1.教师以神奇的口吻,导入青蛙,以寻找青蛙不同点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有的青蛙胸前没有数字,并启发幼儿进行按规律填数字。  
  2.以青蛙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从任意数起的顺数与倒数练习。  
  3.教师以乘坐小火车参观青蛙的新楼房的方法,导入小火车,引导幼儿对车牌号码变换方向进行观察,再次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并引导幼儿根据车牌号的排列规律结合报数乘坐火车,以参与的形式体验、感知顺数与倒数。     
  4.以观察楼房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顺接数与倒接数的练习。如:住在5楼的**想到1楼的**家串门,要走哪几层楼?……  
  5.教师以祝福青蛙搬新家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再次进行顺接数与顺倒数的练习,如:“拍拍手,来数数,123,接着数……”(456),“拍拍手,来数数,987,接着数……”(654)。  

  三、结束部分  
  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哪里有顺数与倒数,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同爸爸妈妈共同寻找、查阅资料,顺数与倒数还应用在哪些方面,下周一大家共同分享。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有的小朋友自觉排队,请一人当小队长,按顺序数数,有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数数,由这些可以说明孩子们已经有了探究的兴趣,那么我们教师应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玩、去探索,毕竟学习不能只通过一两集体活动来完成。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众彩纷呈、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内在的规律。大班的孩子虽然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可是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常常了解或发现一些规律。在节日里,他们看到街上按红、黄、绿得规律排列着一串串气球或一排排彩旗,在晚上看到月亮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有规律地变化。这些都是他们的直觉感受,还没有真正认识事物规律,更谈不上掌握这些规律和运用规律。所以,找规律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 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 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 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教学反思
  1、 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0的认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非常喜欢上数学活动,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熟悉的是1-10及以上的数。而0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随着幼儿对数字的认知维度的提升。我发现幼儿在对0的认识上有疑惑有问题有需求,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使幼儿能对0有最基本的认识,为将来更急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的探究兴趣。
  2、初步了解“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知道“0”和其它数字结合后表示的意义。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0”,理解“0”的实际意义。
  活动难点:了解“0”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数字“0”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9和0的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糖果、雪花片/水果积木)
  2、纸、数字1、2、0、0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游戏: 小鱼游。(教师和幼边唱边做小鱼游的动作,师可以说3、5、6……游一起,然后3、5、6……个幼儿一起,最后所有小鱼都游走了,所有幼儿回到座位坐好。
  2、出示数字0——9,回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数字朋友,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读一读。这些数字朋友想和我们做个小游戏呢。)

  二、了解“0”。
  1、感知“0”代表没有的意思。
  (1)出示糖果图片(5颗)。看,这里有几颗糖果?请你从0——9的数字中选出一个数字表示糖果的数量。(个别幼儿选出数字卡片)(师收起糖果)现在盘子里还有几颗糖果?(幼儿回答)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0)
  (2)出示图片(雪花片8片和3个水果积木)。8要去找朋友了,它的朋友在哪里?(收起雪花片)现在还是8的朋友吗?那是数字几的朋友?(0)为什么要用0来表示?
  小结:是啊,没有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
  2、生活中的“0”。
  (1)我们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数字“0”?
  (2)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温度计中“0”表示温度的度数,电话中“0”表示一个号码,车牌中“0”表示号码……)
  小结:原来“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能表示其他一些意思,0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3、“0”和数字的结合。
  (1)我们都知道在这些数字当中“0”是最小的,可有时候它却变得非常厉害,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有趣的0》
  (2)为什么9个哥哥一会儿看不起小弟0,一会儿又喜欢0呢?
  如果0在数字1的后面一站,结果会怎么样?如果0在数字1的前面,结果又会怎样?(演示)
  小结:“0”表示没有,但它如果站在数字的后面或前面,就能使数字发生改变。

  三、操作“0”(数字1、2、0、0)
  1、有很多数字朋友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大,可以找谁帮忙?(0)
  2、操作: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数字朋友,数字朋友后面都贴了双面胶,请你们把撕下的双面胶扔在老师给你的框框里,再把数字朋友贴在老师给你们的卡纸上,再用“0”把数字变得更大。完成以后,请把它们送到黑板上。
  3、数字比大小。(鼓励最大的数字)
  你们在0 的帮助下,让数字都变大了。现在,我们找一找,谁变的数字是最大的。(认读)
  总结:在刚才的游戏中,告诉我们“0”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数字中,“0”的位置不同,它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教学反思
  认识“0”是大班幼儿所需掌握的数学内容, 这次活动我首先通过游戏引出“0”,然后通过引导幼儿感知“0”的实际意义以及“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最后通过操作“0”等活动环节,让幼儿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 的探究兴趣。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处于积极的主动状态。活动结束,我认真总结了活动过程的成功与不足。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要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认识,在活动开始,我首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幼儿发现“0”就是表示设有,并在在幼儿的已知的基础上进行0的认识,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0的认识。在让幼儿说自己对0的认识时,我发现幼儿对于0的认识是很丰富的。幼儿们说出了在很多地方看到过0,比如在电话机上,手机上,书本上,门牌上,电视里等等地方看到过0,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孩子平时是很关注生活中的数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及时肯定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也许学生就会有了“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活动中,我还会为幼儿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幼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究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引导幼儿发现 “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时,我通过讲述《有趣的0》的故事,让幼儿发现“0”虽然表示没有,但在和数字组合成另一个数字时是不可以缺少的。最后通过操作“0”的游戏,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0”站在数字朋友的后面能使数字变大。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操作活动十分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安排一些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以来可以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活动最后一环节中是让孩子们操作“0”,在“0”的帮助下让数字变大,孩子们操作的比较好,但在教师最后讲评中,教师只找出变得最大的数字并表扬了这些孩子,其他孩子变的数字就没有讲评,就如孩子把“0”放在了数字的前面,这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应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呢?我就这样结束了整个活动,整个活动就好像缺少点什么?就是向孩子解释的过程。数学中的概念首先老师一定要理解清楚否则就会误导了孩子。还有在情境游戏中自己没能完全融入角色中,在这一些环节中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我觉得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
 

第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区分左右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3. 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4.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重点难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准备
  1、大挂图(森林图)1份,(六只小动物)
  2、小红花20张(彩纸剪)

  活动过程
  (一)、区分左右手,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猜谜导入: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那么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幼儿交流)
  3.感知左、右边。教师发出指令,幼儿按指令举起相应方位的手并做出动作。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3)、刚才我们知道了左手和右手,那么老师还想考考你,你的身体上,除了左手和右手之外,还有什么部位也可以分左右呢?(耳朵、眼睛、脚、腿、肩、鼻孔、眉毛等)

  (二)、听口令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放慢速度,纠正个别不对的幼儿,此环节教师应面向全体,看看是否每个幼儿都对)
  2、看图区分左右
  师:有6只小动物看到我们玩的那么开心,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出示六只小动物的图片。)
  提问: 有几只小动物?最左边是谁?最右边是谁?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

  (三)、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1、 两组小朋友拉手比赛:(左手拉右手)(右手拉左手)
  2、向左右转游戏:
  3、给小朋友贴红花(一组发出指令一组贴红花看谁贴的准确)

  (四)、结束课程:
  总结性提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教学反思
  我所讲的是大班数学《区分左右》一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我在设计此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第一环节中 以猜谜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游戏中辨别左右。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孩子们乐于参与课堂游戏,喜欢听老师指挥。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环节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把 (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来总结本课内容。并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汉字。有不足,才会让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第10篇、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音乐律动表演活动中,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我让幼儿排成一排,从一开始报数,然后我请单数的小朋友上前一步,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所措,最后他们问我:“老师,什么事单数啊”?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还没有单数这个概念。
  《刚要》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到事物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构思了本次认识单双数的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游戏化的教学,幼儿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的思考归纳及探索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游戏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理解并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理解单双数的含义,幼儿自己根据规律,归纳出2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1.黑猫警长头饰,歌曲《黑猫警长》。
  2.纸盒做的房子,房里装有若干“鸡蛋”
  3.1—10的数字卡片,幼儿人手一套1—20的数字卡片。骰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小老鼠偷走了鸡妈妈的蛋宝宝,被黑猫警长调查出来了。请小朋友来当黑猫警长,去小老鼠的家把蛋宝宝救出来。

