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22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22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22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课时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22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对比阅读扩充阅读信息,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
4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二 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有关语句。)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读。(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并及时表扬)
3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拟定目标。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如此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回读课文,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寻原因。关系
(2)创造性的阅读。(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语段:兄妹俩的对话。(1研读"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2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1"多纯熟","感情多深"等。2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语段:第八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4)情景朗读。(师生合作,再现课文情景)
4扩展阅读,进一步贝多芬。
(1)屏幕阅读<<不为侵略者演奏>>,提示学生注意语速,抓住要点。
(2)读了这个小故事之后,请你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赞扬的话。
(3)有感情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
1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
2贝多芬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是一个不向侵略者屈服的人。
3贝多芬先生,您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我要采一束最美的鲜花送给您。
(4)延伸教育专题
A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学生自选阅读。
B提示课外选材途径(书籍,网络)探究阅读。
C书面。总结反馈。(定期两周完成研究专题—我所认识的贝多芬。题目自拟,如:我对贝多芬的认识,《月光曲》的诞生,贝多芬的成长之路,一位伟大的音乐
22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