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活动PPT课件
文件编号:14111幼儿园课程组织与实施活动PPT课件这个PPT共48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幼儿园课程组织的概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取向,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等,欢迎点击下载。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供一个优化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个优化的教育环境,首先要反映在幼儿园课程的“蓝图”中。组织幼儿园课程,即绘制出这样一张幼儿园课程方案或计划“蓝图”,这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应该遵循课程组织的
整体性原则 生活化原则 主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为此,幼儿园课程需要把各种教育因素有机地组织起来以达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程组织的整体性原则集中体现在对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思考和对课程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比如,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不应把幼儿园课程组织仅仅理解成集体教育活动的编制,而要把集体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自由游戏等各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应只考虑“显性”的教育影响,也应充分考虑幼儿可能获得的“隐性”经验;不应把幼儿园课程看做是幼儿园内部的教育工作,而应把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尽量发掘出来。
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既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课程的组织上。
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多指的是课程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
体现在课程的组织上,则更多是指“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化”。当然,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截然分开。比如,幼儿园的生活中处处可能蕴涵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随机将这些内容纳入计划,生成课程,这既可以看做是教育生活化,也可以看做生活教育化。
课程环境的利用
主体性原则
指的是要把课程组织成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幼儿的主动参与、主动建构,课程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幼儿园课程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幼儿在与课程环境(教师、同伴、内容、情境等)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
举例:合作活动——小汽车
全美幼教协会(NAEYC)制定的 适宜于3—8岁儿童的课程内容指南
1、课程内容应当能使儿童在各方面,包括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儿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课程内容应当在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课程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是有意义的,内容广泛的,应当是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的。
4、课程内容应该是大多数儿童可以学会的,符合实际的。
5、课程应当考虑到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6、课程应当考虑并尊重个体的、文化的和语言上的多样性,并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关系。
7、课程应当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8、课程既要突出一定的主题或内容,又应当 围绕一定的主题把传统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
9、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智力上的整体性,同时尊重学科的基本体系,让儿童掌握的知识虽然是浅显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10、让儿童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目前能够有效学习的内容,而不是那些无意义的,或者说更适宜于以后学习的内容,否则就是在浪费儿童的时间与精力。
11、课程应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使儿童变的消极、被动。
12、课程应当重视儿童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儿童总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生活现象,在这种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概念。但这种错误的概念可以使教师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思维推理的特点。
13、课程应当重视社会性交往对学习的作用,并且应当提供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
14、课程应当满足儿童对活动、感官刺激、新鲜空气、休息、健康和营养等的需要。
15、课程应当给儿童以心理的安全感。
16、课程应当让儿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增强儿童的成就感以及对学习的兴趣与好感。
17、课程应具有灵活性,以便教教师能根据个别和集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一是适应需要,二是促进发展,概括来说,就是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就课程内容而言,在“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是适宜的。
要在基于幼儿的水平、着眼于其发展的前提下,确定课程内容。
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合目标的内容。但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要注意课程内容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要求。
课程内容源于、高于和回归幼儿的生活。
小老鼠和大老虎
在选择内容的时候,要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富含教育价值的内容。幼儿感兴趣的且富含教育价值的内容,自然就是课程的内容。
借助内容、材料等转化兴趣。
案例
这段时间班上几个孩子对插抢特别感兴趣。只要有空,就立即跑进操作区用积塑粒插起来,对其他区域的材料,尤其是美工区用来折叠的纸张理也不理。而投放这些纸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折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变化、组合、等分等数学方面的直接经验,这是积塑插拼所不能代替的。怎么办?老师苦思冥想,突然想到了一条妙计。下班后,她精心用纸折了一把手枪。第二天,当那几个男孩子又在津津有味地用积塑材料插抢的时候,老师一下亮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啊!这么棒的枪!”“老师!让我玩一会儿!”“让我玩一会儿!”“那不行,我自己也要玩呢!”怎么办?几个孩子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老师,你教我们做好不好?”“可以是可以!但是有点难啊!“”难点也没关系!“简直是异口同声!
于是,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来到了曾经不屑一顾的美工区,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折纸活动.
某些幼儿科普读物中有这样的描述:
虎:野兽名,毛皮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食用,味鲜美,骨、血和内脏皆可入药。
熊:脚掌脂肪多,味美,是极珍贵的食品。
海豚:肉可食用,皮可以制革,脂肪可以炼油。
幼儿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和规律。要从逻辑上关照不同年龄幼儿的课程内容 。
数学科学领域的内容应保持基本的逻辑性.
如“认识图形”:
小班: 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形状特征;
中班:认识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大班:认识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知道它们与平面图形的主要区别。
社会活动:朋友树
小班:认识集体中的同伴,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知道一个人很孤单,能主动找朋友,体验朋友多的快乐。
中班: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并关心周围的同伴,初步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情感,会同情、关心、帮助他人。
大班: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主动做对集体有意义的事,具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1)、课程目标缺失(自信心的培养问题)
(2)、课程内容超载
(3)、课程内容脱离、远离幼儿的生活。
(4)、课程内容偏向本本
(5)、课程内容缺乏提升
课程实施的取向
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课程实施就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生活活动
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睡眠和盥洗。
生活活动是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的重要途径。
游戏活动
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比如玩球,捉迷藏,躲猫猫,角色扮演,亲子游戏等。
(二)西方社会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1、自我活动
操作蒙氏作业材料的自我活动方式
2、区域活动
比如说主题活动,我国和国外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实施,在我国单元主题下的每个活动内容还是以老师教幼儿集体学习的方式实施,而在美国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每一活动内容所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在自我操作中探索体验。
3、考察、探究
第一,团体讨论
第二,实地考察
第三,发表
第四,探究
第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