  二,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 老师把小朋友救出的蛋宝宝一排排粘贴在黑板上,在后面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2.请小朋友给鸡蛋宝宝找朋友,两个两个的圈起来。
  3.请幼儿观察思考,是不是每个鸡蛋宝宝都有朋友呢?引导幼儿说出:
  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的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是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两个两个的叫双数。
  4.师小结:
  A,10以内有五个单数,五个双数。
  B,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是好朋友。

  三,在游戏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扔骰子,幼儿说出自己扔的是单数还是双数。
  3.集体游戏:找朋友。单数—抱抱自己,双数—找一个朋友抱抱。

  四,拓展练习。
  要求幼儿能根据自己总结归纳的规律,找出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1—20的数字卡片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五,延伸活动。
  集体游戏:钻山洞。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的分解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数的分合操作是数概念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互换、互补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对于数的分合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知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原来那个数,并能用语言表达分合结果。最近我们学了《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学习5的分合。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原来那个数。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掌握5的4种分法,并能有序地进行数的分合。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5的4种分法。
  2、总结归纳5以内数的分合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大挂图一张(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5的分解式)、5只熊猫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5的分式)。
  每人5只动物卡片、铅笔、橡皮、1—5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引用诗歌《树妈妈写信》导入课题,并引导幼儿讨论夏天刚去,秋天来了,树妈妈写信忙起来了。
  师:夏天走了,秋天来到,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问:都有谁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引导小朋友回答都有哪些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
  问: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2、通过观察图片:出示大挂图引出活动主题,《5的分合》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5只)出示“5”的数字卡。
  师:5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操作活动:请幼儿帮助自己的小动物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说说自己分是什么小动物,点数小动物的数量(5只)。
  (2)幼儿将5只小动物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将每次分在两座房子里的小动物合起来,看几只和几只合起来是5,并记录。
  2、请幼儿说出自己不同的分合方法,教师记录。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5”的4种分法,几和几合起来是5。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
  (1)教师演示给5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2)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4)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5”的幼儿做朋友。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破译电话号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结合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孩子们互留电话的主题背景进行活动预设,通过活动中孩子集体编出的密码,自然地引导他们学会关注同样答案下式题与式题间的关系,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孩子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 导入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 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2+3,3+2,7+2……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5”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可是老师,为什么你出了两个一样的题呢?
  师:你们真聪明,竟让你们发现了。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大家可以发现两个不同的式子会有同一个结果,对吗?
  幼:对。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二、学习部分: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译。
  (一)根据式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译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式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 10、119、120)o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 19竹编 成一组密码:4 - 3,7 - 6,2+7.厨样还可以编成:7- 5+2 - 1+5+3 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式题。
  2、小组相互交换式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译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4 、小朋友还可以通过解电话号码解开爸爸妈妈的手机号,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试一下,好吗?

  教学反思
  1、 首先我感觉这一节课在孩子的认知上没有做到位,应该先让孩子认一遍数字,然后再进行加减法的运用,也许一些孩子会忘记一些数字,以后再做这节课的时候,我一定会注意的。
  2、 时间安排上,应该让大多数孩子进行尝试,这样也许会更好。
  3、 如果是做公开课,可以让和别的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1、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教学视频光盘一张。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
  〈1〉来了几位小矮人?
  〈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
  10 10 10 10 10
  ∧ ∧ ∧ ∧ ∧
  1 9 2 8 3 7 4 6 5 5
  9 1 8 2 7 3 6 4
  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10
  ∧
  1 9
  2 8
  3 7
  4 6
  5 5
  6 4
  7 3
  8 2
  9 1

  (三) 、巩固练习
  1、卡片填数
  10 10 10 4 □ □ 9
  ∧ ∧ ∧ ∨ ∨
  □ 8 7 □ 5 □ 10 10
  2、数学书第19页习题(开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钥匙和锁上的数字,哪两个数字合起来是10,就用线连起来)。
  3、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视频。

  (四)游戏活动
  1、“找朋友”。游戏规则:请前面手里拿卡片的小朋友找座位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要求两数和起来是10。
  2、火车开了。游戏规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找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合起来是10的小朋友手拉手一起上火车,边唱《火车开了》歌曲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人民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按群数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要求幼儿能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在利用和运用数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数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而对于有一定数概念的大班孩子有必要探索、学习群数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数问题。本次活动根据孩子对糖果很喜爱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了罗山的糖果资源,以让幼儿当"小工人"帮忙数、装糖果的方式,积极践行《指南》精神,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快乐、自主地学习群数,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探索群数的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以便应用到生活中。

  活动目标
  1、用糖果探索和发现按群数数的方法。
  2、尝试用不同的数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不同方法数数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按数取物的经验。
  物质准备:糖果图片、糖果、盘子若干;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有吃过糖果吗?糖果厂的老板找不到工人来帮忙装糖果,他很着急,想邀请小朋友当小工人把糖果装进盒子里。

  (二)提出要求,初次探索
  1、教师出示糖果图片(10个)引导幼儿观察点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糖果?你是怎么数的?
  2、引导幼儿猜想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哪种较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一个一个数比较快,还是两个两个数比较快呢?为什么?我们动手试一试就知道了。
  3、提出操作要求师:糖果厂的老板帮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和一个小盘子,等等请用你想尝试的数数方法把糖果装进盘子里。(1)在数糖果时,要注意控制你的音量,不要打扰到旁边的小朋友。(2)要积极开动脑筋,用多种办法来装糖果。
  4、幼儿集体操作验证,教师分别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数数的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是怎么数的?那这样数快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集中分享数数方法,教师记录并归纳小结。
  师:王老师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要把你们分装糖果的方法记录下来。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数数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因为一个一个数要数10次,两个两个数只要数5次,所以用两个两个数比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得快一些。

  (三)再次探索,提升经验师:老板看到刚刚小朋友都做得很好,所以又给我们新的任务啦,你们看这次老板给了我们一张糖果的卡片订单,要求我们用很快的速度把糖果数出来。
  1、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数数方法装糖果更快。
  师:除了按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的方法装糖果,还可以怎么装更快呢?
  2、介绍记录方法师:老师已经把糖果都画在纸上了,请你把你数数的方法用笔圈在一起,比如:你是用两个两个数的办法,就用笔把两个两个的糖果圈在一起,然后,在后面写出总共圈了几次,并看看,哪种数数的办法最快。
  3、幼儿尝试记录,教师全面观察指导。
  师:你们看,每个小朋友的位置上已经准备记录表和笔。等会装糖果的时候,请小朋友控制好自己的声量,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尽量多的办法。
  4、集体分享记录的方法和结果。
  师:请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带着你的记录表回到位置上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四)活动延伸,迁移运用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来数数。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朋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继续数数量更多的数。比如100、200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数会更快呢?小朋友可以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来想一想!

