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幼儿园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

栏目:幼儿园教案

这是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

第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红、黄、蓝三种基本的颜色并能说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黄蓝的。
  难点:感知红、黄、蓝两两不同组合后会变出橙、绿、紫三种不同的颜色。

  活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哇,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2、看好了,水宝宝是透明的。水宝宝要和我们玩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师:哇,水宝宝怎样了?会变色呢!好玩吗?你们想玩吗?

  二、探索激趣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哦”。
  1、请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点力,再加加油)
  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颜色对应
  师:水宝宝要休息了,请给它找个家(与框子对应放)

  三、解读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一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师小结:哈哈,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老师手里有一瓶*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活动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一节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这节课的目标是1、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玩色游戏,初步感受颜色的变化。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色的乐趣。整个活动我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我安排了三个环节:首先以老师的小手有魔法“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从简单的“摇摇摇变变变” 一边摇一边念“魔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参与活动,使幼儿兴趣高昂。此环节幼儿感觉我的手真有魔法会变出黄颜色。
  第二个环节尝试配色,感知体验色的变化。以再次变魔术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老师拿出另外一个瓶口已涂上蓝色颜料瓶子里有黄色颜料的瓶子又一次变,顿时变出了绿色,幼儿十分的兴奋,感觉很神奇。
  第三个环节梳理归纳,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秘密。
  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在幼儿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时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玩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2、了解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盆若干只,能盛水的各种小件容器。
  2、小型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玩水边提问
  1、教师将玩具、容器等放入装满水的盆中,边玩边自语:“怎么玩具倒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师用两个容器相互盛水并倾倒,让幼儿看水从容器里流到盆里。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容器、玩具,随意玩水。
  2、师:请大家试一试,哪些玩具会沉下去?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玩水,并对幼儿在玩水中的尝试精神和得出的尝试结论作评价。

  三、小朋友感受到水的流动
  1、教师请小朋友把盆里的玩具试着拿出来。
  师:谁能试一试帮着老师把水取出来?你用什么方法取水?(提醒幼儿一定要装满,不能洒)
  2、给幼儿有漏洞的容器,让幼儿进一步取水。
  3、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水流动?水流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四、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和颜色
  1、听听水流进塑料袋的声音。
  2、看看水是什么颜色。
  3、在塑料袋上戳个小洞,请幼儿用饮水的杯子接水,听听水流进杯子的声音,闻闻、尝尝水的味道。
  教师总结:水无色无味,流动时会根据水流的急、缓与流入不同的容器,发出不同的声响。

  五、鼓励幼儿用滴管、水枪、针筒、塑料袋、颜料等尝试各种玩水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么用途?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作用,激发幼儿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中激发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态、能流动的液体。 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愉快地感知了水的特性,在游戏中体验了玩水的乐趣。由此看出,玩水活动的设计符合《幼儿园规程》中的教育原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当前教师在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无论是玩水活动还是其他活动,教师都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但每次都是用现成的泡泡水来吹泡泡,很大程度上印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热情,素服了有的思维发展,所以我实际了这届科学活动课,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在探索中主动去建构知识。

  活动目标
  1、感知泡泡的特点。
  2、通过操作,知道不同形状的棒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3、培养幼儿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让幼儿大胆想象与表达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泡泡的特点,
  2、通过操作,知道不同形状的棒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3、学会自治泡泡水。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吸管
  2、香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食盐、醋、白糖、酱油等
  3、清水 ,废旧电线丝做成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活动过程
  一:师演示吹泡泡,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同时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初步感知泡泡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再次感知泡泡特点。
  (一)设疑: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来吗?生大胆猜测,引出操作活动。
  预设:1、说可以的幼儿,我让他们当场用自来水吹一吹。(通过演示自来水吹不出泡泡的过程,比老师的空说教效果强得多。)
  2、说不可以的幼儿,我让他们说说理由,说说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泡泡。
  (二)制作泡泡水
  1、让幼儿用分别用身边的材料家在在水里。
  2、吹一吹,能否吹出泡泡来。(能吹出泡泡来的就在材料旁边做上记号)
  3、汇报交流制作情况,水中放入哪些材料会吹不出泡泡来,再次探索原因。
  4、引导小结:泡泡水跟普通的水是有区别的,所放的东西也是有选择的,一般在在清水中加 香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才可以做成泡泡水,但水不能太多,否则吹不出泡泡。
  (三)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
  1、让幼儿观察用大小不同的吸管和形状不同的铁丝圈吹泡泡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小吸管吹出的泡泡小;吹泡泡的工具虽然形状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我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泡泡水来到操场上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讨论“怎样留住吹出来的泡泡”
  这下,孩子们可兴奋了,都用自己的办法去试,有的用手挥,有的用嘴吹,还有的索性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吹……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再次达到**。果然,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泡泡真的飞上天去了,孩子们看得可开心了。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精灵儿童网站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水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不同的水果,喜欢吃水果。
  2.通过看、摸、闻感知不同的水果颜色、大小、味道不一样。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不同的水果、篮子、垫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果园丰收了,,我们去摘果子吧。(创设果园情境)

  二、认知水果:
  你摘到的是什麽水果?看看你的是什莫水果是什莫颜色的?摸摸它感觉怎样?(粗糙和光滑)闻闻你的水果有什么味道?

  三、分类:
  老师拿起一个橙子就吃,引发幼儿问题:要拨皮吃的。你的水果怎麽吃?(带皮的和洗干净直接可以吃的。)将拨皮吃的和可以直接吃的放入两个不同篮内。水果有很多的维生素营养,我们要多吃水果。

  四、探索:
  把一只苹果、和一只香蕉从中间切开,比较有什麽不同。有核的和没有核的水果。

  五、运用PPT课件进一步感知水果六、延伸:给水果涂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第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亲亲小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白兔的主要外形特征和饮食习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让幼儿产生喜欢小白兔、关心小白兔的情感。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白兔两只。
  2、胡萝卜、青菜、水果、水各三份。
  3、音乐《小白兔》。
  4、小白兔耳朵、嘴巴、尾巴、眼睛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谜面:眼睛红,毛衣白,长长的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谜底:小白兔

  二、观察兔子,大胆描述兔子的外形特征。
  1、提问:“你们喜欢小兔吗?今天,周老师请来了两只可爱的小白兔,请你看一看,摸一摸!”
  2、请幼儿看小白兔,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特征。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兔子?”(白的)
  兔子的耳朵、眼睛、嘴巴、尾巴什么样?(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身体看上去有什么感觉?(毛茸茸的、软软的)
  4、提问:“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因为小白兔的眼睛其实是透明的,但它的眼睛里有很多红血丝,所以看上去眼睛是红颜色的。)
  5、提问:“小白兔的嘴巴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叫做三瓣嘴”。

  三、观察小白兔的饮食习性。
  1、提问:“小兔喜欢吃什么?”(胡萝卜、青菜)“今天,周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食物。请你看一看,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东西的?”
  2、出示实物:胡萝卜、青菜、香蕉、橘子、水。
  3、幼儿观察,讲述小白兔吃了什么?怎么吃的?
  4、小结:小兔喜欢吃青菜、喝水。

  四、听音乐,结束活动。
  “好了,小白兔玩累了,它想回家了,我们和它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白兔的外形特征进行挖掘,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实物小白兔,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幼儿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通过近距离的实物接触,孩子更能接受和理解小白兔的习性。教师对幼儿看到的知识加以提升、总结,重点介绍小白兔的突出特点,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和观念。

