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第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及白描手法的运用,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性情、爱国精神。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

  2、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3、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简洁生动的人物描写技巧,体会细节描写中所表现的人物风采。

  教学难点:领悟梁任公先生诵读《箜篌引》时所包含的一腔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率性真纯,堪为大师风范。

  有这样一首诗,大家一定喜欢,会背的一起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认识谁呀?他与陆小曼结婚时,有位国学大师给他们作这样一篇证婚词,也堪称天下绝唱:独此一版: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所离婚又结婚……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志摩、小曼,你们皆为过来人,希望你们不要再次成为再作过来人。

  这样率性直爽的征婚词是谁写的呢,大家肯定已猜出做出,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梁任公先生,感受大师气度风范。

  二、解题入文,感受任公神采。

  (一)解题入文。

  1、齐读标题一遍;再给“任”加着重号;再响亮来读;观察发音。待学生主动纠正:任(rén)公。

  2、解释出处——《庄子·外物》:任公子制成大钩巨纶,以五十头牛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一年后钓到使海水震荡、白波若山的大鱼,可供浙江、苍梧一带人们共同食用。喻高远志趣。

  3、怎么不直呼其名呢?——表恭敬!(学生说)

  梁实秋13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有幸成为当时四大国学导师之首的梁启超的学生。这篇文章描写自己老师演讲的精彩散文。

  (二)诵读课文,圈点评注。

  1、要求:自由诵读课文,找出描写梁任公先生的,让你过目难忘的句子。做一点圈点点评。(提示:只要找到一句你感兴趣的句子写就可以,只要抓住自己的感受,写出大意就可以)

  2、给出参照示例。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解疑释惑。

  (三)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感受大师形象。

  1、激趣:好的人物描写只需只言片语,一个形态、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将人物形象,刻入读者的脑海中,令人终生不忘,为什么终身不忘?因为性格鲜明,神形毕现。

  ①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生活贫困,潦倒;不肯脱掉长衫,仍要维持那读书人的架子;足见他的迂腐和虚荣。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他有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庸俗、不拘小节。

  ③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尖酸刻薄。

  2、下面请大家大声诵读课文,让你过目难忘的句子。

  说一说为什么让你过目不忘。

  操作要领:神采是重点;每段抓住一个词或一个手法。

  操作步骤:给出描写的项目;找出简评;再齐读!

  画外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相貌别致、稳健潇洒、神采照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绘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风趣自信——钦佩不已。

  写动作: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激情投入、博闻强识——敬仰崇拜。

  摹神态: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率真直爽、悲喜毕现——心灵相融。

  逐渐形成板书:认真细致、神采飞扬、稳健潇洒、博闻强记。

  (四)这些描写在写法上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1、抓住演讲时细微而又具体细节,选取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最富有神彩的一面。这种写法叫——细节描写。

  2、文笔朴素,非常简练,描写不拖泥带水。这种手法叫——白描。

  3、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

  (五)我发现,还有一些是不是没有描写梁任公呀?我想把它删去。

  1、展示图片。

  2、男女同学分别齐读,这两段文字。

  3、三名同学依次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

  4、另一名同学总结这些描写的`共同特点:从侧面描写人物。

  5、教师举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写路人、少年、耕者的入神忘我的举动,来写罗敷的惊人的美,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些描写都是从侧面烘托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表现这位大师的才华、学问、风采;也照应了第一自然段的那一句话?

  (六)活学活用,读这则写梁启超先生演讲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写生动的。

  注意画线处。学生只要讲出两点(手法、性格、作用)即可。

  三、合作探究,领悟爱国情怀。

  1、提出探究话题。

  梁先生的演讲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张口大笑,是在表演吗?他在靠表演吸引清华学生的眼球吗?

