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周密教学设计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观潮周密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观潮周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 京尹(yǐn) 艨艟(ménɡ chōnɡ) 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鲸 波(jīnɡ) 罗绮(qǐ) 僦 赁(jiù 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课后习题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附录:《观潮》阅读练习
4.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
C.随波而逝逝: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
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7.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2分)
⑵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2分)
【答案】
4.B
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乘”是骑、坐的意思。
5.D
解析: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第一个“为”被;第二个“为”介词,替,给。D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
6.C
解析:C答案错在“直接表现了”,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是从间接或是侧面描写出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⑴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译出大意1分,落实“略”的意思1分。) ⑵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译出大意1分,落实“文”的意思1分。)
观潮周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3、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江面平静 出现白线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 深深震撼 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观潮周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 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
2、感悟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知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李白也说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
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三、研读欣赏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 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
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
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 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前三幅画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幅画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更能表现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升华情感
题目是“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
水战(威)
弄潮(技)
观潮(盛)
正 侧 结 合
观 潮
观潮周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已经陆陆续续有所接触。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但七年级所选的文言文是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所选的文言文则以写景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好在《观潮》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有了《三峡》、《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的铺垫,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我们的孩子整天跟大山打交道,虽触目皆为青山绿水,可那水,也只限于小溪、小河,大部分人从没见过大江、大海,也从没见过潮水,所以潮水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相信周密的《观潮》应该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观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既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问题探究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学习目标:
1、 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 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准备:
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解决重点字词以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熟读课文。教师备好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音频等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播放视频)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 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被;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画着文彩)
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 阻塞)
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三、整体感知
1、作家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2、教师作简要讲解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
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3、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本文的音频朗读,听的同时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之多。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
四、精读品味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
2、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3、那么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先声夺人,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 “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5、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本段文字?(其他同学点评并总结规律)
(二)指名朗读第二段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三)齐读第三段。
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
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四)教师朗读第四段。
讨论:哪些词语能看出观潮人数之多?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问题探究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五、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
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六、布臵作业
1. 熟读课文,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2.完成《语文学习报》练习。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既掌握好文言知识,又能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充分突出互联网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我先播放一段拍摄于2012年的观潮图片,并用滚动循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观潮人之多,场面之壮观。课中,在学生自主探究疏通描写潮水的文字时,我又插入“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图片。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等场面,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最后,播放视频:2012钱江潮直播,在激情澎湃地潮水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如临其境。
2、 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所以,这堂课,我基本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课文的朗读、字词的疏通、文章写法的理解等,都是学生讨论、探究的结果。我只不过是穿针引线而已。
3、巧妙地设臵问题,以问促学。通过问题把整篇文章从字词疏通,句子翻译到内容理解,全部都串联起来。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