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第 1 篇
目的要求
《生物的启示》的教案范文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像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船与鱼、锯与丝茅草、飞机与鸟、薄壳建筑与蛋壳、筒形叶桥与植物的卷叶、多镜头摄影机与昆虫复眼、雷达与蝙蝠、机器人、变色龙、壁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讲述:我们知道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的许多本领令人惊叹羡慕。例如,鱼能在水中自由游泳,鸟能在天空自由翱翔,绿叶靠阳光、水、空气就能制造食物……在生物的启示 (板书课题)下,人们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新工具。
2 、谈话:你们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兴趣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花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哪些东西,以及怎样发明的。
学习新课
1 、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 1 )了解几件学生比较熟悉的发明创造
①谈话: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吗?它们分别是在哪种生物启示下发明的?
②讲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
③阅读:课本第 37 页。
④谈话:
课文介绍了几种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分别是什么?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船与鱼。)
船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鱼)
为什么说船是在色的启示下发明的?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锯与丝茅草。)
锯是谁发明的?他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丝茅草叶)
说一说鲁班发明锯的过程。
请你推测一下,鲁班在被丝茅草叶划破手时有什么想法?他怎么会想到要发明锯呢?(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飞机与鸟。)
飞机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发明的?(鸟)
为什么说飞机是在鸟的启示下发明的,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讨论:船、锯、飞机的发明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②教师小结:通过船、锯、飞机的发明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当人看到某种生物的'特殊本领时,常常会联想到人在生产或生活中的需要,然后就模仿这种生物的形态、构造、功能,设计制造出所需要的东西。
( 2 )了解近代人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
①讲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在生物的启示下,有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薄壳建筑和蛋壳,筒形叶桥和植物的卷叶,多镜头摄影机和昆虫的复眼,雷达与蝙蝠,机器人。
③讨论:
图中是些什么新技术?它们有什么用?
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④讲解:
鸟的蛋壳很薄,但能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这与它的卵形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结构,既坚固又节省材料。
有些植物的叶子很薄很大、很长,但能挺拔地伸展在空中。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植物叶子的边缘常是卷曲的,甚至卷成筒形,依靠这种形状,增加了叶的强度,使叶能挺拔生长。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发明了筒形叶桥,既坚固又节省材料。
蝙蝠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蝙蝠能在空中、树林中、山洞里自由飞翔,捕食飞虫。是不是蝙蝠的视力特别好呢?据观察蝙蝠的视力特别差,不是靠眼来识别方位和周围物体的,而是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定位、识别物体的。它在飞行中,从嘴、鼻发出人听不见的声波超声波,超声波能向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快速传播,遇到障碍就会返回,被蝙蝠的耳朵接受。
根据声波返回的时间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蝙蝠就能判断前面有什么物体及有多远,是食物,捕捉;是障碍,躲开。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雷达。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方位的设备。雷达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四部分组成。发射机通过天线向空中定向发射电波,电波如果在空中遇到障碍:飞机、导弹、云层等,就会反射回来,被天线接收,经接收机的放大、加工,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显示出障碍物的种类、方位、距离。雷达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军事、天气预报等方面。
昆虫的每只眼睛由很多小眼构成,叫做复眼。它们花看周围的物体时,在眼里可以同时形成很多的像。人们仿照昆虫眼睛的构造,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和多镜头摄像机,一次可以拍成很多张像。这在摄影、摄像以及其他方面有很大用途。
机器人是仿照人的器官及其作用的机器。机器人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一是操纵部分,人根据需要,输入各种指令;二是电脑,将输入的指令加工、处理、输出,指挥机械部分工作;三是机械部分,通常包括动力、传动、工作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有的机器人具有人的外形,有的机器人看上去只相当于人的某一个部分,例如机械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做很多工作,比人做得更快、更精确、更好。
( 3 )讨论: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 4 )讲解:
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①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②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③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④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2 、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一些小发明的设想
( 1 )讲述: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怎样在生物的启示下提出一些发明的设想。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变色龙、壁虎。
( 3 )观察: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的身体构造或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
( 4 )分组讨论:根据变色龙或壁虎的特点,提出一件小发明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奇特。
( 5 )汇报讨论结果。
6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提出的设想。同时告诉学生,能够根拥生物原型提出一些发明设想很重要,但发明设想还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实验才能成功。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知道人们是怎样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的。
提问:说一说人们在生物的肩示下完成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指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建立模型—模型检测—实际应用的过程。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3.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和学习,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物仿真设计实例;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制作简单生物仿真模型。
三、教学准备
尼龙搭扣、苍耳、带葱叶的大葱若干、白纸、双面胶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先向学生展示苍耳,后引出生物仿真设计实例,具体过程如下。
师:这是什么?(苍耳)观察它有什么特征?(有刺、刺前有小钩)猜想利用它能做什么?(防身用,造这样的衣服扎手,小偷不敢偷)试一试能不能粘到衣服上?(很容易粘在衣服上)有人受苍耳特性的启发完成了一项发明,他就是瑞士的乔治·迈斯楚先生,利用它发明了尼龙搭扣(出示实物)。想不到吧,一个不起眼的生物竟引起了一项发明!这就是生物带给人们的启示!(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生活中有很多受到生物的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人们发明了哪些东西以及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生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知识内容教学
根据教材编排,收集图片或视频课件,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思考为辅,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三)探究活动
1.研究葱叶
教师先借助问题让学生展开观察。
师:这个大家都认识吧!(大葱)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你发现了吗?