  那秃头顶的演员太多了,——秃不过葛优、光亮不过陈佩斯。

  一定有让青年们感动、激动的情感思想和情感,包含在演讲内容之中。

  2、《箜篌引》(图片)。

  初读——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二读(乐器、字义、夫妻)你怎么评价——自作自受,活该。

  三读——展示图片。

  他想到谁了?——谭嗣同。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四读——《与妻书》。

  对目标的坚定追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四、高山仰止,秉承先生精神。

  1、高山仰止。

  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文化批评家解玺璋先生撰文这样评论:如果说,孙中山们希望用炸弹和烈士的鲜血惊醒国人,完成其民族革命,实现共和,建立民国的话,那么梁启超们则是通过思想启蒙使中国人觉悟,从而实现政治革命。他们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但殊途而同归。胡适也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兴,岂能如此之境界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这天我们上这篇课文应该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教师要秉承梁启超大师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子。

  2、朗诵梁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五、心慕手追,我来记事写人。

  作者写梁任公的肖像描很有特点,由身材至外貌衣着,再到人物风神气质。请大家选择自己初识的一位老师或同桌,写一段细节性的白描文字,再现这位老师外貌和神采。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

  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2、梁先生是怎样做得如此成功?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明确:

  ⑴开场白独特:梁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⑵声音沉着有力,富有感染力。语速、节奏、语调、重音三方面来定诗文的感情。

  ⑶表情丰富,常言道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梁先生在演讲时,不光在用他的渊博学识,还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最典型第8段讲到《桃花扇》与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表现忽喜忽忧,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作者精确地用了一个词──大汗淋漓来表现。

  板书:

  开场白──独特

  演声音──沉着有力

  讲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3、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

  ⑴外貌:

  ①身材──短小精悍

  ②眼神──光明四射

  ③步履──稳健

  ④气质──潇洒

  ⑵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情的学者。

  总结:同学们分析很在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4、在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5、再好的材料和感情还得通过语言来表述,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梁实秋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总结特点?(带情感朗读。)

  明确:语言简洁,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却极有形象感,让人回味无穷。

  6、这么简洁的语言蕴含作者这样的感情?(请大家深入体会。)

  明确:

  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恩师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对老师的尊敬、钦佩、爱戴之情。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对作者影响大。

  7、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8、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第3篇

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文章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学生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文章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抓住文本,又要注意文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的爱国精神上。

【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由此以点带面,把握全文。

【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多花时间。

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三处引文的细节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资料链接,事先制成 PPT 文件。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写他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他的文章文采斐然,思想独到;他的人品刚正不阿,清高自守;他的经历坎坷波折,一言难尽。要写好他,谈何容易!但是梁实秋做到了,他为我们活画出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让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那么,梁实秋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去作具体的感受吧。(板书课题)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通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梁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特点的一句话和作者高度评价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

明确:①“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②“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提问:围绕“动人”二字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演讲以及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具体地描写?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明确:

①“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板书:肖 像——潇洒自信、学者风范

②“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板书:神 态——谦逊自负、感情充沛

③“他的声音沉重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

板书:声 音——沉稳睿智

④“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补充讲解《箜篌引》)

板书:语 言——博闻强记

⑤“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⑥“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笔,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补充讲解《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动 作——自由洒脱

3、小结: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出于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综观全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融合了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三、赏析细节,探究内蕴:

1、提问: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为什么讲他是“有热心肠的学者”?

明确:细节描写。讲他是“热心肠的学者”实际上就是赞赏他的炽热的爱国心。

2、以点带面,赏析细节。

细节①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资料链接】 《箜篌引》(投影出示)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划船,见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3、提问: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明确: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②

"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资料链接】《桃花扇》(投影出示)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高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他也自杀身死。

4、提问:先生由崇祯会联想到了谁?

明确: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细节③

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资料链接】(投影出示)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生的写照。

5、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诗题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喜悦的。诗中虽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但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学生读全诗。说明:“‘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6、提问: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明确: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讲他是“热心肠的学者”实际上就是赞赏他的炽热的爱国心。

5、提问: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明确:不是。“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所以说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资料链接】《少年中国说》(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7、课文总结:这就是细节之美,细节的魅力。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认识到了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最主要的还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四、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1、你能从中学到哪些写人的方法?

明确:

①写出个性。

②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③突出细节描写,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2、片断作文:

试以“眼前的一幕”为题,侧重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展示其性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第4篇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

  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悲同志牺牲]爱国

  热心肠[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热情

  [讲杜诗:笑失地收复]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相关文章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

《归去来兮辞并序拼音》

《逍遥游精彩导入语》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