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拟行路难教学目标,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第1篇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

1.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第2篇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应该抓住机遇,使自己成为“德美才秀”的人,大展宏图。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投影片

鲍照(约415~4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李白、岑参、高适、杜甫等。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他的《拟行路难》共有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有《鲍参军集》传世。

课本选了第四首,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进入诗歌。

二、朗读诗歌

三、以意逆志

㈠思考理解

请口头把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各句都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个内容,如何写出这个内容的。

体味诗歌的感情基调。

㈡班级交流

1、请口头把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看各句都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个内容,如何写出这个内容的。

第1、2句

内容:写水倾倒于平地上,会流向四面八方。

作用:写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出下面所要写的内容。

第3、4句

内容:人生各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下愁闷。

作用:表达了诗人情感:一是,人生各自有不同的命运,不能为此叹息、愁闷,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二是,人生各自有不同的命运,怎么能不为此叹息、愁闷,表达的是不甘之情。

第5、6句

内容:斟满美酒,来以酒宽慰自己吧,举杯劝酒都打断了唱《行路难》的歌声了。

延伸:这《行路难》歌声其实就有深意了:字面上是指所唱的曲子,实际上暗指人生之路艰险难行。

作用:表达诗人情感:借酒浇愁,想要不去想人各有命,命运的不公——人各有不同的命运,有人人生之路顺畅,有人人生之路艰难。

第7、8句

内容:我的心不是木和石,怎能没有感觉,不由此产生感想?要想发声说出来却又犹豫彷徨不敢说出来。

作用:欲言又止,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挣扎痛苦。

2、体味诗歌的感情基调

悲愤,愤愤不平的。

一句话概括对什么愤愤不平:对因命运不同而造成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愤愤不平。

㈢教师引导

理解了这种情感,我们就发现,诗人这种情感不是一下子发泄出来的,而是有一个曲折的表达过程的。

诗人叹、愁的“命”究竟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命运天定,出身高低就决定了人的不同命运;命运不公,但无法改变。

四、知人论世

1、引入:诗人文学成就那么高,为什么会感慨、悲愤于命运的不公呢?

2、鲍照资料

⑴鲍照人生经历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可见,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⑵教师补充时代背景

九品中正制。

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有了对诗人情感的更深入的理解,再来读诗歌,是不是会读出更深沉悲愤又难以言说的味道呢?

指名生读,齐读。

六、比较阅读,加深认识

1、探讨: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和李白《行路难》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并探究产生不同的原因。

七、布置作业

1、拓展: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2、背诵诗歌。

八、总结全课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

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

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

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

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第4篇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2.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2.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①“安能行叹复坐愁”②“愁”的表现是什么?“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鲍照生平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苏镇*)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相关文章

《一剪梅教学分解动作太极剑》

《咏怀古迹教案其三》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