下发实物,学生自由交流。(叶子是圆筒形、是直的、里面是空的)
再结合实际现象,让学生发现葱叶特征。
师:圆筒形的叶子有什么好处呢?(叶子向上生长、更加牢固)你说得真有道理。是呀,它直直地长在地里,风都不能把它吹弯,你能把它吹弯吗?想不想试一试?(让学生吹葱叶)
最后进行猜想验证。
师:如果我把圆筒形破坏掉,看,我把葱叶捋平,看还用把它吹弯吗?它自己就弯了?咦,这说明了什么呢?(圆筒形牢固,不容易弯曲。)这就是我们发现的葱叶的性能。(板书:圆筒形——葱叶性能)
2.建立模型
师:会做圆筒形模型吗?(学生发言并动手操作)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两张相同的纸,请大家赶快用其中的一张做个圆筒吧,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手最巧。做好了吗?做好的同学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那么,这个就是根据圆筒形的葱叶所做的模型(板书——筒形纸),这就是平板式的了,现在怎么来做检测呢?谁能想出好办法?
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模型的检测方法。
师:把做好的模型放在两块木头上,往上放重物,哪个放得多就说明承受力强。也就是说,把这两个模型分别放在两个木块上,支撑起来,然后呢?我们可以用围棋子来代替重物。要注意什么?(要一颗一颗慢慢放、要放在圆筒中间不要滑下来、要固定模型)对,要一个一个往上放,直到把它压弯不能承受为止。赶快猜一猜,上面能放几个?平板式的呢?这是大家的猜测,还需要我们大家通过实验来进行检测。(板书——放棋子)实验时要注意:两个木块之间的距离应保持不变,结果记录在1号记录单中,听明白吗?还等什么呢,赶快开始吧!
实验结束,教师让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并进行评价。采用当场记录的方法。(圆——平)记录发棋子的数量。仔细看检测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圆筒纸承受力更强)
最后教师总结。
师:回顾刚才进行的两个探究活动,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先是发现生物(葱叶)的结构性能(筒形的葱叶比剪开后的条形葱叶承压能力强);再根据生物结构特点(葱叶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纸筒);接着做承压对比实验检测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最后根据检测结果研制、开发新产品。这就是仿生的过程,什么是仿生呢?
教师引导总结并板书:
葱叶筒形——纸筒——承压实验——钢管
(四)拓展延伸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壁虎在墙壁上爬行的视频,让学生思考这在生活中有何应用,再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飞机飞行与小鸟飞行有这么大差别?
(五)总结
同学们,仿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科学家经过重重的磨难和挫折,比如,在很久以前人们渴望能像鸟一样在天空上飞翔,他们尝试了各种器械模仿飞行,有些人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可以说,每一项科学发明都是历经反复实验,最后才获得成功。现在,给你一些生物,你能发现它们的特性,进行大胆的设想吗?除了这四种生物,你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生物。谁先来?
五、课后作业
自己在课后进行仔细观察,进行仿生设计设想,做一份设计简图并配上设计思路,有条件的同学做出實物。
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第 3 篇
一、教学目的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
1.进一步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发明。
2.在初步了解仿生学的基础上,感知仿生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和发明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同学勇于参与的科学态度,让同学体会到自身也能“搞”科学。
二、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同学感知仿生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蜂巢”结构的性能,归纳仿生学的研究程序。
四、课前准备
模型资料、(2.5kg、5kg、10kg、15kg)铁饼若干个、蜂巢实物一个、鸡蛋一个、“蜂巢板”一块。
电脑、实物投影、静电黑板。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提问:
①通过课前同学们对仿生学的了解,你们认为下面几种事物是仿照哪些生物体研制出来的呢?
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仿生的例子呢?