  教学反思:
  能将物体以2、5、10单位进行按群数数。让幼儿当糖果厂的小工人,在数糖果的过程中,幼儿也初步了解了按群数数的含义,本次活动我以设计糖果厂的场景切入主题,幼儿都能积极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游戏形式幼儿很感兴趣,提供的让幼儿操作的糖果幼儿都很感兴趣,在操作探索的时候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在让幼儿操作环节前提的要求不够详细,常规的要求也是要提,比如我没有说操作完的糖果要排整齐放框框里,个别幼儿就开始玩,虽然是大班但是我发现常规的要求还是要求,有时就因为小小的环节,以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常规又慢慢的松散掉,本节课还存在着一点不足是:我没有把握整个环节的重点,让幼儿的知识经验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数学活动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接下去我会观摩平行班的数学活动,思考我设计的合理吗,考虑周全了吗?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是山大版第六主题的一节活动。幼儿对一些基本图形巳有了初步认识。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本节活动结合幼儿对基本图形的了解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并且将一种图形正方形进行分割,然后再将分割后的多块图形进行组合,萌发幼儿对图形的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并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内容突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其他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二是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图形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及科学探究精神。
  2、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拼成其它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图案。
  活动难点: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认识面积守恒。

  活动准备:
  1、四幅用图形拼成的图例:牛、金鱼、兔子、狐狸。
  2、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每人数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四种动物图片,引起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教师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只小动物,你们看是什么小动物?小动物里面藏着哪些图形呀?
  1、引导幼儿观察,并讲出有哪些图形?
  2、教师小结:是的,这些动物里面有许多三角形和正方形。

  (二)让幼儿初次操作将这些图案中分开的图形进行组合。
  1、教师拿出四张大的正方形纸,让幼儿逐个与这四只小动物比较谁大谁小?幼儿做出猜想。
  2、让幼儿将图案中的图形进行组合。教师引导四组幼儿说出:这些小图形和下面的大正方形重叠了,原来它们一样大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和原来的大正方形一样大。
  3、教师小结:一个正方形可以分成多种图形,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和原来的正方形一样大。

  (三)教师用正方形纸折折叠叠,通过折叠幼儿感知一个正方形分成了许多图形。
  1、教师出示正方形的纸,以游戏“变魔术”感知图形的变化。
  2、教师将同样大小、不同顔色的正方形纸自由折叠,然后看看正方形纸折叠后取开,分成了哪些图形?折了多少个?老师是怎么折的?
  幼儿回答是用了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线折。

  (四)幼儿剪剪,拼拼,感知图形分后前后一样大。
  引导幼儿将正方形沿折痕剪开,再组合成正方形。然后再说出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原来的图形。

  (五)幼儿将剪下的多个图形再变成各种喜欢的图案。
  1、幼儿自由拼搭,自我创造。
  2、教师用相机拍下幼儿的作品,投放在电视中,让幼儿欣赏,教师进行讲评。)
  3、幼儿用语言描述:我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四个小正方形组合成了什么?(教师拍成照片投放在电视中供幼儿欣赏。
  延伸活动:教师出示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图形,提示幼儿它们是否可以分割与组合?引导幼儿在活动区再进行操作。

  活动反思:
  1、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环环相扣。
  2、幼儿学习积极性高,有探索的精神,师幼互动好。
  3、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学习,活动中运用了操作法、比较法、讲解示范法、发现法。
  最大的亮点:
  体现在教师多次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进行学习,让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材料的活动中获得最直接的数学经验,这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活动中的不足:
  让幼儿在尝试正方形分割时,方法还不够多样性,,重新组合新图案时,引导幼儿图案内容可再丰富些。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单双数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区别和理解10以内的单双数,我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身上的器官来帮助他们了解单和双的概念,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运用实物具体操作,来让幼儿知道一组物体假如两个两个数,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第三、让幼儿通过寻找感知、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游戏活动认识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第四、让幼儿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延伸到超10数的单双,拓宽知识面,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
  2、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0以内单双数
  教学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准备
  1、在教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2、手套5双,1-10数字卡和实物图片若干,超10的数字卡若干。
  3、单双汉字卡各5张,单、双汉字头饰各一个。
  4、宇宙飞船模型一个。
  5、幼儿自备学具盒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课。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身体器官来引出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我们每人都有好听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些数字的名字吗?
  (1)出示1-10数字卡让幼儿认读
  (2)引出单双数概念:
  a、出示数字1,谁能说出表示是1的物体?(一个娃娃,一个鼻子,一张嘴……)像这样成单的数 ,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单数”。
  b、出示一双手,说这是两只手,让幼儿用数字表示出。依次再出示一双眼睛,一双脚等,让幼儿说出表示的数,教师引导像这样成双的数叫双数。
  单数妈妈和双数妈妈都有许多宝宝,我们看看都有谁?
  2.运用直观教具操作活动来引导幼儿认识区别单双数的技能。
  (1)依次出示1-10只手套,具体操作,让幼儿认识10以内单双数。
  a、拿一只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1就是单数妈妈的宝宝。
  b、拿出一双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2就是双数妈妈的宝宝。依次类推出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
  (2)让幼儿拿出学具盒里的学具1-10个摆一摆、分一分,区别单双数。
  (3)通过寻找活动加深单双数的概念。
  a、寻找身上是单双数的东西
  b、在教室里寻找单双数的物品。
  3、通过讨论理解如何确定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小组探讨学习)
  (1)出示1-10的数字卡让幼儿将数字分为单数和双数。并把单双字卡贴在各自下面。
  (2)出示图片,让幼儿判定图上的物体是双数还是单数。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辨别单双数(把一组物体,两个两个的数,数到最后刚好数玩就是双数,如果还剩一个,这个数就是单数。)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单双数是怎样排列的? 在什么情况下单双数可以互变?如‘2’怎样才能变成单数,‘5’是怎么变成双数?(单双数是反复交替排列,给一个数加1或减1,双数可变单,单数可变双)
  5、游戏:数字宝宝找妈妈。(巩固单双数练习)
  一天,数字宝宝出来玩,找不着妈妈了,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两位老师分别戴单、双字样头饰扮妈妈)
  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10的数字卡片或实物图片,先判断拿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找到各自妈妈,并站在妈妈身后。
  6、拓展延伸:智力宝宝大闯关。提供超10的物体或数字,让幼儿区别单双。
  老顽童爷爷说我们的宝宝真聪明,准备邀请你们去快乐星球做客。不过,要能回答出他的问题。准备好了吗?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10以内单双数,还能区别比10大的数的单双。一个整数,看它末尾的那位数字是0、2、4、6、8的就是双数,末尾是1、3、5、7、9的就是单数。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飞船去快乐星球玩一玩儿。(拿着飞船带幼儿到户外游戏结束课堂活动)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日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日历基本信息和年、月、日、星期的关系,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的功用,能运用日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搜集各种挂历、台历、日历、年历卡等布置在教室中。
  2、幼儿每人一个年历卡片、每组一个台历。
  3、幼儿学习资源6第25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日历,探索日立的功用。
  1、猜谜语,引出日历。
  可提问幼儿:你是怎么才出来的?
  2、相互交流,了解不同的日历。
  请幼儿说说:你还见过那哪些不同的日历。
  小结:每页显示一日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周的叫周历,每页显示一月的叫月历,每页显示一年的叫年历。日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台历、年历卡等,现在又有了电子日历。
  3、出示年历卡,了解年、月、季节的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三个月是一个季节,共有四个季节。
  4、学习查看日历。直到今天是几月几日,能在年历中找到当月,在月历中找到今天的日期,找到今天是星期几。

  二、尝试使用年历卡,丰富生活经验。
  1、找出自己和亲人的生日日期并做上记录,说一说自己和亲人的生日,向大家介绍在年历卡上寻找生日日期的方法。
  2、分别在年历卡上找出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的具体位置,并抢答是星期几,答对者可给与奖励小粘贴。

  三、让幼儿知道时间过去不会再来,懂得珍惜时间。
  提问交流:当天是星期几?明天又是几月几日?知道新的一天会代替过去的一天,新的一年会代替过去的一年,时间过去后不会再回来,我们应该过好每一天。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打开幼儿学习资源6第25页,制作本月的月历。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时钟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平时,与家长交流,跟到家长聊的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另外,大班的孩子面临入小学,小学与幼儿园的作息差别很大,小学必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学习任务比较多。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特意设计了《认识时钟》 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看整点。
  2、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看整点。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1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
  3、1-12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钟表:
  1、幼儿听音乐做拍手游戏。
  2、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活动,使幼儿了解钟表的名称,引起幼儿活动兴趣。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钟表)
  3、简单认识钟面。
  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时针、分针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认识钟面上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1只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
  (3)分针跑一圈,时针走几个数字?指针是顺时还逆时针运转?(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指针是顺时针运转)。
  (4)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 3 6 9)

