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

栏目: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这是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第1篇

教学目标

品析李白送别题材类诗歌,赏析优美诗句,体会优美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背诵诗歌、散译诗句、赏析并积累诗歌名句的检查情况看,背诵诗歌、积累诗歌名句的习惯较好,赏析诗歌的能力欠佳。这表明:学生的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学习诗歌的能力之间有较大反差;简单的知识,学表现欲强,积极性高,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表达、理解,学生是倾向于被灌输的“听别人说,听老师讲”的“被动”态度。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重点)

3、领会诗句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怀。(难点)

4教学过程 4.1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渡荆门送别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学习目标”。

一、诗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重点)

3、领会诗句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难点)

学习《渡荆门送别》,我们也要遵循赏析古代诗歌的一般流程

二、诗歌赏析流程·《渡荆门送别》赏析流程

了解文常→诵读诗歌→散译诗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美句,体会思想感情→拓展积累,领悟(李白)类似题材诗歌写法和情感。

三、《渡荆门送别》预学分享

(一)了解文常——李白常识链接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大李杜”。

【李白诗文名震天下,让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积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李白的诗歌风格:雄奇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杜甫)】

(二)《渡荆门送别》感情诵读

投影《渡荆门送别》—简说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

《渡荆门送别》背景: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一直呆在四川,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山水秀丽的蜀中是养育过他的故乡。生逢盛世、二十五岁的李白,只身出蜀,开始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后来被推荐召至长安供奉翰林。这首诗正是年青的李白出蜀时所作。

三、整体感悟,散译《渡荆门送别》,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古老的楚地尽情游览。

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出现渐渐隐去,长江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明月倒映江中好像一面飞下的天镜,云霞凝聚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江水啊,情意深深地将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

【学法指导】:对于古诗没必要要象翻译文言文那样去对译,要整体把握诗文内容,避免断章取义。

板书内容要点

首联:叙事,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绘景,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颈联:绘景,瑰丽变幻的水中映月图。

尾联:抒情,依恋之意、思乡之情。

【多娇江山,让诗人思绪万千:正是这故乡水,不远万里为我送行。】

《渡荆门送别》由写远游点题写起,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的高山、大江、旷野、明月、彩云这些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笔端饱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有人说,《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语言优美,想象瑰丽,形象奇伟,情思绵长。自选角度,品析体会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 学法指导】:

赏析名句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运用的修辞及写作手法,诗句内容和思想感情,诗句潜藏哲理……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品味最具表现力的字词

诗人由山峦林立的蜀地进入视野开阔的楚地,欣喜之感油然而生。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滚滚长江着一个“入”字,仿佛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流入大海之外。“随”“入”二字,写活了大山、江流,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人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巧用修辞,想象丰富

运用想象,巧用比喻,写月夜俯视所见:倒映在平缓江水中的那轮明月,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写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凝聚如海市蜃楼。

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院士的新鲜、欣喜感受,融进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巧用修辞,情意深长

用拟人手法,借写故乡水情意深深,不远万里送我离别故乡,表达了我离开故乡时的依恋不舍的思乡之情。情深意长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 以水对我的依恋、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从5岁直至25岁远渡荆门,诗人一直生活在四川,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蜀中山水养育了他。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这样,越是写水的深情厚意,就越发体现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独到在于:竟然是长江水送“我”告别故乡,情意深长,别有一番情趣。

“多情自古伤离别”,读赠别怀人、思乡念旧的诗词,宛若与古人相遇,可感受他们彼此间那淳朴的品行、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倾诉、美好的祝福,令人赞叹不已。

五、拓展积累:李白“送别思乡怀人”题材类诗作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写思想感情的诗句。

【范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将远赴异地而写的。

前两句绘景叙事:寄游在外的诗人,在南国的暮春三月时节,眼前是纷纷飘坠着柳絮,耳边是声声杜鹃的悲啼,偏有听闻王昌龄被贬官将去龙标。诗人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清凉、哀伤、愁恻的气氛。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

后两句抒情(独具一格):远在扬州又行踪不定的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分享积累】: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想象驰骋, 借皎洁明月遥寄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巧用幽深美好的潭水类比(比喻),传达朋友对自己的深情厚意。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依恋不舍之情。

……

脍炙人口的佳句,感人至深。不管采用哪种手法,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与朋友的一片赤诚、深厚情谊,让人回味无穷。

【互动 赏析练习】——“我的思考,你的表达……”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第2篇

教学目的: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 豪情万丈 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 xíng 声 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乡 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起 叙 事

  颔联承 借景抒情

  颈联转 借景抒情

  尾联合 直接抒情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的: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 豪情万丈 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 xíng 声 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乡 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起 叙 事

  颔联承 借景抒情

  颈联转 借景抒情

  尾联合 直接抒情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第4篇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相关文章

《赤壁杜牧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主旨》

《雁门太守行微课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