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红楼春趣一等奖教学设计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红楼春趣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红楼春趣一等奖教学设计

红楼春趣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一、教材分析

  《红楼春趣》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阅读古典名著,语文要素是“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写读后感”。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已经有“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大意”的要求,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本单元也是为六年级下册“了解故事梗概,交流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做铺垫。

  《红楼春趣》是略读课文,以写实的手法记述了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动作展现生动的人物形象,极具镜头感和画面感,读之仿佛身在红楼中。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难懂的词语,能运用学过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品读人物对话、合作表演、观看影视资料,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3.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学过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人物对话、合作表演、观看影视资料,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四、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汇报对红楼梦的了解。

  (一)解读课题,玩味“春趣”激发阅读兴趣

  1.理解课题,抓住“趣”。出示《红楼梦》基本资料。出示第七十回标题,对比课文题目。思考:为何这样命名题目。

  (过渡语: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红楼春趣》。这篇课文选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红楼梦》,课前同学们已经交流了不少关于《红楼梦》的资料,你这到这篇课文节选自哪一回吗?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课本的编者为什么用《红楼春趣》作为题目?哪个字是题眼?)

  归纳方法——通过文章题目了解故事大致内容。顺势出示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方法,配上前三篇课文的插图。

  (过渡语:借助题目了解故事大致内容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一,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还掌握了不少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一起感受红楼春趣。)

  【设计意图】《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抓住课文题眼“趣”,让原本距离学生很远的故事拉近了距离,学生可以较快了解课文故事背景,为接下来理解大意、理清人物关系做铺垫。

  (二)预习汇报,学以致用概览红楼春趣

  根据课前预习单,汇报学习成果。

  1.圈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试着猜测大致意思。

  预设(1):豁喇喇,多音字“喇”。

  预设(2):籰子——联系上下文。此处出示风筝籆子图片。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圈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再展示课前自主梳理的人物关系。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新知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前面的课文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尝试独立运用已学过的方法概括课文大意,在实践中巩固。至此,学生已经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趣品人物,合作学习浸润红楼情趣

  1.默读课文,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横线画出描写宝玉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在旁边写上批注,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过渡语:在前面三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品味了诸葛亮、武松、孙悟空等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品味主人公贾宝玉。请你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宝玉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在旁边写上批注,写完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预设(1):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学生分享,上台板书关键词。

  预设(2):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学生读批注,上台写关键词。

  ●补充资料,说明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节选《红楼梦》第二回)

  ●小组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师生配合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预设(3):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学生读批注,说印象,上台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演。(加动作、语气词)

  ●插入“宝玉摔玉”片段,总结方法,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过渡语:宝玉的率真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看红楼梦第三回的一个小片段,请你用刚才总结的方法自学这段话。看完了,你读懂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宝玉的故事,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和大家分享。古典名著鸿篇巨制章节颇多,回忆前面的内容,帮助理解文本也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一。)

  3.出示《红楼梦》全书的人物关系图。

  (过渡语:《红楼梦》不止对主角宝玉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他角色也格外生动。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红楼梦》部分人物关系图,书中还有上百位人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错综复杂。李老师有个建议,阅读整本《红楼梦》,你可以品味更多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红楼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融合电影制作的知识进行辅助,采用情景表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关系、心理活动,浸润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红楼中,感受人物形象。

  (四)趣品故事,有声有色感受风筝乐趣。

  品味课文中的“趣”,找出课文中哪里写出了春趣,并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1)风筝形态有趣——图片感知。

  (过渡语:课文中有哪些风筝?都是谁放的?《红楼梦》底蕴深厚,每个人的风筝命名其实暗示了她们各自的命运,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其中的奥妙。)

  预设(2)放风筝场景、民俗有趣——阅读链接拓展民俗文化传承、视频资料。从热闹的场面中,我们感受到放风筝这一有趣的民俗文化。

  (五)总结方法,纵观全书体会红楼意趣。

  1.回顾本课的阅读方法,出示红楼梦实体书。

  (过渡语:红楼梦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包含了许多闺阁意趣、人情冷暖。这节课,我们回顾、学习了不少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家要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进行名著阅读。)

  2.拓展夏趣(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秋趣(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冬趣(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过渡语:红楼梦里,少男少女们春日放风筝,夏日祭花神,秋赏菊品蟹,冬踏雪寻梅,趣味颇多。可作者曹雪芹在红楼开篇却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除却“趣”字,更有人间的酸甜苦辣,命运的跌宕起伏,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整本原著,细细品味红楼中的百态人生。)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通过例子举一反三。这节课回顾并学习了许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读的时候用这些方法扫清阅读障碍,感受中华古典文学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8*红楼春趣

红楼春趣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红楼春趣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效果。学生都喜欢猜谜语,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2.教学收获(思得)

  (1)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不易。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

红楼春趣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通过深入地分析文本,心中明确课堂目标,尤其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放风筝带来的快乐。

  2、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来凸显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包括紫鹃、宝玉、黛玉、探春、宝钗、宝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凸显了各位人物的不同形象。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他们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3、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

  ①故事情节完整;

  ②主题思想深刻;

  ③人物个性鲜明;

  ④构思角度精巧;

  ⑤环境描写逼真。

  二、成功之处

  我在讲解:“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时,我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人物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得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对“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这句话的理解,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含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实际不足中的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类似这样的精美段落,细节描写若在平时能相机渗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情操、文化底蕴肯定会慢慢丰厚起来。

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一等奖》

《生物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gkh一等奖教学设计》

相关教案