第7篇、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8篇、小班科学活动认识乌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乌龟的名称和外部特征。
  2、对观赏乌龟有兴趣。
  3、初步了解乌龟的习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关乌龟的PPT,几只活着的乌龟,几个大一点的盆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它是谁呢?
  2、放映多媒体课件,告诉幼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乌龟”。
  3、请幼儿做“小老师”介绍乌龟的外部特征。在讲述、补充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
  4、小结:乌龟长着一个圆圆的头,短短的脖子,背上长着硬硬的壳,身体下面有四条腿,后面还有一条小小的尾巴。
  5、幼儿分组观察有生命的乌龟。教师帮助幼儿发现乌龟的习性。
  (1)、触碰乌龟,请幼儿观察乌龟的反应。
  (2)、把乌龟放到水里,观察乌龟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6、结束活动:
  老师:“我们把乌龟放到自然角,继续观察和喂养它,好不好?”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与动物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乌龟特有的外部特征更是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在有限的活动时间里,我没有采用讲述,直接把乌龟的特征进行概括,而是让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察——表述——再观察——再表述,因为科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们都很专注。在小结的时候,我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叠声的形容词。比如:圆圆的、短短的、小小的,加深了幼儿对乌龟可爱形象的了解。
  这次活动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幼儿观察、讲述的时候,幼儿观察得比较零乱,不够全面。课后反思,我觉得自己应该提前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也可以增加一个环节,在幼儿讲述的时候,我可以用简单的笔触记录下幼儿所说的,把乌龟的外部特征直接、具体地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呈现在幼儿面前。另外,有几个孩子没有参与讲述,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在集体场合中发言有点胆怯。

第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小区断断续续传来狗叫声,小朋友亦谈论小狗,有些说怕,有些说不怕。既然小朋友对狗感兴趣,那就以《狗》来设计活动方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狗的外形特征。
  2、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
  3、懂得怎样和小狗相处,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观察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小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难点: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小狗挂图一张。
  2、 小狗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狗外形特征。
  2、 出示小狗,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小狗,胆子大的可以抚摸小狗。
  3、 教师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
  4、 教师提问:
  ① 小狗的外形特征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② 小狗的生活习性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③ 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个别提问)
  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心里所想。
  5、引导幼儿用简单动作表现小狗的形状和叫声。
  6、 让幼儿画小狗形状。
  7、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幼儿对小狗的外形特征基本上能理解。
  2、 幼儿对小狗的生活习性不是很理解。师幼互动不大协调。
  3、 课堂气氛较活跃。材料准备充分。
  4、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5、 望辅导老师提出意见,今后有所提升。

第1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摸一摸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感官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门户,小班幼儿正处于感知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冰块、热水袋、石头、毛线这些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幼儿比较熟悉。有目的地了解事物、认识世界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而进行的。感官运用的灵敏度、感官运用的技巧都需要通过练习、培养才能提升。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摸一摸》。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特征,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物游戏,体验皮肤的触觉功能。
  2、说出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体验触摸游戏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冰块、毛线、石头、热水袋(内装40°左右的热水每组一份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乐意用手来感知各种物体。
  活动难点:
  用语言描述触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

  活动过程:
  一、游戏“摸人”感知手的触摸功能
  1、请两名幼儿进行表演,一名幼儿蒙上眼睛,用手摸另一名幼儿身体,边摸边说摸到部位的名称。
  2、刚才小朋友的眼睛蒙上看不见了,为什么还能知道摸到的是什么?(幼儿讨论)

  二、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冷热)
  1、教师出示冰块,问:这是什么?出示热水袋,问:这是什么?
  2、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感觉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并给予充分肯定)
  3、教师小结:热水袋摸起来热热的,冰块摸起来是冷的、凉的。】

  三、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毛线: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石头:这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说说感觉。
  3、教师小结:毛线摸起来软软的,石头摸起来硬硬的。

  四、游戏“找一找,摸一摸”
  请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摸一摸。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些东西摸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准备多种材质的物品让幼儿多做触摸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摸一摸、猜一猜”游戏,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获得简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本次活动教师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以三个触摸游戏贯穿全过程,游戏最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同时也能保持长久的活动兴趣,学法有:触摸法、观察法、讨论法、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得出经验。整个活动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地学习态度,对提供的各种材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争着去摸一摸、说一说,活动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使幼儿在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得到双重发展。

第1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金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尝试用语言描述、动作模仿等方式表达对金鱼的认识。
  3. 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小金鱼的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引出有关金鱼的话题
  教师:小朋友们见过金鱼吗?大家一起看看视频上的小金鱼吧!
  教师:小金鱼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金鱼的什么地方?

  二、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金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它的头上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形状?
  教师:金鱼的鱼鳍长在哪里?它的尾鳍像什么?

  三、了解金鱼的生活习性
  教师:金鱼生活在哪里?它是怎么游得?请你来学一学。
  教师:金鱼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东西的?请你来学一学。

  活动反思:
  针对本次活动,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在没有给幼儿准备真正的小金鱼给幼儿观察,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小班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观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游一游,模仿小金鱼吃东西等一系列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对金鱼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本次活动是比较成功的。

第1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鸡和小鸭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3、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第1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水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玩水的活动中初步感知水的特性——会流动、是透明的,享受玩水的乐趣。
  2、让幼儿知道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育幼儿知道节约用水。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盆、大小不一的瓶子、破塑料袋、漏斗、篮子、毛巾、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水,感知水会流。
  ①、教师提供各种嬉水玩具,幼儿自选喜欢的材料,自由嬉水。
  ②、教师巡视启发,鼓励幼儿创造多种玩水的方法,并讲述出来,引导幼儿观察水会流。
  ③、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水方法,进一步感知水会流。
  ④、小结:水是会流动的。
  2、火眼金金捉小鱼,了解水是透明的。
  ①、请幼儿按教师的指令在水里捉鱼,比比谁捉得又快又准。
  ②、请冠军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捉鱼的,为什么能看得那么准。
  ③、小结:水是透明的。
  3、谈话:水的作用大。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那些时候需要水,知道水的作用大,并教育幼儿懂得节约用水。
  4、送水小精灵
  请幼儿给需要水的小动物、小植物送水、浇水,体验水的用处大。

  活动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投放玩水材料,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水的特征。
  2、鼓励幼儿创造更多更新的玩水方法,做有关水的实验。

第14篇、小班科学活动动物走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小动物的走路姿势,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
  2、熟悉游戏规则,听口令做动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头饰、风琴、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看,我们托一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大家高兴吗?我们一起来拍拍小手。”“今天,我们班还来了几位动物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

  (二)、初步了解。
  (1)、A、“我们一起来拍手欢迎第一位动物客人”。它是谁?(小鸟)“小鸟是怎样来的?”(飞来的)“我们一起请小鸟坐下吧!”
  B、“下面我们一起放鞭炮欢迎下一位动物客人?”“它是谁?”(小鱼)。“小鱼是怎样来的?”(游来的)“小鱼也请坐吧!”
  C、“还有一位动物客人,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数三下,小朋友赶快睁开眼睛。”“它是谁?”(小兔)“小兔是怎样来的?”(跳来的)
  (2)、“下面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学一学它们的样子吧!”教师弹琴,小朋友学动物走路。
  (3)、“它们有的是飞来的、有的是游来的、还有的是跳来的。小动物来的时候还带来了许多神奇的礼物,小朋友听听录音机里的音乐,婷婷是那个小动物,小动物看谁做得好?神奇的礼物就飞到谁的身上。”小朋友听音乐做动作。

  (三)、游戏巩固。
  “小朋友真棒!小动物想和小朋友玩一玩。”
  老师:小鸟 幼儿:飞呀!
  小鱼 游呀!
  小兔 跳呀!
  来了一只大老虎,我们快跑呀!幼儿和老师对说,并做相应的动作。(游戏反复进行)

  (四)活动结束。
  “老虎累了,睡着了,我们学着小猫的样子悄悄地溜走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第15篇、小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糖果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糖果是小班幼儿十分喜爱的食品,它们精美的包装、奇特的外形、各异的口味,都对幼儿产生了很强的诱惑力,对于糖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此他们会有许多话要说,因此,我从幼儿最感兴趣、也非常熟悉的“糖果”入手,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糖果》这一教学活动。
  这次集体活动的题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这正符合我们选择科学活动的要求“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立足于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这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前提和保证。
  本次活动以“变魔术”导入活动,围绕“各种各样”展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压一压、尝一尝等方法,使孩子们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并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有关糖果的直接经验,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挑战和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种类,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2、尝试撕、剥几种常见糖果的包装。
  3、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多种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难点:尝试将袋子装的糖果撕开。