  二、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教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回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教师操作钟表)提问:⑴谁跑的快?(分针)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总结:分钟走一圈,时钟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 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急,老师来告诉你。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在认识1、2、3时后,又让孩子们认识了8时、6时、7时、12时。小朋友们在认识中,都说的非常好,特别是在认识12时中,小朋友说出了两根针是重叠在一起的都指着12的,所以就是12时。在认识这些时间后,我又让孩子自己动手拨一拨这些时间,在动手拨时间中,进一步认识了时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习,如;教师说出时间2:00,幼儿快速拨出时间:2:00。

  四、全体练习。
  出示自制小时钟,让幼儿自己拨出下列作息时间,并比一比谁拨得又对又快。
  早上7:00起床 ;8:00去学校; 中午11:00吃饭; 2 晚上8:00睡觉。

  五、.教师归纳:
  钟表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表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认识了钟表,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表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表的用处可大啦。

  六、表演游戏:(结束)
  方法:12名幼儿自由选择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手站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圈内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两针要指向老师事先要求的时间,其他幼儿当裁判看看是否正确。游戏反复进行,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 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生活中的数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数学生活话,为了 让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生中到处都有数字,同时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来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去体会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达到会运用数字的目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字给同学们带来的乐趣,让同学们爱上数字,本着这样的设计背景和《纲要》的精神,我设计了本课。

  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字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乐趣。
  2、通过生活实际中找数字,让同学们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找到生活中的数字。
  难点: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每人带一个有数字的玩具。并在家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有数字。
  2、电话、表、数字卡片、人民币。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QQ星成长体操》

  二、师生互动,检查课前准备。
  1、让同学拿出从家带来的带有数字的玩具,互相展示,互相交流,互相玩。
  2、让同学们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有数字。
  3、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

  三、数字的作用:
  1、出示:119、120、110等数字,让同学们说说这些数字在生活中见过吗?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2、出示电话号码,让同学们说说它的作用,并用数字卡片摆摆自己家和自己亲人的电话号码。
  3、用数字表示数量,说说你有几枝铅笔,你几岁了,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等等。

  四、课堂延伸:
  1、猜数字:找个同学在纸上写一个数字,让同学们,通过大了,小的了方式,让同学们猜,从而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比较大小。
  2、老师拿出钱,让同学们玩物品买卖游戏。

  五、教师总结后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本课的教学首先符合《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学要以幼儿生活为基础,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创设了多个活动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也都能积极的参与,体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学生物品买卖的活动环节组织的不够好,人员分配上有点问题,另外还应该养成学生收拾整理玩具、物品的好习惯。

第2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教案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 、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第2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多角度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 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 《操作册》。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 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第2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以内的加减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5以内的加减法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学生由幼儿园学习的基础,计算除去个别学生有难度,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这个内容上面来。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 让幼儿掌握5的加减法。
  3. 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分析 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分析 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孩子的兴趣。
  2、复习5的组成
  3、出示直观教具
  4、引导幼儿口述5的加减法应用题
  5、玩“谁最快”游戏
  6、书写算式
  7、教师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2、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3、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第24篇、大班数学《认识“0”》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对生活中的“0”,已经有了广泛地接触,对“0”也具有了初步地认识。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为了使幼儿对“0”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0”》。依据《纲要》和课改新的精神,围绕市级《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研究》研究的课题,此教学活动选择的内容极具生活化,提供丰富直观、形象的课件、实物,意在扩展幼儿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方式,促使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材料有效的互动,使之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获得直接的数学的经验,了解“0”在生活中的作用。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0”》

  活动目标:
  1、了解、懂得“没有”可以用“0”表示,并初步了解“0”还可以表示“起点”、“界限”等,探索“0”在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及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
  2、教具、学具:3个罐子(内装有硬币、图片)、数字0—6卡片4套;直尺、电话机、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计算器、手机模型手机、温度计、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图片和实物等。

  活动过程:
  一、温故蕴新,复习《拍手歌》
  1、以玩游戏的形式复习拍手歌。
  师请幼儿各找到一个好朋友玩《拍手歌》游戏,提示幼儿《拍手歌》念到“你拍六我拍六,六只小猴荡悠悠”即好。
  2、“小猴子荡悠悠,荡秋千玩累了,肚子也饿了,心里想:妈妈为我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了解“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1、小猴吃桃。
  展示课件:小猴子逐次吃桃的过程:
  猴妈妈为小猴准备什么食物?(桃子)
  (1)盘子里有几个桃子?(2个桃子)
  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2表示)出示数字“2”。
  (2)小猴肚子饿了,吃了一个桃子,盘子里还剩下几个桃子?(盘里还剩1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1表示)出示数字“1”。
  (3)小猴觉得桃子很好吃,又吃了一个桃子,盘里还剩下几个桃子?(盘里没有桃子)没有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宝宝表示)。
  (4)说说“0”的形状象什么?(引导幼儿说说:“0”的形状像鸭蛋、像橄榄、像椭圆形、像眼镜片……)
  (5)小结: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很好,“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还能发现生活中许多像“0”形状的东西。
  2、看图说一说。
  接下来看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图片:播放课件。
  ① 小鸟飞。鸟窝里有几只小鸟?(3只小鸟),3只一起飞走了,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鸟窝里没有小鸟),没有了,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表示)。
  ② 小朋友上车。公交车站台有几个小朋友?(5个小朋友),公交车来了,5个小朋友都上车了,站台上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了,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表示)。
  ③ 青蛙跳水。菏叶上有几只青蛙?(1只青蛙),扑通一声跳下水,菏叶上还有几只青蛙?(菏叶上没有青蛙)没有了,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表示)。
  3、游戏“猜一猜有多少”。
  分别出示三个茶罐子,内装不同物品,让幼儿猜猜各有多少。
  (1)出示第一个茶罐子,内装硬币。老师手上的茶罐里有东西吗?(有、没有。) 摇一摇有响声,猜猜是什么?打开看,是硬币。猜猜硬币有几个?,数数有2个,2个硬币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2表示)出示2的卡片。
  (2)出示第二个茶罐子问:“有装东西吗?”(有、没有),摇摇,没声音,打开看,(有扑克牌)。“几张扑克牌?”(有3张扑克牌?)“3张扑克牌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3表示)出示3的卡片。
  (3)出示第三个茶罐子,问茶罐子里有装东西吗?(有、没有),摇摇,没声音,打开看,没有,没有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用数字“0”表示),师出示“0”的卡片。
  4、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情况可以用“0”表示。
  (1)联系生活经验。小朋友想想,在平时生活中,如在幼儿园、家里、路上、公园里,山点、商店里什么东西没有了,我们可以用“0”来表示?想到了,与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交流分享:请幼儿进行交流。(例:筐里有5个皮球,小朋友都拿走了,筐里没有皮球,可以用“0”来表示……)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 宝宝表示。接下来我们看看,“0”宝宝还有什么本领?

