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集体舞案例:狡猾的狐狸在哪里
栏目:大班案例
幼儿园大班集体舞教学案例《狡猾的狐狸在哪里》
关注教学流程设计满足儿童学习内需
吸引孩子的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常常是有讲究的,也就是说,其流程的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刻意的”。
这个“刻意”往往是建立在教师对孩于学习特点充分把握基础上的,能满足孩子学习内需的活动。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与思维特点是:好游戏、好模仿、好想象、好表现、好交往、好挑战。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针对孩子的上述特点,我从以下几点来满足孩子各方面所需。
一、“精心”创设“好故事”,满足孩子审美想象的需要。
“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好玩的游戏,才能够激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好玩的游戏情境”一一故事,来吸引孩子们主动加入。一个好的故事意境,通常会伴随着一个符合逻辑的游戏规则:一个有效的教学流程设计,必然会对“故事”进行精加工。只有精心设计的故事,才能为教学流程地顺利开展,埋下伏笔。
二、“巧妙”编配q隋境儿歌”,满足孩子自主调控动作节奏及交换舞伴规则的需要。
所谓的一隋境儿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为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的结构、情节,以较好地感知音乐节奏,所创编的符合游戏情节和音乐节奏的语言提示。在富有意义的情境儿歌辅助下,孩子们能够借助儿歌的语言提示来调控自己的动作节奏,同时,儿歌的语言指导,也对后续交换舞伴游戏,起到了提示、引导的作用。
三、“故意”设计“怪动作”,满足孩子表演、娱乐的需要。
该活动中,教师在念儿歌“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嗯?嗯?”时,设计了_一组动作“跑一一摊开手耸肩(即嗯、嗯处),就是一个趣点的引发,传递给孩子的潜台词是:“没找着”。而原设计中,是边念儿歌,边做“跑”的动作。
显然,新的动作设计,降低了原设计中,只机械地做“找的动作”的乏味感、疲劳感,情趣性,从而满足了孩子自发表演和娱乐的需要,所以孩子才会觉得好玩、有趣。
四、“潜心”思考的“位移方式”,满足孩子合作交流、人际支持的需要。
在集体舞教学中,人际的互动与交流,是孩子们获得愉悦体验的源泉。不同的空间位移方式,常常让孩子们惊喜自己可以和不同的伙伴进行接触与互动。
比如:如何能让这命“内圈追外圈”的游戏规则,既符合教师设计的故事逻辑,又能满足孩子充分进行人际互动的愿望,都需要教师精心的策划与缜密的思考。
所以,一些环节的考虑,都必须设计在教学流程之中,都必须与先前的游戏情境、游戏规则相匹配,只有经过这样“潜心的思考与安排”,才能让教学凸显我们期望达到的游戏效果!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五、“刻意”制造的“竞技挑战”,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
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们刻意创设了“狐狸抓鸡”的游戏情节,这种刻意设计的“追逃游戏”,不仅考察孩子仔细倾听能力,还要考察孩子快速做出“追或逃”的反应能力。满足了孩子寻求安全、追求挑战、获取胜利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得他们高涨的情绪能够不断得以宣泄与释放,从而获得轻松愉悦感。
由此,我们感受到,经过“设计”的教学流程所彰显的优势在于:
1、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就是给孩子提供支架的过程,有助于孩子的学习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2、经过“设计”的教学流程,更关注孩子学习的心理,从而更能有效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内需,让孩子由被动感知转化为主动参与,从而不断激励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只有在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内需的同时,才有可能主动地去探索、去恩考、去实践,才会成为想学、乐学、会学的学习者。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只有关注孩子的学习需要,才有可能让教学变得流畅,赋予生动性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