  活动准备:
  一个装有各种糖果的礼盒。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变一个魔术,请大家一起喊一、二、三,看看能变出什么?(师幼一起喊一、二、三,老师变出糖果盒)
  2、老师打开糖果盒,出示糖果。
  (评析: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糖果盒,既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五颜六色的糖果更令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为后面的活动营造了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二、了解糖果的种类,感知糖果的特征。
  1、了解糖果的种类。
  (1)师:请小朋友每人选一颗自己喜欢的糖果。(幼儿自由选择糖果)
  (2)师:你拿到了什么糖果?
  幼儿1:我拿到了大白兔奶糖。
  幼儿2:我拿到了棒棒糖。
  幼儿3:我拿到的是棉花糖。
  幼儿4:我拿到的是巧克力。
  (3)老师小结:糖果宝宝可真多,有奶糖;有巧克力糖;有棒棒糖;有棉花糖;水果糖等。
  2、了解糖果形状。
  师:看看你的糖果宝宝是长什么样子的?
  幼儿:我的巧克力是方方的。
  幼儿:我的棒棒糖是圆圆的。
  幼儿:我的棒棒糖是扁扁的。
  3、感知糖果的质地。
  (1)师:现在请你用小手捏一捏、压一压,你的糖果宝宝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幼儿讲述)
  (2)再捏一捏边上小朋友的糖果是软的还是硬的?
  (评析:通过相互比较,让幼儿充分感知糖果的质地。)
  (3)老师小结:糖果宝宝有圆圆的,有方方的,有扁扁的,有长圆形的;摸上去有的是软软的,有的是硬硬的。
  4、观察糖果的包装。
  师:看看你的糖宝宝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幼儿1:我的糖宝宝穿的是蓝衣服,上面有大白兔。
  幼儿2:我的糖宝宝衣服是黄的。
  幼儿3:我的糖宝宝衣服上有草莓。

  三、尝试剥糖果,品尝糖果的味道。
  (1)师:糖宝宝穿的衣服真漂亮!那你们想不想吃糖呀?怎样才能把糖宝宝的衣服脱下来呢?请你自己试一试。
  (2)幼儿尝试剥糖果,老师观察幼儿的剥糖果情况。
  (3)师:你是怎么把糖宝宝衣服脱下来的?(请若干幼儿讲述并示范。)
  (评析:拟人化的手法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情感特点,使幼儿凭借自己以往吃糖果的经验,尝试动手剥糖果,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4)老师根据情况重点示范某种糖果的剥法,如:袋子装的糖果上面和下面都有一排三角形的锯齿,用手小捏住锯齿往下面撕就能打开了)。
  (5)请还没有剥开的小朋友再试一试。
  (评析:此过程能够面向全体幼儿,使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6)教育幼儿把撕下来的糖纸不要乱仍,要放进垃圾箱里。

  四、通过品尝交流,了解糖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1、幼儿品尝糖果。
  2、老师提问: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1:我的糖是甜甜的。
  幼儿2:我的糖有点甜有点酸。
  幼儿3:我的糖有奶油味。
  幼儿4:我的糖有薄荷味,凉凉的。
  3、老师小结:糖果不仅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连口味也是各种各样的,糖果宝宝真是好吃极了,那我们能不能多吃呀?为什么呢?
  幼儿:多吃糖不好,牙齿要蛀掉的。
  师:对,我们要保护牙齿可不能多吃糖,特别是晚上睡觉之前一定不能吃糖。现在我们一起去漱漱口吧。
 
  活动反思:
  1、教学活动生活化。这次集体活动从幼儿非常熟悉的“糖果”入手,题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他们能大胆地表述自己对糖果的认识,这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前提和保证。
  2、教学活动的情感化:活动切合小班幼儿情感特点,是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提问也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和思维特点,幼儿在宽松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从同伴身上获得了关于糖果的信息,得到了经验的分享。

第16篇、小班科学活动豆子长大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豆子的生长过程,学习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2、仔细、耐心地进行观察,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3、通过种植观察活动,激发幼儿关爱植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观察豆子成长的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的时候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豆子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陈列幼儿种植的豆子,引出观察兴趣。
  教师:小朋友,这就是你们种的豆子,它怎么样了?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以前的样子吗?
  (幼儿回答)
  2、幼儿拿出自己的记录,互相说一说观察结果。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相互介绍豆子的成长过程。
  教师:请你和同伴说说自己种的豆子是怎样慢慢长大的。
  3、集体交流,帮助幼儿归纳豆子的生长过程。
  请幼儿按照自己的记录介绍豆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豆子的生长过程。
  豆子——长出两瓣小芽——长出叶子——长高——开花。
  4、引导幼儿找出豆子生长情况不一样的原因,激发幼儿关爱植物的情感。
  引导幼儿发现豆子叶子长得不一样。
  教师:仔细看看,你们的豆子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幼儿回答)
  5.讨论原因。
  (1)教师:为什么有的豆子长得高而且叶子又多,还开花了,而且有的豆子却长得不高,有的甚至烂了呢?
  (2)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种的,为什么他们的豆子长得不一样?
  6.激发幼儿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照料它呢?
  (幼儿回答)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豆子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天都要来看它。发现它干了应该给它浇点水,但水不能太多,否则会淹死。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1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剥橘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参加观察橘子的活动,学习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每组一只筐,内装与本组幼儿人数相等的橘子。

  活动过程:
  1、用触觉箱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摸一摸箱子里装的水果。提问:"请你摸一摸,告诉我里面装了什么水果?"
  2、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橘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的?
  (2)摸一摸:橘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可与苹果进行比较)?
  (3)闻一闻:橘子有什么气味?
  3、感受橘子的内部特征。
  (1)请幼儿讨论: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
  (2)那我们怎么把它打开呢?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橘子,观察橘子的内部特征。
  提问: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样子的?一瓣一瓣像什么?
  4.品尝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说说品尝后的感觉。

  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后,教师画一棵轮廓树,让幼儿将剥下来的橘子皮撕成小块,贴在橘子轮廓图上,制作成一幅橘子皮画,将橘子皮画贴于橘子树上,做成一棵橘子树。

  活动反思:
  秋天来了,许多的水果都成熟了,本次教学活动选择的教学材料是橘子,此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兴趣。活动开始我采用猜一猜的导入方法“猜一猜老师袋子里放了什么好吃的东西”,让幼儿思考有什么感知的方法知道袋子里藏的是什么,许多幼儿都能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去探索。活动第一环节幼儿表现的都很兴奋,很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软软的我猜是香蕉”有的说“香香的可能是金橘”;活动第二环节中,是让幼儿自己先去尝试剥橘子,许多幼儿都能在的劳动成果中分享到快乐,并且很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橘子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有几囊。在此环节中我还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介绍了橘子的身上结构还有好听的名字,比如“脐”、“蒂”、“橘络”。最后一环节我让幼儿品尝自己的橘子,并且让他们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本次教学中,然幼儿通过玩而学,激发了幼儿的各种感知行为并且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豆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比、剥等方法,帮助幼儿积累对各种豆子的感性认识,并在品尝豆子做成的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喜爱吃豆子的情感。
  2.与父母共同种植豆子,做好观察记录,了解豆子的发芽过程。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黄豆、赤豆、绿豆、黑豆、蚕豆等各种豆子。
  2.新鲜未剥壳的蚕豆、豌豆;豆类食物:煮毛豆,赤豆粥,豆浆,炒蚕豆等。
  3.种子和花盆。

  活动过程
  一、展示豆子
  1.展示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来的各种豆子。
  (黄豆、赤豆、绿豆、黑豆、蚕豆等各种豆子)
  2.介绍各种豆子的名称。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豆子吗?