③同学们说得很好,想一想仿生学是否就是简单模仿生物的科学呢?
④通过了解,你们认为“仿生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2.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是啊!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是要感谢这些生物朋友。但是,不知同学们是否想过,仿生学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也就是科学家是怎样研究仿生学的呢?
想不想亲自参与一次这样的研究活动呢?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出示“蜂巢”实物)以蜂巢为例,做一次关于仿生学的研究吧!
(二)活动定向
1.提问:
①(将“蜂巢”放在实物投影上)仔细观察蜂巢的结构,它有什么特点?
②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2.同学汇报
3.讲解:人们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之下,发明了许多东西,比方:这块蜂巢结构的板子,它是我从一间拆毁了的活动房屋的墙壁上找到的,通过了解我还知道,这种板子不只是活动房屋建筑资料,还是居室里门的重要资料。
4.提问:从“蜂巢”这种结构,怎样发明出“蜂巢板”呢?
5.同学汇报:(通过实验研究)(板书:实验检测)
6.考虑:假如如同学们所说是通过对蜂巢的实验研究所得,这个实验是针对蜂巢的哪种性能实验的?(小组讨论)
7.同学汇报:接受的压力大、防震、轻、节省资料……
8.提问:这个实验怎样进行呢?
9.同学汇报:仿照蜂巢结构制作模型。(板书:蜂巢模型)
(三)活动执行
1.制作蜂巢模型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制作。
2.讲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检测“蜂巢”结构的性能,这节课我们就从“蜂巢”结构的承重问题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下面给每组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你们组打算怎样检测。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不同重量的铁饼,检测时假如需要可以取用。(同学讨论实验方案、填写实验步骤、活动分工)
实验报告:研究“蜂巢’结构的承重问题
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第三次实验第四次实验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2.同学汇报活动方案
3.评价活动方案;提出活动要求。
4.同学活动
5.讲解:今天我们是用重量的单位研究力的大小,到了中学以后同学们还会继续学习,用力的研究单位“牛顿”研究力。
6.汇报实验结果,论证“蜂巢板”的.合理性。(请个别组展示实验过程)
7.教师小结:
①评价活动情况
②总结同学结论:因为蜂巢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所以应用这种新型的建筑资料不只重量轻,而且节省资料。
③提问:这种优良性能还可以运用到什么地方?
(四)活动总结
1.提问:根据对“蜂巢”结构的研究,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仿生学的研究过程呢?
2.同学汇报
3.教师归纳:(板书)
4.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5.同学汇报
6.教师小结:真遗憾我们没能严格地依照研究程序进行研究,这也说明仿生学的研究是需要一定周期的,4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我想同学们可能有了更珍贵的收获,那就是我们初步了解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这只是刚刚开始。(出示仿生学的标志)这个标志代表仿生学,一个积分符号代表数学、一端连接着一把电烙铁代表电子学、另一端则连接着一把解剖刀代表生物学,可见仿生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认真向我们周围生物朋友们学习吧!美好的生活等着你们去发明!
五、活动延伸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用手用力握鸡蛋,握不碎,这与这种(出示图片)屋顶有什么关系吗?
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第 4 篇
我们知道科学课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真实的”。本课教学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即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却在相机诱导”。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以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阵地,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加到探究活动中,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
在本课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1.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鼓励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进行大胆的猜想,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更可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的。
本课中葱叶承受力大跟它是筒形的有关系,是学生的猜想,如果改变它这种筒形结构,葱叶又会怎样呢?也是学生充分发挥猜想的空间。
2.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形成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当学生有了“葱叶承受力大跟它是筒形结构是否有关系?”的疑问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这期间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引导他们去探索、讨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到:葱叶承受力大确实跟它是筒形结构有关系;筒形的物品确实比条形的物品承受压力大,承重能力强。
3.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描述
通过描述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进而交换各自的意见形成正确的`认识。科学的描述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描述所观察或发生的现象。交流时要注意,交流要充分,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比如,学生对筒形纸和平板形纸的承受力的比较,学生对仿生步骤的认识等。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发现,比如,筒形纸和平板形纸的承受力的试验中,可能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时,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重做实验,重新观察现象,千万不能有半点的强迫和牵制,更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同时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利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1. 评价不灵活
我的评价语储备非常欠缺,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显得空洞无力!原因在于平日课堂教学中,较少用评价语,现在用起来就不太自然,其实适当的评价语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让课堂更加轻松流畅。
2.奇思妙想,大胆创新
整节课,我的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观察、实验验证、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验证。由于个人经验不足和调控能力有限,很多活动设计过细,不敢大胆放手。以后教学中我要多学习,多听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功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