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反思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

这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反思,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反思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分析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情节导入:

  二、交流鉴赏: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林冲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方面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当迫害在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山神庙杀敌: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小结人物性格,引入问题:回看林冲走过的道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大原因使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

  (1)、林冲的性格特点归集起来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满于封建阶级的黑暗统治,有正义感,有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2)、“逼”。高俅一步一步逼,①相国寺里辱娇妻②白虎堂上遭陷害③野猪林里谋杀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

  1、思考:回首看看林冲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明确: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而反抗斗争的道路。

  2、思考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真理。《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课后第二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答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②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③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二课时

课前预习材料

问题一:请理出本课的提纲,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格式;

问题二:你读完这一段情节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问题三:小说中设计了一个人物“李小二”,这个人物既没有什么本事,也和后面故事中的人物没有关联,为什么在这里设计这么一个人物,他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问题四:林冲进得山神庙来,将一块大石头顶住了门,这块大石头的交待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五:请读出小说中直接描写大雪的句子。

问题六:对大雪除了直接描写之外还有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写别的东西衬托大雪,包括人的动作、人的感觉等,请找出这些句子。

问题七:这些环境或者说雪景的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八:请在小说中找一些关于林冲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段落,说说这些描写体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堂讲解

师:中国有句俗话“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是因为《三国》讲的是权谋,老人读了心思阴郁,对健康不宜;《水浒》是一部讲强盗的书,少年人看了,学会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惹出许多是非来。

但是今天我们倒是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水浒》,无论我们有没有看过原著,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水浒的故事。

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打闹五台山

“花和尚大闹野猪林”

“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火并王伦”

“武松景阳岗打虎” 醉打蒋门神

真假李逵 黑旋风杀四虎”

这些故事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当中。

《水浒》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有人概括为四个字“逼上梁山”或“官逼民反”。然而众多人物中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并不多,

黑旋风李逵上山就心情很愉快;

矮脚虎王英本来就是强盗,上梁山是人答踏上了新台阶,不仅没有被逼,而且还是靠宋江推荐才从“小公司”进入梁山“大公司”;

鼓上蚤时迁是一个小毛贼,梁山是不要他的,他是经过个人的努力最后才实现做一个“强盗”的人答梦想;

卢俊义本来是一个大地主,被吴用设计陷害,家破人亡只好到梁山落草,与其说被逼,不如说“被骗”。

师:众多人物中,唯有林冲可以说是最能体现“逼上梁山”这一主旨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林冲到底是怎么被“逼”上梁山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古代白话小说,《水浒》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师:学习小说就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答:(集体回答)情节、环境、人物。

师:好的,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从小说的情节开始。 请哪位同学来为我们理出小说的提纲?

林冲遇见李小二,

陆谦设计害林冲,

林冲看守草料场,

差拨火烧草料场,

林冲报仇杀陆谦。

师:我想问问大家读最后一段情节有什么感受?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答:读后觉得非常紧张,为林冲捏了一把汗,很担心林冲的处境。最后到了林冲报仇雪恨的时候,我又觉得这一段情节写得很快意,出了一口气。

师: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答:林冲在小说里面是正面人物,我们读者都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当他遇到了危险,我们读者自然会感到紧张,小说中的情节将林冲置于危险之中,坏人一步步将林冲逼入绝境,最后林冲报仇雪恨了,这是一种压抑情绪的释放,所以会觉得很痛快。

答:我觉得情节很巧妙,无巧不成书吧,情节环环相扣,使得主人公能躲过一劫。

师:刚才我们听到同学们的阅读感受是“紧张”和“巧妙”。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小说情节的特点。

特点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师:小说情节怎么才能紧张呢?这就要求作者在设计时候注意到情节的起伏,情节的发展起起伏伏,忽紧忽慢,这样才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才能够抓住读者,使读者会跟随者小说中的人物欢喜悲伤。这是小说的高境界。那为什么会感到“巧妙”呢?我想先请大家思考一下预习题中的两个问题。

师:小说中设计了一个人物“李小二”,这个人物既没有什么本事,也和后面的故事中的人物没有关联,为什么在这里设计这么一个人物,他和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答:李小二是一个配角,他是为了配合主人公展开情节的。

师:李小二在后面的情节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具体展开了什么情节呢?

答:李小二发觉陆谦等人很可疑,于是就告诉了林冲,林冲猜到了来的人就是陆谦,就买了尖刀去找陆谦报仇。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林冲进得山神庙来,将一块大石头顶住了门,这块大石头的交待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

答:体现了林冲这个人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师:很好!大石头确实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这个作用在后面还会提到,请你再想想在后面的情节里还有没有这块大石头的存在?可能字面上没有出现,但是情节的发展中还是有的?

答:大石头把门堵死了,陆谦等人就进不来了。

师:为什么作者不让陆谦等人进来呢?

答:陆谦一进来和林冲见面,林冲就要直接报仇,我们读者就不能了解到陆谦怎么密谋害林冲的了。而且林冲杀差拨就没有道理了。

师:很好!这块大石头确实作用非凡,一方面小说发展到这里需要对读者交待陆谦、差拨怎样设计陷害林冲的;另一方面,林冲听到他们的对话,愤怒被激化到顶点,推动情节达到高潮。试想如果没有这块大石头,陆谦三人推门进来正好和林冲撞个正着,虽然林冲也会报仇。但是第一,读者对于整个设计陷害林冲的过程不清楚,第二,也不能将林冲以及读者的阅读情绪充分调动起来,缺少推动情节进入高潮的动力。我们可以细细读一下那一段对话,陆谦一伙是多么残忍可恶。林冲听到这么一席话怎么会不怒从心头起!

师:大家看李小二这个人物的设计是别具匠心的,这块大石头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它们在情节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伏应手法”。所谓的“伏应手法”指后面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在前边要有伏笔,前边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在后边要有交代,有照应,这样就使整个情节结构严谨细密。这就是我要讲的小说情节的第二个特点:前呼后应,严丝合缝。请大家记住小说情节的这两个特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情节,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3、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2、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情节。

  序幕(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 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林教头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逼上梁山

  ↑

  杀死陆虞侯

  ↑

  情节 林冲接管草料场

  ↑

  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

  ↑

  林冲沧州遇旧知

  六、课后思考: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反思第4篇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讨:

  (一)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

  点拨: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相关文章

《促织给每一段加标题》

《说木叶》

《雷雨课文解析》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