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地理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地理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地理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等奖

地理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地理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 (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 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 执教班级: 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地理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地理滚滚长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 “蓝色的油田”、 “盐类的故乡”、 “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结)

相关文章

《亡羊补牢学本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上语文讨论教学设计一等奖》

《生活万花筒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