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PPT课件
文件编号:929幼儿园班级管理PPT课件这个PPT共19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PPT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教师之间问题的管理,学生行为问题的管理,教师家长问题的管理,欢迎点击下载。
教师之间问题的管理原则
1.工作不分彼此,或界限太清,都是错误的做法。应在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的前提下,优质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在班级总体工作目标下,互助互补。避免因职责不明而遗漏,或因界限太清而延误。
2。班内工作都由老师共同完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班主任,除了要“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之外,还要学会分解任务,有效引导他人去做事,促使整个团体能通力合作,同时切忌居高临下的“指挥棒作风”,
3.教育的一致性。教师、保育员,教育目标和方式要达成一致。不可各成一派。
教师教育方式不一致问题的管理
案例本班有三个老师组成,没有保育员,实行的是三教联保,加我一个实习生,是四个老师。开学初期最重要的便是幼儿的常规教育,可以说我们四个老师对常规的教育是各具自己的特点,但相互之间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幼儿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指示。
比如组织幼儿到户外去做操,刘老师要求幼儿在教室排一长队出去做操,于是幼儿跑到刘老师身边排成了长队,他们刚站好,李老师就要求分小组排队,要求重新站队。幼儿看看刘老师,再看看李老师,不知道听谁的。组织幼儿接水喝时,刘老师看到幼儿争抢并不理会,李老师看到就很生气,大声要求幼儿排队接水,刘老师觉得李老师是存心和自己过不去,便也大声说,不用排队,你们慢慢接。幼儿举着杯子,不知道是排队好,还是不排队好。
排一长队
刘老师的要求
排成两队
李老师的要求
原因分析
刘老师和李老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她们对班级常规的管理理念不一样,又不善于交流。她们的管理方式没有达成一致。这不仅使得学生对常规模糊、不知所措,也易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紧张。
对策
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就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达成一致,明确各自分工,互相帮助、配合。
其他具体注意事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上课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配班老师密切地配合,帮助带班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协助做好相关的配班、准备工作。
户外活动时,老师之间在活动前统一要求,向幼儿说明要求,然后再出去。
在生活活动常规管理中,当幼儿进行盥洗时,老师之间也是分工合作,合理、有序地组织幼儿进行盥洗和室内游戏,使各个活动开展地有条不紊。
幼儿行为问题的类型
1.违规行为。如画桌子、丢玩具
2.攻击性行为。爱打人或打架
3.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行为。上课喧哗发脾气
4.情绪及依赖行为 入园焦虑、交往障碍
5.饮食行为问题 爱洒饭、挑食
幼儿行为问题的管理原则
1.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教师、家长、保育员教育目标、方式一致。
2.正面教育原则。对幼儿正向行为,及时给与强化。
3.及时性和适度性原则。轻微处罚,达到教育目的。
4.宽严相济原则。允许发展差异、规范师幼互动。
幼儿行为问题的管理
案例大四班的刘子熙小朋友,攻击性行为很严重。其他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他,他就会拳头相向;谁玩了他喜欢的玩具,他就冲过去抢,别人不给,他就动手。最严重的一次,他在和同学发生口角后,一把把同学推到楼梯下面去了。虽然那位幼儿没受伤,但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们决定改变这个孩子。
刘子熙(左)
原因分析
1.为找到刘子熙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原因,教师做了:观察,和接他的爷爷交流。
2.结论
A.缺少关爱和教育.父母早出晚归,在外做生意,很少有时间陪他。
B.爷爷对他百依百顺,且年事已高,在孙子面前没有威信。他的纵容使得孙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
C.教育方式不对。刘子熙犯错时,他爸爸会打他
对策
1.家园共育-家访 约定时间见面后我们反映了刘子熙在校情况,并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商量对策。达成了家园共育的共识。
2.正面引导为主,批评为辅他不打人时,我们及时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并奖励他喜欢的贴画,他打人时,我们要求他道歉,并在反思角静坐10分钟。
3.利用榜样作用根据幼儿喜欢模彷的心理特点,我们给他安排了性情温和、懂礼貌的幼儿做他的同桌。
教师家长之间常见问题
问题1:
家长没时间和老师沟通
问题2:
家长和老师之间缺乏交流的经验
问题3:
家长和老师交流仅限于家长会
教师家长之间交流的重要性
家长和老师的沟通看似简单,却有非常大的学问与讲究,双友有效的密切配合,是建立在共同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之中,误解有时不可避免,可最大的受害者始终会是孩子自己,和谐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有良好的作用。只有幼儿园与家庭配合起来,教育一致,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教师家长之间交流的建议
联系不在次数多
如果不习惯直接面谈,可以给老师发短信
时间允许的话,隔一两个月和老师见面或打电话聊一聊,不要等到孩子有问题,才和老师交流。
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有效方法
一、教师应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
二、教师应耐心辅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式
三、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
四、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