  二、观察比较各种豆子
  1.比较豆子的颜色。
  (1)你们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豆子?
  (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黑色的)
  (2)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黄豆、赤豆、绿豆、黑豆……)
  (3)小结:豆子有不同的颜色和名字:黄色的豆子叫黄豆,红色的豆子叫赤豆,绿色的豆子叫绿豆,黑色的豆子叫黑豆。
  2.比较豆子的大小。
  (1)这些豆子一样大吗?
  (2)摸一摸、比一比,哪种豆子最大,哪种豆子最小?
  (3)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用手摸了摸,又把这些豆子放在一起比了比,大家都发现这些豆子中黑豆最大,绿豆最小。

  三、认识新鲜的蚕豆和豌豆
  1.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2.教师出示刚剥出来的蚕豆和豌豆。
  3.你们知道豆子藏在哪里吗?(里面)
  4.谁来试试把豆子找出来?
  5.请个别幼儿尝试剥豆。
  6.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蚕豆和豌豆的“房子”剥开来,豆子就出来了。
  7.全体幼儿剥豆子。
  8.两个房子里面的豆子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幼:不一样。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一个圆圆的,一个扁扁的。
  师:大大的、扁扁的叫蚕豆,小小的、圆圆的叫豌豆。
  9.闻闻这些豆子有没有味道啊?
  幼:刚剥出来的豆子香香的。
  师:对呀,刚剥出来的豆子有股清香味,新鲜的豆子也很有营养呢。

  四、介绍和品尝豆子做成的食物
  1.请幼儿说说自己吃过哪些豆子。
  师:你们吃过豆子吗?吃过哪些豆子?
  2.介绍豆子做成的食物。
  (展示用豆子做成的食物)
  (1)我们来看看,这些你们都吃过吗?你吃过哪些?
  (毛豆、赤豆粥、黄豆汤、绿豆汤……)
  (2)这杯白白的,像饮料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呀?(豆浆)
  (3)你们知道豆浆是用什么做的吗?
  师:豆浆也是用豆子做成的,黄豆、黑豆等都可以做豆浆。
  3.幼儿品尝好吃的豆类食物。
  (炒蚕豆、煮豌豆、爆黄豆、青豆蛋糕、豌豆泥、豆瓣酥……)
  一边品尝一边鼓励幼儿说出吃到了什么豆子。

  五、延伸活动
  1.观看门卫老伯伯种豆子。
  幼儿园门卫老伯伯带来了一些(黄豆)种子,幼儿和教师一起观察门卫老伯伯将(黄豆)种子播种在花园里。
  2.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豆子。
  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成长记录”(可以用贴照片、绘画、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
  3.召开“成长记录”展览会。
  把“成长记录”带到幼儿园进行交流,并做成展板,供大家分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幼儿兴趣出发,对小班幼儿的“生成”内容进行探究
  “有趣的豆宝宝”活动是在“春天”的主题背景下展开的。春天正是万物复苏、播种庄稼的季节,幼儿也带来了很多美丽、多姿的植物宝宝,教室里的植物角越来越丰富。一天早晨,为植物宝宝浇水的幼儿发现了一个露出一点点的红薯芽,幼儿非常兴奋,有的长时间地静静观察,有的互相转告……大家对此非常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及时设计了本次学习活动 “有趣的豆宝宝”。
  2、活动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挑战性,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比一比等各种感知觉让幼儿全面认识各种豆子。我们还增加新鲜的蚕豆、豌豆请幼儿剥豆,让幼儿体验豆子的各种特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在集体活动后,我们又在延伸活动中让幼儿观察门卫老伯伯种豆子,以及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种豆子,再次挑战了幼儿对豆子特征的观察,并引发幼儿种植豆子的兴趣,为他们的继续探索提供了空间。
  3、亲子互动,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分享活动的快乐
  从幼儿带豆子到幼儿园→观察豆子→剥豆子→ 品尝豆子,“有趣的豆宝宝”活动在教室里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豆子,观察豆子的播种和生长过程,我们别具匠心地请幼儿种豆子。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种植,能在家长的指导下仔细地观察,所以决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豆子。家长们十分配合,参与度很高,对于教师发放的“成长记录”,很多家长都认真地以多种形式进行记录,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有的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仔细看这些记录的内容,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在这一过程中亲子互动的成功。这样的方式,不但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了解,而且还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分享与幼儿一起学习的快乐。

第19篇、小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识红,黄,蓝色,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 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3. 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体验发现的乐趣。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1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 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颜色标记20份。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魔术,导入活动内容。  
  1. 师:欢迎大家来到魔法学院,我是魔法师。今天我要教大家编一个魔术。  
  2. 师:这是什么呀?瓶子里有什么?水是什么样子的?(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会流动。)  
  3. 师:看仔细楼,现在它要和我们玩变魔术了,但我们要一起念一句咒语“水宝宝,变变变!”它才会变的。我们来试试?(教师先横着摇动瓶身,据幼儿情况而定,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师:(语气的神秘感):哇,水宝宝怎样了?会变色呢!变出了什么颜色?你们想玩吗?  
  4. 给变出颜色的水宝宝贴上相匹配的标记。  

  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勇于尝试探索。  
  1. 师:老师准备了每人一个瓶子,我们一起来变魔术,一定要说:“水宝宝,变变变哦”。  
  2. 幼儿自由探索。引导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轻摇瓶身,使其变色。(老师指导鼓励孩子)  
  3. 师:你们的水宝宝变了吗?变出了什么颜色?(幼儿交流讨论)给你们的水宝宝贴一个颜色标记吧。  
  4. 师:水宝宝玩累了想休息了,我帮它找个家,红色的水宝宝住红标记的家,请小朋友们看着标记给你们的水宝宝也找个家吧。(与框子对应放) 

  三、教师解读秘密。  
  1. 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师:好奇怪呀,水宝宝怎么会变颜色呢?肯定有秘密,我们快来找找。  
  2. 请2个幼儿演示操作,没有颜料的瓶子和有颜料的瓶子进行试验。  
  3.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瓶怎么没变不出来,而另外一瓶却变出来了?(幼儿猜想)  
  4. 师:我们把瓶子打开来找一找秘密吧。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5. 小结:原来盖子里藏了颜料,颜料被水溶解就变成了有颜色的水,而盖子里没有颜料当然就变不出来了。(词:溶解)  

  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 师:看看老师的瓶盖里还有颜料吗?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黄)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在一起会怎么样,你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一起来念咒语吧!  
  2. 教师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请幼儿观察色彩的变化。  
  3. 提问: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你的水原来是什么颜色,它找了什么颜色当好朋友,最后变出了什么颜色?(幼儿讲述)  
  4. 总结:哇,颜色可真有趣,原来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让我们把这个秘密带到区域里再玩一玩,变出更多不同的颜色吧!  
  5. 结束活动,幼儿离场。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发现颜色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动手操作橡皮泥时,老师没有提醒幼儿让幼儿用手指用力的搓橡皮泥,让两种颜色能够更好的融合到一起,变出第三种颜色,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中,应该让幼儿学习自己记录结果会更好。在结束环节,由于幼儿存在个别差异,个别幼儿不能主动地参加到游戏中去,有了这次的经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表现的更好!

