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随笔《区角活动中适当时机的指导》
栏目:大班教育随笔这是幼儿教育随笔《区角活动中适当时机的指导》,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幼儿教育随笔《区角活动中适当时机的指导》
在幼儿园里,现在区角活动提倡的很多,但是在区角活动中,老师到底在何时介入指导比较好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区角活动的时候,老师都会或多或少的介入指导。但是老师的介入是在何时的时候吗?老师的指导真正对孩子们有帮助吗?很多老师在孩子活动的时候会放不开手,就在孩子们玩得时候不停地问问题,这看似是在帮助孩子们,但是实质上呢?这些干预对孩子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大都是干涉了孩子的自由发挥时间,或者影响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再者也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孩子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区角活动的意义到底是啥?还是一味的按照老师的具体要求或者具体提示去做,只是孩子代替了老师的手,老师代替了孩子的脑子,这样还能发挥孩子的潜能吗?还能体现区角活动的真正意义吗?还有一部分老师,区角活动的时候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玩,一点都不干预,这样做无非就是让孩子有问题了也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只是按照以前的想法玩玩而已,久而久之孩子们只会产生厌倦的思想,感觉这些都太无聊了,那么这样的区角活动和孩子们的户外自由游戏时间没什么区别了,也起不到真正的指导意义。可能在具体的实施区角活动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做法,只是希望老师们能多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素养。
作为幼儿园老师,无论是在区角活动还是在他活动中,都要学会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当孩子们出现问题但是通过自身各方面努力和同伴合作也无法达到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就要选择介入了,加以正确指导和引导,但是不要帮助孩子们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你的引导,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要想知道孩子在何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必须时刻密切关注孩子活动的进展情况,但是不要一直站在孩子的身边,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压力感。既要给孩子创造款式自由的环境,又要知道在适当的时机介入指导,这样才会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
2、幼儿园中班教师教育随笔《幼儿园区角是幼儿自我成长的角落》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个体爱好。每个幼儿都有他的特长他的兴趣爱好,硬生生地把那么多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接受相同的知识,达到相同的标准,其实是很不人道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于是幼儿园就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活动,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区域,玩自己喜爱的游戏,甚至和自己喜欢的好朋友在一起玩。
可是在区域活动中,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不知道自己该玩什么,这里看看那里站站。一旦发现某个区域发生了好玩的事情,他就不讲秩序地加入进去,这样理所当然的就会引起其他孩子的反感,把他驱逐出去。于是他又会转悠到别的区域,茫然的看着人家玩。在区域里玩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都有喜欢的事情做,所以孩子们玩得很专心,根本就不喜欢别人的打扰。这样一来无所事事的孩子的瞎转悠常常就会引起小纠纷。
这样的孩子怎么了呢?没有自己喜欢的区域的吗、还是没有孩子带他一起玩?其实都不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做事就是没有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是区域活动的最大的好处,因为区域活动对孩子没有统一要求,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区域活动给了不同发展时期的孩子很大的空间,给这样的孩子提供了时间地点材料,让他们慢慢地去摸索,慢慢地进入角色。渐渐的,无所事事的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能够投入地去玩了。
区域活动就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他们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区域活动的奇妙之处。所以,看见个别游荡的孩子不要着急,给他时间,给他空间,他会健康成长的,因为他没有压力只有快乐。
3、小班教育随笔大全《教师介入幼儿区角活动的准确时机》
导读:我还深有感触:在平时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区角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但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以下是自己在带领小班幼儿区角活动中的几种适时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
一、“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这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以后,我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学会了寻找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树立了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促使了幼儿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到“最适宜水平”,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功能水平,在成人帮助下获得的发展水平为最适宜水平。
三、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预性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以上是我在带领小班幼儿开展区角活动实践中地体会,在这同时我还深有感触:在平时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4、小班教师教育随笔《区角活动》
