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蜀相完整版教案莲山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蜀相完整版教案莲山,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蜀相完整版教案莲山

蜀相完整版教案莲山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这一人物都记忆深刻。我们对他有崇拜,羡慕,敬仰:崇拜他智谋过人,百战不殆;敬仰他力挽颓局,死而后已。那么,当我们把时间推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杜甫站在诸葛亮的武侯祠前,他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鉴赏分三步进行。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

“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

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齐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推荐一位同学读。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1、 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诸葛亮。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蜀相点名了诸葛亮的政治身份。

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

2、师:诗歌的前两联 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祠堂的时候重在写周围的景色。

师:诗人在去“丞相祠堂”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生:“丞相祠堂”被茂密的苍松翠柏掩映着。

师:大家觉得“柏森森”是对“丞相祠堂”周围景色纯客观的描写吗?

生:“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师:除了“无限敬仰”之外,大家觉得诗人在首联有没有别的情感了?

生:还有急于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从第一句里的“何处寻”感受到的。

师:很好。读诗就要这样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慕和景仰的感情来朗读这两句诗。

师:接下来,诗人走近了祠堂,他又看到了什么?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 “自”“空”

师:大家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词最有味道?

师: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草盛、树茂、鸟鸣之景,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大家知道这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

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4、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第三联。哪位同学能概述一下本联的上下句都说了什么啊?

生:前一句是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后一句是说诸葛亮为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杜甫如此地盛赞诸葛亮,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对刘氏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学生朗读全诗

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也曾深受感动,临终曾吟此诗。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6、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像诸葛亮那样为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蜀相完整版教案莲山第2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杜甫的诗文,并归纳整理。

  2.师生查找关于诗人杜甫的资料。

  3.多媒体、幻灯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落实字词

  频(频繁、频率、捷报频传)

  蜀:1.国名,三国之一,刘备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来扩展到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一带。

  2.四川省的别称。

  丞相:古代帮助皇帝进行统治的一级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

  二、了解诗人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3.补充知识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学习古诗

  (一)练习朗读古诗,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一边朗读,一边理解诗意。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树成林的地方。碧绿的春草掩映着台阶,黄莺藏在树叶后面欢唱。诸葛亮自从三顾茅庐起得到刘备知遇,为蜀国制定开创基业完成统一的大计,费尽了心机,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北伐未成便以身殉职了,常使后代英雄未为之惋惜落泪。

  (三)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三、四两句诗,“自”与“空”两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两句诗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了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诗人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了解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准备“三国故事会。

  板书设计:

  蜀相 [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庙之所见(碧草、黄鹂)

  第二部分:武侯庙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诗人壮志难酬)

蜀相完整版教案莲山第3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诗歌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3)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蜀相完整版教案莲山第4篇

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文《蜀相》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解题

  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

  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

  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

  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

  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学生默读)

  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再前面我们听到了作者轻轻地呼唤了一句“丞相”,在这里他又深情地赞叹了一句“老臣”。借助“开济”了解“老臣”,请了解蜀汉知识的同学说说丞相是如何辅助先帝开创基业,又是如何辅佐幼主继承大业。

  出示《三国志》里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

  看画面,虽然丞相已经离开我们1700多年了,但是人们还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里默读“老臣心”直到你脑海里不只是这三个字。谁来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形。

  8、英雄为什么会“泪满襟”?

  齐读诗的后四句。英雄都指哪些人?老师为大家讲一位这样的英雄。岳飞到武侯祠看到《出师表》,抄录下了这篇表文。

  听到这个古诗你是否又生出很多疑问,追念丞相,履行忠诚,那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事。齐读《蜀相》

  板书:

  蜀相

  老臣心 泪满襟

相关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方山子传教学设想》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简短》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