第2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 :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次活动我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幼儿喜欢的泡泡来引出了今天的活动主题 ——认识圆圆世界,幼儿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一步一步的认识圆形。不足的是,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有些话语稍显生硬,幼儿听不太明白,导致整节课的活动进程有点不流畅,我以后一定要多听其他老师课,综合他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形成我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堂课,我将利用课件来展示各种圆形,设计吹泡泡的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因为在我看来,通过课件展示的泡泡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吸引住幼儿的眼球,设计吹泡泡的游戏,更加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第21篇、小班科学活动没有水怎么办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认识水的重要性,懂得要节约用水。
  2. 通过讨论面对的具体问题,发展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在户外进行玩沙、玩泥的活动,或是在室内进行颜色游戏。
  2. 将活动室的水闸关闭。

  活动过程
  1. 要洗手,却没有水怎么办?在幼儿等待、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让幼儿体会没有水给我们带来的不便,进而引发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与讨论。
  2. 洗手后, 与幼儿讨论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进一步认识水的重要性。
  3. 引导幼儿说出水的用途,老师总结:水对我们日常生活很重要,没有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引导幼儿懂得要珍惜用水。
  4. 老师利用假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
  如果吃午点前没有水洗手怎么办?
  如果没有水洗衣服怎么办?
  如果没有水浇花怎么办?
  5.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节约用水。

  活动评价
  1. 能说出水的用途与重要性。
  2. 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建议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在讨论节约用水的问题上,一定要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要具体。如:洗手不玩水、关紧水龙头等。
  与家庭合作,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能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巩固,在家园一致的努力下,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22篇、小班科学活动垃圾回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有废物利用的意识,对回收垃圾、给垃圾分类有兴趣。
  2.养成回收垃圾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变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
  2.材料准备:
  (1)垃圾场图片,玻璃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一套。
  (2)几个大篮子。
  (3)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纸盒子、玻璃瓶等废旧物品(装在大篮子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话题。
  师: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二、观察垃圾场图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坏处。
  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
  师: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用以下这些方法来处理垃圾有什么缺点?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
  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
  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
  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三、引导幼儿为垃圾分类。
  1.出示幼儿带来的各种废旧物品,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垃圾真的就没有用了吗?
  (1)观察“玻璃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悦一说废旧玻璃瓶是如何变成崭新的玻璃制品的。
  (2)讨论:废纸怎样变成新纸?旧的易拉罐怎样变成新的易拉罐?
  小结:垃圾并不是非丢不可,很多垃圾还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专门把废旧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导幼儿给垃圾分类。
  师:为了方便回收,我们应当把垃圾分类整理。看一看,哪些废品可以分为一类呢?允许幼儿互相讨论,可提示幼儿,把质地相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探索用图案标志来标明种类。
  一般来说,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为四类:
  (1)金属:如铁罐、铝罐、锡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冶炼成各种金属制品。
  (2)纸张:利用旧纸做原料,制成再生纸。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复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3.提出要求:以后小朋友把家里的废旧物品拿到幼儿园来,并分类放好,再卖给收废品的人。愿小朋友都争当小小环保尖兵,让好多废品又变成新的有用的东西,为地球减少垃圾,节约能源。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探索实践活动了解了哪些是可回收的物品,培养了幼儿认真观察、归纳分类的能力;活动延伸将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起到了家园共育的作用,也让幼儿体验了垃圾回收带来的乐趣。

第23篇、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萝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萝卜的不同特征,指导萝卜的品种。
  2.初步尝试在表格上记录自己猜想的结果。
  3.愿意进行探索活动,感受发现的快乐。目标制定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三方面制定,全面、有效。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白萝卜、胡萝卜、一点红、绿萝卜的实物准备;小刀一把;
  再准备一块砧板。

  活动过程:
  一、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教师引导
  师:小朋友,小兔菜地里的萝卜成熟了,让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拔萝卜吧!
  师幼随着音乐,拔萝卜。

  二、 感知萝卜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表面)
  师:你拔了一个什么颜色萝卜?
  师:白色的萝卜形状是怎么样的?(椭圆形)
  师:白色萝卜叫白萝卜。
  ——一点红
  师:萝卜上有白色、有红色,这叫一点红。
  ——胡萝卜
  师:这个萝卜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的?
  ——绿萝卜
  师:绿萝卜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心灵美。
  绿萝卜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这些萝卜是长在哪里呢?(泥土里、田里)
  ——出示PPT
  师小结:其实这些萝卜是一个大大的根,长在泥土里,我们需要用大大的力气把它们拔起来。

  三、 萝卜分类
  货架上四个框框,有红色、绿色、橘黄色、一点红的四种颜色的框框
  ——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萝卜的类型进行分类
  师小结:我们认识了萝卜的颜色,这些都是萝卜表皮的颜色,就像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一样。

  四、观察、记录萝卜皮肉的颜色
  如果把萝卜切开来,会是什么颜色呢?
  ——出示表格
  师:这张表上有什么呢?表格上的小问号是什么意思呢?眼睛是什么意思?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依次贴上不同的颜色标志
  ——切开相应颜色的萝卜,让幼儿进行验证。
  师小结:原来呀,白萝卜和胡萝卜表皮的颜色和肉肉的颜色是一样的。
  师:一点红、心里美的萝卜切开来是什么颜色呢?
  ——拿2张颜色图片,上来贴在表格上。
  师:请小朋友说说看,你选了哪几种颜色?为什么?
  ——女孩子、男孩子分组粘贴,进行猜想
  一点红——切开来(白色)
  心里美——切开来(枚红色)

  五、品尝萝卜
  师:那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吃萝卜吗?---喜欢、不喜欢。
  教师小结:其实,萝卜的营养非常的好,也很好吃,我们要多吃它。小兔为了感谢我们给我们送来了很多好吃的萝卜,你们想怎么烧呢?陈老师这里也有几种烧法,一起来看一看吧。有。。。
  师:“你们想不想吃啊?”-------想
  师:“我们樱桃班里的甬港饭店已经为我们准备了美味的萝卜宴,我们也一起来尝尝吧?------好(放音乐结束)

  活动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创设情境的教学是有效的导入方式。
  有幼儿说“像小老鼠的脑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想象。
  对幼儿抓得比较紧,牵着幼儿走。应以对话的形式和幼儿进行交流,让活动更加生动、流畅,
  按萝卜的自然属性颜色进行分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形象生动的表格用猜想、验证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对小班幼儿,这种表格的记录方式也是可行的。
  打破思维定势。“眼见的才是真实的,不能想当然。”
  切萝卜的方式,应该多角度去切,让幼儿切实查证萝卜里面的颜色,这样才是科学的。
  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刺激幼儿的食欲。

第2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做果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了解各种水果的名称,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并了解果汁的制作过程,从而了解水果的更多的营养价值。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了解制作果汁的过程,知道果汁有营养。
  3、能说出各种水果的名字及各种营养价值。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水果的名字,及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动手切水果。

  活动准备
  新鲜易切的水果、榨汁机、塑料刀、盘子、杯子等。

  活动过程
  一、提问:
  “你们喝过什么果汁,喝果汁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里面都有那些水果,说出水果的名字。{教师出示各种水果,幼儿说名字}
  2出示制作果汁的用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好喝又有营养的果汁:
  (一)让幼儿在盘子中切水果。{教师指导幼儿注意安全。}
  (二)将切好的水果放入榨汁机中,教师盖盖子。
  (三)请一位幼儿打开开关。
  (四)将果汁倒入杯中请幼儿品尝。

  三、大家一起品尝不同的果汁,并请幼儿说说它们的营养价值。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一些科学活动,要让幼儿大胆尝试,从操作中获得知识,这样比只靠教师的传授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幼儿获得的知识更直观,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们更要相信幼儿的能力,要多放手,而且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

第2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凉快的夏天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夏天热了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自己凉快一点。
  2、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内容为幼儿防暑降温的一些方法。
  2、图画纸、笔人手一支。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夏天天气热如何使自己凉快。
  (1)问:天气很热,感觉怎样?有什么办法使自己凉快一些?
  (2)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请幼儿看看图上的人们想了些什么办法使自己凉快的,这样做为什么能使自己凉快?
  ①多喝开水身体好:夏天热了,多喝开水,喝水后身体就冒汗,热量就从汗里带走了,人就凉快了。
  ②吃冷饮:夏天吃冷饮也能使人凉快,但是多吃冷饮好不好?为什么?
  ③自己擦汗。
  ④洗澡。
  ⑤安静地做事,如看书、画画等。
  2、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凉快,并将自己的办法用图画或符号形式表示出来。
  3、师生共同小结各种使自己凉快的方法,如游泳、乘凉、吹电风扇、开空调等。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知道和了解了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逐渐变得凉快起来。在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们的生活, 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幼儿进行讨论,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贴近幼儿生活,将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提升。在活动中孩子以自己不同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并进行解读、交流,让孩子们自己用记录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探索的积极性!