一年一度的体检又要开始了,为了消除孩子们的恐惧心理,我决定从我班的区角“小医院”进行教育。
“小医院”是我班幼儿喜欢的游戏区,我让孩子们都站到自己的岗位上去。看着他们穿戴整齐后,我便与他们交谈了起来,刘志远医生,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检查身体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好啊,我们去给他们检查一下。刘志远高兴地答应着,你们要给他们做哪些检查呢?听了我的问题,刘志远愣了一下,忙与崔建宇商量起来,很快决定为小朋友听心脏,看牙齿,抽血。工作便开始了,抽血、摸头、听心脏、哄怕疼的孩子等等,孩子们忙碌起来,恐惧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消退。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怕打针、怕大夫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我利用了这次的区角活动让幼儿打消了恐惧心理。
5、中班教育随笔大全《区角活动案例反思师幼互动》
导读: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当幼儿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
“神奇的筛子”是我在科学区指导幼儿探索的系列案例。在这一个活动中我选取了几个阶段的指导片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记录。这则案例体现了我在指导区角活动时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同时,在记录与反思的过程中,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活动背景:
最近几次区角活动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投入,幼儿对科学区的兴趣逐渐减退。正在我努力思索、寻找新的探索点时,一个偶然的事件给我们的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幼儿在搬运自然角物品时不小心将一些种子和干果混在了一起,大家纷纷讨论、尝试分离的方法:“呀,怎么办?”“快捡起来。”“用扫帚扫一扫要快。”“老师,怎么样才好呢?”……于是“筛子”的活动就这样产生了。
二、片断描述与简析
片断:
区角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巡视一圈后我将注意力转到今天活动的重点——科学区。南南和涵琦已发现了今天的新材料:黄豆和沙的混合物、筛子、勺子、筷子等,他们正饶有兴趣的在研究,但又不知所措。于是我轻轻的进入,告诉他们:我不小心把黄豆和沙混在了一起,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好吗?他们一听来了劲,开始有目的的想办法,涵琦用勺子,城城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但他们却很投入。我几次想上去提醒他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南南开始去翻看其它的工具。他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南南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涵琦,于是涵琦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的看着他们,由于第一次操作,他们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涵琦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真想去帮助他,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涵琦找到了好办法:他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涵琦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南南看到他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简析: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当幼儿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这是幼儿自己的发现,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他良好的、积极的探索习惯。
6、幼儿教育随笔《区角活动中适当时机的指导》
在幼儿园里,现在区角活动提倡的很多,但是在区角活动中,老师到底在何时介入指导比较好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区角活动的时候,老师都会或多或少的介入指导。但是老师的介入是在何时的时候吗?老师的指导真正对孩子们有帮助吗?很多老师在孩子活动的时候会放不开手,就在孩子们玩得时候不停地问问题,这看似是在帮助孩子们,但是实质上呢?这些干预对孩子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大都是干涉了孩子的自由发挥时间,或者影响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再者也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孩子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区角活动的意义到底是啥?还是一味的按照老师的具体要求或者具体提示去做,只是孩子代替了老师的手,老师代替了孩子的脑子,这样还能发挥孩子的潜能吗?还能体现区角活动的真正意义吗?还有一部分老师,区角活动的时候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玩,一点都不干预,这样做无非就是让孩子有问题了也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只是按照以前的想法玩玩而已,久而久之孩子们只会产生厌倦的思想,感觉这些都太无聊了,那么这样的区角活动和孩子们的户外自由游戏时间没什么区别了,也起不到真正的指导意义。可能在具体的实施区角活动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做法,只是希望老师们能多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素养。
作为幼儿园老师,无论是在区角活动还是在他活动中,都要学会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当孩子们出现问题但是通过自身各方面努力和同伴合作也无法达到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就要选择介入了,加以正确指导和引导,但是不要帮助孩子们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你的引导,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要想知道孩子在何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必须时刻密切关注孩子活动的进展情况,但是不要一直站在孩子的身边,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压力感。既要给孩子创造款式自由的环境,又要知道在适当的时机介入指导,这样才会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