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得道多助中考题

栏目: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这是得道多助中考题,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中考题

得道多助中考题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2学情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适当设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等组织学生学习。

3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坏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 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qinzibuy.com,请保留此标记。)的“道”是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中考题第2篇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得道多助中考题第3篇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4、提纲试背

  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中考题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相关文章

《黄鹤楼教案设计》

《龟虽寿教学目标》

《古诗钱塘湖春行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