第2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冻冰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科学意图:
  学习科学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开发创造他们的潜能。、

  科学目标:
  1、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材料准备:
  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科学小知识: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冻冰花,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 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第27篇、小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动物生存的环境。
  2、认识陆、海、空的动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动物图卡。
  2、绘有底图的纸。
  3、动物园门票。
  4、白色、色纸、胶带。

  活动过程:
  1、想想:
  (1)老师拿出动物的图卡,然后请小朋友想想它们的家在哪里?
  (2)老师展示动物生活环境的书或图片,加深孩子的印象。
  2、拿出一张已画好底图的纸,画有陆地、天空与海洋。
  3、拿出几张动物图卡,如:老鹰、青蛙、小白兔、鱼,请小朋友放在其生长、生活的地方。
  4、老师再拿出一些动物,问小朋友它们的家在哪里?
  5、因为有些小动物的家太远了,有些家被破坏了,所以请小朋友来为这些动物设计一个大的“家”

  活动反思:
  我班幼儿对小动物特别感兴趣,经常在图书屋看书的时候选择有关动物的图书观看,有时甚至两个小朋友为争一本书会争吵起来。于是我想和小朋友进行一次和动物有关的活动来提升幼儿对动物认识的相关经验。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在动口、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不仅能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始终围绕主题进行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提升了有关动物的相关经验。就是在活动中老师应注意个别环节对幼儿情绪的调动的技巧。

第2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可爱的小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萌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小兔3只、食物(鱼、肉、草、菜、萝卜)、表格、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师带领幼儿悄悄去看一位小客人,幼儿自由坐落。
  2、 请个别幼儿摸摸、猜猜, 然后请出小白兔。

  二、观察梳理活动:
  1、 幼儿自由观察抚摸了解外形。
  幼儿自由讲述兔子的外部特征: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毛、尾、腿
  2、 幼儿自由喂食。
  师:请你试一试小兔到底喜欢吃什么;幼儿从食物中自由选择食物进行喂食。
  3、共同完成表格记录,得出结论;
  小结:长在泥土里的叫植物,吃植物的那些动物一般都是很温顺的,还有什么动物也吃草?只要我们不去欺负它们,它就不会伤害我们,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4、 教师绘画小结;
  师:我们给小兔画张像吧!
  5、 师生共同学习抱小兔。

  三、延伸活动:
  我们给小兔子找个家吧,看看哪个地方最适合做小兔的家,我们一起来打扮它吧!

  活动反思
  一、 对于教材的选择,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应是孩子们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指孩子有生活经验,有话可说,有感性经验;陌生是孩子有发展的余地,有可拓展的空间。小兔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儿歌、故事中经常接触,然而只停留在初浅的知识层,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在一个活动中,即能够巩固已有的能力,又能发展新的能力。

  二、 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今天的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排排坐,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学习。我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兔的外形特征孩子都是知道的,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他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三、 以情感引导为主线。小班的孩子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构建情感因素的。在和小兔玩耍的过程中,从认识、玩耍到找家,始终荣辱了教师和孩子的感情因素,如轻轻抱、小声说话、喂食、为它画画等等,不需要刻意的提到该如何保护它,而是真正转化为行为,包括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直接接触生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带领孩子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来说服、来感染孩子,孩子们不光知道,而且已经做到了,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他对小兔子的关爱已经事实在在的在他脑海里扎根了。

  四、 玩固然是有效的,但科学知识还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的。在玩了之后,教师就要找寻有效的梳理小姐方法,帮助 孩子整理零乱的知识。对于小班的孩子,绘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选择了绘画小结的形式,采用简笔画来抓住兔子的特征,这要比说教式的小结更为简明、生动、富有趣味。

  五、作为科学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而并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通过一个活动对他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所谓的终身发展理念。因此我让孩子们接触了图表形式,并且赋予色彩,虽然图表很简单,但让孩子了解了一种科学方法、一种简单的统计法,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支点。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宣泄和对科学的态度是最大的受益点。但是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没有很好的估计孩子的现场反映,孩子们接触小兔子时的冲动、兴奋,造成了活动场面的拥挤,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在活动小结时,孩子们的反馈其实已经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时机,还是捏的比较牢,没有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第2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植物教案

  活动目标:
  1.在了解黄瓜、辣椒成长过程的基础上,知道植物一般是按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生长的。
  2.乐于参与种植活动,学习观察和比较,并会用简单的话描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黄瓜、辣椒生长过程照片若干,“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动画。
  2.幼儿人手一份生长排序图,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唤起记忆
  前一段时间,我们和蒋老师一起在小(1)班的实验地里种下了一些种子和苗苗。为了照顾好它们,小朋友还分成了种子组和苗苗组。谁是种子组的宝宝?苗苗组的宝宝呢?

  二、观察、比较:植物是怎样长大的
  在种子和苗苗慢慢长大时,老师还给它们拍了一些照片。出示照片,按顺序观察、比较:
  1、我们种下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呢?种子组的宝宝在干什么?
  2、哇,种子变得怎么样了?
  3、看一看,现在的苗苗和刚才的小芽芽比,又有什么不同?
  4、看,这是苗苗组的苗苗刚种下去的样子,多像种子组的苗苗呀。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5、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提炼总结
  1、你看,小小的种子会长成一颗苗苗,苗苗又会不断长大,结出果实。其实,种子组的苗苗也会像辣椒的苗苗一样开花、结果。很多植物都是这样长大的。(看动画)
  2、再次欣赏动画,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示植物生长的变化。

  四、操作很活动
  按植物的生长过程用图片排序。

第30篇、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管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主动观察、操作,了解各种各样管子的外形特征以及用途等等,知道它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 能用较完整地语言回答问题。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管子,并了解他们的用途。黄豆、沙子、小弹子若干。管子王国的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参观场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这是什么地方?”
  “这里住着谁呀?”
  “它们很想和小朋友做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管子的外形特征。
  “每人找一个管子,说一说你手上的管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小结:“管子是圆圆的、长长的;它们的颜色不一样,有白色、蓝色、灰色等;有的管子粗,有的细;有的管子上面滑滑的,有的有许多的褶皱……”

  三、通过尝试操作,了解管子中间是空的。
  “看,这是什么?”(黄豆、沙子、小弹子)
  “我们用它们和管子来做游戏,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小结:“黄豆、沙子、小弹子都可以从管子中间通过,说明管子中间是空的。”

  四、拓展经验,了解管子的用途。
  “你还在哪里见到过这些管子?”
  “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
  小结:“管子的用处可多了,洗衣机上有,空调上有,抽油烟机上也有,还有下水道管子呢……它们可以用来通水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活动反思:
  在“有趣的管子”这一活动中,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探索、了解管子的特征是这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教师以吸管毛毛虫来做客并带领幼儿进入管子王国引出课题,使幼儿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接着让幼儿自由观察、挑选、初步认识管子。让他们摸一摸、玩一玩,挑一个喜欢的管子仔细看,它是什么形状,什么材料?带着这些问题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管子的特征。在观察中训练幼儿用一双面敏感和不断发现的眼睛。孩子们从管子形状、颜色、材料纷纷说出自己手上管子的特征。幼儿在自选喜欢管子的活动中,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和自发学习,从而支持他们的活动兴趣、挑战他们的活动能力。

第3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天气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对每天的天气感兴趣。
  2、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应的图像来表示。
  3、初步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天气状况。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知道晴天、雨天、阴天等天气,学习使用相应的图像来表示。
  难点:让幼儿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天气状况。