  三、了解“0”可以表示“起点”、“界限”。
  1、“0” 可以表示“起点”。
  (1)寻找直尺中的“0”。
  播放课件: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一把直尺)。
  “小朋友在直尺上找找“0”在哪个位置?“(直尺的左端)。
  “0”右边的第一个数是几?(是1)。师在直尺上用手提示这一小段表示1,接着我们一段一段的来数一数,1后面再加一段是几?(是2、3、4……)
  “0”在这里起的是什么作用呢?是“起点“的作用。
  (2)玩“数字宝宝排队”游戏。
  ① 提出问题。“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数字宝宝排队”游戏好吗?老师这里有1—5的数字宝宝,你们可以想出不同方法让他们排好队,小朋友会吗?“
  ② 分组讨论,按序排队。在各组桌上摆放1—5的数字宝宝,幼儿在小组讨论后,每人拿一数字卡,按数序(顺数、倒数)排队。师分别请两组不同的排序方法手执数字卡到前面排队,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按什么方法排队的?(是顺数排或是倒数排)。同时也请来了数字宝宝“0”排队,问:“它应该排在哪个位置?”(在顺数排的前面或后面)为什么?(按倒数排队:数字宝宝是从6排到1的,是由多到少排列的,1最小,1再少掉1就是0;所以数字宝宝“0”就要排在“1“的后面;按顺数排队:数字宝宝是从1排到6的,是由少到多排列的,在这里“1“最小,排在最前面,所有数字宝宝“0”要排在“1“的前面。)
  ③ 小结:刚才小朋友玩“数字宝宝排队”的游戏,能动脑筋想办法,排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倒数排列法,数字宝宝“0”排在“1”的后面;另一种是顺数排列法,数字宝宝“0”排在“1“的前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0”在这里是起着什么作用?(“0”在这里是起着“起点“作用)
  2、寻找温度计中的“0”
  播放课件: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图中有什么?(一个温度计)。小朋友在温度计上找找“0”在哪里?(在温度计的中间),温度计的中线有一条红色线,这条红线是随着温度上升或下降的到。如果红线下降到“0”的位置,天气就会变得很冷,水就会结冰。如果这条红线慢慢上升到“0”的位置以上,天气就会越来越暖和,结的冰就会慢慢融化成水。“0”在这里起的是什么作用?(是起着“界限”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探索活动:
  1、创设探索环境:
  两边放有生活中与“0”有关系的物品:如手机、尺子、电话机、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计算器、温度计、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小袋子等。
  2、创设探索氛围。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0”,“0”宝宝还有许多本领呢,你们知道吗,他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待会儿小朋友去找一找,并玩一玩。
  3、幼儿自由探索活动。
  幼儿分别到两边的操作区找找、玩玩、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到“0”。
  提醒幼儿:你选择的物品在还没有使用之前,先看看原来的指针指在数字几?开始使用时你发现了指针有什么变化?如使用体重器、秒表、小钩称等。
  4、幼儿交流探索过程。
  幼儿交流找到了什么东西,怎么玩的,发现了“0”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5、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0”宝宝,数字“0”宝宝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宝宝表示;又如尺子、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中的“0”宝宝,他们在这里是起着“起点”的作用;再如温度计中的“0”宝宝,他是起着“界限”的作用;还有门牌号、手机、车牌号中的“0”宝宝,他们在这里表示的是号码中的空位。数字“0”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真大。

  五、以复习《五只猴子荡秋千》儿歌结束活动。
  1、复习儿歌:小朋友还记得《五只猴子荡秋千》的儿歌吗?我们站起来一起边念边做动作。
  2、表扬小朋友念得真好,五只猴子一只一只的被鳄鱼吃掉了,还有猴子在荡秋千吗?(没有了)。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0”表示),师手指头从5逐一减少到1至没有了,以握紧拳头以示。
  今天小朋友认识了数字宝宝“0”这一新朋友,你们喜欢他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回班级跟数字宝宝们继续做游戏好吗!

  延伸活动:
  一、数学区域:
  投放与“0”有关系的物品:如手机、尺子、电话机、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计算器、温度计、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小袋子等,供幼儿操作。
  二、提供数学操作册
  让幼儿练习,加深对数字宝宝“0”的认识。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教学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选择内容能很好体现数学生活化、情境性、互动性的教学特点。
  在导入和结束活动中,能有机整合语言领域。以复习“拍手歌”形式,自然巧妙导题激趣,引发“小猴吃桃”的情景,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活动结束时,复习《五只猴子荡秋千》的儿歌,幼儿边念边表演,即活跃了活动氛围,同时也突出了此活动教学重点,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教学活动中,能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幼儿在视觉感官中认知“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宝宝“0”表示,很好地扩展幼儿思维的发展。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的表象,引导幼儿想象,说说什么东西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
  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在直观形象材料中探索操作,去参与活动,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寻找、发现“0”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寻找生活中的“0”中,能更好地感知、理解“0”在生活中的作用,从中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同时也可以体现幼儿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

第25篇、大班数学7的组成和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6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7的分解组成,掌握7的6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7的6种分法
  2、总结归纳7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大挂图一张(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7的分解式)、7个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式)、每人7个小批每个苹果卡片、铅笔、橡皮、1—6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秋天来了,树上的平果熟了,树妈妈要把苹果送给两只小猴子。出示挂图、苹果树、7个苹果
  问:树妈妈要把它送给小猴子,怎样分呢?
  2、出示大挂图引出“7的分解组成”
  师:把苹果分到小猴家里,一共有几各苹果(和幼儿一同点数共7只)出示“7的数字卡。
  师:7个苹果怎样分,树妈妈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将7个小苹果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请幼儿分别到前面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幼儿的分法。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7”的6种分法。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7”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7个苹果的分法,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苹果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 4、4和3、5和2.6和1
  (2)、幼儿观察“7”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6)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7”的幼儿做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6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本次活动以尝试分苹果,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7的分解组成,掌握7的6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苹果进行,。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分苹果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7”的6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7”的6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7”,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教师并演示分苹果,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苹果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引导学习有序进行“7”的分解组成,幼儿观察“7”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分苹果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第26篇、大班数学活动《读数型加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将一种物品抽象成数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感知加法的含义。
  2.学会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加法运算,初步学会观察图意,培养幼儿视图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丰收的图片磁性教具;玉米、西红柿卡各10张、1—5的点数卡两套、1—10的数字卡、点数卡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儿歌《秋天到》引入并以故事的方式向幼儿讲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忙着把地里的庄稼收回来,几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没闲着呀,快看他们也在忙着呢,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小朋友们看图上有两只可爱的小白兔,一只是灰色的一只是白色的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原来他们是在院子里摘苹果呢)分别数一数两只小兔手中苹果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用计数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加法运算

  二、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框,玉米卡
  1.请两个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长方卡里放玉米,并说出自己放了几个,找出相应的数字放在长方卡的下面,其他小朋友算出一共是几个?并找出总数的数字卡
  2.依照方法,将实物换成西红柿,继续练习
  3.将实物卡换成点数卡,继续练习

  三、幼儿探索操作
  1.请幼儿看图,说说图意,猜猜小朋友在做什么
  2.请小朋友数一数左右两边的方框分别有几颗草莓,把数字写在下变相对应的方框内,在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几颗草莓,把答案写在最下边的方框内
  以下逐一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活动
  教师收书及整理工作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2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按群计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大班的孩子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数的能力,但还没有两个、两个数或者五个、五个数的等按群计数的能力,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数学主题活动课《按群计数》,以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1—20按群计数,两个两个数。
  2、建立数群概念。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两个两个 的数数
  难点:10—20之间两个两个的数数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学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教师和幼儿玩数单双数的游戏,从1到10,再到20。

  二、基本环节
  1、请小朋友在插板上的第一行插上两个红棋子,再插两个黄棋子,两个蓝棋子,两个绿棋子, 2个黑棋子,一共10个棋子。
  2、教师提问:
  一共插了几种颜色的棋子?每种颜色共有几个棋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棋子?先让幼儿按个数数,再按颜色数——2、4、6、8、10。
  3、请幼儿照第一行的样子插同样的棋子,同时说出12个棋子,14个棋子,16个棋子,18个棋子,20个棋子。
  4、请幼儿说说怎么数速度快?为什么?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两个两个数的练习,让幼儿借助颜色的区别进一步感知双数递进的规律。
  5、游戏“听声音拿棋子。”
  教师拍一下手,请小朋友拿掉2个棋子,同时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直至把棋子全部拿掉。

  三、结束环节
  收回插板。
  活动延伸,户外体育活动的报数游戏,数字表的点数游戏。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第2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抽象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思维较活跃,基本上已能够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同时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他们开始对识别重叠图形感兴趣,并能运用点数的方法,尝试找出几何图形的个数。为了加深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帮助幼儿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我们设计了一套大班数学学具《图形变变变》。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
  2、根据图案统计出相应图形的数量,并会用各种图形拼出多种图案。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4、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平面图形的特征,辨别组合图中的图形,进行计数,增进对图形的认识。
  难点:会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拼出各种图案。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机器人拼图一份;学具:每人一套几何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知识准备:已认识的几何图形

  活动过程:
  (一)复习律动《不说话》。

  (二)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图形宝宝,小朋友想不想看他们都是谁呀?
  幼:想。

