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及教学反思
栏目: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这是湖心亭看雪教案及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篇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本篇课文全文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张岱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强烈地抒发了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文章有益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学习表达技巧。
学情分析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处于八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梳理,而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上。同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散文进行教学。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设计理念:
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词语。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和探究为中心,以“听、说、读、写”为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白描手法。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2、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
3、了解雪后的西湖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用活动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语文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文本写景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张岱笔下雪湖的魅力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就足矣!
二、教与学的活动设计
活动一:我听我积累(听读课文)
1、用勾画的方式找出自己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2、意朗读节奏,感受作者情感。
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用勾画的方法找出自己不会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勾画自己不会读的字词。标记下重要的句读。)
师:请同学们用查字典的方式给不会读的字词注音。(学生查字典给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师:同学们还有不会读的字词吗?(学生纷纷回答没有不会读的字词了)看来同学们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使用新华字典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了,掌握了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平时养成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刚刚结识的新朋友,大声地读一遍课文。同时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你来试一试吧!(词句破译,学生借助工具书互相合作,译出词句。)
师:下面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小组内讨论交流疏通文句(小合作),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大合作),(学生质疑,学生解疑)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提问,学生解疑)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生回答没有了),今天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很快得把问题都给解决了。我们的合作很成功呀!为了我们成功的合作,我们自己陶醉一下,给自己鼓鼓掌,好吗?(师生大笑,并鼓掌。)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抓住重点字词的翻译把这篇课文的大意说给同桌听。(学生活动)
师:学习文言文,积累非常重要,今天,老师就给你提供一种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制作知识积累卡。如:多媒体展示一:文中重点字词的积累。(让学生读一读)
师:同学们还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制成知识积累卡二:重点句子的翻译。知识积累卡三:通假字。知识积累卡四:一词多义等等,这样就可以对文言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更好的掌握文言词汇。
活动二:我读我体验(再读课文)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就让我们把文章美美得读一遍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读得也很好,咱班那位同学读得比较好,请他给大家诵读一遍,好吗?(生举手,师请同学站起来诵读)请大家随着他的的朗读,一同走进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你读得语句流畅,字音准确,情感到位,很好。谢谢你的精彩诵读。
师:文章的结尾舟子喃喃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个“痴”字老师查了一下字典。它的第一条解释是:因某影响变傻。那么,作者到底是不是傻里傻气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傻”的地方,体会在“傻”的表面现象下,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怀?
师:关于这一点的理解,作者的简介可能会对我们有帮助,我们来一起来读一下:心灵探密(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于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
师:请同学们以“我从文中______处,理解了作者_____的心情。”说一句话,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师: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课文开头,作者说崇祯十五年。这个年号是明朝的,此时生活清朝的作者,还在用明朝的年号,是作者“傻”到时间都不知道了吗?很显然不是的,透过这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颗忠于明朝的炽热的爱国之心;末尾有句话“舟子喃喃曰”,可见去看雪的不止一人,可作者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没学过数学,连人都数不清吗?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到亭上,别人请他喝酒,他端起酒杯一口气就喝了三大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走时也不打一声招呼,也不留地址,这张岱也太没礼貌了,你是怎么认为的?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
我们确实领教了这个张岱的“痴”了。再结合作者的背景,我们可以感知到作者虽看到腐朽的明王朝彻底灭亡,可作者的心中并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以这种不与世俗合流“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明王朝的不尽哀思。以自己的“痴”表现自己的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活动三:我说我思考(品读课文)
师:关于“痴:字,字典里还有一种解释:极度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文中作者选择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想必是那里太美了,太令他迷恋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那里的雪景的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同学们觉得作者写的美吗?(生回答美)那么作者是不是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了呢?其描写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学生交流探讨,自由发言)
师: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然难辨的景象。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四个镜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师:像这样的描写,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也有过。如: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种语言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叫白描。它的技法是:1、语言简练 2、抓住特征。
活动四:我写我感受(背读课文)
师:这些句子如此的优美,咱们把它背下来好吗,看咱们谁能最快的把它们背下来,举手示意老师。(学生背读课文)
师: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看来我们同学真的很聪明,很快的就把这优美的句子背会了,现在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文章当中,看谁最快地把文章背会。(学生背课文,然后全班同学齐背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路旅行,既随张岱欣赏到了湖心亭的美景,也体会到了作者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以及对故国的怀念的情感,又学到了他写景的白描手法,那下面就让我们也来一试身手,展示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吧!
