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5.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扫清字词句障碍,理解词作。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3.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重点把握词人“栏杆拍遍”的形象。

4.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5.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谁知道这句名句是谁写的呢?没错,就是辛弃疾。高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的爱国词作,他的词还有一个重要内容,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篇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辛弃疾的有关知识: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岑(cén) 玉簪螺髻(zān luō jì) 鲈鱼(lú) 堪脍(kuài) 搵(wèn)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词。(要求学生正音,在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并注意学生有可能读错的字,如“了”,应读为liǎo)

赏析

词的上阙:

提问:1.上片词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答:楚天、水、遥岑、落日、楼、断鸿声、游子。

提问2.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 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

答:献愁供恨。

词人为什么会愁,为什么会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江南地区。建康古代属吴国,但古来习惯吴楚并提。点明地点。

清秋,点明节侯。

“千里”、“无际”可见其广阔旷远。

清冷的秋色无边无际,画面带上了凄怆的感情色彩。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山。代指北方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山河。

玉簪螺髻,含有将远山比拟为美人的用意。极状遥岑之美,表达了对遥岑的热爱和怀念,这么美好的江山,非但不能给“我”以骄傲和自豪,反而只能为“我”提供愁和恨。为什么?因为她已沦在敌手,而且,当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落日的残光照在亭上。

断鸿,失群的鸿雁,即孤雁。孤雁的叫声凄楚,这是着意渲染悲怆的氛围,以衬托人物的心理感受。断鸿,又含有比况“江南游子”的意思。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请同学们注意,这一句几乎可以说是对辛弃疾的形象的高度概括。尤其是“栏杆拍遍”,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有一本写辛弃疾的书,书名就叫做《把栏杆拍遍》,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增进对辛弃疾的了解。

上阙小结: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词的下阙

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词的下片。

与上片相比,下片似乎更难读懂。为什么呢?因为下片并不像上片那样描写了景物,而是连用了三个典故,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1)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一句借用了张季鹰的典故。一个“休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是持否定态度的。

这三句说,别说鲈鱼脍那么鲜美可口,尽管现在也是秋风起来了,我这个张季鹰归家了没有呢?辛弃疾用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表明自己即使政治处境很艰难,但绝不能弃官归隐,不能放弃政治上的进取和奋斗。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里借用了许汜和刘备的典故。一个“羞见”,可以看出作者对许汜持否定态度,而“才气”,则是对刘备的肯定。

许汜和刘备共论天下人。许汜为谋求个人利益,发家致富,而不问天下大事,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这里借用了桓温的典故。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了晋朝桓温的典故,桓温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自己的宝贵时光,都在充满忧愁的政治风风雨雨中虚度了,年岁已大,壮志未酬,实在可叹息呀!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请。红巾翠袖,借代歌女美人。搵,揩拭,擦。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足以见得他的心在滴血呀!

下阙小结:下阙通过三个典故,用张翰的乐于归隐,许汜的谋取私利,刘备的雄才大略以及桓温叹时光流逝,再次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

教师小结

经过老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词用景物,典故等,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是辛词名作之一,是一首广为传唱的豪放词。相信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位把“栏杆拍遍”,壮志未酬的爱国词人。现在,在我们分析理解了这首词以后,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好好体会词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词中之龙”,“苏辛”。

赏析

上片:

楚天、水、遥岑、落日、断鸿、游子——写景抒情(壮阔、凄怆)

看、拍、会、登——动作描写(壮志难酬)

下阙:

休说——张翰 —— 乐于归隐

羞见——许汜 ——谋取私利

才气——刘备 —— 雄才大略

忧愁——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3.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4.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信息,筛选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播放视频:达尔文与《进化论》)

  二、解题:

  1.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三、检查预习

  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播放视频: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四、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和注释。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

  (1)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

  (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板书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说明(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2.筛选关键语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句子,它集中地体现了文章的意旨,表示文章的思路,连缀文章的结构。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集中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明主要事理的语句。从结构来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度句显示出文章的层次推进。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也是关键句。

  3.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A. 物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

  ①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 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①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③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4.根据课文中提供的信息,口头对达尔文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引导:第一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

  1.长期考察 2.实事求是 3.谦逊审慎 4.决不轻率 5.亲身实践 6.不避缺陷 7.毫不动摇。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六、布置作业

  1.《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板书设计:整理成书的过程(1) 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实事求是 (1-3) 内容过简的说明(3) 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决不轻率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亲身实践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不避缺陷 强调观点的正确(7) 毫不动摇 教学反思:

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

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 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第4篇

【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唐诗宋词,唐诗李杜为尊,宋词苏辛为雄。我们已领略了苏轼的豪放、旷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同为豪放词派代表的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两段文字?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5、整体感知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了词人登临所见所为所感。下阕写了词人登临所想(历史人物)。四、析句品词,体会感情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 抒发情感的?明确: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明确: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明确:( 1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而此时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词人除以水传情外还借山传情,眺望远山它们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样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词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山如何能献愁供恨呢?修辞手法是拟人同时还有互文即献供愁恨。艺术手法则是移情与物。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那么词人为何愁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词人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知: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复,作为爱国英雄的词人怎能不愁不恨!(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师:“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悲苦。3、写到这里词人郁积胸中的情感依旧不能释然,他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明确: 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地,词人正值壮年,空

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好借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词人多想手持这锐利的宝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吴钩、拍栏杆把词人满怀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了”一个“遍”使得这悲愤更浓更重。我们看了也会为之激愤。然而在当时却无人领会。因此词人要借登高来排遣。“无人会、登临意”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多么孤独无奈的英雄,为了让英雄不在孤单,我们一起神情朗读上片,试着做词人的知己。4、全体同学朗读(二)分析词的下片师: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1、全体男生朗读明确:借典故抒情。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典故。师:词人用这些典故传达内心怎样的情感?(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地,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词人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抒发自己对国事和时局的忧伤,对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怅惘。师:连用三个典故,情意十分委曲。生动含蓄地传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明确:想到自己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切地领会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小结: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而这无数英雄又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六、比较阅读面对同样的时事,爱国诗人陆游又是怎样的情怀,《诉衷情》与此词在感情上有何相似之处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七、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板书设计】上片:借景传情: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动作传情:看吴钩、拍栏杆下片:典故传情:张翰 -- 乐于归隐 归未?许汜 --谋取私利 怕应羞见桓温-- 叹时光流逝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相关文章

《小二黑结婚杨建业》

《拟人的形象教学目标》

《逍遥游教学重点》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