  (三)展示各种图形卡片。
  1、例正方形。
  (1)、师: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哪些特征?
  (2)、师幼共同讨论,老师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相等),有四个直角。
  (3)、老师出示正方形卡片,让幼儿亲自摸一摸。
  2、依次出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图片。师幼共同小结:
  (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2)、圆形有边没有角,像个盘子。
  (3)、长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对边相等。
  3、认识图形。
  (1)、老师单独出示各种图形。
  (2)、集中出示不同图形。
  (四)出示机器人,找出图案中的不同图形,并进行计数。

  1、教师出示机器人图案,提问:
  (1)这是什么图案?上面有哪些图形组成?
  (2)、那个小朋友能亲自上台找一找图形?
  2、老师说图形名称,让幼儿找一找。
  3、师幼共同说出每个图形有几个?
  4、老师再一次总结不种图形的特征。

  (五)、老师逐步出示各种图案,让幼儿自己观察,说出每个图案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各有多少个?
  1、大树 2、小房子 3、小花
  4、太阳 5、小鱼 6、小鸡
  (1)、逐自出示一遍,让幼儿说出是什么图案,有哪些图形组成,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
  (2)、集中展示。
  (3)、鼓励幼儿粘出不同的组合图形或其他的图形。

  (六)、幼儿拼图,老师巡回指导。
  (每一组幼儿准备各种图形若干,请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合不同的图案。)

  (七)、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1、介绍自己的作品名称是什么?
  2、作品都用了哪几种图形?
  3、各用了几个?

  (八)、老师小结:
  1、小朋友用不同的图形变成了这么多漂亮的图案,好不好玩?为什么?
  幼:自由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图形变变变》。
  2、再一次集中出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说出他们的不同特征。

  教学延伸:
  小朋友,老师现在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下去以后,我们在教室里,校园或家里边找一找哪些物体也是这些形状的,再上课的时候,我们比一比看一看那个小朋友说得最多?
  (让数学图形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掌握了不同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说出相应的图形名称,能在不同的图案中找出不同的图形并学会计数。再通过自己动手拼图,更加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
  活动过程中,老师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小结不同的图形特征,再集中展示。又在机器人的图案中辨认计数,最后又通过拼图来进一步掌握图形的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但还有太多的不足之处:1、ppt课件的制作不熟悉,方法老套。2、语言不够亲切,缺乏亲和力。3、幼儿动手操作粘贴时间较长。4、缺乏了鼓励孩子的语言。5、启发幼儿动手操作练习之间没有衔接的语言。

第2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一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初步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贴绒原片(红色6个,蓝色7个),1—10数卡一套。
  2. 每人胶粒若干,《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单双数。
  1.将6个红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双数。
  提问:6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2.将7个蓝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单数。
  提问:7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3.小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两个两个的分,分到最后一个都不剩的是双数,分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

  二、幼儿操作。
  1.操作游戏:分片片。
  请幼儿先数数盘子里有几颗豆子,然后将豆子两个两个的分,反倒最后看看有没有剩下的,剩几个?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
  2.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做《幼儿画册》。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分一分》活动是让幼儿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数学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把双数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数字,单数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数字,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引导,将游戏的方式交给幼儿,由幼儿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过程结束小结,留意到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简单的一带而过,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帮助其修正,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个别幼儿将双数和单数区分不清楚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要给予弥补,结合《幼儿用书》的实际生活经验看一看糖葫芦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加入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活动,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使得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熟练掌握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整个活动在动静交替中进行,且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的概念,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第3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整点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时间。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形时钟一个,没有指针的纸制大钟面一个,1—12整点电子钟卡片。
  2、学具准备:实物钟若干。
  3、《操作册》第6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游戏:钟之歌。幼儿和教师一起跟随音乐唱“钟之歌”,边唱歌边做动作。唱完后教师提示:“这是一首谜语歌,请大家猜猜谜底是什么?”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刚才小朋友们猜的谜底是钟,我们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时钟。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时钟朋友。
  1、教师出示圆形时钟,请幼儿观察钟面,了解钟的表面结构。
  2、通过拨钟,认识分针和时针。
  教师慢慢拨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幼儿说出: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3、通过拨钟,人是整点钟。
  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调节钟背面的调时钮,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经过了一个小时。
  4、自由拨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实物钟面,请幼儿轮流拨钟,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个数字。
  教师小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钟。出示写有整点钟的电子钟卡片,与幼儿一起拨整点中。边拨边与幼儿一起说:“1点整、2点整、3点整……”直到两针在12上面重合(即12点整)。

  三、分组活动。
  教师:时钟想和小朋友分组玩游戏。
  第一组:游戏“时间超人”,一名幼儿站在大钟前,背对着大家。另一名幼儿报时“X点整”。听到报时后,大钟前的幼儿就用手臂来摆出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游戏可反复进行。
  第二组:按要求拨钟。两名幼儿一组,一幼儿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幼儿用学具播出相应的时间。
  第三组:时间时间对对碰。做《操作册》第六册第七页的活动“剪一剪、贴一贴”。

  四、游戏活动。
  教师:老狼也学会了认识时间,我们去考考它。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教师手拿1—12点钟的电子钟面卡片12张,走到前面扮演老狼。幼儿跟在“老狼”的后面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举起1点钟的卡片边回答:“1点钟”。幼儿继续问老狼,当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其他幼儿必须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静下来。最后一个回到座位上的幼儿就被“老狼”吃掉,游戏反复进行。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引导幼儿将操作材料收拾好。

第3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量一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小百科:有些量由其本质决定(譬如,数),而另外一些是作为对状态的描述(属性,尺寸,特征),譬如重和轻,长和短,宽和窄,大和小,多和少。

第3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面积守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多种操作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发展观察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及求知欲。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   图形袋人手一份   空白纸两大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正方形与长方形,引导幼儿探讨两图形面积大小,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1.教师出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提问:小朋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这两个图形一样大吗?为什么?
  2.讨论:可用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方法1: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两个图形重叠,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方法2: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方法3:用洞洞板学具摆棋子的办法
  4.师幼验证寻找的方法,尝试学习用摆棋子的方法比较大小。
  1) 幼儿讲述所找到的各种办法,师幼验证。
  2) 学习移动棋子的方法比较两图形大小
  在图形上摆上棋子,根据棋子所占格子的数量得出结论。移动棋子位置,把两个图形变成不同图形,比较另一图形的所占棋子的多少。
  3)小结:原来面积同样大小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

  二.为幼儿园设计“草坪”幼儿第二次动手操作,进一步面积守恒。
  1.教师提出任务:幼儿园要修草坪,请小朋友来设计草坪的外形!
  2.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草坪,请幼儿观察。
  3.幼儿第二次操作,要求:和老师设计的草坪面积一样大,形状不一样。
  4.教师展示所设计草坪,师幼验证面积是否一样。

  三.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1.师:在小朋友的作业纸上,有一些图形,请你们看一看,哪些图形是一样大小的。请你用一定的标记把它标出来。
  2.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四.师幼讲评作业单,幼儿整理操作材料。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第33篇、大班数学活动比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懂得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活动准备:
  皮球、铁球天平、大棉花球、小磁铁、积木、卡片;幼儿用书第5页《比轻重》 。

  活动过程:
  1、猜一猜,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几组物品,让幼儿猜猜物品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猜测的结果。
  (装有大小不同的积木,大小相同的皮球2个、铁球一个、一个大棉花球、小磁铁、2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一定量的水)
  2、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掂一掂大小一样的皮球和铁球,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幼:铁球重,皮球轻。
  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师: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铁,又是怎样的感觉?
  3、比一比,谁轻谁重。
  (1)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比较的结果。
  (2)与同伴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轻重,是可以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方法的。
  4、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分享交流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第3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扑克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有趣,通过大牌管小牌的游戏使幼儿区分数字的大小。
  2、能根据牌面花色、颜色及数字等不同,将扑克牌进行分类、“组队”,并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能对扑克牌进行有规律的排序、接龙。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小朋友在家里面有过玩扑克牌的经验
  物质准备:
  两副扑克牌、一块黑板、一面小鼓

  活动过程:
  一、介绍好玩的扑克牌
  出示扑克牌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教师简单介绍扑克牌。
  分析:通过此环节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得幼儿关注本次的活动,为活动的正常开展做好铺垫。

