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反思
栏目:物理教案这是重力教学反思,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6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苹果砸一下。
6.2 新知介绍
一、重力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教学反思第 2 篇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因为重力引起的物体下落现象比较熟悉,说明学生对重力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看图片,内容为不同物体的下落,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落到了地面?引出本节课题:重力
活动2【讲授】重力的概念、符号
重力的符号:G;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活动3【活动】没有重力,我们生活会是什么样?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播放我国宇航员在太空中做的两个实验。眼见为实,加深学生的记忆。
活动4【活动】感知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让同学们拿起手边不同的物体,如笔、课本、书包等,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教师引导:由于物体质量不同导致重力不同,而这句话只是猜想,需要用实验验证。
活动5【活动】探究实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6【练习】G=mg的应用
看课本例题,做一道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方法:一名学生板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7【讲授】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方向的应用:铅垂线、水平仪等。
活动8【讲授】重心位置的确定及画重力示意图
.首先学生通过看课本12页的内容可以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其次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
最后教学生重力示意图的画图步骤:(1)确定重心即力的作用点(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
活动9【练习】学以致用
画不倒翁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活动10【导入】重力的由来
一名学生演示“想想做做”,教师通过提问逐步引出万有引力。
活动11【作业】练一练
课后习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5题。
第3节 重力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节 重力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看图片,内容为不同物体的下落,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落到了地面?引出本节课题:重力
活动2【讲授】重力的概念、符号
重力的符号:G;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
活动3【活动】没有重力,我们生活会是什么样?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播放我国宇航员在太空中做的两个实验。眼见为实,加深学生的记忆。
活动4【活动】感知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让同学们拿起手边不同的物体,如笔、课本、书包等,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教师引导:由于物体质量不同导致重力不同,而这句话只是猜想,需要用实验验证。
活动5【活动】探究实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6【练习】G=mg的应用
看课本例题,做一道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方法:一名学生板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7【讲授】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方向的应用:铅垂线、水平仪等。
活动8【讲授】重心位置的确定及画重力示意图
.首先学生通过看课本12页的内容可以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其次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
最后教学生重力示意图的画图步骤:(1)确定重心即力的作用点(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
活动9【练习】学以致用
画不倒翁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活动10【导入】重力的由来
一名学生演示“想想做做”,教师通过提问逐步引出万有引力。
重力教学反思第 3 篇一、 简介
《重力》优秀物理教案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物理教案《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教学反思第 4 篇一、教学内容:《重力》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P68-P70《重力》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认识什么是重力和重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分小组进行“抛球”比赛。(拍成视频用来上课用)
比赛要求: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抛球(不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可以,只要你的球不落地就为赢。
比赛地点:篮球场(抛球时必须要注意安全,离人群足够远才可以抛。)
(二)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玩了一个“抛球”游戏(视频回放过程)。
师:好玩吗?(生:好玩。)
师:有没有人赢呀?(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人赢呢?是不是球有问题?
生1:不是。可是……
生2:我知道原因,因为这篮球有重量的嘛。我们把球抛出去之后,没有东西托着篮球,所以它最终会掉到地上。
师:掌声表扬这个同学,这个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非常认真观察,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确,篮球有重量,那到底谁使到它有重量了呢?有没有力作用在它身上了呢?
①(课件演示)思考: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
师:我们继续观看视屏:黄果树瀑布(课件播放)
师:黄果树的瀑布非常漂亮,气势磅礴。但是在欣赏这瀑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的呢?
(学生纷纷私底下在讨论)
②(课件演示)思考:“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任务——重力。(揭题)
(三)小球受力情况研究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球受力情况研究”的实验。
实验用具:铁架台、细绳、小铁球、剪刀、垫布;
实验要求:①用绳子绑着小铁球,并把它挂在支架上;
②等小铁球静止后将绳子剪断;
③在小铁球下方垫上垫布。
研究问题:如果将绳子剪断,小铁球将怎样运动?这时小铁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在没有做这个实验之前你们猜测一下:如果把绳子剪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球会掉下来。
师:的确,我们可以预想到铁球会掉到地面上。那请同学们等一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注意观察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这时小铁球是会什么力的作用呢?
(1)学生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生1:绳子剪断后,小铁球就掉到地上了。
生2:我们的也是的。
……
师: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
生1:直着向下。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它有重量。
师:是谁使到它有重量的呢?你们知道吗?
(这时候举手的学生比较少)
生3:我在书上看过,那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所以铁球就会掉到地上了。
师:说得真好,掌声表扬这个同学。的确,铁球会掉到地面上去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那地球对其它物体有没有引力?
生:有。
师:对,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就譬如我们站在地上,无论我们怎么跳,我们最终还是会掉到地上的。这都是因为收到了地球对我们的吸引力。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边说边课件演示)
师:那你们知道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向下。
师: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不但向下,而且是竖直向下的。它的`单位是牛顿。(课件演示)
(3)解决课前问题:①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②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生:这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无论篮球怎么抛,最终还是掉到地上。水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水总是向下流的。
(4)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哪些应用?
生1:人们在建房子时用重锤来检测屋子的墙是不是竖直的。
生2:杠杆秤在称东西的时候那个秤砣。
生3:……
(四)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站在不同的地方,地球对我们的引力,也就是重力,方向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点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师:同学们,细心观察我们刚才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指向地球里面的。
师:指向地球里面那里?
生2:圆心。
师:对了。不过,地球并不完全是一个球体,更准确的说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
小结: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所以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对头顶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指向地心的。
(五)牛顿与地球引力
师:原来不管我们站在什么地方,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你们知道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的是谁吗?
生:牛顿。
师:对了,就是牛顿。其实牛顿是一个英国物理学家的名字,因为牛顿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的单位就以牛顿的名字命名了。现在我们就来听听“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课件播放“牛顿与万有引力”的视频)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生1:觉得牛顿很伟大,发现了万有引力。
生2:牛顿很细心,苹果掉下来不是吃掉,而是拿来研究。
生3:原来我们是斗不过地球的,地球对我们有引力,所以我们抛的球全部掉到地上了。
……
(六)奇思妙想
如果没有了重力的存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