  活动准备
  电视机、天气图像标志(阴、晴、雨),一张阴天的图片、油画棒、作画纸

  活动过程
  一、了解天气的变化,知道晴天,雨天,阴天,并会选用合适的图像表示。
  1、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太阳的是什么天气?”“老师这里有四个表示天气的标志,你觉得用哪个表示晴天比较合适?请你来帮我找一找晴天的标志。
  “噢,原来晴天可以用太阳来表示。”
  “那你还知道有什么天气?”(雨天,下雨。。。)那(雨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来帮我找一找表示雨天的标志。
  “噢,原来雨天可以用雨点来表示。”
  (出示阴天的图片),小朋友们看,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气既没有太阳,(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又没有下雨,天气阴阴的,那你觉得这样的天气是什么天气?
  “噢,原来阴天可以用乌云来表示。”
  教师小结:原来,当我们看到太阳就知道是××,看到雨点就知道是××,看到乌云就知道是××。(教师手拿标志,进行小结)
  2、游戏:学说“今天的天气是×天。”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吧,老师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图像标志都藏起来了,当我拿出一个天气的图像标志时,请你们用一句好听的话“今天的天气是×天”来表示”。
  教师先后出示天气图像标志,先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再集体回答。当孩子没有说完整时,教师进行补充,要求孩子说完整。

  二、当小小气象预报员,制作天气图像标志。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天气变化,有晴天,雨天,阴天,还有刮风、下雪等等,那你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的?”
  “对了,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等很多方法来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
  2、“看,这是什么?(出示电视机)今天,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记录天气,(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当一回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提示幼儿可以看看外面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出示太阳的标志),对,晴天可以用太阳来表示。那就请小朋友在纸上把今天的天气记录下来吧!”
  3、幼儿制作当天的天气图像标志。
  4、师:“我们的气象预报员已经把今天的天气记录下来了,老师也把今天的天气给记录下来了,我也想当一回气象预报员,(教师示范预报天气并用上句子“今天的天气是×天”)现在,哪个气象预报员愿意为我们预报天气呢?”(用上句子“今天的天气是×天”)

  三、谈话:让幼儿了解天气预报预人们生活的关系。
  师:“宝贝,你们知道天气预报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吗?”“有了天气预报,我们就可以提早知道天气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了,冷了我们可以提早加衣服,热了我们可以适当的少穿衣服,要下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带伞,带雨衣,雨鞋等。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今天晚上回家,小朋友们就去看看天气预报,明天回幼儿园和自己的好朋友们预报天气。”

第3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第3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影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自己和其他幼儿的影子,玩得不亦乐乎,我上前问他们:“你们在追啥啊?”孩子们回答:“影子啊”我再问:“你知道影子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一脸疑惑地摇头,于是就设计了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找影子、藏影子、做手影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要求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木偶、投影仪、胶片、彩笔。

  活动过程
  一、找影子
  1、木偶影子表演
  教师在投影仪上操纵木偶小猴,使小猴影子做出各种动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猴的影子在干什么?
  2、幼儿找影子。
  小朋友看看,墙上有小猴的影子,你们也出来找找自己的影子。(教师拉上窗帘,开灯,然后放音乐,幼儿找影子)
  告诉我,你们的影子在哪里。让你们的影子表演各种动作,看哪个影子的动作最优美。(幼儿表演各种动作)
  刚才,你们的影子在干什么?影子怎么也是会跳、会走的?
  小结:影子真好玩,我动他也动,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动作。
  (关灯)咦,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没有了 ?(开灯)为什么影子又出来了?(再开灯、关灯)
  小结:影子跟亮光有关系,有亮光,影子就出来,没有亮光,影子就没有了。

  二、藏影子。
  我们来做藏影子的游戏,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来找。想一想,怎样藏,老师才找不到你的影子。(幼儿藏影子,教师找影子,被找到影子的幼儿站在一边)
  (问没被 找到影子的幼儿)我怎么没找到你的影子?你为什么藏在这里?
  小结:亮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影子,所以老师就找不到了。
  游戏玩两遍。

  三、做手影游戏。
  今天,老师青睐一个表演家,她会做各种手影游戏。(老师表演手影游戏)
  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哪个小朋友也会表演?(小朋友用木偶或者手影表演)
  说说你表演的是什么?
  小结:在亮光下面,可以做各种影子游戏。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影子。找个好伙伴做做有趣的影子游戏吧。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贴近他们生活,深受孩子们喜爱。
  2、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得当,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跳跳就能达成新的认知目标。
  3、本次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过渡环节自然,消除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4、在教师找幼儿影子,幼儿找其他幼儿的影子环节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充分的互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
  5、在找影子环节,让幼儿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第3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大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
  2、观察、认识大蒜,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3、能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大蒜,知道大蒜的生长环境。
  2、适合种植的大蒜若干。
  3、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杯子、罐子若干;小洒水壶。

  活动过程:
  1、直接出示大蒜,引导幼儿认识大蒜的外形特征。
  (1)出示大蒜,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谁认识它?你在哪儿见过呢?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上认识大蒜的外形特征。
  师: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3)剥大蒜,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大蒜。
  师:请你们把大蒜掰开,看看是什么样的?和刚才的大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请幼儿上前摸一摸,闻一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摸上去感觉怎样?有什么气味?
  2、学习种植大蒜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种植需要的材料和器具:如器皿、土、洒水壶等。
  师:你会种大蒜吗?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
  (2)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如何种植大蒜。
  师:如果请你来种大蒜你会怎样做?
  (3)教师小结、示范种大蒜的方法。
  (种大蒜分三步——第一步:选择种植需要的材料和器具。(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第二步:找出大蒜根部,把大蒜头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轻轻地把泥土压在大蒜身上。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户外平台上。)
  (4)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和老师一起种大蒜。
  3、幼儿尝试种植大蒜。
  (1)教师讲解种植要求与注意事项。
  师:在种大蒜的时候要把大蒜的尖头朝上,(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把大蒜按在土里,要保持地面干净。
  (2)幼儿分组自由种植大蒜,教师巡回指导。
  4、活动评析和小结。
  (1)展示幼儿的种植结果,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检验种植情况,并进行改进。
  (3)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平摆在户外平台上。

  活动延伸:
  将种植的大蒜摆放自然角,并让幼儿是日常观察、管理,同时把生长情况拍下照片,按顺序贴在墙上,帮助幼儿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种大蒜活动中,老师觉得我们小一班的小朋友都很棒,全都能够听从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跟老师也有互动,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大家怎么剥大蒜的皮。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同伴间的学习,他们能够快速地学习身边的小朋友的动作,如剥大蒜的外皮和蒜瓣的皮;我也看到了小班孩子好模仿的特点,但凡同伴一句话,就会有一大堆地孩子跟着说相同的话;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对五角星的渴望,一颗五角星,促动了很多孩子的主动探索;最后,我还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老师说大蒜有营养,孩子们就都说要去吃大蒜。

第35篇、小班科学活动认识水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两种水果,能准确的说出两种水果的名称。      
  2、幼儿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准确说出水果的名称。
  活动难点:能说出水果的颜色、形状或味道。

  活动准备:
  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神迷盒两个、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基本活动
  1、出示神秘袋
  师:“宝贝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两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好多的好吃的,想不想吃?(想)
  师:“那你们知道里面装的什么好吃的吗?”(不知道)
  师:“老师也忘了里边装的什么啦?我来……(老师假装往出拿)诶,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来帮老师,谁愿意来?”
  师:“***、***你俩来摸一摸”(请幼儿过来,先摸一摸,提醒幼儿只能摸一个)“***猜一猜,你摸到了什么呀?”“宝贝,那你摸到了什么呀?”(幼儿进行猜测,是哪种水果之后再拿出验证)
  师:“那我们拿出来看一看,到底是不是**?”
  (通过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例如,苹果)
  师:“呀,这是什么啊?苹果。那***猜对了没有?拍拍手吧。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呀?它长什么样子的?”(如幼儿说不来提醒是圆圆的还是长长的)。
  运用此方法,逐个拿出认识苹果,香蕉。
  2、闻一闻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漂亮的神秘盒,里边也装了好吃的,这次老师不要你们用手摸,要让你们用小鼻子闻一闻里边装的是什么?(老师请若干幼儿来闻一闻是什么水果。并拿出来验证)
  3、尝一尝
  师:“宝贝们表现的真棒,想不想吃?那怎么样才可以吃啊?”(苹果洗洗吃、香蕉剥皮吃,在了解水果的吃法过程中,引导幼儿复习水果的名称。)
  师:“老师这儿给你们准备了洗干净、切好的水果,我们一起来尝一尝,看看他们是什么味道的。”   
  (1)、请几个幼儿先来尝一尝,说出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2)、请几个幼儿将眼睛蒙起来吃,吃完告诉大家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3)、幼儿分组吃不同的水果,吃完告诉老师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的。