  二、游戏:大牌管小牌
  1、请每个小朋友都抽取三张牌,并听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游戏:教师敲小鼓和小朋友共同说儿谣,听到老师说:一、二出牌的时候才能出牌,大牌的小朋友赢牌。要求输牌的小朋友给赢牌的孩子捶背、或背一下等。
  分析:这个环节的安排,一方面是让小朋友在操作前有明确的目标,内心有一种要解决问题的动力,他们更愿意投入学习。另一方面也有一个难易的递进,如会玩扑克牌比较大小,然后在进行比较难的按着花色给扑克牌分类排序

  三、给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分类和排序
  1、教师边说儿谣边发扑克牌并请小朋友数数每人发了几张扑克牌。
  2、 请找手里面有四种花色尖的拿给老师。老师说我们把这个尖当作1。我们要一起
  玩一个按花色接龙的游戏。
  3、教师讲解规则,幼儿游戏。
  分析:这个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单一操作练习的形式,而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止,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拓展数学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四、幼儿分小组给两种花色的扑克牌排序接龙。
  幼儿分组探索,进行互相合作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来。
  分析:这个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的检验和提升,并在活动中教师能够真正的观察到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进一步的对分类和排序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

  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和家长玩扑克牌游戏
  2、请小朋友思考并尝试还有哪些排序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能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并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这是非常难得的。扑克牌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有这么多的数学的奥秘,是教师注意观察生活,并把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到课堂,幼儿在这种趣味数学活动中不仅学到到数学知识,也会自觉地的寻找生活中数学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体验。扑克牌简便轻巧,玩起来千变万化,引人入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操作扑克,来玩数学游戏,幼儿能在扑克牌中,了解很多很多的数学游戏和数学奥秘。教师通过扑克游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孩子玩得轻松,学得愉快。

第3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量的守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守恒得概念。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同伴良好的沟通并大胆,清楚的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与想法。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

  重点难点
  1.能在实验过程中感知量的守恒的含义。
  2.能大胆,清楚的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与想法。

  活动准备
  1.量杯、透明瓶子、染色水溶液、不同大小的容器
  2.教师准备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创编故事情节,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 “有一天小熊小和狗拿着瓶子去猪爸的商店买一斤油,结果小熊和小狗发现猪爸卖出的一斤油不公平”。 出示两个装有染色液体高矮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请幼儿观察。
  2.讨论小熊和小狗的油谁多谁少吗?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们说一说小熊和小狗的油谁多?为什么”?
  (2)幼儿表述自己猜想。
  (3)教师小结。教师“小朋友说谁多的都有,那么请小朋友看我做个实验,来检查一下到底谁多。
  3.教师进行实验
  (1)教师:“老师现在这里有两瓶水,一瓶代表是小熊的,一瓶代表是小狗的,我们来看看到底谁多“。
  (2)教师:“首先我把小熊这瓶水倒到量杯里,在水位处用红笔标示画一条线,接着我把小狗这瓶水倒到量杯里,也在水位处用红笔标示画一条线。
  (3)让幼儿观察水位红笔标示。教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什么啦”?“看看是不是两瓶水其实是一样多的”?
  (4)教师小结:“一样多的液体装在不同容器里,在装的过程中不增加不减少,两个容器中的液体是一样多的”。但有的时候看起来是不一样多,其实是一样多的。这就是量的守恒.
  4.继续故事情节,引出下一个实验
  (1)教师:“小熊和小狗买完油以后,又买了两瓶果汁,熊和小狗又有烦恼了,怎么这回的醋猪爸给的也不一样多“?
  5.幼儿猜想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教师:“请小朋友想想这回的小熊和小狗的果汁谁多谁少,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6.幼儿进行实验,并在幼儿实验组中设计几组水量不守恒的。
  (1)教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那么我们想的对不对呢?我们来做实验来检验一下。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2)指导幼儿进行实验。
  7.实验结果展示
  (1)每个小组说自己的实验结果,会有几组小朋友提出不同的意见,发现并不是所有组的水都是守恒的。
  (2)自己记录的表格。
  8.教师小结
  (1)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组的水都是守恒的,有的小朋友的猜想就是错的,不要因为刚才老师做的那个实验水是守恒的就认为所有水都是守恒的,如何才能知道水量是否守恒,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知。
  9.继续故事,引出下一个实验
  (1)教师:小熊和小狗继续买东西,这回他们要买两瓶米,请小朋友看看这回他俩遇到什么问题了。
  (2)教师:这回小熊和小狗也知道想知道谁多谁少要做实验才能知道,可是他们发现实验了好几回怎么答案都不一样,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10.教师进行实验。(实验是要说明装容器的瓶子必须是干燥的)
  (1)教师拿出2个装有米的相同容器,一个内壁有水珠的量杯,一个内壁干燥的量杯。
  (2)先用内壁干燥的量杯证明这两个容器的米是相同多的。
  (3)然后再用内壁有水珠的量杯来量2个容器的米。
  (4)细心的孩子可能会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内壁沾有前一个容器的米,如果没有在实验中发现,最后实验结果会发现第二个容器的米比第一个容器多。
  (5)请幼儿思考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11.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会发现两次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量杯内有水珠,将米沾在了量杯内壁,所以导致第二杯多。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量杯内是干燥的,这样结果才回准确。
  12.继续故事情节
  教师:“小熊和小狗知道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了,他们想重新验证,但是又有问题出现了,他们的量杯丢了,怎么办啊?他们很着急,小朋友来帮助想想办法吧,没有量杯怎么才能做实验呢?美工区有一些容器和工具,每组可以利用这些想办法进行实验。
  13.引导幼儿想办法进行实验。
  引导幼儿用容器来测量,可以用画水位线来证明多少
  14.教师小结,联系生活
  教师:“今天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发现了我们不能被眼睛欺骗,有时候看着瓶子矮矮粗粗的,感觉装的东西很少,看着瓶子高高细细的,感觉装的东西很多,其实不一定。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所有的东西的量都是守恒的,如果想知道量是否守恒,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并且实验的过程还一定要保证测量物体的容器要是干燥的,这样结果才会准确。我们生活中也有量的守恒,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注意一下装食品,饮料,物品大大小小的容器,形状不同,可是他们能装的量是一样多的,看看盒子,瓶子上的标示,你会发现他们到底谁和谁是一样的。