一试身手:自选超市
1、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联系现实社会评价作者这样的性情是否可取。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上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色的交融哦!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地情感体验,实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咬文嚼字地赏奇景,学习白描手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情,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白描的写景方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深层次的“痴”,评价作者的性情。
【课型】
品读交流感悟课
【教学方法】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学习,理解作者的“痴”,评价作者的性情。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杭“指的就是浙江的杭州,而杭州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讨论交流并自由回答)
参考答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等。
很好,同学们可能没到过西湖,但通过阅读名人佳作也可以足不出户而领略到西湖之美,但是大多作品都是描写西湖春夏两季的,不知西湖的冬天也一样了令人心醉神驰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位古文大家给我们拍摄的西湖雪景,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来听一听文章录音,请听准字音,把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
(多媒体播放《湖心亭看雪》录音)
如此美文 ,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的课文,最好把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老师注意个别引导)
我们说贵在有疑,就是要学会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读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师生共同寻疑解疑)
明确:词方面的重要知识点有:
a、通假字:.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b、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c、词类活用: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d、古今异义:余:我。例:余往西湖。
今义:剩下。
2、现在大家对文章的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肯定,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受到西湖冬天的美丽,也会朗读的更好)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写景的句子更是精炼而耐人寻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注意白描手法的运用)
请一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出来。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讨论:尽管描写景物的文字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体会,然后说说它们好在哪儿?
明确: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不生动,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为白描,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教学反思第3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是明末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文章篇幅短小,全篇不足二百字。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简练,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西湖的雪后奇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对比手法,在文中通过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也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对文中描写的雪后奇景的赏析和了解白描、对比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①读懂课文,疏通文句。
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重点
①雪后奇景的赏析
②描写手法──白描、对比
六、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以及作者的精神世界。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读准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解决正音、停顿、语调等,初步感知课文。
1、导入语:
以前,我们读过柳宗元描写江雪茫茫雪景的《江雪》,请同学们背一背。这首诗从视觉着眼,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明末张岱的短文,却是从人的听觉感受来写出“人鸟无声”的一篇雪景散文。
2、出示课题:《湖心亭看雪》张岱。
3、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①湖心亭:位于西湖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②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A、课文选自《陶庵梦忆》B、作者的家乡是哪里?而他寓居的地方是?C、“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4、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5、再读课文,注意一些句子语调、重音、停顿。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读懂课文。解决课文的翻译,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2、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理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教师提醒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①一字多义。②词类活用。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要求学生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三)第三个教学模块:读透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感情。
1、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2、一个字概括呢?(“痴”)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4、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5、寻找“痴似相公者”。
①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②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是不是作者写错了?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③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④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读美课文。品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1、品美景。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作者写出西湖美景的句子,并说说它美在哪里?
2、教师小结。
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3、品写作特点。
①“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②补充白描概念。
③学生再找找文中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它。
4、品写作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①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里写的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景的,而课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找出来,并体会它。
(五)小结与巩固练习。
1、学生齐诵课文,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1)我们看到了张岱所描绘的三幅美丽的景画:西湖冰天雪地图、湖中写景图和亭中欢饮图。
(2)我们学到了用白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对比手法来描写景物的方法。特别是白描的手法,以后我们在作文中可以学习运用。
(3)理解了张岱在叙事写景中所抒发的人生渺茫的感慨以及寄寓的故国之思的淡淡忧愁。
2、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春天的早晨》,进行景物描写。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3、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讲评一定要到位。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教学反思第4篇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