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一等奖评课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一等奖评课,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一等奖评课第 1 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2、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是重点,目标2是难点。
教学过程
学案
导案
预习检测
我会读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官绅
灌溉绸褂提心吊胆面如土*
我会写:
灌溉提心吊胆田地荒芜
自主读识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3、西门豹从老大爷那里了解到哪些情况?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对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抓住本课的关键词、重点句来思考。
合作交流
1、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2、西门豹是怎样治邺的呢?你怎样评价他呢?
可以结合课后的金钥匙,去畅所欲言,互相讨论。
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wèiguòguàngàiwūpóqiúráo
()()()()
tiándìhuāngwútíxīndiàodǎn
()()
二、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段填空:1、《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通过写()时期
西门豹治理邺时,()、()
的故事刻画了西门豹()、()、
()、()的形象,赞扬了他
()、()的品质。
2、学了《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后,我认为西门
豹是一个:(
)的人。
增量阅读
拓展提升
阅读短文,谈谈收获:
《鲁迅踢鬼的故事》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一等奖评课第 2 篇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能力目标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循序式。
五、教具使用
生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片。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2.解题: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3.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过渡语: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二)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1.生字:认读课文后要求学会的生字、并说出每个字的音、形、义,组词、说话。
2.理解生字:战国、邺、荒芜、人烟稀少、巫婆、官绅、徒弟、提心吊胆、面如土*、开凿、灌溉。
(四)再读课文: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西门豹,板书课题。
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找老大爷问怎么回事)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③新娘从哪来?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西门豹会怎样做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段。
(二)自由读第二段
1.前后讨论、读完这段后,你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都扔到河里去了……)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指名读有关段落)
2.出示投影或小黑板、理解句子含义
(1)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借口。“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3.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过来。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也若有其事似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就这样,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关系。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绅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4.这段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层,请同学们给这段分层并说出层意。
(①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②③西门豹借口姑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④⑤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站着,迫使官绅们磕头求饶;⑥老百姓终于明白巫婆、官绅的骗局。)
(三)过渡语: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问:1.西门豹又做了些什么?(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2.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应了开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3.再找一找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开头巫婆、官绅们的态度是“急忙迎接”,后来“提心吊胆,气不敢出……”这是前后对照的句子。)
4.说说这些坏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开头他们以为西门豹真的是来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后来发现西门豹是将计就计,严惩他们,所以态度变化极大。)
(四)总结全文
1.指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3.通过全文的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
八、板书设计
14西门豹
调查了解
破除迷信
有勇有谋
惩办恶人
敢作敢为
兴修水利
与民作主
为民除害
【设计意图】
以事件为线索,抓住课文中故事发生、发展、变化、结局的过程,起到掌握事情来龙去脉和详细经过的作用。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一等奖评课第 3 篇
教学
目标1.认识“豹、芜、娶”等12个生字,会写“豹、魏、派”等13个生字,理解“田地荒芜、担心吊胆、磕头求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
重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兴修水利的,破除迷信的方法。
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办法的巧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通读课文,掌握课文整体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好吗?自我介绍:我姓×,名叫××。你们也能用老师刚才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点名叫几名学生自我介绍。很高兴认识大家,原来我们的姓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姓都是一个字。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古代的人,他的姓有两个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26西门豹)【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可以让学生与老师接拉近距离,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华百家姓文化的熏陶。】
新课
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豹、芜、娶、媳、巫、绅、旱、徒、磕、淌、凿、溉”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徒”读(tú)要读成(dǒu),“媳”读(xí)不要读成(xī),“凿”为平舌音,“绅”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豹、魏、派、娶、媳、妇、淹、硬、逼、浮、旱、徒、饶”
字形难点:“豹”的偏旁是豸旁,“派”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旱”的上半部是“日”不要错写成“目”。“徒”的偏旁是双人旁。“媳、妇”人女字旁横不出头。
2.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1)小组学习(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2)汇报
理解词义。
面如土色: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担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
磕头求饶:向别人磕头乞求饶恕自己。
开凿:挖掘、开垦。
旱灾: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生: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2.指名简单归纳内容。
生:西门豹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划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3.段落结构:全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摸清了“河神娶媳妇”的底细。
第二层(10—15自然段)讲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第三层(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三层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层(1—8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了解邺这个地方的情况。
第二层(9自然段)写西门豹决定对策。
第三层(10—16自然段)写西门豹采取行动。这一层次再分两个层次,先详写除“神”害,后略写修水利,除旱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可以让学生与老师接拉近距离,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中华百家姓文化的熏陶。】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了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四、拓展说话练习
师: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
造成邺田地荒芜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指名发表意见)
五、总结提升
西门豹他有没有立刻把巫婆、官绅抓起来处死或者跟他们同流合污呢?他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西门豹的资料。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一等奖评课第 4 篇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在阅读中能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并宣传破除迷信活动,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磕头、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点评:课堂学习伊始,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轻松的交际空间,通过课题引出课文的主人公,并做一简单介绍。设置悬念,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点评:学生与教材初步对话后,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概述的能力,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点评:“读、写、思”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潜能释放的自主性学习。]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板书:教育百姓)
[点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以上文本能体现人物巧妙的句子很多,但学生最能感悟到的,感悟最深又最具文本特点的就是西门豹的.语言,对巫婆、官绅头子、官绅的四次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淋漓尽致地展现西门豹计谋的巧妙,把握这一条主线,大胆地删枝去叶,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充分的时间、充足的空间展开对话。]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点评:将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延伸而又不脱离文本,将课外学习的知识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使学生充分地学以致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平等、民主对话,使学生直抒胸襟,真诚对话。]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
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点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将作业分为知识性作业和趣味性作业,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巩固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