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6、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

  三、阅读赏析《春望》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创新学习,能力升级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2、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3、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五、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四、创新实践、能力升级: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六、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学习《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习《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阅读做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写诗人近观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 的理想和壮志。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理解词语,复述课文。

  〖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 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部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长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长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自我选题,推荐作业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名师点评】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 孙辉)

  这是一堂较为典型的和谐教学的示范课。教师对作者和作品驾轻就熟,了然于心,对课文的赏析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其实用心良苦。教师非常巧妙地由“出入无完裙”切入,引导学生逐层认识到战争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官吏带来的巨大恐惧,给作为诗人的杜甫带来的严重的身心创痛,由此串起整个故事情节。在激活练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揣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试图从中寻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积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同学们的掌声正是对这种崇高精神的赞美与肯定。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符合和谐教学的模式,更体现了时代追求的创新精神。石壕吏固然有着凶恶的嘴脸,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换位思考,透过其凶恶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下层小官吏的无奈恐惧。诗歌一方面揭露了兵荒马乱、酷吏横征暴敛、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忍辱负重、慨然赴国的高尚情怀。“天意须君会,人间有好诗”。战乱固然使诗人写出了大量光照千古的诗篇,但战争对诗人灵与肉的摧残,对千百万生灵的涂炭,作为人民的诗人,其心灵又是何等的伤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宁可不要这一段历史,也不愿我们的人民经历战火,颠沛流离。这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气魄。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目标聚焦】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三、背译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设计选题,课外探究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请分析。

  研究方法:

  ⑴ 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⑵ 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

  ⑶ 仔细研读这首诗,获得自己的感悟。

  ⑷ 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

  推荐书目: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词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相关文章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七上语文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