  三、结束活动
  师:“宝贝们,苹果和香蕉好不好吃呀?苹果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啊?什么味道的啊?香蕉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啊?”(最后总结,复习水果名称,颜色和味道)
  师:“今天老师在外面也藏了一些水果宝宝,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和幼儿去户外找,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本节活动通过“摸、看、闻、尝”等方法,充分运用五官感觉来认知苹果,香蕉的形状、颜色、味道。
  2、整节活动中,充分引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更大程度的加入参与到整节活动当中。      
  3、 对本节活动的细节部分处理有些不当:
  (1) 在开始部分,应用较安静的游戏,或与水果有关的小游戏进行导入。
  (2) 在“神秘袋”“闻一闻”两个环节中,让幼儿等待的时间有一点长,应多准备一些材料,让其他幼儿更好的参与。
  (3) 整节活动,可变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将幼儿分组,每人一个水果实物,让幼儿亲自感知两种不同水果的,不同特性。也可以用“蒙氏”教学法来进行,教师直接贯穿给幼儿正确的概念。这样可以让整节活动更加的收、放自如,也可以让幼儿更加有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
  (4) 可再加深一点难度,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也可用两种不同感觉的水果来进行,对比更加的强烈,明显。例如:苹果和猕猴桃,一个是光滑的,一个是粗糙的。
  通过这节活动,老师们给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有了一个很大的学习提升。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继续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慢慢摸索,提高自己的组织活动能力,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方法,让幼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将以后的活动开展的更生动有效。

第36篇、小班科学活动好玩的风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
  (2)能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于孩子人数的双、单轮风车、盆子、米若干。
  2、在角落里摆放一只电风扇和若干风车用布遮住。
  3、幼儿平时玩过风车。

  活动过程:
  (一)玩单轮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出示五颜六色的单轮风车,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看看我身上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玩?请小朋友和我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挑选插在米里的单轮风车,选一个空的地方玩。
  3、幼儿自由探索,教巡回观察。
  (1)观察孩子探索单轮风车的玩法,抓住个别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单轮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你们的风车宝宝听不听话,我们也让它休息下吧。小朋友和风车宝宝玩的开心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样玩风车宝宝?”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小结:通过吹,拨,跑、甩让单轮风车转起来。

  (二)玩双轮风车,引导幼儿比较两种风车的不同玩法。
  1、教师激发幼儿玩双轮风车的兴趣,教师:风车宝宝还有许多的 好朋友想不想找出来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风车宝宝你好,快出来吧。(模仿风车宝宝)小朋友门好,我是双轮风车宝宝,你们想跟玩吗?你们跟我玩的时候看看我会不会转,来跟我一起玩吧。
  2、幼儿自由挑选插在米里的双轮风车,选一个空的地方玩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1)教师观察幼儿玩双轮风车的玩法,抓住个别玩双轮风车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比较两种风车的不同玩法。
  4、讲述发现
  (1)教师引导幼儿休息,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风车宝宝说 今天和小朋友玩的真开心,不过我有点累了,让我休息一下吧。小朋友你们看这双轮风车宝宝会不会转起来?
  (2)引导幼儿比较两种风车的不同玩法,教师:你是怎样让风车宝宝转起来的?这个双轮风车宝宝和刚才的单轮风车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它们玩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双轮风车宝宝除了可以吹、拨、甩、跑让它转起来,还可以用在地上推让双轮风车宝宝转起来。

  (三)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可以让很多的风车一起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很多转的风车)请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东西让许多风车一起转起来?小朋友猜猜得对不对呢?(出示电风扇)小朋友除了电风扇还可以有什么办法使风车宝宝转起来?
  2、幼儿相互讨论。
  小结:小朋友想了这么多东西让风车宝宝转起来,让我们可以再来玩一玩。

  (四)延伸活动
  1、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探索风车,让幼儿知道风可以让风车转起来。
  2、收集扇子、玩具电动吹风机等工具引导幼儿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风车。
 
  活动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为孩子先准备好材料,幼儿只要制作就行了,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这次我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制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脑筋选择材料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孩子们对于自己选择的材料很喜欢,制作风车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第3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在设计活动前,我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小班溶解教案,发现活动很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到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但活动过于简单(分两步走:感知果珍、牛奶、糖、盐会溶解;尝一尝溶解后的果珍、牛奶、糖、盐)。由此我设计的活动分三步走: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果珍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白开水和奶粉、细盐、苹果、各种豆豆)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认识苹果、奶粉、细盐、各种豆豆) 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请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二、动手试一试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开放式的科学教学必须为幼儿创作主动猜想,大胆实验,总结结果的机会,其中,师生间适当的应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提出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量避免幼儿回答错误,这中提问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作型,而且还使幼儿容易产生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们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应是平等的讨论。

第3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西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是一种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来猜猜是什么?
  2.集体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现在又多了一些形状,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你们想知道吗?"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我们给西瓜涂上颜色吧。(幼儿动手操作)5.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活动反思:
  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第3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夏天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感受夏季的主要特征和现象,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2、激发幼儿对自然季节现象的兴趣。
  3、使幼儿掌握一些夏季生活基本常识。
  4、了解夏季的基本特征以及人们的活动。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在散步或一日生活中带领幼儿观察园内附近的夏季景色,夏天教学挂图,幼儿活动材料第19页。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与小朋友谈谈夏天的感受。
  1、老师:小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你觉得夏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热、出汗、树上的知了声,还有太阳的灼热等)
  2、夏天的时候你们最想干什么?(喝水、吹风扇等)

  二、认识夏季的特征。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小结夏季的特征:夏季的太阳晒在身上为辣辣的,天气很热,我们只能穿短衣短裤,夏天的树长得很茂盛,小草长得很高,各种花都开放了,知了叫了,蜻蜓飞来飞去,苍蝇、蚊子也多起来了……

  三、如何健康的度过夏天。
  1、夏天这么热,我们怎么过呢?能不能到太阳底下晒很长时间呢?夏天应多喝什么?(温开水)
  2、吃水果应该怎样做?(水果都应该洗干净)。
  3、老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重点介绍夏天应多喝温开水,少吃冷饮,吃多了冷饮对人体有害,夏季应特别注意卫生,不喝生水,不吃小摊上不干净的食品,吃水果应清洗干净,要勤洗澡,不在烈日下曝晒。
  4、引导幼儿看活动材料《夏天的活动》

  四、结束活动。

第4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糖怎么不见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天班级的小潘带了两块糖,活动期间他吃了一块,有的小朋友看见也想吃就像他要,他不给,活动结束多到了喝水时间,他怕别人抢就把糖藏在了水杯里。等他想起自己的糖时在去找糖已经不见了。他就找到我说有人偷吃了他的糖。我拿起水杯发现原来他把糖放进有水的杯子中化了。我就由此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2、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难点:思考“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准备
  没人一个小水杯,一块糖,汤勺。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
  看看你们的座子上都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
  今天老师请你们试试,仔细看看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实验、观察交流。
  2、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
  你们刚刚看见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到哪去了?他真的没了吗?他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幼儿讨论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
  4、活动延伸。
  你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向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相关文章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10篇》

《自然科学教案大班100篇》

《大班美术教案20篇》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