  活动反思:
  优点:
  1、目标制定明确,各环节能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通过有效策略来突出活动的重点、难点,使活动过程更加顺畅。
  2、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的策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实验感知量的守恒,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3、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上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超市场景的设置,另外课件的巧妙设计与运用,也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4、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
  不足:
  相对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不够丰富,略显容易,欠缺难度。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理解“量的守恒”,明确守恒的概念。
  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不够,应该在提出更多不同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第3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超市购物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超市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幼儿。为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超市”开展主题活动。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情景”中,并通过参观、游戏、谈话、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整合起来,使孩子了解超市的结构,体验购物的快乐,感受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去超市购物时自己买了多少东西,付了多少钱,但是,对人民币的概念仍较模糊,于是生成了这节数学活动——《超市购物》。旨在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在多次去“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认识硬币,学会使用硬币。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当幼儿亲自购物之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活动前幼儿对人民币有初步认识,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幼儿认识汉字“角”、“一”。
  2.物质准备:
  (1)布置“超市”,货架上摆有各种实物,并标明价钱。
  (2)装有10个1角、2个5角、1个1元硬币的盒,幼儿人手一份。
  (3)付钱方法展示板四块。
  (4)直观演示1角、5角、1元硬币之间换算关系的课件。
  (5)幼儿人手一张存钱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认识硬币
  (1)让幼儿感知、发现硬币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请你们轻轻地打开盒子,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幼儿打开盒子。)
  师:“哇,好多硬币!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多少钱的硬币?”(1角,5角,1元。)
  “好,现在请小朋友把盒子盖起来,老师要考考你们。”
  (2)出示1角课件。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多少钱的硬币?”(1角。)
  “你怎么知道它是1角钱?”引导幼儿观察硬币上的标志。
  教师小结:对了,它的上面写着“1角”,它就是1角钱。
  以同样方式分别出示5角、1元课件,让幼儿认识。
  师小结:5角的硬币是金色的,上面写着5角;硬币中最大的是1元的硬币,它的上面写着1元。
  游戏:取硬币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取硬币的游戏:老师说出多少钱的硬币,请小朋友快速地举起这个硬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
  老师发布命令:“请举起1角(5角、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钱,想不想去超市购物?”(想。)
  “去超市购物时,小朋友要先看看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然后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到收银台付钱。”“老师先请小朋友拿着钱盒到1号货架购物。”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整理。幼儿在活动前对硬币有了粗浅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实物,通过游戏,从1角、5角、l元三种硬币最明显的特征入手,引导幼儿准确认识l角、5角、1元硬币,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
  2.幼儿第一次购物,探索1角、5角、1元毛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幼儿带着钱盒,到超市1号货架选商品(师设计的每一件商品均为5角钱或1元钱),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集中梳理经验,知道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5角钱的两种付钱方式:用1个5角来付钱;用5个1角付钱。
  师小结:“这些小朋友买的都是5角钱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用1个5角付钱,有的用5个1角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5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是5角钱,1个5角的硬币也是5角钱。
  提问:“谁买的是1元的东西?你是怎么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1元钱的多种付钱方式:“我买了一个1元的××,用一个1元的硬币付钱。”“用10个1角的硬币付钱。”“用2个5角的硬币付钱。”“用5个1角和1个5角的硬币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2个5角的硬币合起来是1元钱;10个1角合起来是1元钱;5个1角和1个5角合起来也是1元钱。
  师:“原来硬币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我们刚才只买了5角、1元的商品,超市里还有很多不同价格的商品,你们想买吗?购物时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上面的标价,想想怎样付钱简便些?好,请大家拿着钱盒去购物吧!”
  评析:教师在幼儿认识了1角、5角、1元三种硬币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了亲身购物的机会,进一步探索1角、5角、1元三种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每个幼儿都只有在付钱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买到商品。幼儿必须先观察商品的价格,然后思考该如伺正确付钱,并将付钱方法粘贴在展板上,最后通过课件梳理幼儿经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幼儿第二次购物,发现多种付钱方法
  幼儿到超市选商品,教师观察。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
  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师提问:“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边讲,教师边演示课件。)
  (1)6角钱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角的硬币来付钱;用1个5角和1个1角合起来也是6角,这种付钱方法只用了2个硬币,简便多了。
  (2)8角钱的咪咪虾条付钱方式:用了8个1角来付钱;用1个5角的硬币和3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也是8角钱。
  (3)如果我买的东西是1元,请小朋友帮我想想怎样用1元、5角或者1角的硬币来付钱呢?”
  小结:可以直接用1元的硬币来付,也可以用2个5角的硬币来付,因为他们合起来是1元,还可以用10个1角来付。还可以用1个5角和5个1角来付。”
  师:“原来同样的价钱可以有多种付钱方法。”(请小朋友将商品放进桌子底下的篮子里。)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巧妙设计,让幼儿在一次次购物游戏中发现多种付钱方法,既拓展了幼儿思维,又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特色。
  4.第三次购物,巩固幼儿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1)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样神秘的礼物——存钱卡(出示存钱卡)。这回要请小朋友将你的付钱方法存在存钱卡里。去超市购物时,请小朋友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商品,看看多少钱,然后回到座位上,将你的付钱方法粘在银行卡的背面。
  (2)幼儿自由购物,将付钱方法黏贴在存钱卡上。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付钱方法。
  5.分享商品,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角、5角、1元的硬币,学会了不同的付钱方法,到超市里买了这么多的商品,真开心!今天也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请她们一起来品尝我们购买的商品好吗?请小朋友把自己购买的商品送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贯穿“超市购物”这一主线,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不断的超市购物中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从认识硬币到探索1角、5角、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再引导幼儿发现多种付钱方法,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第3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6的分解与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学习完《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这天有位小朋友突然问我:“老师我知道了5的 分解与组成,可是我们马上就六岁了,你能告诉我们6的分解与组成吗?”,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最近我们学了《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学习6的分解组成。

  活动目标
  1、 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 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 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大挂图一张(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解式)、6只熊猫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式)、
  每人6只动物卡片、铅笔、橡皮、1—5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
  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问:都有谁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引导小朋友回答都有哪些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
  问: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2、出示大挂图引出“6的分解组成”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帮助自己的小动物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说说自己分是什么小动物,点数小动物的数量(6只)
  (2)、幼儿将6只小动物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请幼儿分别到前面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幼儿的分法。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5)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6”的幼儿做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活动的设计思路来源最近我们学的《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忙着写着信,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 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每个幼儿都分到6只小动物,小动物各不相同,有的是6只小狗、有的是6只小猫、还有的是6只犀牛、6只大象、6只狮子等。每个幼儿还一张画有两座房子的图。形象可爱的教具,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6”,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教师并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第3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轻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第3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正方体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发展就值得去尝试。正方体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药盒、牛奶盒等,然而幼儿对正方体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对大班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幼儿认识正方形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通过幼儿的自由探索将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立体造型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正方形,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平面形与立体的区别。
  2、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它的名称和最显著特征。
  3、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正方体,知道它的显著特征。
  2、难点学习按形体的明显特征分类,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活动准备
  包装盒、正方形卡片、正方体展开图、剪刀、彩笔、胶棒(人手一份)、各种装饰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故事《喜羊羊的礼物》引题,教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让我们一起看看喜羊羊的礼物是什么呢?(出示包装盒)里面会有什么呢?一起探索包装盒里的秘密?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探索:和周围的小朋友比较自己的包装盒与别人比有何不同?
  2、探索秘密包装盒里的物品(正方形卡纸),复习巩固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正方形和包装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让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师幼共同总结正方形是平的,包装盒是有棱角的,而且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正方形有一个面,包装盒有六个面。
  4、小实验:让幼儿自由想办法,看看包装盒的六个面是否一样大。
  5、教师小结,告诉幼儿他们手中的包装盒是正方体的,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6、制作数字魔方:师幼共同观察正方体展开图,看一看有几个正方形组成?讨论制作方法,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及时给与指导。
  7、游戏:抛数字魔方(教师抛魔方停下时,看魔方面上是数字几,幼儿就拍几下手或跺几次脚)
  8、出示各种包装盒,请幼儿说出哪些是正方体的,哪些不是,为什么?
  9、请幼儿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正方体的。

  三、结束部分
  1、装饰数字魔方,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展示作品。把魔方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第40篇、大班数学8,9的分解和组合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目标
  1、经力对数量为8.9的物品进行分解、组合的过程,感知8、9的分解、组合。
  2、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考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8、9的分解组合,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
  2、学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纸、笔人手一份。
  3、《操作册》第27页。

  活动过程
  一、运用“数字碰球”游戏复习数的分解、组合。

  二、学习8的分解、组合。
  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8片筹码,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份,并用“数字卡片”、“分合号”记录分解结果,先请分成7和1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引导幼儿感受将8分成7和1或分成7和1,虽然改变了两个数字前后顺序,但合起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请8分成2和6,3和5两种分法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解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找出与这种分法的另外两种记录结果。小结俩个部分数,交换了位置,合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3请还有不同分法的幼儿展示:即8分成4和4.
  4让幼儿集体完整地读一读8的分解和组合。

  三、学习9的分解、组合
  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9片筹码,让幼儿尝试把自己每次分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并引导幼儿在摆分合式时按一个分数 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来摆分合式并记录,再找出其中有相同数字的分法。
  2、 把幼儿分解的结果展示在黑板,并进行检查。

  四、游戏活动:做手指游戏“找部分数”。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六、活动延伸:完成《操作册》P27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活动目标很明确难度适中,大部分幼儿能听懂,学会自己操作,幼儿动手能力也比教强,学习兴趣浓厚
  2不足:教师讲课不够幼儿化。上课时间太长。
  已后要多锻炼自己,不断提高上课的奇巧。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

《大班社会教案30篇》

《大班教案大全10篇科学》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