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幼儿园讲座PPT课件

幼儿园传染病知识宣传讲座PPT课件

文件编号:4833
󰅣立即下载
幼儿园传染病知识宣传讲座PPT课件

幼儿园传染病知识宣传讲座PPT课件这个PPT共49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什么是水痘,水痘的传播途径,水痘病症、护理、并发症,患上水痘后应注意 水痘的预防等,欢迎点击下载。
幼儿园传染病 知识宣传讲座
水痘
什么是水痘
水痘的传播途径
水痘病症、护理、并发症
患上水痘后应注意
水痘的预防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多发于儿童
多发于冬末、初春
哪些人会感染到水痘?
任何未曾患过水痘的人都可能患上水痘
以一至十四岁的儿童最多见
水痘的传播途径
通过患者的飞沫
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黏膜分泌物
感染期是出疹前1-2天至出疹后6天,此时传染性最强
水痘的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流鼻涕、疲倦、食欲不振、头痛
出疹
水痘的护理
1、保护皮肤
淋浴、穿宽松吸汗的衣服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剪短指甲或戴手套
水痘的护理
2、发烧处理
多喝开水
饮食清淡
空气流通
多休息
按医嘱服药
水痘的护理
3、饮食处理
水痘的疹子也会长在口腔内,因此
  不要强迫进食,可给予流质,如粥
  食物不应过热、过冷或味道过浓
水痘的并发症
皮肤感染
肺炎
胎儿先天性缺陷
患上水痘后应注意
完全结痂后方可上学
勤洗手
玩具及衣物清洁消毒
避免与患儿接触
如何预防水痘感染
减少到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儿
及时接种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
北京市水痘疫苗接种程序
初种:1岁半   复种:4岁
两针间隔3个月
水痘疫苗为自费接种
应急接种:如托幼园所内出现水痘病例,与该患儿同楼层的未接种过水痘疫苗、没有接种禁忌的幼儿需做应急接种。
应急接种为免费接种
猩 红 热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
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密切接触传播。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呼吸道)
           伤口或产道传播(少)
           细菌污染的日用品、器具、书籍    
           及食物等间接经口传播。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抗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可抵抗同型菌的侵犯,但对不同型的链球菌感染无保护作用。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流行特点:
   季节  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
   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儿童为最多见,特  别易发于幼托单位及小学。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持续性,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可伴有头痛、纳差、全身不适。
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口腔黏膜充血,扁桃体发炎,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可有压痛。
皮疹: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针尖大小点状疹(鸡皮疹),可有痒感。皮疹间皮肤一片潮红,用手指按压后呈白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指压痕阳性)。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皮疹密集、色深、形成线条,称为线状疹(又称帕氏线)。如颜面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脱皮期:多数情况下,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天退尽,但重者可持续一周左右。疹退后开始皮肤脱屑,皮疹密集处脱屑更为明显,可呈片状脱皮,手、足掌、指(趾)处可呈套状,而面部、躯干常为糠屑状。疹退及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猩红热的并发症
      淋巴结炎
      中耳炎
      败血症
      心肌炎
      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猩红热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病人隔离7天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避免到人群密集地
开窗通风
猩红热的护理
1、一般护理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产品。发热时,配合物理降温。遵从医嘱按时服药。
2、皮疹护理
出疹期皮肤瘙痒时,忌用肥皂水擦洗,给剪短指甲,穿纯棉、宽大、柔软内衣,勤换洗,勿抓挠,以防抓伤皮肤。大块脱皮时,用消毒剪刀修剪,不要用手撕剥,以防撕破皮肤引起感染。
3、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心悸、气短、眼睑水肿、血尿、关节肿痛,凡有上述症状,及时就医。
流行性腮腺炎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有腮腺炎病毒引起
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等
好发于儿童
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
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早期患者和隐形感染者
2、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也可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儿童集体机构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30天,平均18天
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
腮腺肿痛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3周方可上课
2、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房间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北京市接种程序为:一岁六个月接种第一剂
                                       六岁接种第二剂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食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遵医嘱,观察病情
(二)高热护理
监测体温,及时降温,配合物理降温
(三)疼痛护理
不可给予酸、辣、硬、干燥的食物,否则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体疼痛加剧
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可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
可用食醋、水仙花根、仙人掌等捣烂外敷患处
手足口
什么是手足口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得了手足口怎么办?
及时就医,遵从医嘱
停课14天
消毒:1、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应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
           3、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4、衣物清洗晾晒
护理:给予质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暖。
密切观察患儿状况
手足口的预防
1、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
2、高发季节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相关课件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