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物结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栏目:中班数学教案中班数学活动数物结合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教学反思等内容,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读数字11-15,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数物结合教案吧。
设计背景
本班共有30名幼儿,其中有18名女生,12名男生,虽然孩子对蒙氏数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于按数取物的学习中都掌握的很好,但是由于本学期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了5名幼儿,再加上数物结合是本学期中班数学的重点知识,考虑到以上问题及幼儿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读数字11-15。
3、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操作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生活中了解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串珠、数字拼板”。
2、学具准备:“串珠、数字拼板”;雪花片、响板、串珠及数字图卡若干
3、《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①师幼互相问候
②走线,听节奏走步。要求幼儿两只脚始终在线上走,走时按教师喊或拍的节奏边走边数步数,然后跟着音乐做和老师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①感知数物结合
创设情境:金色王国里有许多的金色串珠,彩色王国有许多的彩色串珠,它们想成为好朋友。数字王国的数字卡片决定介绍它们认识,我们帮它们组合在一起吧。
②教师出示教具“串珠、数字拼板”。幼儿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金色串珠和彩色串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颜色不一样、数量不一样、金色串珠都是10等)
③引导幼儿听老师拍手让小朋友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手并告诉老师。如:老师拍了12下,就请拿出“串珠、数字拼板”中的数字卡片“12”,再取出相应数量的串珠卡(个位上是2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数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2”的串珠、数字拼图。
④教师总结:金色串珠是由10个金色珠子组成的,它们组成了1个10,我们称它为金色串珠10。1在十位上表示10(一串金色串珠),2在各位上表示2(2个彩色串珠)
⑤教师请个别幼儿在控制板上来操作数字13(巩固数物结合)
⑥幼儿操作学具“串珠、数字拼板”。教师可以说出数字11-15中的任意数字,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串珠、数字拼板”在控制板上拼摆。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教师可用拍手、跺脚或响板等方式出示数字,让幼儿用“串珠、数字拼板”表示。
3、游戏活动“找数字”
①教师边拍手边问:“小朋友,我问你,12、12在哪里?” 幼儿边拍手边答:“曹老
师,告诉你12、12在这里。”然后迅 速举起数字卡片“12”。
②教师拿走11-15中任意一组串珠、数字拼板,要求幼儿说出哪一组不见了。
③请说出“13”不见了的幼儿将串珠、数字拼板放回相应的位置上。游戏可反复进行。
4、分组活动
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物品想和数字卡片交朋友,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第一组:两人一组,用雪花片来制作11-15的串珠,并用数字卡片表示数量。
第二组:两人一组玩“对对碰”游戏,活动中拿数字卡的幼儿与拿相应数量物品的幼儿“对对碰”。
第三组:根据数字添画串珠。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第一组幼儿展示并讲解自己与好朋友一起制作串珠的情况;第二组幼儿讲解自己与同伴玩对对碰的情况;请第三组幼儿展示自己添画的图卡,并交流过程。收拾整理学具。
活动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的活动。
2、利用散步的机会,点数园内的树木、房舍的窗户等。鼓励幼儿随时关注生活中出现的数字并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教学反思
优点:
1、活动分析比较全面,已经考虑到了幼儿在学习程度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
2、活动目标设定较好,活动准备充分
3、活动思路比较详细、清晰
4、大部分幼儿对于本节活动课的掌握情况较好,课堂氛围较好,幼儿都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整节活动进行比较流畅
缺点:
1、游戏有重复,可以将游戏中的活动合二为一。
2、虽然考虑到幼儿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仍有个别幼儿对于本节活动重点没有掌握,课下要对该幼儿多下点功夫,同时也要记得与该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多辅导幼儿该方面的知识
3、在与幼儿互动中,有的幼儿幼儿提问了2次,有的幼儿没有提问到,没有顾忌到个别幼儿,这方面以后要避免。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活动环节这个大的框不会变,但是我会更注意活动中的细节,语言的严谨,对于进度慢的幼儿多注意,分组活动时分的再细致一些,掌握好的幼儿做难一些的操作,简单的让另一部分孩子操作,还是以多操作为主,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多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语,哪怕是一个眼神,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虽然孩子在学习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我们就应该要多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