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第1篇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也认为讲解比较到位。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 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 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 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习,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第2篇

《孔雀东南飞》340多句、1700多字,诸多人物、诸多难点,短短的40分钟,怎样设计才更有效?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须抓住一个点,以点带面,让教学突出实效。教学这堂课,我有很多感悟,于是写下这篇教学反思。

  第一,以有效教学为前提,充分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设计。 首先依据学情、文本特点、文本难、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是 “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可是人物如此众多庞杂,分析了人物再去挖掘根源,既缺少章法,又容易让学生在繁琐的过程中失去兴趣。怎样让课堂既简洁有效,又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呢?鲁迅说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美好”与“撕毁”两个关键词,恰好切合了“鉴赏”与“挖掘”这两个目标,于是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这一悲剧中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撕毁的?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学生走进整首诗。 怎样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实现“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的学习目标?首先结合“美好”,引导学生概括得出: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人”与“美好的爱情”,进而探讨美好在什么地方,在探讨的过程中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然后结合“撕毁”引导学生思考得

  卿为牺牲品的封建礼教,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焦母、刘兄、焦仲卿三个人物形象也随之被活画出来。学生们兴致盎然,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他们时而沉浸于对兰芝由衷的赞美,时而澎湃于对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谴责,在爱与恨的交织里,不知不觉便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对悲剧根源的挖掘。

  第二,适当启发,适时点拨,教师成为课堂真正的引导者。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品味,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在探讨兰芝“美好的人”时,很多同学都以第九节为例,“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都认为兰芝长得很美。这时我提示学生,这段文字仅仅是为了表现兰芝长得很美吗?学生一听,马上进一步思考,通过探讨得出了兰芝“自尊高贵”的结论。应该说这是本诗的难点,而教师适时的点拨便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求,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表面。

  再如,同学们在探讨焦刘二人的美好爱情时,都以诗歌的第十二节为例,“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我顺势引导学生:这首诗歌对爱情的描写有一些经典的段落,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大家看过《环珠格格》没有?那么大家是否记得紫薇的母亲让她给父亲带的那句话是什么?“蒲草纫如丝,磐石是不是无转移?”那一句台词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而今天我们在《孔雀东南飞》中看到了她的身影。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这个经典语段,感受一下这份世间最美的真情。我的这番引导果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都群情激昂地诵读这一文段。不过同学们的朗读还存在一定问题,于

  是我加以引导,“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答“依依不舍”。我说既然依依不舍,那么读时应注意什么?生答语速放慢。于是重读之后,学生便知道应该把感情融入到诵读之中。之后,同学们在读到焦母和刘兄的语言时,我适时加以引导,同学们都注意到朗读的语气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读,而是“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读。

  再如,探讨“是什么撕毁了这些美好的东西”时,同学们都迅速找到了焦母、刘兄两个封建家长,忽略了焦仲卿这一人物。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往的人教版《教师用书》中提到,“焦仲卿软弱无能,不敢直接反抗”,对此你怎样看?同学们发言很热烈,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在激烈的争辩后,大家慢慢达成了一致,焦仲卿不是不想反抗,他只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进而发掘到悲剧的深层根源

  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是 “知识的化身”,更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前提。

  热闹不是课堂的必需品,尤其当我们面对文化背景厚重、文化底蕴浓郁的作品时,教师应采用灵活适时的点评,对学生进行思维指导,引导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去感受,去思索。苏轼写过这样的一首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子何不鸣?若言琴声在指头,何不于君指上听?”是啊,只有拨动心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引导学生用

  心感受和思考文本,才能让他们真正走进人物的的内心世界,这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 这节课活泼热闹、笑声连连,课堂气氛与原本哀婉悲伤、凄切动人的主题并不和谐。问题出在哪儿?

  在师生交流环节,很多学生用现代的理念阐述自己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因而引发了同学们及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如,在探讨焦仲卿是否性格软弱、缺乏反抗意识时,有位同学说:“妈妈养了我18年,而这个女人只跟了自己两三年,所以不能为了这个女人而伤害自己的妈妈。”这番话引发了哄堂大笑,我也笑得直不起腰。应该说,这个时候我失态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正是这个在汉代社会至高无上的“孝”字禁锢了焦仲卿,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礼教对儒家子弟思想的禁锢。通过自己的点评适时将学生从自由的现代社会带回阴霾密布的两千年前,既让学生在当时当地感受悲剧的氛围,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精髓。

  教师的职责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去激荡学生思维的风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究竟该有怎样的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尝试、在探索、在完善。“去粉饰,无卖弄”,追求课堂实效,回归本色教学,这才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一、要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充满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了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的《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歌,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阿母谢媒人:谢绝适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我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会不相从许:你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见(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渐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可怜体无比:可爱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主薄通语言:话语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帘:奁;纫:韧;丁宁:叮咛;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起讫小标题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再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结语:以上是小编推荐孔雀东南飞优质课教案的内容。《孔雀东南飞》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艺术形象。二、故事情节完整,矛盾冲突不断。三、语言通俗化、个性化,明白如话而又神情毕肖。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第4篇

《孔雀东南飞》是爱情的绝唱,是千古的咏叹。它是一曲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悲剧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既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美学原理》)这就是悲剧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尔说“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中国文学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写悲剧的,品味其悲剧美。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

  问1:预习过全诗,请问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问2: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却更熟悉《孔雀东南飞》,为什么?

  结合屏幕显示,迅速说明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屏幕显示“乐府”: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清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最长的叙事诗应该是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二、过程

  1.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议与探讨,引出本堂课程的目标: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2.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赋的知识(铺陈渲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反衬、比喻等。

  3.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a.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b.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屏幕显示:性格决定命运!

  方法提示:从字词句入手,从细微处读书。品味艺术形象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总结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东汉末年人物性格冲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剧,以及刘兰芝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个体命运的悲惨和维护自尊的悲壮。焦刘夫妇不是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自觉的反叛者,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悲剧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剧的魅力:悲剧在无形中强调了造成悲剧的种种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恶和丑陋,因为深刻所以品味,因为品味获得启发,悲剧启发了人们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调动学生探寻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如后续必修课本中的《窦娥冤》、《祝福》等,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相关文章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学》

《豫剧小二黑结婚清凌》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